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40
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讲义)左飚一、翻译是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是文化中介人。
Translation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ranslator is a cultural mediator.1、翻译是中介人The Translator as a Mediator- The translator is a bilingual mediating agent between monolingual communication participants in two different language communities.George Steiner (1975) 译者是两个不同语言群体的单语交际者之间的双语中介人。
-The translator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mediator between two parties for whom mutual communication might otherwise be problematic. Hatim and Mason (1990) 译者首先是两方的中介人,没有他,两方的交际会有困难。
2、翻译是文化中介人The Translator as a Cultural Mediator- The translator is a cross-cultural specialist.(跨文化专家)Mary Snell-Hornby (1992) -The translation operator is a cultural operator. Heuson and Martim (1991) (文化运作者)-The translator is a cultural mediator. David Katan (2004) (文化中介人)-In order to play the role of mediator, the translator has to be flexible in switching his cultural orientation. …Hence, a cultural mediator will havedeveloped a high degree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Taft (1981) 译者如果想发挥(文化)中介人的作用,就必须灵活地转换自己的文化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英文翻译1.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2.刺绣:embroidery3.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4.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5.剪纸:Paper Cutting6.书法:Calligraphy7.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8.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9.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10.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11.战国:Warring States12.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13.铁饭碗:Iron Bowl14.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15.集体舞:Group Dance16.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17.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18.中秋节:Mid-Autumn Day19.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20.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21.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22.古装片:Costume Drama23.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24.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Soup)25.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26.火锅:Hot Pot27.四人帮:Gang of Four28.《诗经》:The Book of Songs29.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30.《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31.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32.《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33.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 estival34.针灸:Acupuncture35.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3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37.偏旁:radical38.孟子:Mencius39.亭/阁:Pavilion/ Attic40.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41.火药:gunpowder42.农历:Lunar Calendar43.印/玺:Seal/Stamp44.物质精神文明建设: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45.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46.秦腔:Crying of Qin People/Qin Opera47.太极拳:Tai Chi48.独生子女证:The Certificate of One-child49.天坛:Altar of Heaven in Beijing50.小吃摊:Snack Bar/Snack Stand51.红双喜:Double Happiness52.政治辅导员:Political Counselor/School Counselor53.春卷:Spring Roll(s)54.莲藕:Lotus Root55.追星族:Star Struck56.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57.相声:Cross-talk/Comic Dialogue58.下岗:Lay off/Laid off59.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60.高等自学考试:Self-taught Exami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61.烟花爆竹: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62.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63.电视小品:TV Sketch/TV Skit64.香港澳门同胞: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o65.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66.长江中下游地区:The Mid-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67.门当户对:Perfect Match/Exact Match68.《水浒》:Water Margin/Outlaws of the Marsh69.中外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s70.文房四宝(笔墨纸砚):"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71.兵马俑:cotta Warriors/ Terracotta Army。
文化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作者:王伟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5期摘要: 翻译是一门科学,有其理论原则。
国内外很多翻译界的学者都对翻译的原则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其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原则,更加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在翻译中获得了与语言相当的地位。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
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忠于原作,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文化差异,掌握一些基本翻译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文化差异。
关键词: 文化翻译文化再现翻译方法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
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必然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翻译不仅要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一、文化翻译的原则对于翻译,有人提出“译学无成规”,认为翻译是一种纯粹的实践活动,无需什么原则指导。
然而,更多人坚持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有其理论原则。
金缇和奈达在合编的《论翻译》中指出,“每一个人的翻译实践都有一些原则指导,区别于自觉和不自觉,在于那些原则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实践证明,用一些翻译原则指导翻译实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在18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提出了翻译的三条原则:一是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是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是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我国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在《天演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
上世纪80年代,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中把翻译的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
然而,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和翻译理论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奈达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功能对等”(function equivalence)理论,更加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把翻译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culture reappearance)。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论“文化翻译观”的创新与意义摘要:“文化翻译观”继承和发展了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摒弃了“读者反应论”以语言学为导向的微观角度研究翻译,提出了以文学为导向的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的原则更符合翻译标准,更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潮流,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并对翻译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创新源语译语引言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其翻译理论在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即“读者反应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翻译这一复杂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的确立和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们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而是把它看作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
苏珊•巴斯内特(Susa Bassnett)是英国沃瑞克(Warwick)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译家、诗人,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极大地代表了文化学派的主要观点,通过对她的“文化翻译观”分析,来试论“文化翻译观”极大的创新性和翻译研究的重大意义。
一、“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巴斯内特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
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翻译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使翻译研究柳暗花明,前景豁然开朗。
他们认为文本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操控。
巴斯内特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不是句子,甚至不是语篇,而是文化基于词语对等或篇章对等的“忠实”。
巴斯内特认为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她的“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目的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1.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2. 刺绣:embroidery3.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4.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5. 剪纸:Paper Cutting6. 书法:Calligraphy7. 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8.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9. 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10. 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11. 战国:Warring States12. 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13. 铁饭碗:Iron Bowl14. 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15. 集体舞:Group Dance16.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17.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18. 中秋节:Mid-Autumn Day19. 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20.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21. 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22. 古装片:Costume Drama23. 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24. 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Soup)25. 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26. 火锅:Hot Pot27. 四人帮:Gang of Four28. 《诗经》:The Book of Songs29. 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30.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31.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32. 《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33.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34. 针灸:Acupuncture35. 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3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37. 偏旁:radical38. 孟子:Mencius39. 亭/阁:Pavilion/ Attic40. 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41. 火药:gunpowder42. 农历:Lunar Calendar43. 印/玺:Seal/Stamp44. 物质精神文明建设: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45. 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46. 秦腔:Crying of Qin People/Qin Opera47. 太极拳:Tai Chi48. 独生子女证:The Certificate of One-child49. 天坛:Altar of Heaven in Beijing50. 小吃摊:Snack Bar/Snack Stand51. 红双喜:Double Happiness52. 政治辅导员:Political Counselor/School Counselor53. 春卷:Spring Roll(s)54. 莲藕:Lotus Root55. 追星族:Star Struck56. 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57. 相声:Cross-talk/Comic Dialogue58. 下岗:Lay off/Laid off59.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60. 高等自学考试:Self-taught Exami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61. 烟花爆竹: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62. 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63. 电视小品:TV Sketch/TV Skit64. 香港澳门同胞: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o65. 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66. 长江中下游地区:The Mid-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67. 门当户对:Perfect Match/Exact Match68. 《水浒》:Water Margin/Outlaws of the Marsh69. 中外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s70.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源地址:/GetEntry.do?id=722406948&owner=222638397。
汉语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文化翻译研究摘要:汉语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姓名,不只是一个人物代号,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翻译时单纯地采取音译或者意译甚至改译,将不能有效地传递这种文化信息,势必会影响读者对汉语文化的理解效果和接受程度。
关键词:文化翻译人名文学音译意译注释一、引言从殖民主义到多元文化,一直到现代性,文化翻译一直被用来理解一系列宽泛语境下的混合效果。
其实,文化从来就是翻译的组成部分(孙艺风,2016:1-2)。
汉语文学作品中的人名译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热门话题,笔者查阅了近几年研究汉语人名翻译的相关论文以及一些汉语文学作品的名译,对其中反映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做了总结,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二、汉语文学作品中人名翻译乱象1.强调同质文化素,对人名一味的意译。
《红楼梦》麦克休译本中“黛玉、宝钗”译为“Black Jade、Precious Clap”等等,这种译法的好处在于再现了源语人名的字面意思,但由于英语的词汇的多义性,通过回译很难还原汉语的原名,多个译者多种译名,这必然为汉语文学作品的传播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单纯的意译也无法传达汉语文学作品通过辈分、隐喻、谐音等手段暗示的关系、性格、命运等重要文化信息。
2.强调异质文化素,对人名一味地音译。
《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分别将“贾雨村”译为“Jia Yucun”和“Jia Yu-cun”,“甄士隐”译为“Zhen Shiyin”和“Zhen Shi-yin”,“王熙凤”译为“Wang Xifeng”和“Wang Xi-feng”等(Yang Xianyi & Gladys Yang,1994/2012;David Hawks,2014/2021)。
这种译法的好处在于保留了原文人名,但缺陷也很明显。
原名通过谐音而体现的人物特征以及人物存在的意义丧失殆尽,“贾雨村”就是“假语存”,“甄士隐”就是“真事隐”,“王熙凤”就是“枉是凤”仅仅通过几个字母,完全无法传递这些信息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