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的演变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征及其演化过程一、先秦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能居住在天然洞穴或简易茅屋中。
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规划思想。
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统治阶级对权力的追求,都城建设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夏、商、西周三代的都城建设逐渐形成了以宫庙为中心的城市布局,注重礼仪性和政治性。
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主要关注宫殿、宗庙等建筑的建设,城市规划注重空间秩序和礼仪规范。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战争的频繁发生,各国纷纷修建都城以加强统治和防卫。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这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城市的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和景观性等方面,同时城市规划也更加注重实用性。
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发展的高峰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庞大的宫殿群和城墙,将咸阳城建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城市之一。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布局严谨,街道整齐划一,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同时还注重城市绿化和环境美化。
四、三国至宋元时期三国至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又一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各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规划风格和特点。
三国时期的建康城、唐代的洛阳城、北宋的东京城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这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城市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此外,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还受到了佛教、道教等宗教因素的影响,如唐代的雁塔、宋代的嵩岳寺塔等建筑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五、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一个高峰期。
北京城是明清时期最重要的都城,其城市规划严谨,建筑群布局合理,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高水平。
2013 – 201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引言人类建造道路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是在何时或在何处建成的。
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
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
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
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都城,道路也随着都城的发展而发展,形成的道路系统也不断完善。
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古代都城道路与交通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
在我国古代的城市中,道路有明显的交通功能。
如周代的城市道路是以“轨”作为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
《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
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
以轨为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
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以道路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坊里,以通向主要城门的道路为干道,而商业集中在特定的靠近干道的市内,这种城市道路显然也是以车马交通为主的。
汉长安发掘的宣平门,及其门内的大街,三条道路并列。
古代都城道路性质和道路分工的变化隋唐长安城及洛阳城,道路系统规则更明显的突出了道路系统的功能。
道路两边是封闭的坊里,有坊墙坊门,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吏的官吏府第可以直接面向城市道路开门,道路的宽度非常大,在古代城市中达到顶峰,中轴线的主干道朱雀大街宽达150多米,后开辟的大明宫门前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80米,其他城市干道也宽达120、100米,最窄的也达60多米,道路主要是行驶车马,商肆则集中在靠近干道交叉口的规模很大的东市及西市中。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特点:1.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通常采用方形或矩形的城墙,城墙外围环绕着护城河或护城沟。
城市的规模和形状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城市用途而有所不同。
2.主要道路:古代城市通常包括一些主要道路,这些道路连接城市的不同区域和要点,如城门、宫殿、市场和庙宇。
主要道路通常较宽,以容纳交通和人群。
3.城门和城墙:城市的城墙通常设有城门,城门是进入和离开城市的主要通道。
城墙和城门的设计可以反映出城市的军事防御需求和地理环境。
4.坊区和街巷:城市内部通常划分为不同的坊区,每个坊区有自己的街巷网格。
这些坊区可以根据不同社会、行业和居住群体进行划分,街巷用于居住、商业和手工业。
5.市场和商业区:古代城市通常有市场区域,市场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或主要道路上。
这些市场用于交易商品和物品,吸引了商贩和市民。
6.宫殿、寺庙和宗教建筑:城市通常包括宫殿、寺庙和其他宗教建筑,这些建筑通常位于城市的特定区域,反映了宗教和政治权威。
7.池塘和水源:一些古代城市会在城市内部或附近设置池塘或水源,以提供水资源和供水。
8.坡道和桥梁:在需要跨越河流或坡地的地方,城市可能会建造桥梁和坡道以便于交通。
9.墙体标志和街道命名:一些城市会在墙体上绘制标志或给街道命名,以帮助人们在城市中导航。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会因城市的年代、规模、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而有所不同。
不同朝代和地区的城市布局和道路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这些城市系统的设计通常反映了当时社会、军事、政治和文化的需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1.封建礼制棋盘格局中的皇权大道和市民街巷中国的皇帝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儿子,其居住的房子和城市是“天道”在地上的重现,暗含了“天、地、人”三才融合观念。
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人身体的经络格局与居住的房子,房子与所在的城市,城市与国土,国土与上天都是一一对应,合二为一的,称为“天人合一”。
另外,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国家,国即家的放大,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家之主,所以中国传统城市的构建基础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市其实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大院子”。
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天体的认识逐渐形成“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城市(都城)按照星象与大地和天空中的星系组织成一个整体,位于国土的中心。
因为天为园地为方,所以地面上理想的城市为方形。
城市周围由城墙围合,城中的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围绕皇城布置市场及祭祀场所,南北和东西向大道将城市空间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街区内是基本居住单位:里坊,里坊内居住的则都是为皇室提供服务的臣民和工匠。
这种城市格局反映了尊卑、上下、秩序和大统一的思想,这一理想城市模式传承数千年,一直延续到清代。
不单是都、州和府城的建设,中国大大小小的传统城市基本都能找到这种建城思想的痕迹,周边地区国家的城市形态也受到影响,尤其是日本。
正如郑晓變先生指出,虽有经常的继承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
著名的有北京、西安、开封等。
封建礼制建背景下,中国传统城市街道尤其是都城,形成“皇权大道”和市民街巷两个体系。
唐代长安城封闭里坊制度发展成熟。
中国封建帝王在建城,更多考虑的是保护君主的安全和显示其不可侵犯的威严,而不是为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服务。
封闭的里坊制度就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而产生的城市组织形式。
里坊制是从奴隶社会时期的“鄙邑”发展而来的。
奴隶主利用井田制的方形地块划分方式,将奴隶的居住和生产也划分为一个一个方形区域,由此形成了“里”(邑)这种居住和生产的土地单元,其不但是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也是基本的劳动者的生活居住单位。
历史地理第四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匸:二•阻t:v“•“朱玲玲-宀我国是一个具宜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产生城市以来,不仅以规模大、居民多、建筑艺术的高超而闻名于扯,而且平面布局也有其独特性.我国古代城市乎面布局特点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都城上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不仅是研究城市史本身的课题,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史、阐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必须的.本文就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几个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空原因,作一初I步探讨Q根据地下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齐划一性:'*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这一特点,在《考工记》中记载最为明确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在西汉,书中设计的都城布局蓝图,考其成书前I■后的历史•是有所依据的。
从上引《考工记》可知,古代的“国”,实指都城而言。
“国〃字的结构在金文中就是作方八’、•••「•:「.・b.b・J>樋围着持戈的人。
《说文》*:“国療也,从口从或”.国、邦、或在古文字中可以互训,都皋指国都,《说文》载之甚明*“□,回也,象回币之形”。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守卫着用墙回币而围着的一块地域,就7&r F=1o再把古文字向前推,商代的甲骨文中,把王都称作“大邑”、“天邑”、“终邑”。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而称作瘁天邑商S邑字卜辞写%”形,吴大徵云“上作口形,古围字,下 郎马形,古节宇也,亦持节出使之义。
”①罗振玉以为邑之下部应是人字,“卜辞及古今文皆作马,象屁形.邑为人所居,故从口从人2农邑字上部所以从口就是都城方形围墙的象形。
所以许慎《说文》曰*“邑*国也,从口”。
…我国古代城市用方形的墙围绕四周,地下发揭的古城址和至今仍保存的=些古城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中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城址(或称城堡〉之一童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③河南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①昊大徵:電憲斋古金录辛豳册7页髦围形节形爵②罗振玉:增订弋殷虚书契考释*7页邑字之释。
xxxx分为xxxx两部分xx为xx主体,作为建设重点,有xx殿、xx、xx、xx,东部筑有xxxxxx为全城重心,此宫xx轴线为全城中轴线充分利用地形,除以xx作为纽带联系xx外,更易xx地带作为xx廷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xx东北部为手工作坊区和少量闾里秦汉时期城市一般特点:1重视总体发展要求,采取强干弱枝政策,强化市场经济,积极发展郊区经济,出现城市群雏形2先修宫室后筑城池,多不规则,重视利用地形,强化防御3贯彻筑成卫君思想,宫城为主体,致用地比例过高,影响经济,出现统治阶级专用园林设里监门严格管理跨渭水闾里打破建外郭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法,取代外郭功能,既提高了防御能力,又可发展郊区经济西汉长安以xx为主体,有xx而无外xx多居南部高亢之地有城门12,城内道路南北干道两侧设9呈网格状,道路与城门相接市,且多集中于城市北部闾里宫殿之间及城城南直至曲江外池和终南山为上林苑,为帝王城郊建陵邑1不规则矩形平面,没有对称轴以承担外郭线,通城门道路有三天并列组成4集中设市,经济活动以市为中的功能2没有明确功能分区,相互穿插,心,多在城外5道路采用经纬涂制,城旁三门,园林,建有离宫占地巨大3居住地段称闾里,在宫殿之间道路分级4南部有礼制建筑,专用园林5周围皇陵设陵城6闾里制,主要以职业和阶层来划分,为加强统治,官署与居住相杂,相互干扰7国子监的出现,都城成为文化中心东汉洛阳曹魏邺xx为xx,北为xx,地形xx南低,呈xx九里xx六里的长方形平面为标准矩形,xx官署为严整的前朝后寝,继承“择中xx、xx社”的古制有宫城无外郭,实行南北宫制共12门,南四北二,城内设有一出市场,东西各三。
道路为经纬涂制,均与城门相通另外在城东城南设有两处市场南北宫之间为方整宫城附近建有的闾里几处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南临洛水坊里位于城南,以路分隔,规模相同由西北漳河引水,由三台下流入铜雀园,及宫殿区,分流一部分到坊里区,由东城门流出,水系与园林有机结合城内出现了我国第一座国家级学院——国子监三台有明显1宫城主体,中轴线贯穿全城的防御性质2分区严格3道路网格化,坊里标准化,道路分级明确4宫苑结合,重防御,宫禁一体,平战结合,城堡与城门有机结合1以宫城为中心跨河延续2分区严明围绕宫城3以里为单位,方格网协调用地4继承南北宫制,利用旧城遗址5市坊在城外,寺庙成为主要内容宫城为主体,布局严谨,中轴线直达城门xx干道分xx为两部分,官民不相扰道路成方格网状,干道与城门对齐,分级明确城内集中设三市北魏洛阳内城循汉制,依宫前御道,两侧衙署、祖社,以御道——铜驼大街为轴线,以连接城门道路为骨架,呈方格网在西、东郭设大小市,外郭设320坊,方三南临洛水洛南建四通市,主司外贸百步,洛南建四夷里,住外国人周礼,外城扩展渡洛河至南部圜丘规模,形制规整南朝健康xxxx,南面xx,xxxx江,北有玄武湖宫城主体,择中立宫,中轴对称使城中心地带秩序井然东晋建军政中心xxxx,西晋建扬州治所xxxx和xx,拱卫皇xx,形成以xx城为中心,xx、xxxx、xxxxxx鼎立之势道路自由结合地形城外居住,杂乱无章长安中心,全城中轴对称端,xx面是皇城,布置官署xx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皇城和xx之间用220米的道路分开,形成一个大广场坊里组成,各自名称生活用水和漕然、法自天象2中轴对称,道路规整,坊里严谨,市肆方整,城市布局井然有序3分区严明,官民不相参,强化城市管理4组织实施严密,表明当时城市建设上物质基础技术与科学水平相当发达5规划中某些问题处理比较主观,如两市太少又过于集中,坊里制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夹城干扰交通等11条,经纬涂制方格模基本相同,西市主网道路系统,主要道司外贸,东市为官僚路通向12座城门,道贵族服务,市中心设路宽度主要考虑朝仪管理机构。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国自古就有悠久的城市历史,其城市规划和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代中国人注重城市的布局与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需求。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和演变。
一、城市规划的起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起源于早期的都城建设。
在古代,大城市往往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都城市的规划从奠基之初就被重视,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早期的都城规划通常按照传统的方位和形状,例如方形或圆形,以象征秩序和和谐。
二、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1. 中轴线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以中轴线为基础进行布局。
这条中轴线贯穿整个城市,将城市划分为两侧对称的区域。
在中轴线上,常常有主街道和重要建筑物,如宫殿、庙宇等。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2. 四合院布局: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也常见于古代城市规划中。
四合院通常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心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活动的私密性和通风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谐的价值观。
3. 城垣和护城河: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都有城垣和护城河。
城垣是用来防御敌人入侵的重要设施,而护城河则能有效阻碍敌人的进攻。
这种设施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首要考虑的安全因素。
三、城市规划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先秦时期,城市规划主要注重宗教和祭祀功能的体现,例如陵墓和宫殿的建设。
而到了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行政和居住功能的平衡。
在唐宋时期,城市规划受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修养和精神层面的体验。
在明清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达到了巅峰。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修建了北京的紫禁城,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大力推广标准的城市布局,以提高统治效率。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了对细节的精细把控,包括街道的宽度和排水系统等。
四、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建设,更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 汉长安城:①汉长安城为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百姓大多居住在东门、北门外,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
②城内实行里坊制,“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
③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一轨 1.8m)。
④横门附近为“西市”,杜门附近为“东市”。
⑤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2 汉、魏洛阳城:①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
②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
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
外城形成。
3 隋唐长安城:①先规划,后建城。
②有内城、郭城。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③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
④仍实行里坊制度。
4 北宋开封城:①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
②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
5 元明清北京城:①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从金中都到元大都。
②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
③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
二商业发展与宋以后城镇发展1 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
2 宋明以后城市形态有了很多变化:1)以唐代规整的旧州县城为依托,以运河桥市为中心,形成与市河平行的商业街,并沿运河两岸而伸展,运河与平行市街构成城市新的成长轴线。
2)新城城墙的轮廓不再趋向于规整。
旧城受封闭的市坊制约的规整十字街区与自然发育未经规划的新市街对比强烈。
3明清时期江南近代化进程与城镇的发展:大量唐宋以来的草市与农村聚落转为市镇,形成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经济结构。
我国古代城市道路形态分析金伟,郑先友(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文章从介绍我国的历史进程出发,从古代城市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人手,对我国古代城市道路形态自古以来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与剖析,街道既是城内交通和城外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选择中轴线和分割不同功能区的界线,是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古代城市;天人合一;方格网;道路规划中图分类号:U412;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673 578l(2008)01—0031—03 0 引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街道设置十分重视,街道既是城内交通和城外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选择中轴线和分割不同功能区的界线,是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街道的城市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但各个国家对城市街道的规划则采用不同的方法,有圆形、斜形、弯曲形和端直形。
中国城市从西周起,就采用端直形,即都城要“九经九纬”。
中国都城中的街道大都采用棋盘式端直设置,很少有斜街,隋唐长安城、元明清的北京城都是典型代表。
地方城市的街道设置虽不像都城那样严格,但端直设置仍为主流。
这是因为中国城市的形状多为方形或矩形,街道设置与城墙平行最为方便。
像济南、西安、大同、太原、扬州、银川、苏州等城市都是如此。
太原城的“丁”字形街道很多,但仍为端直形,即南北向或东西向。
l 古代之道路发展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营国制度,其中所谓“九经九纬”,即指经向有九条道路,纬向有九条道路。
“经涂九轨”是指经向道路有九轨宽(即九辆车子宽度,l轨约为1.7 m)。
“环涂七轨”即环城道路为七轨宽。
“野涂五轨”即人城道路为五轨宽。
从这些记载可见当时的道路标准是较高的。
可见,我国古代城市道路形态在周王朝时已其本形成,且对以后的城市道路发展影响收稿日期:2007 09一l7;修改日期:2007—11 O8作者简介:金伟(1 982一),女,安徽宿州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生郑先友(1 963一),男,安徽庐江人,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深刻,以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城市道路基本上都是在这种道路形态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时很长,在这段时期,城市布局,道路发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形态Ⅲ,如图l所示。
古代中国的道路的特点古代中国的道路具有以下特点:1. 建设规模庞大:古代中国的道路建设规模可谓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大运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七个省区,连接了黄河和长江流域,成为中国交通的重要动脉之一。
2. 道路多样性:古代中国的道路形式多样,包括陆上道路、水上运输及驿站等。
陆上道路由大路、小路、山路等组成,通常由石头铺成或是用土壤进行修筑。
水上运输则主要依靠河道和运河,以船只为交通工具,方便了跨越江河的交通需求。
同时,沿途的驿站也是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提供驿马更换、补给和休息等服务。
3. 联络全国的重要性:古代中国的道路主要是为了联络全国各地,便利交通和商品的流通。
道路的修建使得各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同时,这也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统治和控制。
4. 道路安全的重要性:古代中国的道路是贯穿全国的重要交通通道,因此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道路安全,古代中国修建了城市、关隘和城墙等防御设施,以防止外敌的侵袭和抢劫。
此外,为了保证道路的畅通,还建立了驿站制度,提供驿马和护送,确保邮件和人员的安全。
5. 道路的改进和维护:古代中国的道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进行改进和维护的。
例如,在唐朝时期,政府大力推动了道路的改进,扩宽了道路,并在山区修建了悬索桥和石板路等,以适应不同地形条件下的交通需求。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道路建设规模庞大、多样性丰富,具有联络全国的重要性,道路安全和改进维护也是重要考虑因素。
这些道路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也为国家的统治和控制提供了重要保障。
•1历史的沿革1.1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
在我国《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早期营建都城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等等(见图1)。
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街道的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升记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
明朝时代的北京城(见图2)的建设思想充分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描述的理想城市,并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过长期的影响。
图1 根据《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周王城规划构想图2 明代北京城早在公元1世纪,罗马时代的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便在其著名的《建筑十书》中明确指出:“城市建筑分为城区、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两部分,两者之间街道系统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关键步骤。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在居民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是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人们常以“街坊邻居”昵称。
“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里都有鲜明的描述。
街头叫卖、京城看灯、耍把戏卖艺、法场劫人、融于大自然的街头茶社、以一块帆布限定的卖艺空间,无不展现出热闹非凡的街道空间画卷。
1. 2街道的功能特征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
没有汽车的年代,街道和道路是属于行人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游玩、购物、闲聊交往、欢娱寻乐,完成“逛街”所需要的全部活动。
发展到马车时代,人行与车行的冲突己开始暴露出来,但矛盾并不突出;而到了汽车时代,街道的性质有了质的变化。
由于人车混行,人们不得不终日冒着生命的危险外出,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识及管理系统等在街道上行走,且不得不忍受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因而严重影响人们逛街的乐趣。
2013年—201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学号:11080701016姓名:得分: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布局演变特征摘要:皇城在都城中的位置会影响到整个都城空间结构的特征。
而古代都城空间结构就是围绕“城”与“郭”展开的。
“城”、“郭”从无到有,从连接到融合,从原来的坐西朝东的空间结构模式,转变为魏晋南北朝的坐北朝南空间结构模式,并且从原有的多宫殿制逐渐转化为单宫殿制。
最终,形成外城围绕皇城、皇城围绕宫城,具有棋盘格式中轴线布局的重城式都城空间结构。
关键字:“城” “郭” 多重式 中轴线都城古代指封“邑”之城。
而大城为“都”,小城为“邑”。
所以,古代都城指国家(包括诸侯国)的首都及较大的城市。
后人亦称国都(各国及诸侯国首都)为“都城”。
早期中国并没有城市一词, 只有城与郭的概念,市的产生则更晚。
一、古代都成选址向东和发展,集中在华北地区秦统一,考虑到整个关中平原可以算作是“易守难攻”之地。
既有地形的保障,再加上粮食生产的充足,最后定都关中地区咸阳。
汉唐也定都关中地区的长安。
五代十国时期结束后,在西北少数民族势力削弱之后,契丹、女真等东北少数民族又接踵而起,成为中原诸政权最主要的外部威胁,全国的军事重心随之转向东北,关中先前的战略价值下降了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西安不能不失去其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位置。
宋朝开始瞄准江南,先后定都开封和建康。
由于南京和北京逐渐成为北方各族的交易中心,所以金元明清先后定都南京和北京。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都城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附近,逐步向东发展。
二、都城城市轮廓空间结构的变化1、有“城”无“郭”,宫城即都城夏商都城主要是宫殿区及有关官方手工业作坊,有“城”无“郭”。
夏商的都城空间结构已经具有分化的特征,但还没有发展到分区隔离的程度,这反映出具有大同社会混合居住的原始社会残余。
2“郭”区的产生以及“西城”连结“东郭”夏商的都城空间结构已经具有分化的特征,但还没有发展到分区隔离的程度,这反映出具有大同社会混合居住的原始社会残余。
部分古代城市建设特点姓名:***班级:城规1002班学号:*********指导老师:***一、秦咸阳故城的城市建设特点1、咸阳宫的南北轴线为全城的中轴线。
咸阳分渭南和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体,咸阳宫为全城重心。
2、打破建外郭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的办法,取代外郭功能,既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又可发展郊区经济。
3、充分利用地形,在规划结构上除以渭河为纽带联系南北两区外,更以高原地带作为共同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
4、宫居城北,市在城南,突破了《周礼》“面朝后市”的规定。
市里及作坊布置在临渭河的城南,可充分利用渭水,既方便生活,有有利于城市工商经济的发展。
5、将宫和官办手工业作坊按生产专业分区布置,分区规划合理。
6、规划布局受《周礼.考工记》都邑营建制度的影响,但基本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就地利”的原则。
二、汉长安城的城市建设特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全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置在城内3、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城内道路成网格状,道路与城门相接。
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4、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
5、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且多集中于城市的北部。
6、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7、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8、以宫殿为主体,且多据城南高亢之地。
9、城南直至曲江池和终南山为上林苑,为帝王园林,建有离宫。
三、曹魏邺城的城市建设特点1、以宫城为城市主体,,宫城的中轴线贯穿全城直达城门。
2、全城以道路为媒介,实行严格的分区,强化礼制秩序,宫城、官署、居民分隔,不相干扰。
3、城市道路网格化,道路呈方格网状,城内集中呈三处市场。
居住坊里标准化,道路分级明确,主要道路呈丁字交叉。
4、宫殿部分建筑严整,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中国古代的地理和交通发展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的地理和交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自然地理特点: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这种自然地理特点对中国古代的地理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1 大陆式地理格局:中国地势高耸,东临太平洋,南濒广阔的海洋,北依连绵的山脉,形成了大陆式地理格局。
这种地理格局使得中国古代交通发展主要依赖陆路交通。
1.2 多山多河:中国境内分布着众多山脉和河流。
山脉交错、河流纵横,给中国的交通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二、古代交通发展特点:2.1 难度与创新并存:由于中国地理复杂多样的特点,古代交通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的交通创新。
例如,中国古代发明了轮船和水车等交通工具,使得水路交通得以发展。
2.2 长江经济带:中国古代的交通主要通过水运进行。
长江经济带因其重要性而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命脉。
长江流域河网密集,水路交通便利,使得物资的运输和贸易相对容易。
2.3 南北贸易:中国古代通过陆路贸易连接了南北地区。
其中最重要的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
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连接,茶马古道则连接了中国内地和西南边疆地区,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1 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地理和交通发展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条件。
畅通的交通网络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3.2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地理和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通过交通的便利,各地的文化得以传播和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综合发展。
3.3 行政管理:中国古代的地理和交通发展对行政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政府通过修路铺桥,构建交通网络,以便更好地控制辖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地理和交通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特点的制约和交通创新的应对策略上。
这对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得演变刘华安我国传统城市得规划布局,以方直平整得街道方格网系统最具有浓厚得东方特色。
当然在南方水乡也不乏弯曲幽隐得街巷;西南山区也有不少因山就势道路迂回逶迤得山城。
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就是黄河流域一带,以方格网街道布局,使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等相对独立所组成得城市数量最多。
但就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得这种传统体系,也不就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得,而就是随时代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得不同而表现出一定得差异。
我国城市规划科学及其布局结构体系就是具有悠久得历史传统得。
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得遗址瞧,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得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得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
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与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
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就是经过简单得规划得。
进入西周盛世,营城建邑以前人得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得基本格局。
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得城邑规划体制主要就是从城邑得等级、大小、内部布局等方面来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得。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卒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就是说:营建国都,规模为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
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能并行九辆马车。
城邑以宫城为中心,左建祖庙,右置社稷坛,前为外朝办事之所,后设市场交易之处。
外朝与市场得面积都就是一夫,即百步见方之地。
同时规定,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按王城礼制,依次降低一级规格。
这种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城与采邑都城三级,而且对各级城邑得建置数量以及分布格局包括城邑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得等级,都作了严格得规定。
2013 – 201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
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引言
人类建造道路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是在何时或在何处建成的。
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
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
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
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都城,道路也随着都城的发展而发展,形成的道路系统也不断完善。
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古代都城道路与交通
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
在我国古代的城市中,道路有明显的交通功能。
如周代的城市道路是以“轨”作为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
《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
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
以轨为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
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以道路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坊里,以通向主要城门的道路为干道,而商业集中在特定的靠近干道的市内,这种城市道路显然也是以车马交通为主的。
汉长安发掘的宣平门,及其门内的大街,三条道路并列。
古代都城道路性质和道路分工的变化
隋唐长安城及洛阳城,道路系统规则更明显的突出了道路系统的功能。
道路
两边是封闭的坊里,有坊墙坊门,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吏的官吏府第可以直接面向城市道路开门,道路的宽度非常大,在古代城市中达到顶峰,中轴线的主干道朱雀大街宽达150多米,后开辟的大明宫门前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80米,其他城市干道也宽达120、100米,最窄的也达60多米,道路主要是行驶车马,商肆则集中在靠近干道交叉口的规模很大的东市及西市中。
洛阳城的道路系统与长安城类似,宽度则普遍缩小。
宋东京,今开封的城市道路的性质与唐朝长安城有很大的不同。
道路除了交通功能外,两旁还分布着各种店铺,形成繁华商业街,并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道路的宽度也大为缩小,一般只有30~50米。
这种趋势到宋以后的城市愈加明显,道路的宽度也日益缩小,有些城市的道路只有达到10米左右或更窄。
唐朝长安城的道路有全市性的主要交通和一般的划分坊里的城市干道,在坊内另有道路系统。
这两种道路系统的性质和宽度有明显的区别,坊内的道路只有十余米宽,还有一些车辆不能通过的更窄的路称“曲”。
宋东京城(开封)的道路有主要交通干道,多位通向城门的道路。
有的虽不是主要的交通干道,而是繁华的商业街。
有的主要交通道路的某一段落也形成商业街。
街是商业店铺的集中所在,巷是联接各住宅院落的入口。
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的道路也有明显的分工。
有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宽度较大,这些道路的交叉口(如东四、西四东单、西单)或其某一段落也集中着一些店铺。
另有一些商业较集中的街,如王府井大街、大栅栏,宽度较小。
有一些巷和胡同是住宅区内部的通道。
一般的小城市的道路可分为街和巷,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巷是居住区内连接个院落入口的通道。
古代都城道路与城门的联系
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往往是各条通向城门的道路。
城门是古代封闭的严格管制的城墙的出入口,因而也是城市对外交通的起点。
城市主要干道与市际道路是合一的。
而城门是城市内外交通的结合点。
这里也往往形成城乡交流的集市、车马店、栈房等。
宋以后在出城干道的附近往往形成关厢地区,有的关厢地区形成商业中心,后来又修关城,另开城门。
城市道路系统的形成及道路的分级与城市的性质规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
数目有关。
都城每边开三门(北面往往开二门),如唐长安、元大都、明北京城等,各有三条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主干道。
府州城一般每边开二门,干道系统成井字形,如洛阳、宣化等。
一般的县城多为每边开一个城门,道路系统成十字形(或丁字形)。
都城及府州城的道路可分为干道、一般街道、巷三级,县城的道路可分为街及巷二级。
古代都城道路布局形态及御路的变化
古代城市道路大部分分为方格形的,有完全方正规则,垂直相交的类似棋盘似的道路网。
也有的城市道路基本上为方格形,也有部分道路并不规则。
在地形较复杂的山丘地区道路系统比较自由。
周王城的主要道路九轨宽,,为三条并列的道路。
汉长安城宣平门、霸城门内大街均为三条道路并列,中间的路较宽,皇帝专用的为御路。
唐长安城中也有帝王专用的由大门宫经兴庆宫通至曲江的用夹城保护的专用道路。
宋开封城规定城内四条道路主要为御路,在断面上用红漆杈子将御道与其他行人路分开。
明清北京城由宫殿至天坛的主要中轴线的干道上,也有高出两边道路的皇帝专用的御路,皇帝出行时要铺黄沙。
这些都反映了要突出帝王的权威及安全防范的作用。
古代都城道路的绿化、排水及与河道的联系
城市道路的两旁也种植树木,唐长安及宋开封城都有沿街植树、树种,管理办法的记载。
城市道路两边有排水沟,有的是明沟,也有的是暗沟。
路面多为土路,唐长安城有关于大雨之后,道路泥泞,发生交通阻塞的记载,南方城市中道路有石板路。
水乡城镇的道路系统与河道系统形成一个互相密切配合的系统,苏州的道路系统最为典型。
许多地段形成前路后河的格局,在河道交叉口与道路交叉口的桥头小广场往往形成交通及商业的中心,也形成水乡城镇特有的风貌。
古代都城道路宽度变化特征
城市道路的宽度由小到大,到唐朝长安时达到顶峰。
不过,这样大的宽度除
了偶尔举行的皇帝出行、郊祭等人数庞大的仪仗队通过的需要外,平常很空旷,完全超出了正常的交通需要,所以在后期经常发生侵街筑屋及在街上种菜的情况。
比长安城稍晚修建的洛阳城,虽然同为宇文恺制定规划,城市布局及规划思想也与长安城类似,但道路的宽度普遍缩减,这也是总结长安城的经验教训的结果。
宋开封城道路性质变为商业街,道路的宽度也明显缩小了。
商业街两旁的店铺建筑互有吸引力,行人穿越道路的次数大大增加,过宽的道路显然对行人不便。
城市道路逐渐成为城市人们生活的中心,自然也不宜宽度太大,可增加市民交往的亲切感,及某种紧凑热闹的气氛。
这样的一个规律也与城市道路按功能进行分类分级步行街的规划理论完全符合。
总结
以上简单的介绍了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的演变特征,在不同朝代的都城道路系统大部分是相似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朝代一般会比前朝代都城道路系统更复杂,规模更大,功能更完善,道路的建设更进步。
从道路的演变情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都城的繁荣程度,道路的发展对都城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这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来说也很有启发,所谓“要致富,先修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