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
- 格式:pdf
- 大小:929.25 KB
- 文档页数:17
秦汉文学一、秦汉时期的社会和文学(一)社会历史概况1、秦王朝的统治与文化专制秦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维护中央集权。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集权意识走向极端的结果,是严酷的文化专制。
焚书坑儒。
2、统一的汉王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经济文化的繁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末年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建立;今古文经学之争;汉末统治危机,社会动荡。
(二)文学概况秦代的《长城歌》,杨泉《物理论》:“秦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李斯的散文。
《谏逐客书》等政论文、刻石文。
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其影响下,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
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
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史记》、《汉书》等其他散文。
二、秦及西汉散文(一)《吕氏春秋》1、概况:《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其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共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现今存160篇)。
《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在该书所取的各家学说中,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其预示了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2、艺术特点:(1)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2)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寓言;(3)具有自己特色,引用寓言来进行论证。
(二)李斯及其《谏逐客书》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游说秦国献统一之计,拜为客卿。
其《谏逐客书》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辞赋之丽。
(三)贾谊及其政论文贾谊(前200-前168),将汉代政论文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众多文学体裁和杰出的作家作品。
以下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秦汉文学1、秦代文学秦代由于存在时间较短,加之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学成就相对较少。
但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汉代散文(1)贾谊:其政论散文如《过秦论》,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对秦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
(2)晁错:《论贵粟疏》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重农贵粟的主张。
3、汉代辞赋(1)骚体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为代表,继承了楚辞的抒情传统。
(2)大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力铺陈描绘,展现了大汉帝国的声威。
(3)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语言清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4、汉代诗歌(1)乐府民歌:“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所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深刻地反映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追求和幻灭,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二、魏晋文学1、建安文学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思想活跃,建安文学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
(1)“三曹”: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悲凉慷慨,如《龟虽寿》《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曹植的作品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如《白马篇》《洛神赋》。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2、正始文学正始时期,政治黑暗,玄学兴起,文学风格趋于隐晦曲折。
代表作家有阮籍和嵇康,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隐晦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之嗟;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现了他的刚直不阿。
3、两晋文学(1)太康诗风: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追求形式的华美,内容较为空洞。
二、曹操、曹丕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
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以其鲜明的文学个性与共性,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出身微贱,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
年轻时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孙盛《异同杂语》)。
曾随袁绍讨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
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歌。
王沈《魏书》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的诗现存20余首,都是乐府诗,内容和写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曹操诗的内容可概括为“闵时悼乱,歌以述志”,即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锺惺《古诗归》卷七),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统一天下的理想。
这也是建安文学的主要精神。
《苦寒行》用士兵的口吻来写,表现的是士兵劳苦思家的情绪。
《蒿里行》写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
他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则正面表达了自己的宏大理想与志向。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不过它并非单纯摹写山水,诗中的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正是诗人博大襟怀的写照。
而《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主题,更是情怀慷慨,真气回荡。
至于《短歌行》,则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名词解释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为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指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
他们都是汉末建安时期杰出的诗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
故文学史上称之为“三曹”。
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
由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人谓之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宫体诗宫体诗盛行于梁后期和陈,其主要是对女性的描写和抒情咏物写景之作,诗风轻靡绮艳,与当时社会和时代风尚紧密相关,对于后来的律诗,特别是五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齐梁时期随着声律的兴起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讲究格律严谨、对偶规整,将文字按照四声音调的不同进行规则排列,使诗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
永明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
汉无名氏做,非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处于东汉末年。
南朝梁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仕途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互现法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事为主。
通过互现法的运用,《史记》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能表现出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还能照顾到历史的真实性。
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文言小说、演讲和散文等。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高度成就,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和特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 兴起了辞章派文学辞章派是秦汉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之一。
辞章派的代表性作品是《楚辞》和《乐府诗集》。
这些作品以辞章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
2. 文言小说的兴起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重要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汉演义》和《东汉演义》。
这些小说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背景,运用虚构的情节和对话,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命运,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3. 诗歌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以五言古诗为主,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和《乐府诗集》等,这些作品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新篇章。
4. 辞章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辞章文学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其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辞章文学注重情感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了后世文学家的文学表达能力,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1. 陈寿陈寿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三国志》。
《三国志》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成为中国传统史书的典范。
2.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等。
中国文学常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收集整理先秦文学常识(1)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
《谷梁传》、《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4)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主要作品有《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5)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有《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等选自此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的史实,富有文学性。
(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作品有《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7)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
主要作品有《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8)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9)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
主要作品有《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具代表性。
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
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上卷·秦汉文学一、秦汉辞赋1.什么是“赋”?答:赋是诗经六艺之一,是一种艺术手法,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汉代的赋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性一种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的结合。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
(1)骚体赋:产生于西安初年。
代表作家:贾谊。
代表作品: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淮南小三的《招隐士》等。
特点:骚体赋篇幅一般较短,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2)汉大赋:汉大赋是散体大赋,也叫体物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
代表作家:枚乘以及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代表作品:《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
其中《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成熟的代表作。
特点:形式上篇幅长,结构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炫丽的辞藻,对事物做了穷形极貌的描写,使汉大赋呈现一种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特征。
(3)抒情小赋:兴起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
代表作品:《归田赋》。
特点:形式上体制短小;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讲究韵律和节奏。
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2.什么是“九体”?答: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体的骚体赋,其中有《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有了独有的格局,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第十一章文学常识本章知识点:1.先秦、秦汉文学(掌握)2.魏晋南北朝文学(掌握)3.唐宋元明清文学(掌握)4.中国近现代文学(掌握)5.外国文学(掌握)在本章中,我们列出了国内外常见的名人名言及其代表作,另外还对其中的一部分作家做出了介绍。
考生可将本部分内容与学校所发或者自己所购买的语文复习资料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扩大自己的文学知识面,至于名言警句,本书不再收录,考生可以课下自行学习。
第一节先秦、秦汉一、先秦文学1.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多是口头文学,内容多为歌谣和神话故事。
2.甲骨文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4.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该书中。
5.《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
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7.《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8.《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编汇,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而且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秦汉文学概况(前221-190年左右)
1. 秦文学:
(1)李斯
(2)《吕氏春秋》(八览、六论、十二纪)
2. 汉文学:
(1)赋: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淮南小山《招隐士》)散体大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西都赋》、《东都赋》
张衡《西京赋》、《东京赋》)
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2)散文
1. 政论散文:贾谊《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言兵事疏》
桓宽《盐铁论》
2. 学术著作:张衡《灵宪》、王充《论衡》
3. 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3)诗歌
1. 乐府民歌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1。
中国文学常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收集整理先秦文学常识(1)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
《谷梁传》、《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4)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主要作品有《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5)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有《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等选自此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的史实,富有文学性。
(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作品有《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7)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
主要作品有《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8)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9)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
主要作品有《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具代表性。
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
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汉代辞赋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秦散文一书一人,一书即《吕氏春秋》,一人即李斯。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一)吕不韦传奇夏姬(夏太后)华阳夫人秦昭王安国君(孝文王)子楚(襄王)子政(始皇)(邯郸美姬)太后吕不韦(文信侯)(二)《吕氏春秋》1、成书过程及体例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2、内容“杂家”/新道家/新儒家/阴阳家☼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也逐渐由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3、特色丰富多彩的寓言例如:《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李斯与《谏逐客书》(一)李斯简介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老鼠哲学”赵高太子扶苏胡亥文才高迈而品格不高秦代唯一的作家☺(二)《谏逐客书》解题韩国郑国驱逐客卿奏章(三)《谏逐客书》译释与评点1.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
开头仅有两句话,简洁明快,开门见山,鲜明地亮出观点,而对秦王下逐客令的前后因由一字不提,只对逐客发表看法,这样就除掉了许多枝蔓,为下文的展开提出了一个总纲。
2.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的业绩,论述了客卿对秦国的富强、繁荣所作的重大贡献。
3.由历史转入现实。
列举秦王重外物而轻客卿的大量事实,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
4.由论述事实转入论理,从理论上阐述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5.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必将导致秦国的灭亡。
总括全文,与开头呼应。
(四)《谏逐客书》内容剖析(写作特点)1.意理高远,事实典型。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
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
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
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
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
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
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
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第二讲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文学教学目的:1、了解秦汉文学的概况2、了解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汉书》传记文学的特征3、学习汉乐府艺术精神和建安文学的特征4、掌握陶渊明淡泊情怀和诗歌淳厚平淡的特征5、了解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骈文及小说的起源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方式:讲授教学内容:一、秦汉文学简述1、秦汉社会的总体状况:秦王朝的暴政与农民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西汉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
2、秦汉文学: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高度发展。
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
二、汉赋(P22)1、赋的孕育与形成: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赋和诗经的关系(继承与发扬)。
2、汉赋的历史评价:内容贫乏,文词繁琐,极尽铺张扬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是大赋的基本特征。
三、汉代乐府诗(P4-5)1、“乐府”涵义的演变:原是西汉一个官署的名称,负责民歌的采集、整理、流传,后演变为一种诗体。
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悲惨的生活遭遇和反抗斗争精神;揭露战争与徭役带给人民大众的灾难与痛苦;反映爱情婚姻及其他妇女问题;抒写抱负品德。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与劳动群众的爱憎,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独白,形式自由,语言质朴、简炼。
简析:《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P31)四、五言诗的兴起与《古诗十九首》(略提)(P4-5)1、五言诗:起源于民间歌谣,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东汉末进入黄金时代。
2、《古诗十九首》的文学成就:含蓄蕴藉,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没有雕凿。
简介:《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庭中有奇树》五、司马迁与《史记》(P212)1、西汉司马迁的家世、生平、思想(“世典周史”的家世、阔大的漫游生活、李陵之祸)2、《史记》的思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某些真实情况。
二、秦汉文学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仅15年)。
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以吏为师,焚书坑儒,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零,文学几乎没什么成就。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汉代文学包括西汉、东汉两个历史阶段近四百年的发展史。
在这一时期从文体看,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
(一)汉赋赋形成于战国后期,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就基本性质言,它是一种以韵语为主、韵散兼用的介于诗和文之间的文体。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与言志的小赋。
1、骚体赋从汉高祖刘邦建汉至汉武帝初年(公元前206—前104年),是汉赋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
这时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鵩鸟赋》。
贾谊之后的枚乘的《七发》以主客问答形式开启了汉代大赋。
2、散体大赋从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200多年时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
这一时期最具汉赋特征的散体大赋开始流行。
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
《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
这两篇以游猎为题材,歌颂大一统汉帝国的权势和汉天子的尊严。
司马相如的这两篇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至此汉大赋的体制基本确定。
西汉末年到东汉初期的汉赋作家主要有班固、张衡和扬雄。
班固《两都赋》是其代表作。
张衡以《二京赋》最负盛名。
扬雄前期的大赋《甘泉赋》、《校猎赋》;后期的小赋《酒赋》、《解嘲》等文辞流丽,铺陈有度。
3、抒情言志的小赋东汉中叶以后是大赋衰微期。
这一时期抒情小赋勃兴,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这一转变。
其后,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是其代表。
文学常识(二)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
主讲:韩梅梅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
隋唐
李斯与《谏逐客书》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一)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班固张衡扬雄《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二京赋》
“子虚乌有”一词出自以下哪部作品()。
A.司马相如《上林赋》
B.张衡《东京赋》
C.左思《三都赋》
D.司马相如《子虚赋》
二、汉代文学
(二)汉代诗歌
1.汉乐府:《长歌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汉)《木兰诗》(北朝)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汉)《木兰诗》(北朝)《秦妇吟》(唐)2.《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
二、汉代文学
(三)汉代散文
1.《史记》(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汉书》(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三曹”与建安诗歌
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丕——《典论》——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曹植——“建安之杰”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2.陶渊明与田园诗
《归园田居》
《饮酒》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是()。
A.《岳阳楼记》
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
D.《归园田居》
南朝民歌北朝民歌
代表作品《采桑度》《西洲曲》《敕勒歌》《木兰诗》
诗句举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3.南北朝民歌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4.辞赋与散文
辞赋——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左思《三都赋》
散文——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王羲之《兰亭序》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