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解释: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 格式:docx
- 大小:38.10 KB
- 文档页数:2
《三字经》上所记载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典故。
历史来源圣公山的传说圣公山坐落在碑廓镇北,东有韩家山,西有鸡冠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更有山下具有传奇色彩的圣公庙,自古以来,游客众多。
圣公庙是为纪念孔子的“师傅”项橐而修建的,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自从项橐在竹子崖落草归家,项橐的父母就觉得屋内异常,他的家除几样简单工具以外,别无其他华丽器皿,更无金银珠宝,但总觉得屋内好象有瑞气祥光,夫妻俩有时啦呱说,咱家的孩子可能有福,日后必坐高官,到那时可能要托孩子的福。
再说仲尼讲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谓众多。
这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夜深人静,仲尼与得意门生到院中闲游。
仲尼抬头望空中一望,突然发现东南上空有一巨星生辉,星光直射齐地,仲尼对徒子说:“天下又有才子出现,你们看巨星之光直射齐地,齐地定有天才之人出世,地下又有祥光接应,两光相照,定不是非凡之辈,我等不及于他。
”众门徒听后,俱抬头仰观天庭,果然发现一巨星之光辉,随问仲尼:“以此星光之定,此人久后如何?”仲尼曰:“国家之栋梁,天下第一才人,胜于我等也。
”停有片刻,接着又说:“教书人以善为本,不免我等东行一趟,一来遊学,二来访访此人,如有幸,可与之交文共勉,若才超于我等,也可求教未免不可。
”众徒弟曰:“师傅之言极是,您乃天下圣人奇才,但这样好学,访贤求教,况我等之辈,安敢不勤奋乎。
”倾意随师东游,求知长才之主意已定,师徒几人收拾行装、书箱车马、盘缠等,择良辰吉日起程东游,此时正值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气候适宜,草木青翠,杨柳轻摇,随同仲尼东游的有子路、颜渊等人。
一路上免不了饥餐渴饮,夜宿晓行,非止一日,来到齐鲁之地。
有一天他们正行之间,子路抬头观望,只见前面不远有一座大山气派非凡,便随口喊出:“好座大山。
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三字经中的故事之三难孔子三字经原文: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三字经全文及注释《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49、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
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50、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51、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52、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
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
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
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53、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奋,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54、若梁灏,八十二。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经过读《三字经》,你知道三字经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导语】孔⼦曾经拜郯⼦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学⼈⽣哲学。
孔⼦曾说过:三个⼈⼀起同⾏,其中⼀定有⼀个⼈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的”。
下⾯是分享的三字经解释: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欢迎阅读参考! xīzhòngní 昔仲尼 shīxiàngtuó 师项橐 gǔshèngxián 古圣贤 shàngqínxué 尚勤学 【注释】 仲尼: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
项橐:七岁为孔⼦学琴⽼师。
【解释】 从前,孔⼦是个⼗分好学的⼈,当时鲁国有⼀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这样伟⼤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呢? 【启⽰】 孔⼦曾经拜郯⼦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学⼈⽣哲学。
孔⼦曾说过:三个⼈⼀起同⾏,其中⼀定有⼀个⼈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的”。
【故事】 春秋时代,有⼀次,孔⼦与学⽣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
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孩在道路上独⾃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的弟⼦便⾛到⼩孩的⾝边,告诉他车⼦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项橐理直⽓壮地对他们说:“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听了⼩孩的话,便对他说:“你⼩⼩年纪,却懂得很多吗!”“⼩鱼⽣下来⼏天就可以在⽔中⾃在地游来游去,⽽兔⼦⽣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听到项橐不服⽓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道什么⼭没有⽯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没有烟吗?”“⼟⼭没⽯头,枯树没树枝,萤⽕⾍没烟。
”项橐这个⼩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赏析】 孔⼦是圣⼈,是中国的万世师表。
孔⼦⼀⽣勤学好问,孜孜不倦,学⽽不厌。
⼦⽈:“⼗室之⾢,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有⼀次进⼊太庙,为了不失礼节,事事都要问太庙的⼈,“⼦⼊太庙,每事问”就是这件事情的记录。
“孔⼦师项棄”来源于⼀个有趣的两⼩⼉辩⽇的故事。
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更多三字经相关阅读请关注。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三字经》典故之孔子相师《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师项橐的传说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
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
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不过,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
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要不耻下问。
三字经解释: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xīzhòngní
昔仲尼
shīxiàngtuó
师项橐
gǔshèngxián
古圣贤
shàngqínxué
尚勤学
【注释】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
项橐:七岁为孔子学琴老师。
【解释】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
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
普通人呢?
【启示】
孔子以前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
孔子曾说过:三个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值得我向他学习和
效法的”。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很多
孩童在路边嬉戏。
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项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
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你小小
年纪,却懂得很多吗!”“小鱼生下来几天就能够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
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
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赏析】
孔子是圣人,是中国的万世师表。
孔子一生勤学好问,孜孜不倦,学而不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有一次进入太庙,为了不失礼节,事事都要问太庙的人,“子入太庙,每事问”就是这件事情的记录。
“孔子师项棄”来源于
一个有趣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一日孔子出游,见两个六、七岁的儿
童在戏耍,为了一个太阳中午时近还是早晨近的问题在争吵,稍小一
点的儿童说:“早晨太阳离我们最近,中午远,因为早晨太阳大,近
的看着大,远的看着小。
”稍大一点的儿童说:“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中午近,因为近的感觉热,远的感觉凉。
”孔子对此不能分辨,两小
儿笑了。
《战国策》说:“夫项棄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后世都以项
橐为早慧儿童的代称。
以孔子圣人的身份,如日的名声,尚且向一个
七岁的儿童求教,真是“古圣贤,尚勤学”呀。
孔子认为“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刻苦而好学,不耻下问,终于成为学富五车又德高望重的圣贤,受到世人千载的顶
礼膜拜。
现代人就缺古圣贤这种谦虚的学习态度,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见贤思齐,向古人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