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四章)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上一章只关注商品市场,而不管货币市场。
但是,市场经济不但是产品经济,还是货币经济,不但有产品市场还有货币市场,而且两个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产品市场上总产出或总收入增加了,需要使用货币的交易量增加,在利率不变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如果货币供给量不变,利率会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影响投资支出,从而对整个产品市场发生影响。
本章将两个市场同时加以考虑的基础上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主要是用著名的IS-LM模型来解释的。
I指投资,S指储蓄,L指货币需求,M指货币供给。
切入点:上一章我们假定投资为常数,本章认为投资是利息率的函数,利息率又是货币供求关系确定的,从而引入货币市场。
本章主要内容⏹In this chapter you will learn:⏹一、投资的决定⏹二、IS曲线⏹三、利率的决定⏹四、LM曲线⏹五、IS-LM分析⏹六、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框架一、投资的决定⏹1.投资需求⏹2.决定投资的因素⏹3.投资需求函数⏹4.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5.资本的边际效率⏹(5)投资减免税。
⏹(6)投资风险。
⏹除了上述经济因素外,还有各种非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因素、法律因素、人文环境因素、劳动力素质因素、政府管理因素、公共设施因素、生活设施因素、教育环境因素等等。
3.投资需求函数⏹在影响投资的其他因素都不变,而只有利率发生变化时,投资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为投资函数。
投资用i表示,实际利率用r表示,则:i=i(r)⏹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投资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线性投资函数:i=e-dr (满足di/dr < 0)⏹e为不受r影响的投资量,即自主投资(利率即使为0时能有的投资量)。
d 是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表示利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变化的数量。
4.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1)厂商预期。
预期的产出和产品需求增加,会增加投资。
预期的劳动成本增加,会减少投资;但是资本密集型的会增加投资。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 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和方法;3. 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4. 培养学生宏观经济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导论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3.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国民经济总量的测量与指标体系;2.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3. 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2. 市场机制和价格调节;3. 政府宏观调控。
第四节:宏观经济循环模型1. 四个基本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2. 宏观经济循环模型的构建和求解。
第五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2. 经济周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3. 经济政策在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前导问题导入:通过提出鲜活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2. 讲授与互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并与学生互动探讨;3.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将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相结合;4. 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锻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5. 小组合作:以小组形式进行问题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对学生综合掌握宏观经济学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考核。
教学资源:1. 教材:《宏观经济学导论》;2. 阅读材料:相关学术著作和研究报告;3.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宏观经济学导论第二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三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第四周:宏观经济循环模型第五周: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引入和真实性,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
宏观经济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和计量方法。
3. 熟悉宏观经济学对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通货膨胀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失业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4. 结汇和汇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影响1. 货币政策和利率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2. 财政政策和税收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3. 国际贸易政策和汇率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发展1. 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经济周期的起因和特征。
3.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PPT、讲义等方式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指标、政策影响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讲解。
2. 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核心指标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政策影响和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每个内容的深入程度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经济状况和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和变动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等目标。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程教案学院:系室:工号:姓名:保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程教案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1、2)次课,(4)学时一、课程标题:第一章一国收入的衡量第一节经济的收入与支出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第三节GDP的组成部分第四节真实GDP与名义GDP第五节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好指标吗二、教学目的: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与宏观经济学以及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等问题,为后续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重点及难点: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理解,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对本章内容主要以教授法为主,对本门课程作总体的阐述,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对课程有全面认识。
五、教学内容: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先导知识,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理论特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代表人物,理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等。
一、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它衡量的是一国的总收入,被认为是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指标。
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1)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
某个买者的1 美元支出正是某个卖者的1美元收入。
因此,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2)用图1-1 所示的循环流量图也可以说明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假设所有物品与劳务由家庭购买,而且家庭支出了他们的全部收入,这些支出通过物品与劳务市场流动;企业用销售得到的收人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地主的租金和企业所有者的利润,这些收入通过生产要素市场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