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269.39 KB
- 文档页数:1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指南一、本文概述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发生的超过正常范围的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
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产后出血发生突然且来势凶猛,若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因此,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指南,以期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识别和处理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后出血的定义、分类和流行病学特征,使读者对产后出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接着,详细阐述了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分娩前的风险评估、分娩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分娩后的监护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介绍了产后出血的处理流程,包括初步评估、止血措施、容量复苏、病因治疗等多个环节,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
本文还就产后出血的特殊情况和并发症进行了详细讨论,如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引起的休克等,为处理复杂病例提供了参考。
本文总结了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前沿的学术信息。
本文旨在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指南,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识别和处理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也希望本文能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对产后出血问题的重视,共同为提高我国产科质量而努力。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预防和及时处理产后出血对于提高产科质量、保障母婴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产前预防:在产前阶段,医生应对孕妇进行全面的产前检查,了解孕妇的既往病史、生育史、家族史等,以便发现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同时,医生应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如产后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方法等,以提高孕妇的自我防范意识。
产时预防:在分娩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产程进展情况。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摘要】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为避免产后出血给产妇带来伤害,产后出血控制首先需要分析产后出血原因,快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预防感染,保证产妇生命安全。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需要根据产妇身体状况、出血原因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通过产前、产时、产后将护理工作融入到产妇生产全过程。
对此,本文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研究展开分析。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研究进展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
一般多发生在产后2h内,产后出血原因诸多,主要以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多见,严重危及产妇生命的健康及生命。
尤其在国内,产后出血是导致孕妇死亡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在2-3%之间。
应重视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以及护理工作,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及孕产妇的病死率。
产后出血发病快、起病急、预后差的特点,是产科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本文结合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行综述,现报告如下:1 产后出血原因分析产妇产后出血发病原因包含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1]。
第一,子宫收缩乏力。
产妇分娩后,子宫肌纤维收缩对肌束间的血管具有压迫性,宫缩乏力就会丧失对血管的压迫进而引起产后出血。
由于产妇生产前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产程过长,产妇过于疲劳;羊水过多、胎儿过大导致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等,都可能引起子宫收缩乏力[2]。
第二,软产道损伤包含会阴、宫颈与子宫下段受伤。
产妇外阴组织弹性差,外阴及阴道炎症改变;产力过强,胎儿巨大;软产道检查不仔细存在出血点;缝合与止血不到位也可能导致软产道裂伤。
第三,凝血功能障碍。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导致凝血功能障碍[3]。
第四,胎盘因素。
胎盘引发产后出血占据总产后出血的30%,由于胎盘滞留、粘连或胎盘胎膜残留。
其影响因素诸多,如果处理不及时,恶性循环将带来严重后果[4]。
产后出血三级警戒流程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的24小时内,阴道出血超过500毫升,或者在产后24小时之后,阴道持续出血超过200毫升。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产妇的生命。
因此,对于产后出血,医疗机构一般都有一套完善的三级警戒流程。
三级警戒流程主要包括早期预警、中期处置和晚期干预三个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1.早期预警阶段:早期预警是指产后出血的早期信号识别和采取干预措施,以防止出血进一步恶化。
在术后恢复室、产房等监测单位,护士应密切监测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期观察产妇出血情况。
当发现阴道出血增多、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
护士应通知主治医生,协助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包括观察产妇的精神状态、颜色苍白程度、肢体抽动,观察宫底收缩情况等。
2.中期处置阶段:中期处置是指在早期预警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控制产妇出血,维持产妇生命体征的稳定。
这个阶段需要由医生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血控制方案。
常规的控制出血措施包括,首先给产妇输注晶体液或红细胞悬液来纠正低血容量状态,并保持血流量。
同时,使用妇科止血药物,如滴嗪酮、垂体后叶素等药物来增加宫缩,达到止血的效果。
对于异常大出血的病例,可能还需要通过手术控制出血,如宫颈夹闭术、子宫压迫夹闭术等。
3.晚期干预阶段:晚期干预是指在产妇出血得到控制后,继续对产妇进行恢复和护理,预防再次出血。
这个阶段主要包括产妇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
康复护理包括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同时,还需要做好产妇的营养补充、贫血纠正、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等措施,促进产妇的身体恢复。
健康教育包括告知产妇出血的相关知识,让产妇了解出血的症状、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同时,还需教育产妇定期进行产后复诊,加强对产妇的监测和治疗。
总结起来,产后出血的三级警戒流程是一套系统的监测和干预措施,在早期预警、中期处置和晚期干预阶段,通过医生和护士的联合努力,及时控制产妇出血,保证产妇的安全和健康。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措施
1. 孕期管理: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孕妇的各种并发症,如贫血、妊娠高血压等。
2. 分娩期监护:在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正确处理产程各个阶段,避免产程过快或过慢导致的子宫破裂或子宫收缩不足。
3. 合理使用宫缩剂: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宫缩剂,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4. 产后观察:产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宫底高度及膀胱充盈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护理措施
1. 基本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
2. 心理护理:产后出血的病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帮助病人建立信心。
3. 伤口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感染。
如有侧切伤口,应
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4.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
饮水,以补充产后的消耗,促进身体恢复。
5. 子宫收缩情况的观察:定时触摸子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
如有子宫收缩不良,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
6. 出血量的观察与处理:密切观察并记录阴道出血量,如有大
量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输血等处理。
7. 哺乳指导:指导并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以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8. 功能锻炼:鼓励产妇在恢复期间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如散步、深呼吸等,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通过以上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同时,提高护理质量,为产妇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恢复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与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措施与护理研究进展。
通过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措施分析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措施。
产后出血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且后果严重,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会给产妇整个家庭带来较大的伤害。
通过对产后出血进行有效预防控制,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而通过急救护理、产后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也能改变产后出血的不良结局,最大限度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临床应用价值较为显著。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控制;护理措施;研究进展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是发展中国家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但与产妇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相关,又与产妇的分娩方式、护理方法有关,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如果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将会危机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产妇的围生期应该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控制与护理工作,尽量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本文通过对产后出血产妇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临床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产后出血的发生因素(一)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子宫收缩乏力,任何可能会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乏力的因素都可能会引起宫缩乏力,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子宫因素、产科因素以及全身因素。
如巨大儿、多肽、羊水过多等都可能会引起子宫过度膨大,产次过频、剖宫产史等也会引起子宫肌产生损伤,最终引起工作法力,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全身因素当中,产妇在分娩之前使用子宫收缩抑制剂、精神过度紧张、使用镇静剂等都可能会成为子宫收缩乏力的诱因。
产科因素包括产程较长导致产妇消耗体力、妊高症等,都可能会诱发产后出血。
(二)软产道损伤产程进展速度比较快、软产道损伤、子宫收缩过强等情况发生之后,同时分娩过程中对会阴部位保护不当,或者阴道手术时并没有正确操作,都可能会引起软产道裂伤,导致产后出血,甚至引起阔韧带血肿等严重后果。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71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261-01【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效果。
临床上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h内出血超过500?ml以上者,但以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最多。
本文对50例产后2?h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进行护理,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并实施。
结果5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无并发症发生。
因此,重视和做好胎儿娩后2?h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可提高产后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预防产后出血是胎儿娩出24h内,阴道流血超过500ml。
在临床上若抢救不及时,则可危及产妇的生命[1]。
因此,医生在针对病因迅速止血的同时,护士配合医生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1临床资料本院从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50例产后出血患者,其中宫缩乏力34例,胎盘因素12例,软产道损伤4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
2护理[2-4]2.1宫缩乏力性出血,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记录出血量,若按摩不理想必要时按医嘱做好子宫次全切的准备。
2.2软产道裂伤造成的出血,为持续阴道出血,色鲜红。
应及时准确地止血,并缝合裂伤,并观察缝合处渗血情况。
2.3胎盘因素导致的大出血,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应在无菌操作下人工剥离胎盘。
胎盘滞留的,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
部分胎盘残留出血量多时,需行清宫术。
2.4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表现为出血不凝,应立即通知医生。
同时配血备用。
并按医嘱给药。
2.5失血性休克的护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及早补充血容量,失血多时以补充同等血量为原则。
同时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保持平卧位、保暖、快速给氧。
严密观察产后阴道出血量,保留导尿管,并详细记录患者出入量及生命体征。
2.6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大量失血后,产妇的抵抗力低下,体质虚弱,活动无耐力,医护人员应主动给产妇关心,鼓励产妇说出内心感受,给予安慰和心理支持。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一般有观察病情、保持身心愉悦、注意休息、保持卫生、合理饮食等。
建议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有助于身体早日恢复。
1.观察病情:如果存在产后出血的情况,建议每天观察会阴伤口变化、阴道流血的情况,以了解身体的恢复情况。
2.保持身心愉悦:女性应保持身心愉悦,不可过度紧张、忧虑、愤怒,否则可能会使不良的情绪刺激身体,从而引起其他不适。
3.注意休息:如果出现该情况,女性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不可熬夜或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身体不适,使出血的情况更加严重。
4.保持卫生:女性应保持外阴的卫生,并定期清洁局部,还应勤换内衣内裤,以免细菌滋生而引发炎症,不利于身体的正常恢复。
5.合理饮食:饮食方面应注意食用清淡、营养的食物,而不宜摄入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如火锅、烧烤、冰淇淋等,否则可能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
产后出血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引言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持续或大量出血超过500毫升以上,严重时甚至达到1000毫升或更多。
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及时诊断产后出血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产后出血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以帮助护士有效应对产后出血的情况。
产后出血的护理诊断产后出血的护理诊断是通过对产妇的观察和评估,确定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以下是常见的产后出血的护理诊断:1.风险诊断:凝血功能异常: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凝血功能异常,因此产妇有患有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时,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监测凝血功能指标,避免使用具有抑制凝血功能的药物。
2.风险诊断: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在分娩后需要收缩以止血,但有时子宫无法充分收缩,导致产后出血。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子宫收缩情况,如子宫收缩时间、频率和强度等,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子宫收缩。
3.实际诊断:大出血:当产妇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时,应确立大出血的护理诊断。
此时,护理措施包括尽早启动大出血应急预案,迅速评估出血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潜在诊断:感染:分娩过程中,产妇易受到感染。
感染可以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和产后出血。
因此,护理措施包括预防感染的传播,加强产妇和护士的手部卫生,定期更换产妇的卫生巾和内衣,并定期评估产妇的体温和白细胞计数。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下是常见的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产妇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监测出血量:定期估计产妇的出血量,可以通过测量产妇每小时或每半小时的卫生巾重量来估计,若出血量超过预期范围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促进子宫收缩: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如按摩子宫、帮助产妇排尿、保持产妇体位,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4.输血和止血药物应用:当产妇出血量过多时,可考虑输血以补充血液流失,同时可以使用止血药物来控制出血。
产后出血救治流程概述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子宫收缩不良或子宫壁缺损等原因导致出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诊病例之一,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正确的产后出血救治流程对于减少并发症和保护产妇健康非常重要。
救治流程1. 早期预防:- 产前定期检查:妊娠期间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血压、血红蛋白水平、羊水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产后出血。
- 孕产妇健康管理: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良好心态等,提高身体素质,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2. 产科医生评估:- 出血程度评估:产科医生根据产妇出血量、出血速度和血压下降程度等指标,评估产后出血的严重程度。
- 潜在原因排查:通过详细询问和检查,确定产后出血的潜在原因,例如子宫收缩不良、产道裂伤等。
3. 急救措施:- 快速输液:立即给予静脉输液,补充孕产妇失血过多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 药物治疗: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促进子宫收缩或控制出血,例如催产素、人工合成的血管收缩药物等。
- 外科干预:如果产妇仍然持续出血且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子宫切除术等。
4. 监测与护理:- 连续监测: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 适时输血: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适时给予输血,补充失血造成的贫血和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等问题。
- 心理支持:为产妇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促进恢复。
5. 随访复查:- 定期复查:产后出血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包括检查子宫恢复情况、血红蛋白水平、子宫内膜厚度等,确保恢复良好。
- 咨询建议:向产后出血患者提供产后保健和生活方式建议,帮助她们尽快恢复并预防再次发生产后出血。
总结产后出血救治流程包括早期预防、产科医生评估、急救措施、监测与护理以及随访复查等环节。
通过科学的救治流程,可以有效地防止并治疗产后出血,保护产妇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产妇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提高护理水平,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摘要: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的分娩并发症,也是导致我国死亡率升高主要原因之一,而子宫收缩乏力是引发产后出血最常见因素。
临床中,为进一步减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可予以产妇护理干预,不仅可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还能规避相关风险因素,确保产妇机体早日康复。
关键词:预防;产后出血; 护理研究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出血量超过1000ml,临床症状表现为产妇出现阴道流血,严重并发贫血、失血性休克等症状,这对产妇机体健康非常不利,严重可威胁其生命健康。
闵季梅[1]在文中指出:针对妊高症产妇开展优质护理对策,可减低产后出血量,还可对产妇血压等指标进行稳控,进而构建良好护患关系。
因此,本文就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对策进行综述,希望可予以其他医学研究者一点参考信息。
1产后出血常见诱发因素1.1子宫收缩乏力1.1.1全身因素产妇对分娩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而且高龄、肥胖者以及存在慢性全身性疾病者是诱发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之一。
1.1.2 子宫因素有剖宫产手术史、人工流产史、子宫肌瘤剔除术、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子宫肌瘤、子宫肌纤维变形等均可导致子宫病变。
此外,双子宫、单角子宫与双角子宫等子宫发育异常也可诱发产后出血。
1.1.3药物因素应用麻醉剂、镇痛剂、镇静剂等过量,从而难道只子宫收缩能力下降。
1.1.4产科因素产程时间过长,导致产妇体力大量消耗或产程过快、宫腔感染、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妊娠高血压与糖尿病等并发症也可诱发产后出血。
1.2 胎盘因素1.2.1 胎盘滞留胎儿分娩后30min,胎盘仍未排出可导致出血。
1.2.2 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部分或全部粘连在子宫壁,无法自行剥离,当胎盘部分剥离时可导致血窦开放,诱发产后出血。
1.2.3 胎盘部分残留部分胎盘或胎膜残留在子宫内,影响子宫收缩,从而导致出血。
1.3 软产道损伤由于急产、巨大儿、外阴水肿或组织弹力差等原因,导致宫颈、阴道与会阴等部位损伤,进而增加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预防及其护理进展研究目的:对产后出血预防及其护理进展进行分析。
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妇88例。
将所有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产后出血情况。
结果:比较两组产妇的出血情况,研究组产后出血率为2.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91%,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产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产后出血为产科中胶常见的并发症,发病时极容易导致产妇死亡。
目前,随着剖宫产率的大幅提高,产后出血在临床中更为常见。
为此,为促进产妇的生命安全,应注重孕期的保健,加强对产后出血的护理和预防。
为研究产后出血预防的有成效措施,现选取在我院分娩的88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和分组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妇88例。
将所有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中,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4±7.24)岁;对照组中,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5±8.34)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分娩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对照组的护理:⑴产前的护理:在孕妇进入医院后,便对孕妇做好相应的检查,包括胎儿检查和产道检查等,若发现孕妇存在高危因素,应及时的进行治疗和预防,进而将产后出血发生的概率降低。
同时,还需对孕妇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减少因为不良心理因素所致的宫缩乏力等情况的发生,通过对孕妇心理的疏导,以及必要的产前健康教育,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⑵分娩时的护理:在产妇进入产房后,需对产程进行密切的观察,如宫缩乏力的情况、胎儿的心音变化等。
若是发现异常,应及时的上报医生,进行及时的处理,以免将产程延长,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的概率。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通过对引起产后出血原因的分析,提高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率。
方法加强产前健康教育宣传、孕期保健、密切观察产程及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严格护理交接班等制度执行。
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产后出血率比去年同期下降。
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量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分析;护理干预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50-02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产妇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产妇死亡的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
产后出血的特点是发生快、病情重,一旦发生预后严重,如挽救不及时可严重危及产妇生命。
因此,及早给予产妇正确的治疗及预防护理干预,对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尤为重要,作者对2010年12月份来我院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的168例产妇进行了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份在我院住院分娩168例产妇,年龄18-42岁,体重55-68kg,其中初产妇128例,经产妇40例;阴道分娩43例,剖宫产125例。
1.2 结果 11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5%,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8例,胎盘、胎膜因素1例,软产道损伤1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
2 护理干预2.1 做好产前检查详细询问孕妇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正确评估胎儿大小、胎方位、骨盆情况,准确了解孕妇的不良病史、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可减少不良因素造成的产后出血发生率[2]。
2.2 健康教育教会孕妇自我识别正常或异常胎动、高危因素,掌握产检时间、预产期,保证营养供给和足够休息时间,做好产妇产前心理护理,帮助其控制或减轻紧张、恐惧、不安、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5-10-27T14:17:49.3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作者:范玉娥鲍艳琳丁莉
[导读] 江苏泗阳仁慈医院江苏泗阳加强专科人员培训,对全体产科医务人员特别是新进或者转科新入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护理。
范玉娥鲍艳琳丁莉
(江苏泗阳仁慈医院江苏泗阳 2237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有效护理措施,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回顾2004年6月~2010年10月26例产后出血的病例,重视产前观察及预防,及时发现产后出血并给予及时处理。
结果:产后出血的处理逐渐由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对于产后出血重在预防,加强观察及时发现给予及时准确的护理干预,是降低孕产妇死亡,保护产妇健康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270-02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是产科最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居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严重威胁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及时做好产后出血病人的预防及护理工作,是防止产后出血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对于产妇产后出血的处理逐渐由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现将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总结如下:
1.预防措施
1.1产前预防护理措施
1.1.1产科门诊工作人员认真做好产前保健,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特别是高危孕产妇定期产前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
1.1.2加强专科人员培训,对全体产科医务人员特别是新进或者转科新入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护理。
使每位妇产科工作人员都能熟练的进行各项施救工作并且能相互密切配合。
1.2产时预防护理措施
1.2.1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护理人员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热情接待孕妇,了解她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鼓励孕妇适当活动,及时排空膀胱,创造条件让其丈夫陪伴分娩。
1.2.2提供安全、舒适的待产环境,全面做好生活护理。
为产妇提供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及时给产妇喂饭喂水,对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及时开放静脉通道补充液体,降低体力消耗,利于宫缩。
1.2.3正确管理产程。
正确处理好三个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
(1)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避免产妇衰竭状态,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保证产妇的休息。
(2)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注意会阴的保护,在胎肩娩出后立即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催产素,加强子宫收缩。
使用聚血盆正确的采集阴道出血量,以便能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的先兆。
(3)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要尽快结扎脐带,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胎盘胎膜的是否完整、软产道有无裂伤,有要及时缝合。
1.3产后预防护理措施
产后24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危时期特别是产后2小时是出血发生的高峰期。
应仔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及阴道流血情况,注意观察侧切缝合处有无血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离开产房前要鼓励产妇排空膀胱,鼓励母亲与婴儿早接触、早吸吮,坚持母乳喂养。
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如产后2~4小时出血量超过100ml,应积极查找原因并积极处理。
还要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促进子宫和肠蠕动的恢复。
2.护理措施
2.1积极止血,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使用静脉留置针或选用大针头,遵医嘱,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一般在30分钟内能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征象。
如病情进一步发展,要通知血库备新鲜血液,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要及时做好子宫切除的准备。
2.2积极寻找产后出血的原因,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及时有效地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并加强阴道出血量、子宫底部的高度、尿量等的观察以及生命体征的测量,使用吸氧、心电监测等相关技术。
2.3注意保暖、预防感染遵医嘱应用有效抗生素,产后每日用碘伏消毒会阴两次。
根据不同季节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保证室温在24~26℃,防止受凉。
2.4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尽量鼓励产妇说出自己的感受,及时地给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安慰和帮助,指导产妇加强营养和适当活动,做好哺乳指导和出院指导。
2.5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后经过抢救,使其面临体力差、活力无耐力,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
护士应保持产妇衣物、床单元的整洁干燥。
保持环境和病室清洁,注意每天通风2次,每次1小时,避免产妇直接吹风。
鼓励产妇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铁质的易消化汤类食物,积极纠正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2.6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出院前教会产妇掌握自我观察子宫复旧及阴道恶露情况,指导产妇有关加强营养和适量活动的自我保健知识,提供避孕指导,指导产妇产后42天禁盆浴、性生活,定期复诊,不适或有异常情况随诊,并发放24小时联系卡片。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 :154-158
[2]崔英善,程丽楠,崔文香.循证护理在预防我国产后出血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