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201911整理)
- 格式:pptx
- 大小:102.51 KB
- 文档页数:1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是九年级化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是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一、什么是燃料燃料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产生热能或动力的物质。
燃料主要为化学物质,它们能够在适当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产生热能。
常见的燃料有化石燃料、木炭、天然气等。
二、常见的燃料种类2.木炭:木炭是由木材等植物有机物经过热分解得到的固体燃料。
木炭燃烧时释放的热量高,但燃烧产物中会有很多固体颗粒物。
3.液体燃料:液体燃料主要指石油和汽油,它们被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等领域,但燃烧产生的尾气对环境有污染。
4.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主要由甲烷组成的气态燃料,它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因此被认为是较为清洁的燃料。
三、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焓变为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一般包括燃料和氧气的反应,产物主要有二氧化碳、水和能量(热能和光能)。
燃烧反应具有自燃性、连续性、放热性和产物不稳定性等特点。
四、燃料的效能燃料的效能指用于产生能量的燃料利用效果的好坏。
常用的衡量燃料效能的指标包括燃烧的热效率和排放的污染物。
炉具和发动机等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其热损失的多少,减少热损失可以提高燃料的效能。
五、燃料和环境的关系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燃料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应该选择清洁和高效的燃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六、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突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节约能源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等。
绿色能源是指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
总的来说,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包括了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涉及燃料及其利用,以下是该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燃料的定义:燃料是用来产生热能或者做功的物质。
2.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光、声等现象的化学变化。
3. 燃烧所需的条件:燃料、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4.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着火温度。
5. 燃料的分类:- 有机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是从化石中提取的,主要成分为碳和氢。
- 无机燃料:如氢气、氧气、臭氧等。
6. 燃料的利用途径:- 燃烧发电:利用燃料的热能产生蒸汽,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
- 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
- 工业生产:生产钢铁、化肥等。
- 生活用途:取暖、烹饪等。
7. 燃烧产物:燃料燃烧后会产生水蒸汽、二氧化碳、氮气、一氧化碳、硫化物等。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 燃料的利与害:- 利:燃料可以提供能量和动力,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 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变暖;同时,燃料的燃烧排放的污染物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9. 节约能源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节约能源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
- 方法:科学使用能源,开展节能宣传,推广节能技术,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10.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外散发的热量,形成类似温室的作用,使地球温度上升。
- 全球变暖:由于温室效应加剧,地球的气候变得越来越热,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等问题。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总结。
除了了解这些知识点,还需要通过实践经验、实验观察等方式来加深对燃料及其利用的理解。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材知识点梳理煤—“工业的粮食”石油—“工业的血液”检验它的纯度。
可燃冰:科学家们在海底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它是一种甲烷水合物,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
可燃冰的优点:能量高、热值大,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可燃冰的缺点: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
★知识点3:燃料的燃烧1.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①加大空气的量;②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实例:将块状的煤加工粉碎成煤粉,或者制成蜂窝煤等。
2.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①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放热多、节省能源);②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①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3.汽车尾气中污染物:汽车尾气中污染物有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以及烟尘等。
防治措施:【教材知识点一】教材P137:讨论:【答案】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切割或焊接金属,驱动汽车,加热物质等。
【教材知识点二】教材P141:讨论:【答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若按现在的开采速度,石油大约在15年后被耗尽,天然气大约在38年后被耗尽,看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不开能源,现阶投人类所需的能源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所以,我们首先要合理开采化石燃料;其次,要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从而延长化石燃料的使用期限;不仅如此,还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能、潮夕能等新能源。
【教材知识点三】教材P141:讨论:【答案】燃气灶或煤炉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是由于氧气(或空气)不足导致燃气或煤燃烧不充分引起的,调节灶具或炉其的进风口,可以为端气或煤的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使其充分燃烧。
【教材知识点四】教材P145:讨论:【答案】氢气还不能作为燃科广泛使用,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不存在大量的氢气,需要人工制取,而氢气的制取成本高且贮存困难。
化学初三教材梳理:燃料及其利用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化学学习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化学初三教材梳理:燃料及其利用燃烧及燃烧的条件⒈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可燃物;⑵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⒉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探究点1:燃烧的条件:⑴可燃物;⑵与氧气(或空气);⑶温度。
探究点2:燃烧的剧烈程度:⑴氧气的浓度;⑵接触面积(团块<粉末<气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⒈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⑴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⑵隔绝氧气(或空气)⑶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⒉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⑴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⑵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⑶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燃烧空间越小,越危险。
⒉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氢气、天然气、煤气等)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
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如开灯、抽风、拨打电话、手机等),以免发生。
⒊认识一些与燃烧和有关的图标(参看课本P129)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⒈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⑴煤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⑵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是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放出的。
⑶煤的综合利用: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化学变化,可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有:焦炭:冶金、炼铁等煤气:气体燃料。
它的有效成分有H2、CO等。
⒉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⑴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知识点归纳4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知识点归纳4本课题主要包括四个核心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1.车用乙醇汽油: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又称车用乙醇汽油)。
(1)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可通过高粱、玉米和薯类等发酵、蒸馏而得到,属于可再生能源。
(2)乙醇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
(3)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2.氢气(H2)(1)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因为其燃烧产物只有水。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可以燃烧,并放出大量热,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3)实验室制法①原理:实验室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②装置:即可用排水收集法,也可用排空气收集法。
(4)注意:氢气也是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必须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3.其他新型能源(1)正在利用和待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2)能源发展的方向是“绿色能源”(如氢气)和“综合能源”。
教学片段“理想能源”的辩论环节一、从生活中的燃料认识自然界的能源【师】生活中,我们也常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最主要的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
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家里做饭、取暖都用什么燃料?【生1】液化气、天然气、煤气【生2】煤,我见过用蜂窝煤的。
【师追问】将煤做成蜂窝状,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生2】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生3】回老家,看到有直接烧木头、柴草做饭。
【生4】我听说过可以用沼气做饭。
【师追问】你知道沼气的成分吗?【生4】甲烷,可以燃烧放热。
【师】说的非常的准确。
还有没有其他的燃料?(没学生再举手)其实同学们已经想得很全面了。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C.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答案:AA、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A错误。
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B正确。
C、将木柴架空燃烧增大了接触面积,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C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答案:CA、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选项说法正确;C、燃烧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或空气,“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不确;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且淡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6.5%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78%C.防止金属的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答案:D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海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6.5%,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选项A不正确;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为0.94%,选项B不正确;C、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比如还可以通过寻找金属的代用品,选项C不正确;D、由于化石燃料不可再生面临枯竭,且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选项D正确。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燃料及其应用》知识点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实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b. 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灭火的原理:氧气(2)(1)③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 隔绝氧气(空气);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学习资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考点汇总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班级:科目:燃料及其利用燃烧的定义燃烧和灭火燃烧的条件(同时具备) 物理变化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爆炸定义分类料化学反应中放热反应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及煤煤的形成煤的综合利用其石油石油的形成化石燃料的利用石油的综合利用利天然气甲烷性质甲烷燃烧用甲烷燃烧化学方程式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使用燃料对酸雨的成因环境的影响酸雨的危害预防酸雨破坏的措施汽车尾气能源的利用实验室制取氢气和开发新能源一、燃烧与灭火1、燃烧(1)定义: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跟氧气充分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三者同时具备才可以燃烧.(3)促进燃烧的方法: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分类:①充分燃烧:氧气充足;②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
例如:(1)乙炔:(2)碳:氧气充足,化学方程式:C+O 2CO 2 ;氧气不充足2C+O 22CO ;(CO 中毒:与血红蛋白结合,失去运氧能力)2、灭火原理:破坏燃烧所需的条件,(只要破坏其中一个燃烧条件,就可灭火)。
方法:①隔绝氧气(如沙土覆盖); ②移走可燃物(如关闭煤气阀门); 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3、爆炸(1)分类:①物理爆炸:如气球吹爆、爆胎、锅炉爆炸等; ②化学爆炸:燃放鞭炮、甲烷爆炸等. (2)化学爆炸的条件: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②遇明火燃烧;③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膨胀.典例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 、①②B 、②④C 、①④D 、③④【答案】B【解析】A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1:燃烧与灭火1.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气氧化反应。
注意: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H2在Cl2 中燃烧生成2HCl,Mg在CO2中燃烧生成MgO和C。
2.燃烧条件(缺一不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3.灭火的原理(只需其一)①消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注意:灭火只能降低温度,不能降低着火点。
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常见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知识点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注意: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如车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
一切可燃物质(固、液、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爆炸2.认识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P133)3.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①家用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切不可开灯检查,应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②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切不可用燃着的蜡烛进行试验。
③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应该通风、严禁烟火。
④室内着火,不能打开门窗。
⑤进入枯井或深洞时应做灯火实验。
知识点3: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①放热反应:燃料燃烧、镁与盐酸反应、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多数金属与酸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等。
②吸热反应: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 + CO22CO)③注意:并非只有化学反应才有能量的变化,物理变化中也可能伴随有能量变化,如摩擦生热。
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吸热反应,如木炭粉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铜就是一个放热反应。
2.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属于混合物,是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 黑色的金子”①组成:主要含碳元素②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主要含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③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2.石油:“工业的血液”①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②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③炼制原理: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④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⑤石油不可以直接作燃料,会浪费资源⑥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知识点归纳1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知识点归纳本课题主要包括四个核心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既有放热反应,也有吸热反应。
物质的燃烧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生石灰与水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还会了解到多数金属与酸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虽然不多见,但是学生应该知道有放热反应,就必然会有吸热反应,如第七单元中学习到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
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对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并不陌生,一是基于生活经验,二是在第一单元学习化学变化时学到的。
但是,不少学生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需要加热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木炭粉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铜就是一个放热反应,在此需要教师设法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识。
2.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
(1)人类生活:如做饭、取暖等。
(2)交通、航天: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飞船等。
(3)工业:水泥、冶、陶瓷等。
教学中应该注意:上述内容都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学生都不陌生,所以一定要基于学生的认识,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教学片断认识,并体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并感受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师讲述】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燃烧。
燃烧可以放出大量的热,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利用了这些热量。
【播放视频】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在生活中的用途,做饭、冶炼金属、发射卫星火箭、宇宙飞船。
【生】观看视频,感受燃料放出的热量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环节二、体验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师讲述】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可以放出热量,其实,不仅仅是燃烧,好多化学反应都可以放出热量。
【学生实验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所给仪器,来亲身体验一下生石灰和水、镁条和稀盐酸、锌粒和稀硫酸三个反应中热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