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 格式:pptx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23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
比如:幼儿园小班(3~4岁)的孩子中班(4-5岁)的孩子大班(5~6岁)的孩子之间就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1、年龄越大,心理越成熟,对吗?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分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儿童大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也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第二章幼儿教师心理一、单项选择题1.幼儿教师的能力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下列叙述中,属于微观层面的是()A.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B.艺术表达能力C.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D.领域教育能力【解析】D 微观层面教师能力主要是领域教育能力,A、B、C选项都是宏观层面能力的内容。
2.教师人格修养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对儿童、对自己的工作,及对专业发展所应有的()A.知识涵养和人格修养B.职业品质和人格修养C.职业品质和行为能力D.知识涵养和行为能力【解析】B 教师人格修养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对儿童、对自己的工作,及对专业发展所应有的职业品质和人格修养。
3.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视角来重新审视幼儿教师角色,下列关于幼儿教师角色定位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B.由权威的统治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C.由权威的统治者向活动的参与者转变D.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解析】C 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视角来重新审视幼儿教师角色,认为幼儿教师角色应该有所转变,具体地说,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由权威的统治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
4.教师只是尽可能地用最好的技能和技巧来使学生掌握某种学习,这种职业角色属于()A.执行者B.治疗者C.辅助者D.解放者【解析】A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执行者,即教师只是尽可能用最好的技能和技巧来使学生掌握某种学习。
5.格兰布斯将教师角色分为两大类,即()A.社会代表者和同事B.教学指导者和社会文化传播者C.执行者和治疗者D.教学指导者和执行者【解析】B 格兰布斯将教师角色分为两类:“教学指导者”角色、“社会文化传播者”角色。
6.教师的“身教”胜于“言传”体现的是幼儿教师角色结构中()A.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B.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C.教师是幼儿的榜样D.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解析】C 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亲近者与权威者,因而成为儿童心目中主要的学习榜样之一。
《幼儿教育心理学》(林泳海著)《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本由林泳海所著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本书详细介绍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应用,并深入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与原因。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幼儿。
本书共分为八个主要章节,分别是:认识幼儿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过程、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发展、发展障碍及其教育对策、儿童的性别与性心理发展、游戏与儿童发展、如何应对儿童心理问题。
下面将对每个章节进行简要的概述。
第一章是《认识幼儿教育心理学》。
此章介绍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通过该章的学习,读者可以对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该章介绍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及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读者将会了解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第三章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过程》。
本章深入讨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介绍了关于儿童思维、语言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并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指导。
第四章是《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发展》。
该章讨论了儿童情感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读者将会了解到儿童情感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如何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是《发展障碍及其教育对策》。
本章主要介绍了儿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如智力发展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等。
同时,还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干预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第六章是《儿童的性别与性心理发展》。
此章介绍了儿童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以及性别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读者将会了解到性别差异的心理背景,并了解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
第七章是《游戏与儿童发展》。
第二章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二章幼儿教育心理学2.1幼儿心理发展概述2.1.1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心理特征会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2.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都有其独特性,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发展方向性: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
4.发展速度:幼儿心理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平衡性。
2.1.2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幼儿通过与成人的互动和沟通,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3.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幼儿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强调幼儿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冲突和任务。
2.2幼儿认知发展2.2.1幼儿感知觉发展1.感觉发展:幼儿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能力逐渐发展,为认知活动提供基础。
2.知觉发展:幼儿的知觉能力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2.2.2幼儿思维发展1.直觉动作思维:幼儿主要通过动作和直觉来认识世界,思维具有具体性、直观性和行动性。
2.具体形象思维:幼儿逐渐学会运用语言和表象进行思维,但仍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3.抽象逻辑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学会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但仍然需要借助具体事物。
2.2.3幼儿语言发展1.语言理解能力: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能够理解和使用更复杂的句子和语法结构。
2.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用词语、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和需求。
3.语音发展:幼儿的语音发展包括音素、音节、声调等方面的进步。
2.3幼儿情感发展2.3.1幼儿情感特点1.情感丰富:幼儿的情感丰富多样,包括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心得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第二章对我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有
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意识到了在教育幼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
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中包括了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了解到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儿童具有不
同的特征和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在幼儿教育中,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
平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另外,在第二章中,我们还学习了儿童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儿童健
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有
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情感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我深刻体会到在教
育幼儿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第二章还介绍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儿童的性别认
同和社会认同。
这些内容让我了解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程度的
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根据这些认知和认同来进行教育指导也是十分
重要的。
通过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也明白了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对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培养。
希望通
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