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 格式:pptx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23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
比如:幼儿园小班(3~4岁)的孩子中班(4-5岁)的孩子大班(5~6岁)的孩子之间就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1、年龄越大,心理越成熟,对吗?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分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儿童大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也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第二章幼儿教师心理一、单项选择题1.幼儿教师的能力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下列叙述中,属于微观层面的是()A.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B.艺术表达能力C.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D.领域教育能力【解析】D 微观层面教师能力主要是领域教育能力,A、B、C选项都是宏观层面能力的内容。
2.教师人格修养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对儿童、对自己的工作,及对专业发展所应有的()A.知识涵养和人格修养B.职业品质和人格修养C.职业品质和行为能力D.知识涵养和行为能力【解析】B 教师人格修养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对儿童、对自己的工作,及对专业发展所应有的职业品质和人格修养。
3.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视角来重新审视幼儿教师角色,下列关于幼儿教师角色定位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B.由权威的统治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C.由权威的统治者向活动的参与者转变D.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解析】C 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视角来重新审视幼儿教师角色,认为幼儿教师角色应该有所转变,具体地说,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由权威的统治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
4.教师只是尽可能地用最好的技能和技巧来使学生掌握某种学习,这种职业角色属于()A.执行者B.治疗者C.辅助者D.解放者【解析】A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执行者,即教师只是尽可能用最好的技能和技巧来使学生掌握某种学习。
5.格兰布斯将教师角色分为两大类,即()A.社会代表者和同事B.教学指导者和社会文化传播者C.执行者和治疗者D.教学指导者和执行者【解析】B 格兰布斯将教师角色分为两类:“教学指导者”角色、“社会文化传播者”角色。
6.教师的“身教”胜于“言传”体现的是幼儿教师角色结构中()A.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B.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C.教师是幼儿的榜样D.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解析】C 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亲近者与权威者,因而成为儿童心目中主要的学习榜样之一。
《幼儿教育心理学》(林泳海著)《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本由林泳海所著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本书详细介绍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应用,并深入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与原因。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幼儿。
本书共分为八个主要章节,分别是:认识幼儿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过程、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发展、发展障碍及其教育对策、儿童的性别与性心理发展、游戏与儿童发展、如何应对儿童心理问题。
下面将对每个章节进行简要的概述。
第一章是《认识幼儿教育心理学》。
此章介绍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通过该章的学习,读者可以对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该章介绍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及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读者将会了解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第三章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过程》。
本章深入讨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介绍了关于儿童思维、语言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并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指导。
第四章是《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发展》。
该章讨论了儿童情感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读者将会了解到儿童情感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如何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是《发展障碍及其教育对策》。
本章主要介绍了儿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如智力发展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等。
同时,还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干预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第六章是《儿童的性别与性心理发展》。
此章介绍了儿童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以及性别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读者将会了解到性别差异的心理背景,并了解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
第七章是《游戏与儿童发展》。
第二章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二章幼儿教育心理学2.1幼儿心理发展概述2.1.1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心理特征会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2.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都有其独特性,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发展方向性: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
4.发展速度:幼儿心理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平衡性。
2.1.2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幼儿通过与成人的互动和沟通,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3.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幼儿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强调幼儿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冲突和任务。
2.2幼儿认知发展2.2.1幼儿感知觉发展1.感觉发展:幼儿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能力逐渐发展,为认知活动提供基础。
2.知觉发展:幼儿的知觉能力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2.2.2幼儿思维发展1.直觉动作思维:幼儿主要通过动作和直觉来认识世界,思维具有具体性、直观性和行动性。
2.具体形象思维:幼儿逐渐学会运用语言和表象进行思维,但仍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3.抽象逻辑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学会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但仍然需要借助具体事物。
2.2.3幼儿语言发展1.语言理解能力: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能够理解和使用更复杂的句子和语法结构。
2.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用词语、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和需求。
3.语音发展:幼儿的语音发展包括音素、音节、声调等方面的进步。
2.3幼儿情感发展2.3.1幼儿情感特点1.情感丰富:幼儿的情感丰富多样,包括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心得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第二章对我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有
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意识到了在教育幼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
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中包括了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了解到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儿童具有不
同的特征和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在幼儿教育中,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
平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另外,在第二章中,我们还学习了儿童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儿童健
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有
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情感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我深刻体会到在教
育幼儿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第二章还介绍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儿童的性别认
同和社会认同。
这些内容让我了解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程度的
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根据这些认知和认同来进行教育指导也是十分
重要的。
通过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也明白了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对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培养。
希望通
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 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赛尔是( )A.德国人 B.美国人 C.奥地利人 D.苏联人2. 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 )A. 陈鹤琴B.弗洛伊德C.维果茨基D.皮亚杰3. 格赛尔的“双生子”实验断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取决于( )A.生理的成熟 B.心理的成熟 C.都不是 D.因人而异4.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弗洛伊德 B. .格赛尔 C.维果茨基 D.皮亚杰5.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著名的( )A.儿童发展认知论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操作条件反射理论D.精神分析理论6.提出“最近发展区”的苏联心理学家是( )A. 维果茨基B. 格赛尔C. 弗洛伊德D.华生7.皮亚杰依照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将儿童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2~7岁为( )A.前运算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形式运算阶段D.感知运算阶段8.皮亚杰依照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将儿童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是在( )A. 0~2岁B.2~7岁C.7~11岁D.12岁以上9.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1~3岁为( )A.肛门期B.性器期C.口腔期D.潜伏期10.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潜伏期为( )A. 6~11岁B.12岁以后C.3~6岁D.1~3岁11.认知发展学说的创始人是( )A. 维果茨基B.霍尔C.柯尔伯格D.皮亚杰12.皮亚杰研究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实验法B.测验法C.临床法D.问卷法13.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
该阶段为(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4.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是( )A. 鲁宾斯坦B.维果茨基C.列昂节夫D.鲁利亚15.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A. 环境B.成熟C.遗传D.教育16.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7.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A.本我B.自我C.超我D.性本能18.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 )A.成熟B. 遗传C..环境D.性本能19.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想法一致。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一、引言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幼儿如何感知、理解和思考周围的世界。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探讨幼儿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通过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感知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 幼儿的视觉发展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的视力逐渐提高,能够看清周围的物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也不断提高,能够区分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二)听觉的发展 幼儿的听觉发展也非常重要。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能够听到声音,并对声音做出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
(三)触觉的发展 幼儿的触觉发展对于其认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触摸物体,幼儿能够感知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形状等特征。
触觉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四)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幼儿的味觉和嗅觉发展也比较早。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能够区分不同的味道和气味。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味觉和嗅觉辨别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意力的发展(一)无意注意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比较早,他们容易被周围的新鲜事物所吸引。
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幼儿逐渐发展出有意注意,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二)注意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注意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在幼儿期,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完成复杂的任务。
四、记忆力的发展(一)无意记忆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记忆发展比较早,他们能够记住一些简单的事物和经历。
在无意记忆的基础上,幼儿逐渐发展出有意记忆,能够有意识地记住一些重要的信息。
(二)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的发展 幼儿的记忆准确性和持久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第二章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件一、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的学科。
它包括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规律等等。
教育心理学为教师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本章将介绍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相关内容。
二、认知发展理论1. 关键概念认知发展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思维和学习等心理活动,逐渐形成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变化。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适应和平衡的过程实现认知发展。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3.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近期发展区域理论,认为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儿童可以超越自身发展水平,达到近期发展区域。
三、学习理论1. 关键概念学习是个体通过经验和教育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建立关联,通过奖励和惩罚加强或弱化行为。
典型代表包括帕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3.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选择并组织信息,将新的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关联和重构。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并模仿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建立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四、情绪与动机1. 情绪的影响情绪是人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的综合反映,对学习和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动机的作用动机是指个体在实现某一目标过程中的驱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章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深入探讨幼儿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具体涉及教材第4至第7节,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特点、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关键期,以及幼儿个性和创造力发展。
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这些发展规律对幼儿教育启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2. 培养学生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幼儿心理发展对教育实践指导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应用幼儿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
重点:幼儿认知、情感、语言及个性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发展心理学案例集。
2.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场景,引发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兴趣思考。
2. 理论讲解: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结合皮亚杰理论,强调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特点。
分析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着重介绍依恋、友谊和性别角色认识。
探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以及如何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
解读幼儿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强调教育中个性化关怀和创造力培养。
3. 例题讲解: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识别和解决幼儿教育中可能遇到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特定案例设计幼儿教育活动,展示并讨论其有效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采用图文并茂方式,左侧列出各发展阶段,右侧对应列出关键特点及教育策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名幼儿案例,根据其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一个教育方案。
答案示例:针对幼儿A语言发展关键期,设计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互动游戏。
2. 布置思考题:讨论如何在不同发展关键期促进幼儿个性化成长和创造力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次课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对于学有余力学生,推荐阅读《幼儿心理学研究》等相关书籍,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理论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