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2.古诗二首(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课题:12 古诗二首课时:第一课时总第课时课时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生字(教学重点)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词语大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情趣。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1.播放池塘景色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
2.这么美的荷塘,莲蓬也出来了。
香甜的莲子吸引了小朋友。
3.出示课题,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昂首挺胸回首往事(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首领首先首要(4)指导学生书写。
4.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熟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踪、迹、浮、萍”。
(1)出示“撑小艇”。
抽两生拼读,要求读好后鼻音。
以词带句,齐读“小娃撑小艇”。
(2)出示“踪迹”。
抽两生拼读,读好平舌音“踪”,重点识记“踪”。
以词带句,齐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出示“浮萍”。
抽两生拼读,读好后鼻音“萍”,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出示浮萍图片)看图说说你看到的浮萍。
指导根据字形理解:这两个字里都有什么?(都有三点水,“浮”左右结构三点水,“萍”上下结构草字头,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5.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1)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配音范读)(2)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诗?教给你们一个小诀窍: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诗的韵味。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12课,内容为《古诗二首》。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诗歌,感受古人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通过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妙之处。
二、教学安排1.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材料准备:准备课本中《古诗二首》的内容。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课要学习的《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
2.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演练朗读《春晓》,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学生自由朗读并感悟诗歌之美。
第三步:拓展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写下自己的小诗歌。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多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诵读、理解和表达等方面。
•综合评价学生对《静夜思》和《春晓》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思•是否简单清晰地解释了文本内容,确保学生理解。
•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课堂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欣赏和理解古诗之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课《古诗二首》(说课稿)课程背景本课为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二首》的教学说课稿。
此课程主要学习了两首古诗:“小河流水”和“清明上河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识读古诗来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加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特点。
•完成对古诗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能运用两首古诗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内容和特点。
•正确表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运用古诗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教师备好教案和教学材料。
•学生备好课本、笔、纸等。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5分钟)教师清点人数,说一下此课程所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识读古诗(20分钟)教师给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解古诗的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最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背诵古诗(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单独或分组背诵两首古诗,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创作古诗(25分钟)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进行古诗创作。
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结(5分钟)教师对此课程的学习进行简单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同时也能够运用古诗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同学和家长的好评。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古诗二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
会写“首、采”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池上》。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4.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的方式理解诗句,初步感知古诗描绘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古诗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夏天有哪些美丽的景物?有哪些好玩的事?预设:夏天有美丽的荷花,夏天可以去水上乐园……过渡:古人是怎么写夏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二首》,去看看夏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夏天的美景和好玩的事,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桥梁,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诗文过渡:要想学好一首古诗,了解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白居易以及他创作《池上》的背景吧。
1.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魔”“诗王”,与刘禹锡并称为“刘白”,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池上》创作于公元835年,白居易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诗。
3.情境诵读播放《池上》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4.纠正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
(1)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5.全班齐读《池上》。
6.集中识字。
本课中有几个生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识记它们吧。
一首踪迹浮萍(1)首,独体字,金文的“首”,上面是头发,下面是脸,脸上还有眼睛。
头是人体最上面的部位,“首领”指一个集体中地位最高的人。
12古诗二首[教课目标]1. 认识“首、踪、迹”等12 个生字 ; 会写“首、无、采”等7 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质、图文结合等方法认识“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马虎。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觉诗中储藏的夏季的情味。
[教课重难点]要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认识古诗的马虎。
[教课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形,导入新课1.发言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课“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赏识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抵达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风趣的故事。
于是,诗人不由得就吟诵了一首诗。
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风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日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揭穿诗题)4.板书课题:池上二、次序渐进,掌握字词句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要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纳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巧掌握本课生字。
2.牢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划。
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要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 ,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
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可以正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
(齐读古诗)三、朗读古诗,认识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指引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12课,内容为《古诗二首》。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体会古诗的美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静夜思》和《登鹳雀楼》这两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能够背诵并朗读这两首古诗,感悟其中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境。
2.背诵这两首古诗,感悟其中的情感。
难点1.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理解和表达。
2.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保持流畅和得体。
四、教学安排第一堂课1.引入:通过图片、声音等方式引入古诗《静夜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静夜思》:带领学生逐句学习古诗,理解内容和意境。
3.朗读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掌握古诗的语调和韵律。
第二堂课1.复习《静夜思》:对上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复习,确保学生掌握。
2.学习《登鹳雀楼》:同样方式进行学习,理解内容和意境。
3.朗读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掌握古诗的语调和情感。
五、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声音等方式引入古诗,激发学生兴趣。
2.讲授法:带领学生逐句学习古诗,讲解内容和意境。
3.练习法: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1.学生整理课桌椅,安静就座。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用品是否齐全。
二、课堂教学1.引入:播放古诗《静夜思》的音频,呈现相关图片,引入古诗内容。
2.学习《静夜思》:逐句讲解古诗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掌握古诗的语调和韵律。
4.复习《静夜思》:对上节学习内容进行复习。
三、课堂总结1.总结: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朗读2首古诗。
七、课后作业1.背诵《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12 古诗二首本课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夏天池塘里的景致,第一首是叙事诗,第二首是写景诗。
《池上》一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小池》通过描写一潭清澈的池水中,蜻蜓落在荷叶上休息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夏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学生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将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加强课堂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方式教学。
1.认识“踪、迹”等12 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 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大意。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
2 课时1.认识“首、踪”等5 个生字。
2.理解古诗《池上》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活泼、可爱,体会作者对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的赞美。
一、设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二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出示两首古诗)生: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夏天池塘里的情景。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诗人描绘的画卷中,去寻找那时候夏天里的有趣事情和美丽景色吧。
二、读诗。
1.师: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作者吗?(出示: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 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生齐读)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同学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2《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二首》的内容和意义。
2.能背诵《古诗二首》。
3.能初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1.课文《古诗二首》的教材和图片。
2.课程PPT或教学板书。
3.背诵卡片。
4.情感小故事或声音材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古诗二首》配图,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2.介绍古诗的背景,简要介绍作者及诗歌的意义。
第二步:学习识字(10分钟)1.分段逐字逐句教授生字,注重正确的发音和书写。
2.演示如何正确朗读整首古诗。
第三步:理解与诠释(15分钟)1.分段翻译古诗,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形象和情感,进行简单的情感渗透。
第四步:背诵与朗读(15分钟)1.让学生依据教师的朗读进行跟读练习。
2.组织学生背诵整首古诗,培养语感及记忆能力。
第五步:情感引导(10分钟)1.以情感小故事或音乐配合《古诗二首》展开情感引导。
2.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情感,并与自身经历连接。
第六步:反思与总结(5分钟)1.让学生就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与总结。
2.激发学生对《古诗二首》的进一步探究与理解。
四、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二首》。
2.写一段简短的对《古诗二首》的感悟或理解。
3.画一幅与《古诗二首》意境相关的图画。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配合情感设定,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以上就是本次《古诗二首》教案的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1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诙谐“首、无”等7个生字。
2.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始终蕴藏的夏天的乐趣。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夏天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节奏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引导法、鼓励法、朗读法、问答法情景法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
(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
板书诗题。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2 古诗二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理解《12 古诗二首》中的古诗内容。
2.能够简单解释古诗中的常见词语和成语。
3.能够感受和领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哲理。
4.能够初步模仿古诗的形式,尝试创作简单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理解《12 古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
2.快速学会朗读古诗。
3.了解古诗中常见词语和成语的含义。
三、教学内容1.课文《送元二使安西》2.课文《登鹳雀楼》四、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黑板、彩色粉笔3.教学PPT或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师生热身(1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师生一起品味古诗的美感。
2.导入新课《送元二使安西》(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内容。
3.课文学习(20分钟)•教师逐句解读《送元二使安西》的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生僻•字词的意义。
4.情感领会(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表达。
5.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课后背诵《送元二使安西》部分内容,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1.课前复习(10分钟)•学生朗读已学课文《送元二使安西》,温习内容。
2.导入新课《登鹳雀楼》(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课文学习(25分钟)•逐句讲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境。
4.创作探究(15分钟)•学生尝试写一首类似《登鹳雀楼》的简单诗歌,体味古诗韵味。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6.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背诵《登鹳雀楼》部分内容,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和尝试创作诗歌等方面都有了进步。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课外阅读和诗歌创作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以上就是本次《12 古诗二首》优质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引导学生爱上古诗,感受诗歌之美。
池上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池上》以活泼朴实的白描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
设计理念:语文课标前言就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力。
”所以在设计该环节时,我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和年龄特点与课文的难易程度来进行如下设计。
本篇古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撑船偷采白莲蓬的情景,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与此类似,所以更容易找到学习的切入点。
文章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所以极易被学生理解。
学生在此诗之前已经有了学习诗词的经验和方法,所以利用此诗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感受到古诗并不是生涩难懂的,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领略到诗境我悠远与绵长。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培养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2.学会结合图画理解诗文内容。
3.根据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3.培养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等。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同学们,你们小时候都做过那些有意思的事交流一下吧!
2.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伟大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顽童在做些什么吧。
﹙板书课题﹚《池上》
3. 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
他
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4.课题质疑:看到《池上》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池上是什么池?什么人在池上?池上都有些什么?为什么要来到池上?……)﹙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自学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合作探究2.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2、巡视指导。
二、交流反馈
(1)读诗解词。
(指名让学生读诗并让学生找到每一句中重点的词,并进行解答。
)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撑,说明很用力,孩子小,胖乎乎的表情动作多可爱。
艇:比较轻便的船。
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偷:偷偷
采:摘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
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
也叫紫萍或水草。
(2)懂诗句。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理解的诗句,一人一句,可以质疑,可以补充。
(在这一部分当中应该注意“偷”字的理解,“白莲”是莲花还是莲蓬,通过产生的质疑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重要性。
)(3)指导朗读,重点体会“撑、偷、藏、开”等字应该读出淘气、可爱、质朴、天真的意味来。
同桌读、指名读、赛读、欣赏学习读好的学生的优点。
找出自己的不足。
(掌握学生读的程度,以能完成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可爱为完成任务。
)
(4)明大意。
完整地说一说诗的大意。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 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互相说,选说的好的说给大家听
⑶教师引导指导说。
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通过“撑、偷、藏、开”字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孩子当时怎么撑的小艇,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来详细描画诗外的形象,要俱体、生动,语句优美。
如:小家伙用力地支着船篙,把劲儿都用上了,也走不快,胖乎乎的小脸上满是汗水,弄得小脸都花了。
……
3.写感受
试一试能不能把你眼前的这幅画用手中的笔写下来呢,把诗变成一篇小文章呢?
⑵交流评价写提好的作品。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说的时既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又能拮取别人的想法中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
听、说、读、写贯穿整个环节,不仅会听会说还要下笔成文。
四、总结全诗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感受。
(学习方法、内容感受……)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池上》,并默写。
2. 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