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758.00 KB
- 文档页数:2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教育制度。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教育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其高端文化质量名扬天下。
当时的教育制度大多是以《五经》为基础、以诗文、历史、哲学为主的典制式教育。
这一教育制度对许多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兴起,使得这一教育制度的影响力更加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以三字经、易经、书经、礼记、诗经等五经为核心,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基础。
一般来说,学习五经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会话读书,学习拟声、古文和诗词等。
学习五经的学生更多的是接受编修者的指导,这也使得这种教育模式更加严格。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还设立了许多可以提高书院学生文化素养的文化活动,如书法、棋艺、音乐等。
礼乐、书道、书斋、酒斋等社交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吸收不同的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里程碑,它以其高端文化质量重新定义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方向和思想,并且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重大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打开了中国文化宝库的大门,为历史上许多文化家和文学家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五经学习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礼乐、书道、书斋、酒斋等社交活动中,文化熏陶和共同学习,使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学习和接受他们感兴趣的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以来,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文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五经学习对提高文化水平和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习题教育、社交活动、文化熏陶等等,这一教育制度为中国古代教育提供了无形的支撑,也为当今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时兴时废、似断又续的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
儒学教育依然是各王朝官学制度的首选。
北朝儒学教育更多地承袭了汉代经学教育的传统,而魏晋、南朝则是从重今文经学教育转向重古文经学教育,并最终破除二者之间的藩篱。
学校体制多样化,专科教育获得发展。
成立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新颖学科的学校,多样了封建制度教育制度的内容,也开拓了教育的职能,并使教育适应环境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
地方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北魏时期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私学获得发展,并沦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讲师大儒开设,不仅质量与规模少于官学,而且分布面更甚广,类型多样化。
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
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落后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北移,推动了文教事业在滞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教育思想多元化。
各种思想纷争、交媾,构成了教育思想的经济繁荣,同时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思想。
崇尚自然的玄学教育思潮,著重对人生内在真实价值的辨认出、把握住和崇尚,高度关注个性的民主自由发展,标志着主体意识的苏醒。
儒学教育发生变化,在学风方面,尊崇简约仁义、博采众家之长在教育目标方面,提倡“经世致用”的新颖人才的培育。
这些教育思想多为后世所承继。
纵观魏晋南北朝教育事业兴衰,可以取得一些历史经验:首先,社会安定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其次,教育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次,教育须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办学形式多样化,允许不同的教育思想之间的学术争鸣。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经过长期战争,秦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如何巩固统治,是摆在秦王朝面前的重大问题。
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师古”,即按照西周的模式来建立分封制的国家,一是“师今”,即按照新的情况建立新的制度。
但无论是“师古”还是“师今”最根本的还是如何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这就涉及到制定怎么样的文教政策的问题。
一、秦始皇的文教政策(一)“书同文字”文字是思想的载体,要统一思想,就必须统一文字。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周朝统一的官方文字——大篆,逐渐失去了权威性,各诸侯国形成了几种带地方色彩的所谓“六国文字”。
这种“文字异形”是政治,经济异制的反映,是多年分裂的必然结果,它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妨碍政令的统一和贯彻。
为此,秦始皇下令“书同文字”命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在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六国字体,创造出新的字体——小篆。
由于小篆书写比较复杂,后来又有了一种便于书写的草体秦篆。
再后来,狱吏程邈创新了较为简易的“隶书”。
秦朝用小篆代替大篆,以统一六国文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文字改革。
小篆字形布局缜密,笔画匀称,与商周的大篆比较,减少了图画性的成份,改变了复杂多变的结构,使我国的文字大大简化了。
而之后的隶书与小篆比较,虽然没有小篆那么工整圆润,但变圆形为方形,变弧形为直线,便于书写。
由此,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上定型了。
此后,中国历史上虽然多次出现分裂,但文字却长期统一,字形,字义都基本一致。
至汉代,又由古隶发展为汉隶,再变为今隶,即楷书,一直沿用到今天。
可见“书同文字”,不仅对中国文字的发展,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心理的统一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二)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禁私学”一向是法家的主张。
法家虽然是一个学派,但是他们反对私学。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就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教材P84〗这是天下祸乱的根源。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九品中正”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
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于是形成了门阀世族集团。
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
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是:(一)设置中正官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官,这样就收走了原由地方长官把持的人才选拔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
中正的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能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察士人。
(二)品第人物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作出评价。
“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
具体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按品授官品第士人的材料逐级审核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
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
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
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
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
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
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
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源远流长,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渐形成,并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教育制度也具有许多创新之处。
在秦朝,教育主要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
官学是为培养官吏而设立的学校,学校的设置和管理都由中央政府负责。
官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并注重政治道德教育。
通过官学的培养,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官员,为秦朝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做出了贡献。
私学则是由私人或地方性组织设立的学校,其目的是为了普及教育。
私学的教育内容以读书识字、基础算术和礼仪等为主,培养一般人民的基本文化素养。
私学的兴起提高了普通人的教育水平,也为后来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汉朝是秦朝的继任者,汉朝的教育制度在继承秦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汉朝扩大了教育的普及范围,不仅在中央设立了官学,还在各地设立了县学、小学等,使教育更加接近民众。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庠序制度,即派遣名师至各地讲学,为地方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更加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导致了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和智慧的培养,为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
许多私人和寺庙开设了佛教寺学,培养了大量的僧侣和学者。
佛教的兴起促进了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多元化和发展。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地区经历了频繁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促使了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私学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各地流传着大量的私学著作。
私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进步和繁荣。
总的来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在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官学和私学的并存,政治教育和基础文化教育的并重,以及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都为后来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影响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情况。
一、教育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的规范。
首先,官学成为了主要的教育机构。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的学校,用于培养官员和士人。
官学按照等级划分,包括国子学、太学、庠序学等。
其次,私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私学是由私人或家族设立的学校,主要面向普通百姓子弟。
私学的教育内容相对简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一些名家私塾,如王弼的玄学私塾等,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影响。
二、教育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主导的教育内容。
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生需背诵、解读这些经典,并通过讨论和辩论来深化理解。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在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如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等。
三、教育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官学的兴起使得士人阶层得到了更好的培养,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才能。
其次,教育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随着教育的发展,文人墨客们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作品丰富了文化内涵,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此外,教育还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培养了一批有道德修养的人才。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逐渐完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培养,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传承了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一时期的教育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