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研究潘小敏

  • 格式:pdf
  • 大小:298.07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在各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也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进入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成为普通高校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而普通高校艺术公共课程开设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成效。音乐艺术教育对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内涵,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审美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1.促进智力发展的需要

智力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理性和感性、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科学分析推理和知觉辨别。目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性很强,会形成一种严密的逻辑思维。而音乐则不然,它培养学生形象感知思维,使学生将严密的逻辑和情感联系起来。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走出本专业教育的狭小空间和范围,进入一个更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学会审美和思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提高审美能力的需要

大学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通过接触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和风格的音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康的音乐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逐步提高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使他们用美的心灵去创造美的生活、美的语言和美的行为。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生动丰富的直观感染力唤起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热情,激起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

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他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目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以理论说教为主,很少以情感的纽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加以渗透。而音乐则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提升思想境界,启发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在音乐教育中得到提高。

二、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1.学生的需求

面对当今市场竞争、就业的压力,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推荐自我,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奋斗的目标。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目的,根据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塑造美的形象的能力,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高校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修满两个艺术类课程的学分方可毕业。素质教育需要音乐,学生需要音乐,公共音乐课程设置在高校是可行的。

2.充足的师资

目前我国高校一般都有音乐艺术专业教育,这些专业教师都可以成为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或者可以聘请社会上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他们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音乐公共选修课程需要这样的师资。就目前我院的音乐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教师不能完成学年教学基本工作量。所以目前公共音乐课程的开设,满足了教师完成基本工作量的需要。

3.优越的条件

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需要一系列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机房、视听教室、教学钢琴、舞蹈房等。目前各高校的教学硬件较完备,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就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的情况来分析,教学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教师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需求。目前开设的形体舞蹈、音乐欣赏、多媒体音乐制作、合唱指挥等课程都有相应的设备,这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设将逐步完善和改革,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认识不够

目前,各院校一般都把公共音乐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教材、师资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材的随意性、教师的教学随意性等。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虽然不是基础课,但是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特别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更应引起重视。我们应认识到这些课程与时代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2.管理欠缺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缺乏统一的教学规范管理,例如严格的点名制度,统一的教材征订,完备的教学大纲、教案以及教学进度安排,课程设置结构及课时的统配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应该规范管理,改变教学的随意性,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加强教材规范建设,使公共课程也和专业课程一样做到有纲可依。

3.教学较随意

目前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随意,教材内容较陈旧、缺乏统一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创新改革。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统一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新内容,突出因材施教,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各类音乐活动增加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具体构想

课程的研究与发展推动了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转第39页)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研究

【内容摘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普通高校的一个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普通高校艺术类公共课程开设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效。文章通过对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对目前存在的现状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对课程的设置做了一些具体的构想。

【关键词】公共音乐 课程设置 素质教育

◆ 潘小敏

法细致入微地刻画繁复事物的局部切面,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事物具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媒介材料的选择

女性艺术家比较乐于在其生活经历中寻找材料作为自己创作的语言,如布、棉花、纱线、丝绸、纸张等,这些材料往往具有比较柔韧、舒缓、飘逸易于亲近的特点。我们在施惠、林天苗、沈远、向京、姜杰、陈可等人的作品都能看到。

女性艺术家喻红在她的后期作品《背影》《火》《蝉蜕》等中用纺织颜料在丝绸上描绘各式女性形象,然后再用树脂封压。用丝绸的柔美、飘逸来暗示女性特质,而这一切在进行树脂封压后变得僵硬、扭曲,以此来暗示女性的命运。在这里材料已作为一种语言参与叙述。

施慧的作品《结》《缠》系列中以宣纸、棉线、纸浆为其艺术创作的材料,这来源于她去宣纸厂参观宣纸制造过程中纸浆的制作经历。林天苗的作品更多的在表达一种观念。她的作品《缠》用棉线缠绕了一个两吨重的线球,给人一种沉重、神经质的气息。她的材料创作灵感来自于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缠毛线球的童年回忆。这件作品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义艺术的特征,它反映出自己对社会定位下对女孩培养方式的反感。在她随后的作品《自行车》中,她用棉线把自行车轮进行缠绕,使其失去自行车的根本的运动属性和运输功能,最后索性把不能骑的自行车的轮胎也换成方形的,使这种隐喻更加凸显。她以此种方法来探索生活中的“有用”和“无用”的界限与定义,引起人们对“有用”与“审美”哪个更为重要问题的追问。

(六)中国女性艺术家普遍对男性世界缺乏兴趣

她们很少以男性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元素。在这一点上与男性艺术家喜欢以女性为题材进行描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女性艺术家更喜欢对女性自身问题的发掘与探究,她们更希望以此为基点进行追问。

我们从以上归纳的中国女性艺术的特征中,不难发现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们已极大地吸收了西方女性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方式。但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生存状态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女艺术家面貌,她们已摆脱传统的女性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柔美含蓄、清秀婉约的单一风格,而更多的是以女性的角度对自我、人性和世界的重新审视,这将为今后女性艺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石。

注释:

①张鹏.亲情:阎萍油画创作的审美蕴含[J].美术研究,1996(1).

②③④傅晓冬.当代艺术中的她视点——九位女艺术家口述档案[J].美苑,2004(2).

⑤廖雯.女性艺术以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贾方舟.女性艺术的学术指向——“世纪・女性”艺术展序言[Z].

[2]李小江.文学、艺术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47.

[3]孙欣.中国女性艺术之母与子的呈现[J].东方艺术,2007 (9):98.

[4]贾方舟.女性艺术在九十年代[J].美术观察,1999(3):6.

[5]贾方舟.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扫描[J].美术研究,1996(2).

[6]徐虹.我的感觉、我的身体、我的方式——解读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J].文艺研究,2003(2).

[7]殷双喜.生命之巢——施慧艺术中的空间诗意[J].美术研究,2010(12).

[8]岛子.蔡锦——“美人蕉”的性别身份[J].艺术界,1999(3):38.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接第55页)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必将推动高校音乐课程设置走向合理化、规范化。高校利用公共音乐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这也是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1.开设音乐鉴赏课程

音乐鉴赏课程是目前高校普遍开设的音乐公共选修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爱好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目前的音乐欣赏课程主要欣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特征的经典音乐作品,以视听为主,教师介绍为辅,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风格、格调中理解音乐内容,感受旋律美、语言美。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使学生逐步从满足于“悦耳”的初级感知阶段上升为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内涵的认识、理解阶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2.开设专业技能类课程

艺术专业技能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包括器乐和声乐等课程。考虑学生兴趣和音乐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可以以小课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这类学生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课外活动开展的主要力量。当代大学生很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都非常希望能有其他特长。各种音乐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开设音乐理论知识课程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且内容多、范围广。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些音乐常识,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单纯的音乐理论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开设会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把音乐理论融入实践课程当中,这样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效果会更好。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全面、丰富的知识,并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非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技能过硬外,综合能力也很重要,希望自己能成为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显得更加重要。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提升艺术修养的课程,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初具规模,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其课程设置改革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相信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育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为浙江丽水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0JY2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

[2]夏威.大学生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冯兰芳.关于普通高校艺术公共选修课程的思考[J].人民音乐, 2003 (12).

[5]杨树莉.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7).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