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第一节环境、环境质量及环境影响一、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定义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
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评价对象,因此必须有界定清楚的便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定义。
这类定义大多出现在世界各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中。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这是一种把环境中应当保护的要素或对象界定为环境的一种定义,它是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对环境一词的法律适用对象或适用范围所做的规定,其目的是保证法律的准确实施。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
由此可见,环境与其主体相互依存,它的内容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明确主体是正确把握环境的概念及其实质的前提。
对环境科学而言,“环境”同样是一个决定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本概念。
“环境”的科学定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是指: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是指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自然存在体,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社会因素是指人类活动的创造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住房、工厂、桥梁、娱乐设施等各种人工构筑物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
其中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
二、环境的基本特性(一)整体性和区域性1、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环境的整体性很明显地体现在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概述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对拟建设的重要工程(项目)及其环境改造存在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在项目或政策制定之前,充分、客观地评价该项目或政策可能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找到最佳的环境保护措施、技术及管理方式,以达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涵盖内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内容,首先是在建设前对影响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其次是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包括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大气、水体、土地、噪声、振动、社会和健康的影响。
评估结果还可以反馈到项目设计阶段,为改进项目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并为环境保护政策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主要包括:项目立项、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备案和实施监测与评价四个阶段。
(一)项目立项:评估范围、意义及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制定评价方案,确定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由项目单位或其委托的第三方机构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根据评估方案要求,全面阐述建设项目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提出预防或减轻影响的措施。
(三)环境影响评价备案: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是否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作出决定,并要求项目单位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
(四)实施监测与评价:项目单位需对项目建设过程和实施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并及时上报环境保护部门。
监测结果通过定期评估分析,对环境影响进行动态评价,并不断改进环境保护措施。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强环保部门的监管能力和公众监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讲义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定义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目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如水库、农田、园林、村落、城市、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
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
环境的基本特性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和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2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环境影响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能够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的分类常见的三种分类:(1)按影响的来源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2)按影响的效果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3)按影响性质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另外还可以将环境影响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暂时影响和连续影响,地方、区域、国家或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单个影响和综合影响等等。
3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学术会上提出的。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又称环境质量的预断评价,是指在进行某项人为活动之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估价,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对策。
第一章环评概论1.环评概念: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分类: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2.环评基本原则: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生态保护,城市;清洁生产政策;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土地利用;总量控制;污染物达标,区域环境。
3.我国的环评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环境评价法》颁布时间:2002.10.28通过,2003.9.1实施,2004.2决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4.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及之间的关系组成:(1)宪法中的环境保护的规范(2)环境保护基本法(3)环境资源单行法(4)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5)国家行政部门指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法令、法规和条例(6)环境保护地方法规(7)签署并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
关系:该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基础,以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相关法律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补充,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协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国际条约所组成的一个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法律法体系。
五大原则:宪法至上的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
5.我国环评制度特点: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评价对象侧重于工程项目建设;分类管理;实行环评资格审核认定制6.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执行上,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优先于综合标准,且不交叉执行。
第二章环评程序1.环评工作程序分那几个阶段?分别主要工作?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第1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环保法中环境的定义: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2.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包括综合环境质量和各要素环境质量,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3.环境容量: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4.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两个层面:有益的和有害的)【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是认识和评价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的手段;认识和评价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是为了制定出缓和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保证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根本目的)。
】5.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是规划和建设项目。
】6.环境敏感区:将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确定为环境敏感区。
7.“一地三域”:指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8.“十专项”:是指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9.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为了保护人群身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一、环境与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某一中心事物周围的事物,就是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我们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综合体。
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将地球环境按其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
前三种环境又可称为物化环境,有时还形象地称之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圈)和居于上述三圈交接带或界面上的生物圈。
从人类的角度看,它们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其中生物圈就是通常所称的生态环境。
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圈都是地球长期进化形成的,具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并按一定的自然规律运行。
这些性质就构成了它们的质量要素。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最终形成一种平衡和协调的关系。
但是,人类活动增加或减少某种环境组成成分,或破坏其固有结构,或扰乱其运行规律,就会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破坏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长期形成的和谐关系,或者说使环境变得不大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所以,环境质量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适宜程度的标志,环境问题也大多是指环境质量变化问题目前,大气、水、土壤环境的主要问题是人类活动输入污染物而降低了其质量。
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除污染影响外,主要是减少其生物多样性而导致其质量下降,包括结构恶化和功能的降低。
环境质量包括环境的整体质量(或综合质量)如城市环境质量和各环境要素的质量,如大气压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
表征环境质量的优劣或变化趋势常采用一组参数,可称为环境质量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