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危机公关.pptx
- 格式:pptx
- 大小:543.25 KB
- 文档页数:16
对于企业的公关危机处理,三鹿已经没有了太多的讨论价值,毕竟一个企业的决策层将问题隐瞒了42天,直得9月11号问题曝光,三鹿已经在公众的心目中烙下了不道德、没人性的印记。
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通过关公层面的一招一式就可以解决了。
企业要么更换品牌,要么转型,但这还取决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让其发展。
另一个不具备太多讨论价值的企业就是光明,当年光明的回炉奶事件管理层可以把问题转移区域部门经理的素质上,但已让光明元气大伤。
作为公司的高层决策者也应该从这个事件中吸取足够的教训,食品行业的安全生产应该摆在第一。
随着国人的健康意识的提高,饮食安全也必将是人们最重视的一个环节。
下面出场的是两个乳业巨头蒙牛、伊利,这两间公司的产品都是在某些批次出了问题,但因为危机公关没有处理好,现在也已是到了难以收拾的境地。
我将从四个回合对他们的处理方式进行一个回顾,并附上一些评价。
第一回合奶粉出问题当9月11号,卫生部表示高度怀疑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污染,三聚氰胺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至此奶粉行业三聚氰胺事件开始。
马上三鹿承认奶粉受污染8月6日以前产品全部召回。
次日三鹿集团将问题发生的原因归咎于非法奶农私自添加三聚氰胺。
随着事件越来越严重,三鹿董事长田文华终于承认奶粉事件前已经检测出相关问题,也已就检测结果向有关部门进行过汇报。
"但当记者问及:在内部检测之后为什么没有采取紧急的补救召回措施,田文华却不愿意做进一步的解释。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各地肾结石患者的陆续披露,卫生部将此次事件定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到9月16号国家曝光了22家婴幼儿奶粉厂家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至此三聚氰胺事件全面爆发。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伊利还是蒙牛都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好时机。
这段时间企业要给公众的感觉就是你会对生命负责,你尊重人的生命。
本来在国家质检总局披露问题奶粉名单之前,伊利、蒙牛可以在这段时间向社会发出公告:为了防止因为奶源遭到污染危及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或者因为内部某个环节管理不善导致产品监控不到位,暂时停止全国奶粉的销售,建议消费者暂时停止饮用本品牌的所有产品,待公司对所有的产品进行严格检测后再饮用。
蒙牛超级公关案例蒙牛超级公关案例“这是值得写进教科书的经典案例。
”一位乳业资深人士这样评价2005年度蒙牛酸酸乳的“超级女声”公关活动。
“乖,果果喝这个。
”在一间杂货店里,一位年轻妈妈试图拿酸酸乳与她4岁女儿手中的可乐“交换”,“喝这个长大才能当‘超级女声’。
”叫果果的小女孩扑闪扑闪着大眼睛,顺从地放弃了可乐。
“我不想让小孩子喝那么多碳酸饮料,这个有营养。
”年轻的妈妈指着酸酸乳说:“果果和我都喜欢周笔畅!”年轻妈妈口中的“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于2004年推出的一档女生选秀节目,2005年共有15万名选手在全国5个唱区报名参加。
从唱区海选到7场全国总决赛,“超级女声”不断升温,成为2005年夏天最受瞩目的电视娱乐节目。
这档节目的冠名赞助商是乳业领袖蒙牛公司。
借助冠名“超级女声”,该公司一款名为酸酸乳的产品销量一路飙升。
“这只是个开始。
”8月28日,超级女声冠军新鲜出炉,蒙牛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表示,作为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冠军的蒙牛,“还有更多的精彩值得人们期待!”AC尼尔森的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6月蒙牛酸酸乳在广州、上海、北京、成都四城市的销量超过100万公升,是去年同期的5倍。
而广州地区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在“超级女声”开始后销量翻了一番。
2005年年初,蒙牛提出当年的销售目标是100亿元,某蒙牛高层预计,酸酸乳会贡献20亿--30亿元的销售额。
8月23日,蒙牛乳业在香港发布了其200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公司上半年营业额由去年同期的34.73亿元上升至47.54亿元。
除了销量飙升,蒙牛在品牌美誉度方面也尝到甜头。
央视索福瑞对主要品牌乳酸饮料的调查报告表明,今年5月蒙牛酸酸乳的品牌第一提及率跃升为18.3%,反超竞争对手伊利优酸乳3.8个百分点,无论是从品牌力还是从市场占有率看,蒙牛酸酸乳都已经成为乳饮料方面的第一品牌。
但在一年以前,这对黄金组合却被人们视作“离经叛道”。
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牛奶品牌总是和贤惠的主妇、健康的孩子、温馨的家庭等等传统的元素联系在一起,而这一次,与蒙牛酸酸乳站在一起的,是时尚、勇敢甚至“出位”的“超级女声”,是一次劲歌热舞、前卫大胆的“平民秀”。
危机公关守则1:“在黑天鹅出现之前,别说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让我们一起再回顾一个老掉牙的故事。
1688年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欧洲人没有见过一只黑天鹅,“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就成了一个没有人怀疑或是自欺欺人的事实。
可是,数年之后,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从此所有声称“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人都被视无知之徒或不诚实表现的人。
在三鹿三聚氰胺危机处于肆虐高潮之时,无数奶业企业一方面提心吊胆,另一方面都声称自己的产品是经过严格检测的、一切都遵守法律规定进行生产的,每家企业都用各自的方式力证自己是一只白天鹅——以表明自己与三鹿这只黑天鹅是不同的。
蒙牛同样通过告消费者声明、广告等多种宣传方式,向消费者信誓旦旦地表明蒙牛牛奶绝不含三聚氰胺——只可惜国家质监总局的不断深入调查击溃了蒙牛一直保持白天鹅形象的梦想,蒙牛牛奶同样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在三聚氰胺危机爆发之后,蒙牛接下的处理很是得体:快速停售、回收产品、开通消费者热线、启动赔偿程序、老牛甚至是电视机面前潸然泪下自责不已,可惜的舆论怒火并未就此消停。
在此次三聚氰胺危机中,受抨击最多的企业除三鹿,恐怕就轮到了蒙牛,甚至有人直接责骂牛根生就是蒙牛的三聚氰胺。
蒙牛既不是此次三聚氰胺事件的源头,也没有在此次危机反应缓慢,在危机爆发后也没有推诿责任,但为何舆论的怒火却揪着蒙牛不放?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危机中公众特殊的心理机制使然:在行业危机之为肆虐时,主动澄清自己与危机之源完全绝缘具有极大的风险,在抬高公众对企业的正面期望感之时,一点点的危机爆发会使公众对企业感到双倍失望——巨大的心理落差将使公众的舆论超越对事件理性的判断,而上升到质疑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度,令到危机面扩大且深化。
在黑天鹅出现之前,别说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危机完全消失之前,不要说自己完全与危机无关。
危机公关守则2:事实总是脆弱的在OMP事件发生之后,蒙牛迅速就特仑苏OMP安全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蒙牛总裁杨文俊表示,国家卫生部会同六部门已经明确表示特仑苏牛奶是安全的,因此对消费者的健康不存在一点损伤,蒙牛暂时不会启动对消费者的赔偿程序。
对于企业的公关危机处理,三鹿已经没有了太多的讨论价值,毕竟一个企业的决策层将问题隐瞒了42天,直得9月11号问题曝光,三鹿已经在公众的心目中烙下了不道德、没人性的印记。
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通过关公层面的一招一式就可以解决了。
企业要么更换品牌,要么转型,但这还取决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让其发展。
另一个不具备太多讨论价值的企业就是光明,当年光明的回炉奶事件管理层可以把问题转移区域部门经理的素质上,但已让光明元气大伤。
作为公司的高层决策者也应该从这个事件中吸取足够的教训,食品行业的安全生产应该摆在第一。
随着国人的健康意识的提高,饮食安全也必将是人们最重视的一个环节。
下面出场的是两个乳业巨头蒙牛、伊利,这两间公司的产品都是在某些批次出了问题,但因为危机公关没有处理好,现在也已是到了难以收拾的境地。
我将从四个回合对他们的处理方式进行一个回顾,并附上一些评价。
第一回合奶粉出问题当9月11号,卫生部表示高度怀疑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污染,三聚氰胺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至此奶粉行业三聚氰胺事件开始。
马上三鹿承认奶粉受污染8月6日以前产品全部召回。
次日三鹿集团将问题发生的原因归咎于非法奶农私自添加三聚氰胺。
随着事件越来越严重,三鹿董事长田文华终于承认奶粉事件前已经检测出相关问题,也已就检测结果向有关部门进行过汇报。
"但当记者问及:在内部检测之后为什么没有采取紧急的补救召回措施,田文华却不愿意做进一步的解释。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各地肾结石患者的陆续披露,卫生部将此次事件定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到9月16号国家曝光了22家婴幼儿奶粉厂家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至此三聚氰胺事件全面爆发。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伊利还是蒙牛都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好时机。
这段时间企业要给公众的感觉就是你会对生命负责,你尊重人的生命。
本来在国家质检总局披露问题奶粉名单之前,伊利、蒙牛可以在这段时间向社会发出公告:为了防止因为奶源遭到污染危及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或者因为内部某个环节管理不善导致产品监控不到位,暂时停止全国奶粉的销售,建议消费者暂时停止饮用本品牌的所有产品,待公司对所有的产品进行严格检测后再饮用。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蒙牛危机之我见危机公关案例分析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竞争对手对蒙牛进行"空中打击"。
在这阶段针对蒙牛的新闻诽谤达到高潮,波及数十家媒体,数百篇稿件。
新闻诽谤,打击蒙牛企业的诚信,压制蒙牛公关动作及市场发展,拖延其上市时间,缓解蒙牛对竞争对手造成的压力。
弱化央视2004年度中国经济人物之后蒙牛的宣传声音及削减牛根生的社会形象。
营造2004年对手企业良好的竞争环境。
针对危机,蒙牛经过顽强抗争,于2月份,将一个由竞争对手出资600万元扶植的新闻诽谤团伙一举粉碎。
这次"空中打击"极大地损害了蒙牛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巨大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险些影响了蒙牛的上市进程。
在这次危机公关中蒙牛成功的处理使得其损失缩小到最小。
在其处理方法中可以总结出诸多危机公关处理方面的有益经验。
1、由牛根生为主的公司领导统一领导,整合有效资源应对突发的危机。
有力地保证了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2、积极与媒体沟通,使得舆论向着对于自己有利的方面报道。
与政府部门保持有效地合作,得到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
从得使得蒙牛对整个事件具有控制力,保证了其采取的行动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3、及时危机公关,抑制了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扩散。
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主动出击应对危机公关,深究发生危机的根源,防范危机再次发生。
究其根源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诽谤,并及时采取措施。
5、在处理危机公关的时候要遵循一下原则:快速反应原则,坦诚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维护信誉原则,及时总结危机教训原则。
(1)尽量做到快速反应原则。
这样做能够迅速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对危机情况迅速调查,及时分析和预测危机发展趋势;观察发现危机前兆,分析预计危机情境和产生。
(2)坚持人道主义原则。
也就是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责任。
(3)坦诚原则。
告诉公众事件真相,争取公众的同情,减少危机的损失,使公众理解真实情况。
从蒙牛特仑苏OMP事件看危机公关从蒙牛特仑苏OMP事件看危机公关一、案例: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迅速地在世界各地蔓延,全球经济尚未快速回暖,在这个寒风萧萧的经济危机年代,有一个来自中国的企业的心情却比寒冬来得更冷,那就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蒙牛企业。
2008年爆发于全中国的那件三聚氰胺事件,让整个中国奶制品产业整体损失惨重,也让国人对奶产品失去信心。
其中蒙牛企业受三聚氰胺事件的不利影响,2008年12月23日,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蒙牛乳业(02319.HK)业绩预警公告称,预计2008财年的亏损约为人民币9亿元,这是蒙牛乳业自2004年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9年2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函指中国乳业巨头蒙牛集团的高端品牌“特仑苏”违法添加了名为OMP(造骨牛奶蛋白)及IGF-1(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物质,而我国尚未明确OMP的安全性,IGF-1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并责令蒙牛禁止这一添加行为。
10天后,即2月11日,此公函被媒体获悉并公布。
此次官方的介入源于国家质检总局接到蒙牛特仑苏牛奶产品的举报,是官方首次对蒙牛的“OMP”进行表态。
自特仑苏OMP产品2006年初诞生后,对其可能致癌的质疑持续不断,之前多为行业协会和民间人士。
蒙牛随后回应否认“特仑苏”添加了IGF-1,表示OMP安全性获国际认可,“OMP 与IGF-1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物质”。
而学者方舟子认为,OMP和IGF-1应是同一种物质,IGF-1能增加癌症发病率。
至此,关于OMP可能致癌的安全性质疑全面升级。
国家主管部门叫停知名乳企业热卖的高端牛奶产品。
这个事件再次引来了媒体以及公众的关注,以及对待特仑苏OMP牛奶的食用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特仑苏OMP安全风波骤起。
二、案例分析:危机公关的产生:1、产品质量问题:俗话说:无风不起浪。
自从特仑苏OMP产品于2006年初上市以来,对于安全的质疑就持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