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命运大都是多灾多难。
本文分析了作者对这些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接露,主要论证了这些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鲁讯知识分子形象鲁讯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中国最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命途多灾,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描写他们的悲剧命运,鲁讯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虽有同情,但同时也有批评。
通过他们,揭示了近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在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哀几对东西方文化的反省与选择的双重重负下,觉醒、挣扎、辗转、不屈不挠地探索革命道路的历史,给我们探索知识分子道路以有益的启示。
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鲁迅在谈到他怎么做起小说来时,曾说他是“抱者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出于此,他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是说,他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唤醒人们起来改革这痛苦的人生。
虽然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同情。
即便是对待孔乙己这样一类思想毛病较严重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狂人”的形象是一个“迫害狂”的真实形象,是鲁迅着意创造出来的一个“精神界之战士”的真实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标志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个重要的探索。
鲁迅《狂人日记》中,紧紧抓住“迫害狂”这一特点来写。
狂人,诚然是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艺术形象来塑造的。
他希望在“风雨如晦”的这个时候,在“决无窗户”的铁屋子开要闷死人的这块地方,出现精神战士,能够大喊起来,惊起昏睡着的人,是他们从麻木、昏暗中奋醒起来,“出于荒寒”而进“于善美则健”,以“毁坏这铁屋”,以掀掉着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席,毁坏安排这人肉筵席的厨房。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纵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挑战封建制度激进者,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四种类型。
有别于当时一般作家,作者致力于以革命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同时为他们呐喊。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种种不幸,映射出当时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同时也间接的反映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程碑式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
鲁迅在当时的历史下环境下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封建统治的卫士,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激进的圣斗士,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等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使人为之震撼,令人为之折服。
一、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鲁迅小说中像赵太爷、假洋鬼子、四铭和高干亭等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很多。
其中最有典型的四铭和高干亭,这两个人物表面看来都是热心肠之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积极帮助别人,实则是道貌岸然的小人,都是为了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纯粹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
在他们心中,反对封建礼教和制度,哪怕只要有一点想法,也都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二人是封建制度忠实的守护者,甚至可以誓死效忠与封建礼教。
在四铭的思想中,封建正统的一切才是根本,才是完美的典范,凡是封建礼教流传下来的,那肯定是对的,是确凿无疑理应捍卫的。
在他看来,连女学生剪发,在街上正常的行走,也会激起他的憎恨和痛斥,认为是“搅乱天下”、“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罪恶之举,认为是不成体统,乱了祖宗法度,必然不会有好的下场。
在他心目中,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女人生就是男人的玩物,什么改革,什么自由解放,简直是无稽之谈。
高干亭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人世间的败类,社会的人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流氓。
他通过写《中国国粹义务论》和《论中国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文章,被统治阶级认同,才小人得志,而后飞黄腾达。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先生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他们的命运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是代表人物。
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这个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形象也受到了黑暗社会的摧残和迫害。
这些形象憎恶黑暗的社会,他们有极强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震撼着每一个人。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知识分子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而任何一个反动统治阶级总要造就和网罗一批知识分子,作为剥削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上追逐功名富贵的道路,充当他们统治人民的鹰犬。
但是,大多数考不中的人们,却被他们造就成一无所有的废料,如果出身贫穷或家境破落,那就要潦倒终身,落魄而死。
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在后一条路走向终点的。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下面具体分析这两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刘美宏 重庆三峡学院摘 要:鲁迅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本研究通过梳理鲁迅创作的思想探索,解析知识分子形象的三种类型,总结塑造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知识分子;封建制度;社会现实;悲剧命运作者简介:刘美宏(1995-),女,汉族,渝武人,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5-02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他创作的小说为中国学者研究知识分子题材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值得学习的伟人。
他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特点,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味,引发读者的自我反思和对现代人的灵魂拷问。
一、鲁迅创作《呐喊》、《彷徨》时的思想探索《呐喊》、《彷徨》这部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入新篇章的标志,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到国民大革命以前的这一历史时期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作者对受到压迫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关怀。
小说在揭示落后国民性的同时,还在忧虑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写的作品,他在<《呐喊》自序>中提到以“呐喊”为书名的缘由,即为了“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由于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整个小说集的感情基调是昂扬奋进的,语言简练朴实,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小说结尾埋下伏笔,给人留下希望的遐想,如《药》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提到夏瑜的坟上长了一株红白的花,《狂人日记》中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这些耐人寻味的“尾巴”,正是暗示着光明和希望,革命的火种还没有灭,它会为勇士照亮前方的路。
写作提纲目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4)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7)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8)参考文献 (1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家之一。
在《呐喊》和《彷徨》这两座新小说的丰碑中,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是他主要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创作中,鲁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五四”前后时代的急剧变化给各类知识分子带来的思想灵魂的深刻变化。
鲁迅深入地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并以现代意识观照他们的生活,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家对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的理性思考。
鲁迅对知识分子了解得十分透彻。
在作品中,他用许多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
他既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的历程”,也不仅仅是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助。
他用那匕首投枪般的钢笔,生动地刻画了几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给世人留下深远的启示。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悲惨命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现当代小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首创是鲁迅,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中国社会那个风云变幻变革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度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是完美,但他们毕竟显示出了中国文化变换的特殊的特征,这对现在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和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反封建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时期,在西方近代思潮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个性逐渐觉醒,外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与他们的内在要求相吻合,理性的反叛意识就成了他们反抗封建吃人礼教的精神动力,主要代表就是鲁迅,比如他的《狂人日记》里的狂人,狂人下鞥在新式的学堂受过教育,在研习中发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现实的秘密:“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于是,狂人激励反抗着着吃人的礼教,并以狂言,诳语,狂态来打破人的认知,但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不可理喻的疯子,还尽力救治他。
他还是一个觉醒的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处境下象征性的表达,小说里的狂人岁披着狂人的外衣,但是却有着反封建的性格,以他来揭示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历史呼喊。
“多余人”知识分子形象。
在30年代,有一些知识分子人生道路,人生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中的幻灭,动摇,软弱,妥协乃至悲哀失败题材的小说大量涌现。
比如善写软弱,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主要作家就是郁达夫,他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零余者的形象比如:《过去》中的李白时,《微雨的早晨》中的朱雅儒,《唯命论者》中的李德君等等,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一些游离于主潮的边缘人,零余者,他们中有的过着似“隐士”的生活,有的是宿命论者,有的虽有一些反抗,不满的情绪,但终究无能为力者。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革命者形象本论文将站在后革命时代的氛围中,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分子革命者形象,以同情理解的方式去评判那些时代风云以及人物在小说艺术中的自我投影,心灵谕旨,从而探讨知识分子话语遭遇宏大主题之后的悲欢离合、心灵挣扎、情理折磨,并因此质询知识分子自身的宿命与梦魇。
中国的革命是革命者逐渐认识自我,逐渐认识革命的长期过程。
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初期,作家对革命与革命者的形象都存在理想化态度。
这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革命者形象更带有传统武侠小说和情爱小说中的侠客风范与才子佳人模式的流风余韵。
例如陈天华《狮子吼》中联络会党、“豪侠尚义”的狄必攘,“尚侠轻生”、“杀身成仁”的审血诚都是仗剑江湖、豪气纵横的侠客豪雄;徐枕亚的《玉梨魂》在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中穿插出新的宏大声音,将国家的拯救与个人的出路融为了一体。
张闻天的《旅途》为我们上演了“革命+恋爱”的国际版,为后来者在革命与个人之间的结合寻找到了激情似火的黏合剂,钧凯因此成为把新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文学语码的雏形。
当然也有一批思想家、小说家能在主流之外深思革命以及革命之外的命题意义。
例如鲁迅在他的《药》中以自己的冷清孤寂探照了革命者夏瑜的凄凉寂寞,从而让人感触到五四一代知识分子革命与启蒙的双重重担。
而海上独啸子的《女娲石》则首先感知到面对革命,知识女性革命者所需做、所能做的责任与使命,于是,身体成为女性革命者的利器,以至她们在颠覆了革命对象之后也颠覆了她们自己。
上世纪30年代,革命已经成为时代主潮风起云涌,革命以及革命者的理念、行动与规范已经昭然明示,在主义、思潮与实践之间的交相碰撞之中,这些现代小说中的革命者展示了时代的苦闷与靓丽,彷徨犹豫与果敢决绝。
例如,巴金早期小说《新生》中的李冷从苦闷徘徊的怀疑和否定一切的无政府主义者逐渐走向新生,成为为人民、为大众的革命的知识分子。
而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中的李杰,则为了革命的成功,抛弃自己的阶级出身、家庭亲情、爱情甜蜜,甚至自己的生命。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前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位巨匠,鲁迅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其中,观察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形象和特点。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入手,旨在探讨鲁迅如何塑造知识分子形象。
一、叶圣陶叶圣陶被认为是鲁迅描绘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叶圣陶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
叶圣陶的形象描绘了鲁迅笔下的一类知识分子,他们虽然读书很多但思想浅薄,缺乏担当和责任感。
叶圣陶在小说中只注重文学创作,而对生活中的问题显得漠不关心。
这种表现方式在鲁迅笔下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暴露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和无能。
二、鲍照在《呐喊》一书中,鲁迅描写了一个鲍照的形象,这个形象受到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逼迫,终于疯掉了。
鲍照被塑造成一个不幸的知识分子,他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任何的尊严和尊重。
鲁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告诫所有的知识分子不要无视社会的底层,同时也让底层人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权利和尊重。
三、孙少安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孙少安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
在小说中,孙少安对自己的文学才能非常自信,但他的自信实际上是虚伪的,他习惯于异化自己的感情和精神生活,表面上沉浸于文学创作,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
这种现象在现今社会中也存在,在鲁迅笔下被指出并警示。
在鲁迅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被塑造成了很多种不同的样子,但其中一个共性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身份高贵还是处于最底层,都没有逃脱这种问题。
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要发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分子要抛弃虚伪的面具,秉持对真理的坚定信念,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现当代小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首创是鲁迅,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中国社会那个风云变幻变革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度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是完美,但他们毕竟显示出了中国文化变换的特殊的特征,这对现在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和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反封建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时期,在西方近代思潮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个性逐渐觉醒,外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与他们的内在要求相吻合,理性的反叛意识就成了他们反抗封建吃人礼教的精神动力,主要代表就是鲁迅,比如他的《狂人日记》里的狂人,狂人下鞥在新式的学堂受过教育,在研习中发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现实的秘密:“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于是,狂人激励反抗着着吃人的礼教,并以狂言,诳语,狂态来打破人的认知,但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不可理喻的疯子,还尽力救治他。
他还是一个觉醒的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处境下象征性的表达,小说里的狂人岁披着狂人的外衣,但是却有着反封建的性格,以他来揭示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历史呼喊。
“多余人”知识分子形象。
在30年代,有一些知识分子人生道路,人生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中的幻灭,动摇,软弱,妥协乃至悲哀失败题材的小说大量涌现。
比如善写软弱,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主要作家就是郁达夫,他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零余者的形象比如:《过去》中的李白时,《微雨的早晨》中的朱雅儒,《唯命论者》中的李德君等等,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一些游离于主潮的边缘人,零余者,他们中有的过着似“隐士”的生活,有的是宿命论者,有的虽有一些反抗,不满的情绪,但终究无能为力者。
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比如有孔乙己、吕纬甫、子君、涓生、魏连殳……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他们的命运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
标签:鲁迅;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思想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比如有孔乙己、吕纬甫、子君、涓生、魏连殳……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他们的命运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
鲁迅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优良传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出发点,认识到了救国救民必先改变“民众精神”这一关键:“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这种对人的精神的改变,民众“人的意识” 的觉醒使鲁迅以其高瞻远瞩站在了时代的高度上。
在他的小说中,一个突出的形象系列——先前被人所忽视,后来引起注意,至今仍争论不休——知识分子形象,正越来越为人所关注。
因此,我们更应该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加以重点学习,以便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优秀思想。
在鲁迅的笔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论鲁迅小说中只是分子的形象第一章绪论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杰出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以揭露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反映人类命运为主题,作品风格雄浑豪放,语言生动有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广受读者欢迎。
其中,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尤为引人注目,是他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生动形象。
第二章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并不单一,既有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如《故乡》、《阿Q 正传》等,也有以知识分子为背景的小说,如《孔乙己》、《药》等。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有着丰富的内在世界和复杂的性格特征。
首先,鲁迅的知识分子形象往往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正义。
比如,《故乡》中的乡村教师高小狗,他虽然受尽了农民们的欺压和排挤,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为农民们传授知识,试图改善他们的命运。
《阿Q正传》中的知识分子则更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他们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腐败,因而加入革命队伍。
其次,鲁迅的知识分子形象也体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和挫败感。
他们常常在社会上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和孤独,认为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也对社会上的不公和黑暗感到愤怒和失望。
比如,《故乡》中的高小狗就曾经在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无助和挫败,这种情绪在他的形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三章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出了他对社会的深入挖掘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
这些形象的存在,既是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对后人的警示。
同时,鲁迅们的知识分子形象也给人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启示,即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应当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第四章结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他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生动形象,在形像和意义上都是丰富的。
鲁迅通过这些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入的启示。
讨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讨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五四时期,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现代文学即源于鲁迅之手,又成熟于鲁迅之手,正如严家炎先生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所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展所起到的不容无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
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是分不开的。
正是这些塑造地入木三分的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承托了鲁迅小说的内涵意蕴,从而成就了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承当。
二、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典型形象评议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鲜活的人物形象里,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强烈的心灵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儿分莫名的怨恨。
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三、典型形象之一: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
他们遭受了叫卖于众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响的可悲下场。
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清楚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
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患者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世俗的对抗;而狂人的“不狂”,那么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
论述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他在“自叙传”小说中以独特的艺术技巧、饱蘸激情的笔触给我们写出了从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到抗战前夜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新旧军阀统治迫害下的一群被扭曲的病态的中国知积分子形象。
这一篇篇控诉、暴露、声讨恶势力的血书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即使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他用独属于他的弱者的悲鸣影响了当时一大批无路可走的知识青年,唤醒了他们的抗争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郁达夫简介郁达夫(1896.12.7——1945.9.17),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
郁达夫3岁丧父,家道衰贫。
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
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
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即随长兄郁华赴日本学习,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
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
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同年7月,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①而震动了文坛,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风格一、自叙传的写法郁达夫在思想上、创作上受到卢梭、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润一郎和佐藤春夫等影响,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②,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的创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小说。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诗歌等多个领域。
其中,描写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作品是叶圣陶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叶圣陶对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描写,以及对这一主题的个人理解。
一、叶圣陶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叶圣陶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往往是深受挣扎和煎熬的。
在小说《孔乙己》中,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一形象,揭示了一个从酒馆到牢狱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沦陷。
孔乙己在酒馆中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取悦他人,然而最终却因为一场误会而坠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
这种描写不仅让人感到心痛,更让人深刻反思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
另外,在叶圣陶的散文作品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对知识分子生活的深刻观察。
他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往往被描绘成孤独、迷茫、甚至是彷徨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中虽然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却往往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这种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的对立,正是叶圣陶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叶圣陶作品中的灰色人生叶圣陶作品中的灰色人生常常指的是知识分子所处的境遇和心境。
他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呐喊》中,叶圣陶对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社会政治的动荡和家庭纷争的双重夹击下,一步步走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他对知识分子的艰辛生活和精神困境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战栗和震撼。
在叶圣陶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对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反思。
无论是社会的压力,还是自身的矛盾和挣扎,都构成了叶圣陶作品中灰色人生的重要内容。
以他的作品,《在人间》为例,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往往处于自己和社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挣扎之中。
这种灰色人生的描写,不仅呈现了知识分子的煎熬,更让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叶圣陶对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描写,不仅仅是对一种特定社会体的关怀和呼应,更是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发表时间:2012-06-15T10:25:39.4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黄慧萍[导读] 作品告诉读者,不容知识分子的社会是没落的社会,折磨和摧残知识分子最厉害的是封建主义。
摘要:本文就鲁迅创作、刻画知识分子目的出发,论述了鲁迅笔下的四种知识分子类型和对知识分子所持的态度,揭示了刻画知识分子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知识分子;形象;社会意义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种三位一体的特征使他和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高的区别性的存在。
对于读者而言,鲁迅仍一天天沉入历史,其思想和作品成为经典就是明证:不仅证明了其成就的辉煌,而且强调着与当今生活的距离。
换句话说,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尤其作为今天与过去的联系而发生作用。
就其“为人生而且改良这人生”的写作动力和启蒙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言,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堪称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它并非个人趣味的选择,而是作为建构现代性的重要内容深深植根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运动,是中国现代作家“感时忧国”精神的文学表现。
所以,要了解鲁迅有必要解读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一、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类型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搂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他的笔下,有几种典型的知识分子类型:一种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知识分子,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是同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
孔乙己曾有过“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美梦,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
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摘要】自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发生、发展以来,知识分子便应运而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知识分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象,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无论是现实中的真实知识分子,还是文学中的典型知识分子,在我们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发生着不断的演变,他们的存在和演变和发展都有着跨时代的引导,提示甚至揭示鼓舞的巨大作用,都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所以我们要对知识分子有个正确的分析,认识和定位。
【关键词】现代文学;知识分子;正确的分析;认识和定位【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3)9-00-01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首创是鲁迅,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度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是完美,但他们毕竟显示出了中国文化变换的特殊的特征,这对现在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和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反封建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时期,在西方近代思潮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个性逐渐觉醒,外来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与他们的内在要求相吻合,理性的反叛意识就成了他们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精神动力,主要代表就是鲁迅,比如他的《狂人日记》里的狂人,狂人下鞥在新式的学堂受过教育,在研习中发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社
会现实的秘密,:“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于是,狂人激励反抗着着吃人的礼教,并以狂言,诳语,狂态来打破人的认知,但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不可理喻的疯子,还尽力救治他。
他还是一个觉醒的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处境下象征性的表达,小说里的狂人岁披着狂人的外衣,但是却有着反封建的性格,以他来揭示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历史呼喊。
“多余人”知识分子形象。
在30年代,有一些知识分子人生道路,人生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中的幻灭,动摇,软弱,妥协乃至悲哀失败题材的小说大量涌现。
比如善写软弱,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主要作家就是郁达夫,他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零余者的形象比如:《过去》中的李白时,《微雨的早晨》中的朱雅儒,《唯命论者》中的李德君等等,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一些游离于主潮的边缘人,零余者,他们中有的过着似“隐士”的生活,有的是宿命论者,有的虽有一些反抗,不满的情绪,但终究无能为力者。
还有一位“多余人”得主要作家就是巴金,巴金曾对《爱情三部曲》又过说明:《雾》的对象是迟疑,《雨》的对象是矛盾,《电》的对象是行动。
这迟疑,矛盾和行动可以看作理解这三部作品的关键词。
革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主要代表应该是蒋光慈,大革命失败后曾出现过一批被瞿秋白称作为“革命的浪漫蒂克”的知识分子
形象,他们的故事比较一致的符合“革命加恋爱”的模式,蒋光慈是其始作俑者,他的《冲出云围的月亮》是主要代表作,这部小说完整的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分化和沉浮,将一个彷徨的,意志薄弱的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完整的揭露出来了,主人公王曼英从幻灭,虚无到变态的复仇,从自暴自弃,绝望的想自杀到重新唤起求生的意志,重归正途,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痛苦的蜕变过过程。
王曼英的形象在当时十分具有典型性。
而且蒋光慈的一些作品,对知识分子在转变过程中的心理矛盾的描写,还是比较真实,符合知识分子的心理实际。
这一类作家中还有洪灵菲,他主要写爱情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洪灵菲借作品中人物沈之菲之口说:“革命和恋爱都是生命之火的燃烧材料”,有人驳问沈之菲“革命和恋爱,到底会不会冲突呢?”沈之菲这样回答:“那一定是不会冲突的。
人之必须恋爱,正如必须吃饭一样。
因为恋爱和吃饭这两件大事,都被资本制度弄坏了,使得大家不能安心恋爱和安心吃饭,所以需要革命!”他认为“把生命视为革命,为恋爱而牺牲,真是多么有意义啊!”(《流亡》第七章)这是从个体生命的直接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被讽刺的城市知识分子形象。
张天翼是写短篇的圣手,他写了很多官僚市民的形象,也有一些市民知识分子形象,但是作家往往是采取轻蔑和嘲笑的态度,对于他们的恋爱方式,生活态度,“向上爬”的哲学都给以辛辣的讽刺,灰色调是他的主色系。
比如小官僚的有如邓炳生(《皮带》)和华威先生(《华威先生》),知识分子的
有如老柏(《温柔的制造者》)等。
邓炳生的“愚腐”表现在他对“官”的强烈的虚荣上,他挂上代表军官身份的斜皮带前后患得患失的内心世界便是如此。
他来到首善之区找梁处长,请他“栽培”,因一时找不出恰当的空缺,而与上士住在一起,上士是“读书人”,是先进者的代表,于是自己也似乎沾染成为有识之士,他能够、也敢于大骂“长”之类的人物,可是当他摇身一变成为带皮带之人时,他又后悔当时与上士们在一起时的失言,怕别人在背后里谈论他的“高等小学没毕业”,甚至于常去偷听人家说话。
而他带上皮带是想在“他回乡去的时候,用额头看人”。
这种“愚腐”不啻于阿q
当年想革命的用意。
总之,知识分子的形象随着历史的改变还在不断的变换更新,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形象群体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知识分子群体,比如后期有困境中突围的知识分子形象,边缘的游离者形象,还有欲望中的迷失者形象,再比如现在凭文凭吃饭的大学生知识分子群体等等,一直在不断的变化更改,交替,偶尔有缺少,但绝不可能断裂。
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和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2003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3]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王卫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4)
[5]齐一,鲁迅思想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7]郁达夫,《郁达夫作品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8]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