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4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音正字2、解释课文重点词语。
3、了解课文基本文学常识4、品析语言,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描写形貌的手法;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的细致的刻画,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导读评价单》上的练习题。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感悟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文常简介: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二单元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本单元课文逐渐由七年级富有诗意、包罗万象的人文主题走向对社会生活、情感哲思以及情操志趣的关注,人文主题慢慢走向生活的现实与生命的本然。
《藤野先生》(鲁迅)主要回忆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厌恶“清国留学生”留学不学的现象,转去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相识。
重点叙述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几件事,塑造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对科学严谨求实,毫无民族偏见的形象。
字里行间既有冷峻的现实又有师生的温情。
本文在写法上也有特色:写作顺序采用时空结合的方法。
时间上,全文运用顺叙,中间插叙“物以稀为贵”和“你改悔吧”一句的来历。
空间上由东京一一仙台一一国内。
写作方法上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包括冷暖色调的对比。
语言上主要运用比喻与反语。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 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课文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展现了母亲勤劳智慧、坚强不屈、识大体顾大局的形象。
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先刻画了托尔斯泰脸部多毛、长相平平,令拜访者感到失望的外貌特征,接着描绘他的眼睛,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文章重点抓住肖像描写,欲扬先抑,并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言辞间流露出崇敬与赞美。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展现了玛丽·居里热爱科学、顽强坚持、乐观向上的伟大形象。
作者运用一个个镜头展现居里夫妇投身科研的热情与决心,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串联课文,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关涉“生活中的回忆”主题,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主旨,它们在思想内涵、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千秋。
7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回忆我的母亲》是部编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这个单元的课文从内容主题看,都与“生活的记忆”“重要的他人”有关:或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总司令在母亲锺太夫人逝世之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敬爱的深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决心。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理解文意,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特征“勤劳一生”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2.通过朗读分析、揣摩品味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真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3.品读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理解其含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记叙中夹有议论和抒情的写作特色。
感受朱德母亲的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品读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理解其含义,感受记叙中夹有议论和抒情的写作特色。
4.细读文章,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人生在世,从咿呀学语到生命老去,有一个人始终在牵挂着我们,她也是我们永久的牵挂,这个人就是母亲。
回忆往事,母亲对于我们的点点滴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朱德元帅一起回忆他的母亲,感受这位英雄贤母的伟大形象。
出示PPT(板书课题)二、预习成果展示分享1.交流你从课文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分享给同学。
2.谈谈你对作者(朱德)的了解,分享给同学。
(教师补充:出示PPT)3.读挽联知母亲:(ppt出示两幅挽联)第一幅: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一生劳动”;第二幅:毛泽东同志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带领学生提炼关键词“贤母、完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教案广西桂平市蒙圩一中:蒙伟连【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自主疏通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3、情感目标:深入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通过学习懂得学会感恩、关爱他人。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教材内容:《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说的是作者28岁时回忆写20岁那年冬天,父亲在百忙中亲自送他到车站的感人场面。
全文以背影为叙事线索展开,将父亲这个平凡、朴素的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深刻地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教学重难点因本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结合八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特设重难点如下: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抓住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深入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
难点; 利用录音朗读烘托气氛感染学生,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经验,多角度理解课文,学会感恩他人。
【教学对象分析】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而我们的课堂就是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放飞思想的天地。
根据本文语言平实、贴近生活实际及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等特点,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赏析、探究、评议、感悟”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现代语文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才干,使课内与课外、个人学与集体学、知识与表达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情景教学法感染学生,激发兴趣;用圈点勾画的品读法落实重难点、理解主题;用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法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录音朗读,相关演示文稿内容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熏陶感染氛围。
【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感导入:1、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2、深情讲述四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身体保住孩子牺牲自己的壮举以及临死前留下的感人短信。
人教版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胡髭(zì)长髯(rán)一绺绺(liǔ)鬈发(quán)B. 黝黑(yǒu)粗劣(liè)滞留(zhì)穹顶(qióng)C. 可憎(zēng)蒙昧(mèi)貂皮(diāo)酒肆(sì)D. 掠过(lüè)颔首(hàn)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崎岖尴尬诚慌诚恐郁郁寡欢B. 器宇侏儒广袤无垠粗制烂造C. 平庸犀利颔首低眉藏污纳垢D. 摧毁忧郁正襟威坐暗然失色3. 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处最合适的一组动词是()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仿佛被催眠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 刺切中控制探索B. 刺击中控制探寻C. 扎击中抑制探寻D. 扎切中抑制探索4. 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 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传记和小说,如《三作家》《象棋的故事》等。
B.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白痴》《复活》等。
C. 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D.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白夜》《罪与罚》等。
二、综合性学习5. 判定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7 回忆我的母亲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回忆”点明叙事的方式;“我的母亲”即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
标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概括]写作内容。
2.作者简介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主要著作收录在《朱德选集》里。
3.写作背景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原题是《母亲的回忆》,原载于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1983年收入《朱德选集》时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
4.知识链接回忆录回忆录是指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者把所回忆的一些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同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在写法上,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虚构。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
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 佃.农(di àn) 仪陇.(I ǒng) 妯娌..(zh óu Ii) 庚.子(g ēng) 哭泣.(q ì) 豪绅.(sh ēn) 衙.门(y á) 慰.勉(w èi) 聊.叙(li áo)(sh ěng)节省 (j ì)周济 省 济(x ǐng)反省 (j ǐ)济济-堂(q i ǎng)勉强 强 (q i áng)强壮 (j i àng)倔强 2.字形辨识碌(l ù)劳碌 辍(chu ò)辍学 禄(I ù)俸禄 缀(zhu ì)点缀;籍(j í)祖籍 惨(c ǎn)悲惨 藉(j í)狼藉 渗(sh èn)渗透3.词语释义客籍人: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作者:朱自清)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
第二单元是在第一单元(以战争为话题的单元)的基础上发出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所以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对普通人的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听说读写思查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
因学校多次开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现和较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
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引人课文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扬州人。
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正音、释
义
琐屑xiè颓唐tuí差使chāi交卸xiè
狼籍jí簌簌sù蹒跚pānshān
赋闲fùXiān惟一wēi举箸zhù橘子jú
妥贴tuǒ栅栏zhà拭干shì晶莹jīngyíng
三、合作探究
请学生研读全文,回答问题。
(1)1——5自然段中,“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2)“我”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领情了吗?
四、拓展延伸
五、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
一、教师动情地述说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的表情、神态和父子当时的心情。
二、教师指导学生介绍作者,并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用普通话正音,并指名学生说出几个重要词语的意思。
三、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不时点拨,鼓励。
四、教师要求学生在“背影”、“流泪”“父亲的语言”三项中,任选一项,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要求1——3学习小组做第四题第1题,第4——6小组做第四题第2题
教师总结作业情况。
一、有的学生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为之欣喜,为之感动,想一睹为快。
二、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1)明确:安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给小费,讲价钱,再三嘱托儿子路上小心。
(2)完成儿子对“父亲”感情的转变。
四、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发言踊跃。
五、各组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分组交流,看谁的作业有特色,最后在全班交流。
一、由朱自清父子的神情激发学生急于认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了解作者、初步理解生字词,有助于很好地学习课文。
三、研读是让学生真切地熟悉内容和体验感情。
四、各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
五、通过完成书面作业和班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背影——4次
背影(朱自清)流泪——4次爱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自评表
自评
人:
___月____日
教学反思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眼泪”和“背影”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染人。
本课聚集“背影”、“眼泪”“父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真实碰撞,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
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这一节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
在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环节,用“研读”来体验课文“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几次写眼泪”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当地点一下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让学生完成“讨论、写作、交流”的课后作业第四题,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