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王晶晶)第12章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3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知识,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最新学术成果的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既具备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熟悉组织行为学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1.1了解组织行为学相关概念1.2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与方法课程目标2: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实践奠定基础2.1了解个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2了解群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3了解组织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教学目标:(1)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了解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2.教学重难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3.教学内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案例。
5.教学评价:思考组织行为学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价值。
第二章个体差异1.教学目标:(1)了解个性理论和行为;(2)了解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2.教学重难点:(1)个体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2)个体行为的理解对管理者的启示3.教学内容:(1)个性理论和行为;(2)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举例分析。
5.教学评价:利用“大五”模型测试一下你自己的人格特征,分析结果并讨论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三章工作态度和行为1.教学目标:(1)掌握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了解典型的工作态度;(3)了解典型工作行为2.教学重难点:(1)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典型工作态度和行为。
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看法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样知识,采纳系统剖析的方法,研究必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进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展望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集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初期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意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三个基本步骤:概括综合、演绎推论,查验西拉季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①弄清要研究的问题②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料③形成假定④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展开研究工作⑤实质察看、测试和实验⑥解说研究结论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察见解、检查法、个案剖析法、实验法、心理测试法、情形模拟法。
9、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优弊端察见解长处:简易易行,所获取的资料真切,能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工作要求弊端:花销时间多,得所资料难以量化,被察看者难以接受和讨厌检查法长处:弊端: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剖析1、人性假定的 4种基本看法“经济人”假定,“社会人”假定,“自我实现人”假定,“复杂人”假定,2、 X 理论①多半人天生懒散,躲避工作②多半人胸无弘愿,不负责任,宁愿受人指挥和领导③多半人无目标,需强迫、处罚迫使努力工作④多半人工作是知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要金钱奖赏⑤人可分为两类,被管理和管理者3、Y 理论①憎恶工作不是一般人的天性②外面控制和处罚不可以促进人们努力工作③一般人能够肩负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④人群中有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问题的创建力⑤职工会自觉将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合一同⑥人的智力不过获取了部散发挥4、人性假定的发展脉络5、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①学习是成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②心理学研究的是能够丈量的刺激和反响③行为源于后天学习④刺激影响行为6、个体行为的基本特色①目的性②自主性③社会性④连续性⑤长久性⑥可塑性7、卢因的集体动力论研究集体中各样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8、个体行为规律9、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经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想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的综合反应过程。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年正式命名,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OB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201217910418)一、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
)(二)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
(1)连续性规律:将对象看成是有连续性的事物的倾向。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笔记14版(自己整理)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内的员工和组织的合作者通常并非我们所假定的纯粹理性行为者,但是也并非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无法预测。
1、人际技能的重要性包含那些方面?理解人们的行为在决定管理者效能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决定管理者职业生涯发展能否真正腾飞。
(2)管理者人际技能的开发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员工。
(3)工作场所更加愉悦。
(4)理解冲突、管理他人。
(5)同事及上级间的社会关系与总体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6)积极的社会关系也与更小的工作压力和离职意愿联系在一起。
(7)创造令人愉悦的工作环境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在管理者职能、角色和技能方面,管理者能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工作。
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者是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的共同目标。
(8)【亨利·法约尔】管理者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分出各种层级;组织职能包括:负责组织结构的设计;领导职能包括:指导和协调员工工作;控制职能包括: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等。
(9)【赫兹伯格】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包括: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包括: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10)【管理的技能】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以及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许多人的技术技能都是在工作中发展出来的;人际技能指的是,无论独自一人还是在群体之中,能够善于倾听、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由于管理者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所以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授权。
00152 组织行为学南京大学编(高纲号0593)应用30个一、组织基础篇1组织行为学概论2研究方法3未来组织特点二、个体行为篇4个体行为基础5认知与情感6个体态度和价值观7个体需要和激励三、群体行为篇8群体行为心理9团队建设管理10信息沟通11冲突及其管理12领导行为四、组织行为篇13组织结构14组织文化15组织改革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论第一节组织的结构1、识记:(1)什么是组织;(2)组织中的四大要素:财、物、信息和人;(3)现代组织设计的趋势;(4)组织结构的概念:所谓组织结构是关于组织在运作中涉及的目标、任务、权力、操作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5)组织结构图;(6)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2、领会:(1)传统的组织设计原则;(2)传统的组织设计的优缺点;(3)行为分析的组织设计的原则;(4)行为分析的组织设计的优缺点第二节管理的基本特征1、识记:(1)管理者的基本职能;(2)管理者角色的种类;(3)管理者的技能;(4)环境的概念;(5)环境的层次性;(6)环境的类型2、领会: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与组织中的人1、识记:(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难点;(4)组织行为学理论发展的主要阶段2、领会:(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原则;(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3)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4)麦克雷戈的X-Y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研究方法2第一节研究的设计识记:(1)定量研究;(2)定性研究及意义;(3)理论研究及意义;(4)应用研究及意义;(5)研究中的变量;(6)研究中的实验室实验设计、现场实验设计、调查研究设计和案例研究设计第二节研究的基本术语与研究方法1、识记:(1)研究的基本术语(主试、被试、假设、因果关系、相关系数、理论);(2)实验法的概念;(3)观察法的概念及分类;(4)案例研究法的基本定义及分类;(5)调查法的基本定义及分类;(6)测量法的特点2、领会:(1)实验法的特点与意义;(2)观察法的意义;(3)案例研究法的意义;(4)调查法的特点3、应用:测量法有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运用第四节研究论文的撰写1、领会:撰写研究论文应注意的问题2、应用:如何写作研究论文第三章未来组织特点2第一节员工多元化1、识记:(1)什么是员工多元化;(2)同化的概念;(3)员工多元化的主要维度与次要维度2、领会:(1)员工多元化对管理的影响;(2)如何评价员工多元化3、应用:员工多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二节管理灵活化1、识记:(1)什么是管理灵活化;(2)灵活化的基础:扁平化和网络化;(3)组织结构的网络化2、领会:(1)灵活化对管理的影响;(2)灵活化的意义;(3)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特点;(4)灵活化对个体行为的积极影响;(5)灵活化对群体行为的积极影响3、应用:灵活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四章个体行为基础第二节个体行为的社会学基础1、识记:(1)社会化的概念;(2)社会教化;(3)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2、领会:(1)社会化的内容;(2)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第三节个体行为的心理学基础1、识记:(1)动机的概念;(2)挫折与冲突;(3)兴趣及特点;(4)理想和信念;(5)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6)气质、特点及类型;(7)性格及特征2、领会:(1)个体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2)动机的功能;(3)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4)性格的特征第五章认知与情感第一节认知与智力1、识记:(1)认知;(2)感知;(3)注意及其功能;(4)注意的特征;(5)记忆及其过程;(6)记忆的类型;(7)表象及其类型;(8)思维及特点;(9)思维的主要形式;(10)语言的定义和分类;(11)影响语言交往的主要因素;(12)思维的基本过程;(13)智力及表示的方式2、领会:(1)感知的基本特征;(2)记忆对于个体行为的作用;(3)表象的作用;(4)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第二节情感与情商1、识记:(1)情绪与情感;(2)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3)个体的社会性情感;(4)情商的概念及表现形式;(5)自我意识2、领会:(1)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2)个体应如何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第六章个体态度和价值观2第一节态度及其转变1、识记:(1)态度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2)态度的转变;(3)服从、同化、内化2、领会:(1)态度的特征;(2)行为对态度影响的三种理论解释;(3)态度的功能;(4)态度转变的五个层次;(5)影响个体态度形成的因素;(6)影响个体态度转变的因素3、应用:态度形成与转变的一般过程分析第二节价值观及其重要性1、识记:价值观2、领会:(1)奥尔波特对价值观的分类;(2)格雷夫斯对价值观的分类;(3)斯蒂芬?P?罗宾斯对价值观的分类第三节工作满意度1、识记:(1)工作满意度;(2)个体的公平感2、领会: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3、应用: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第七章个体需要和激励4第一节需要及其产生1、识记:(1)需要;(2)动机;(3)形成需要的条件;(4)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5)外在需要与内在需要2、领会: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需要产生的因素第二节激励的主要理论1、识记:(1)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2)麦克里兰的需要层次理论;(3)斯金纳的强化理论;(4)正强化与负强化;(5)影响归因的因素;(6)目标管理2、领会:(1)如何理解激励的概念;(2)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评价;(3)麦克里兰提出的增强个体成就需要的四点建议;(4)改变不公平状态的六种方式;(5)公平理论关于与不公平报酬有关的四种观点;(6)波特——劳勒的激励理论模型的主要内容;(7)挫折理论的主要内容;(8)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对以后的工作积极性的影响3、应用: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第三节激励理论的应用:制定激励计划的步骤第四节员工挫折及其处理1、识记:(1)挫折;(2)挫折容忍力;(3)精神宣泄法;(4)心理咨询法2、领会:(1)挫折的意义;(2)影响人的挫折容忍力的因素3、应用:(1)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和因素以及产生挫折感以后员工的表现;(2)员工挫折心理矫正的方法第八章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心理4第一节群体动力论1、识记:(1)群体;(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职能群体与任务群体;(4)工作群体与休闲群体;(5)非正式群体的种类;(6)群体行为与群体心理;(7)群体凝聚力;(8)群体领导者影响群体心理的方式;(9)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合群因素2、领会:(1)群体的特征;(2)群体动力论的主要内容;(3)群体的发展步骤;(4)形式非正式群体的基础;(5)群体心理的特点;(6)群体规范的作用3、应用:(1)非正式群体的作用;(2)管理者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第二节人际关系及心理活动1、识记:(1)喜欢及影响因素;(2)利他行为;(3)爱他性利他与补偿性利他;(4)攻击及特征;(5)攻击产生的基础2、领会:(1)利他的特征;(2)紧急利他的特征;(3)利他的基础;(4)影响利他的因素;(5)如何减少员工的攻击第三节群体中的基本行为规律1、识记:(1)凝聚力;(2)士气;(3)从众行为及形式2、领会:(1)产生从众行为的群体原因;(2)产生从众行为的个体原因;(3)从众的意义3、应用:(1)影响凝聚力的因素;(2)如何提高员工士气第九章团队建设与团队管理4第一节团队与群体的异同1、识记:(1)团队;(2)群体;(3)团队形成的五个时期2、领会:(1)团队的特点;(2)团队建设的意义3、应用:团队与群体的区别第二节塑造高绩效团队1、识记:(1)高绩效团队;(2)高绩效团队的主要角色2、领会:(1)高绩效团队的作用;(2)高绩效团队的特点;(3)如何塑造高绩效团队第三节团队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1、识记:(1)团队管理中的冲突问题的种类;(2)流言蜚语;(3)团队成员建立信任的五个方面2、领会:解决团队缺乏生气问题的主要方法3、应用:团队目标与成员目标冲突产生的原因与解决方法第十章信息沟通3第一节信息沟通的基本概念1、识记:(1)信息沟通;(2)信息沟通过程的六个环节;(3)影响信息沟通过程的因素;(4)信息沟通的类型;(5)非语言沟通的主要形式2、领会:(1)信息沟通的重要性;(2)下行沟通的作用第二节信息沟通网络1、识记:(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网络;(3)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4)网络化;(5)电子化信息沟通;2、领会:(1)非正式沟通的基本特征;(2)网络化的作用;3、应用:(1)如何运用非正式沟通;(2)电子化信息沟通的作用第三节管理中的沟通问题及其解决方法1、识记:(1)管理层的沟通;(2)管理中的沟通问题2、领会:管理层沟通的重要性3、应用:如何改进管理中的沟通第十一章冲突及其管理4 第一节冲突及其种类1、识记:(1)冲突;(2)竞争;(3)冲突的层次;(4)冲突的类型;2、领会:(1)冲突的特点;(2)冲突与竞争的关系。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结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狭义的行为是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二.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法. 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 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4.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考虑组织行为学,它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
5.在人类学的各分支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
6.人的行为的特点:具有适应性;具有多样性;具有动态性;具有可控性;行为交叉性. 7.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有:提高知人善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改进领导行为;进行组织的改革,提高绩效;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8。
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9.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10.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
11.从微观和宏观、理论与应用这两个方面,可以把组织行为学划分为组织行为、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管理。
12.根据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人的行为是自身能力、自身气质、自身价值观、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的函数。
1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14.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有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
三.简答题 1.如何正确理解组织的涵义?答:具体地说,对组织的涵义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组织行为学》三分屏目录及内容简介
●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讲主要讲授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等。
●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行为
本讲主要讲授了人的行为分析;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气质、性格和能力;知觉与行为;价值观、态度与行为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激励
本讲主要讲授了激励概述;工作激励理论;如何提高激励水平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行为(上)
本讲主要讲授了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成果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行为(下)
本讲主要讲授了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冲突;群体之间的行为;信息沟通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领导行为
本讲主要讲授了领导的概念与领导工作的作用;领导者的素质论;领导者的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提高领导的有效性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组织行为(上)
本讲主要讲授了组织的概念与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组织行为(下)
本讲主要讲授了工作设计;工作压力;组织文化;组织环境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组织变革与发展
本讲主要讲授了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组织变革与对策;工作生质量与组织发展;当代组织变革的关键问题及趋势等问题。
《组织行为学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简述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本课程是为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学科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掌握必要的管理学基本知识和实用的组织管理分析技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管理意识和思维方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满意度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提出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用掌握、理解、了解、具有等动词表达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其中主要知识点和技能应分别不少于5个方面。
)掌握了气质的涵义及生理机制,把握典型气质类型的主要行为特征,掌握气质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掌握性格的涵义、结构、特点和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以及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把握各种性格类型的主要行为特征,了解A型性格的形成、危害和矫正方法,掌握气质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掌握能力的涵义,能力与知识、智力的关系,把握能力的个别差异,掌握能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了解需要、动机、激励的涵义、种类和特点,掌握各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理解群体的涵义、分类和发展阶段,把握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掌握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和作用。
理解群体沟通的涵义、分类和网络形式,认识群体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作用,掌握改善群体沟通效果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或理解某种现象发生或产品的生产过程,掌握思维、观查、测量、分析、研究、检验、评估等方法)理解个性发展、组织行为、组织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演变一、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一)早期管理(二)科学管理(三)现代管理时期(时间:二次世界大战后)(四)最新管理时期(时间:20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行为科学观念的产生(二)霍桑实验(三)心理技术学(四)群体动力学(五)社会测量理论(六)行为科学的正式提出(七)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范畴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分析层次、学科基础等,为今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定义组织行为学是指对组织内人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系统研究。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1、解释:2、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行为规律,可以预见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会如何形式。
3、控制:纠正人们不合乎要求和规范的行为,使人的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4、引导三、组织行为学的分析层次个体层次:个性、知觉、激励群体层次:群体、沟通、冲突、团队、领导、权力组织层次: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与变革四、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应用行为科学,因而建立在多种行为学原理的基础之上。
主要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相应理论。
心理学原理的作用主要是针对个体的或微观水平的分析,而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则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心理学:关注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人的行为,例如研究员工激励、疲劳、满意度、归属感以及影响因素社会学:研究由扮演各种角色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系统群体中的沟通、权力、文化、冲突、组织结构、团队人类学:人类学通过研究人类社会来把握人及其行为。
包括人类的生理特性、进化史、地理分布、群体关系以及文化历史和实践。
我们目前对组织文化、组织环境以及国家文化差异的理解很多都是出自于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或者采用他们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政治学研究个体或群体在政治环境内的行为,政治学所研究的特定主题包括冲突的构成、权力的分配,以及人们如何操纵权力来实现个人利益。
“组织行为学”课程参考教材信息:复习大纲本复习大纲从“掌握”、“熟悉”和“了解”等三种不同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本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
综合练习题一、判断题(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标注“正确”或者“错误”)(注:括号内页码/章-节)01.从目标性质看,群体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似,能为成员所辨识:团队则被赋予特定的目标,目标为全体成员所认同。
( )(142/8-1)02.从运作方式看,群体有一位明确而强势的领导者,由领导者主导形成决策,指派或授权由个人执行任务,团队成员共享领导权,可以轮流担任领导者,决策过程由全体成员参加,决策内容为全体成员所认同,任务的达成要成员彼此交换信息及资源、协调行动。
( )(142/8-1)03.从成员评估看,群体偏重个别成员的影响,工作成败由个别成员承担,团队以集体的工作成果为衡量标准,工作成败由全体成员共同承担。
( )(142/8-1)04.解决型团队由来自同一部门的人员组成,定期开会,探讨一些有关改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 )(142/8-1)05.管理型团队是早期解决问题型团队发展的产物,也称自我指导型团队,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团队。
( )(142/8-1)06.服务型团队是自我管理型团队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除了具备自我管理型团队的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即其成员由来自不同工作领域、具有各种技能的员工组成,他们来到一起的目的是完成某项任务。
( )(142/8-1)07.沟通是统一员工思想和行为的工具( )(161/9-1)08.沟通是激励员工的基本手段( )(161/9-1)09.沟通是在组织成员之间、特别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161/9-1)10.沟通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161/9-1)11.沟通是信号的传递和理解,是信息发送者通过沟通渠道把信息传递给其他人的活动过程。
( )(160/9-1)12.组织行为学中所说的沟通是指组织中的群体成员运用一定的载体相互交流信号、传递感情的过程。
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专插本考试《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和要求一、考试基本要求本大纲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插班生专门编写,作为考试命题的依据。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行为的现象和规律,理解个体、群体以及领导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以便在未来的管理工作岗位上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识记: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知识点: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识记)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发展和意义(领会)3、组织行为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应用)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知识点:1、个体行为规律(领会)(应用)2、心里活动和个体行为(领会)(应用)3、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领会)(应用)第三章激励和个体行为知识点:1、激励概念(识记)2、激励理论(领会)(应用)第四章工作压力和压力管理知识点:1、工作压力概述(识记)2、工作压力的来源和后果(领会)(应用)第五章职业兴趣和职业锚知识点:1、职业兴趣(领会)(应用)2、职业锚(领会)(应用)3、职业价值观(领会)(应用)第六章群体概述知识点:1、群体概念(识记)2、群体类型、结构(领会)(应用)3、群体行为规律(领会)(应用)第七章群体动力理论知识点:1、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意识、群体士气(领会)(应用)2、群体冲突、群体决策、群体竞争和群体内聚力(领会)(应用)第八章群体人际关系知识点:1、群体人际关系(识记)2、群体人际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领会)(应用)第九章团队和团队建设1、团队(识记)2、团队建设和团队精神(领会)(应用)第十、十一、十二章领导知识点:1、领导(识记)2、领导理论(领会)(应用)3、领导力(领会)第十四章组织和组织理论知识点:1、组织(识记)2、组织结构、设计和效率(领会)第十六章组织和组织理论知识点:1、组织力(识记)2、组织文化(领会)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