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224.50 KB
- 文档页数:1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字词部分。
1. 生字。
- 列出本单元的生字表,例如:“戎(róng)、诸(zhū)”等。
每个生字标注拼音、部首、笔画数。
- 对于易错字,可以单独列出并强调易错点,如“戎”字容易写成“戒”,要注意中间是一横。
2. 词语。
- 积累本单元的重点词语,像“诸位、竞走、唯一”等。
- 对一些词语进行近义词、反义词的归纳。
例如“诸位”的近义词是“各位”;“唯一”的反义词是“众多”。
- 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如“竞走”在课文中的意思不是现代体育项目的竞走,而是“争着跑过去”。
二、句子部分。
1. 重点句子。
- 找出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的句子。
- 例如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通过“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可以想象出李树果实累累的样子。
2. 句子的转换。
- 进行陈述句、反问句的转换练习。
如“这是我的书。
”改为反问句“这难道不是我的书吗?”- 把字句、被字句的转换,像“我把窗户擦干净了。
”可转换为“窗户被我擦干净了。
”三、课文内容部分。
1. 课文概括。
2. 人物形象分析。
3. 主题思想。
- 总结每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如有的课文是通过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多动脑筋;有的课文可能是关于友情、诚实等方面的教育意义。
四、阅读理解部分。
1. 阅读技巧。
- 教导如何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时进行预测,根据标题、插图、开头等预测文章内容。
- 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六要素概括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 理解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故事更具体。
2. 阅读练习。
- 提供一些与本单元课文类型相似的阅读短文,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问题可以包括对字词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分析等。
五、写作部分。
1. 写作主题。
- 根据本单元课文内容,确定相关的写作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重点知识盘点背诵并默写、 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 7-10 自然段。
2.P141《日积月累》课文重点。
(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重点)1.“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周恩来的理想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明少年周恩来有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胸襟。
2.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抱负和远大理想。
3.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反问句改陈述句: 改法一:但是,在外国租界里,没有人敢怎么样。
改法二: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2)“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中国贫穷落后,受帝国主义欺凌。
4.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1)周恩来可能在沉思:正是“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才会被帝国主义欺凌,只有振兴中华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
5.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拿其他同学与周恩来作对比,是为了突出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周恩来目睹国人被帝国主义欺凌,明白“中华不振”,也认识到要想不被帝国主义欺凌,就必须振兴中华。
(3)你为而读书。
列举:A.为成为祖国的栋梁而读书。
B.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是寓言故事单元,包括《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篇课文。
1.《守株待兔》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讲述了农夫因为偶然一次在田间捡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之后就一直等待兔子再次出现,不再努力工作,最后田地都荒芜了,也没有再次等到兔子的故事。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2.《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
陶罐因为质地脆弱,所以只能存在在博物馆里,而铁罐则因为坚固耐用,历经千年仍然存在。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不要骄傲自大,要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鹿角和鹿腿》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鹿因为拥有美丽的角而自豪,却因为腿的不够有力而陷入困境,最终被猎人追捕。
在危急时刻,鹿明白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最终靠自己的力量成功逃脱。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4.《池子与河流》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池子与河流的不同命运。
池子因为安逸自在而最终干涸,而河流则因为不断流动而充满生机。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要不断努力前进,不要停止追求自己的梦想。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的内容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一、词语盘点1、二字词语严肃默默清晰抱负胸怀赞叹表情忘怀果真非凡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2、四字词语若有所思难以忘怀热闹非凡左顾右盼闻名世界干干净净藏身租界深居简出随时随地蓄须明志不堪其扰卖房度日斩钉截铁翩翩归来茁壮成长雨后春笋满目琳琅毫不犹豫顶天立地灿烂辉煌二、多音字将:jiāng(将来、将军)jiàng(将领、将令)qiāng(将进酒)还:huán(归还、还书)hái(还是、还有)度:dù(度假、过度)duó(揣度、以己度人)提:tí(提出、提拔)dī(提防、提溜)轧:yà(倾轧)zhá(轧钢)模:mó(模范、模型)mú(模子、模样)宁:nìnɡ(宁肯)nínɡ(宁静)要:yāo(要求)zhònɡ(重要、不要)藏:cánɡ(藏好、收藏)zànɡ(宝藏、西藏)重:chónɡ(重来、重新)zhònɡ(重量、重点)厦:shà(大厦)xià(厦门)露:lù(雨露、露珠)lòu(露怯)三、填空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5、《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我们感受到李清照的一身正气和爱国情怀。
6、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是周恩来。
8、十月中旬,天气回暖,嫩绿的庄稼泛着光泽。
农民望着田野里生气勃勃的秧苗,笑盈盈地说:“农谚说得对,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9、《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表达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对良将的期盼;《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夏日绝句》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句传达出诗人的凛然风骨。
1.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这些词语都是形容、赞扬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成语,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些成语。
志存高远:指立志很高远。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勇敢出众,没有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逢迎。
2.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
a.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b.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1)第一组例句中的第一个例句是两个反问句,一方面表达的意思更肯定,另一方面看出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思考与追问,朗读时一定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且一次比一次强烈;第二个句子是把第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了,只强调了“为什么不能去”这一个疑惑,朗读时疑问语气没有第一组的强烈。
a.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b.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用愁没钱花。
(2)第一个例句是反问句,表达的意思也更肯定,读的时候,语调要上扬;第二个例句是陈述句,语气平缓,表达的效果没有第一句强烈,读的时候,语调稍平。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试卷及答案(完整版)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yuán fèn xùn sèkū wěi xuǎn zéxuè yèwéi kànɡhuò débǐ jiào chónɡ diélín shí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霎.时(shàchà)发颤.(chàn zhàn)纪.念(jìn jì)昏.乱(hūn hùn)结.实(jiéjiē)角.色(juéjiǎo)旋转.(zhuǎn zhuàn)求饶.(náo ráo)三、比一比,再组词。
绳(_________)愉(_________)淘(_________)竭(_________)蝇(_________)输(_________)萄(_________)歇(_________)四、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惊慌失(______)空空如(______)一丝不(______)(______)定自若无忧无(______)感叹不(______)五、选择近义词填空。
A.壮丽 B.绚丽 C.战役 D.战斗1.气魄宏大的故宫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是那么的(________)多彩。
2.经过疾风暴雨的洗礼,鼓楼显得更加雄伟(________)了。
3.他参加过许多(________),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仍然很谦虚。
4.在这次(________)中,他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立了一等功。
六、按要求写句子。
1.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普罗米修斯坚定地说:“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一、四则运算:
1. 加法:
(1)计算两个数的和;
(2)计算三个数的和;
2. 减法:
(1)计算两个数的差;
(2)计算三个数的差;
3. 乘法:
(1)计算两个数的积;
(2)计算三个数的积;
4. 除法:
(1)计算两个数的商;
(2)计算三个数的商;
二、算术应用:
1. 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利用四则运算计算表格中的数据;
3. 利用四则运算计算图形中的数据;
4. 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三、其他:
1. 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2. 了解整十整百的概念;
3. 认识全百分比的概念;
4. 理解乘法的分配律;
5.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篇1)一天傍晚,爸爸和妈妈带我去郊外游玩。
出了市区,我感到马路上的汽车少了许多,但是来来往往的汽车都跑得飞快。
夕阳像一个大红桔子挂在天边,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周围也安静了许多。
到了一片农田,我们停了下来。
啊,真是一眼望不到边呀,远远望去,一些农民伯伯好象正在给菜田浇水。
我先跑到近处的麦地看了看,麦子有的黄有的绿,爸爸说麦子快要熟了。
我摘了一个黄色的麦穗,用手剥开,放到嘴里尝了尝,一开始吃不出味儿,后来觉得非常筋道,还有点甜香味儿呢。
麦田旁边种的是玉米苗和蔬菜。
有搭在架子上生长的黄瓜、爬豆、西红柿,还有矮矮低低的土豆、茄子、花生等等。
我发现花生地里插着许多和我差不多高的木棍,棍子上还绑着五颜六色的飘带。
我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了身边的农民阿姨,阿姨告诉我这是吓唬来吃花生的小鸟的。
今天去郊外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农村真好啊。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篇2)我都上三年级了,可还是跟妈妈一起睡。
一天,妈妈对我说:“儿子,你都上三年级了,就别在跟妈妈一起睡了。
”我还没有独自睡过,便爽快地答应了。
天渐渐的黑了,妈妈帮我收拾好床,让我自己去睡。
我走在路上,那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闹钟滴滴答答走着的声音,使我心惊胆战。
我自己摸索着,慢慢地走到了床边。
我躺在床上,不敢闭上眼睛。
生怕一个鬼出来吃掉我。
可我非常困,便开始数绵羊。
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不一会,我便睡着了。
第二天,妈妈问我怎么样?我说:“差不多。
”以后,不是妈妈求我让我独自睡觉,而是我自告奋勇的去睡觉。
我也不想第一次心惊胆战,而是胆量十足。
现在,我独自睡觉的次数多了,妈妈也会偶尔给我一些奖励。
原来,独自睡觉也有好处呀!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篇3)成长,想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是我的生命旅程中掀起了一朵朵浪花;成长,像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年轮里记载着我留下的足迹。
啊,我的成长,如歌如诗,如梦如幻。
故事就发生在20_年的时候。
记得那一次,我7岁,爸爸妈妈带我去爬山。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
早
年仕途失意。
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侯。
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
有《高常待集》。
2.古诗诗意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大雁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3.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经典的送别之作,前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凄凉而又雄浑的景象,烘托出董大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和游子的惆怅。
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于慰籍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第七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一、易读错的字塞(sài)外 出征(zhēng) 秦(qín)朝 英雄(xióng) 琵(pí)琶 严肃(sù) 斥(chì)责 崛(jué)起淮(huái)河 疑惑(huò) 纠缠(chán) 忍(rěn)受妄(wàng)想 春笋(sǔn) 辉煌(huáng)二、易写错的字秦:最后一笔是点。
雄: 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的部分比右边的部分稍窄。
赞:注意第六笔是竖提。
三、会写词语塞外 秦国 长征 催促 喝醉 杰出 英雄 严肃 清晰 振奋 胸怀 赞叹 报效 疑惑 非凡 左顾右盼 训斥 抱负 表情 忘怀 果真 指望 体会 分量 响亮 凉州词 人云亦云 若有所思四、多音字将⎩⎪⎨⎪⎧jiàng(将领)jiāng (将来) 难⎩⎪⎨⎪⎧nán(难过)nàn(遇难) 分⎩⎪⎨⎪⎧fēn (分开)fèn(分量) 宁⎩⎪⎨⎪⎧níng(安宁)nìng(宁可) 要⎩⎪⎨⎪⎧yāo (要求)yào(要领) 厦⎩⎪⎨⎪⎧shà(大厦)xià (厦门) 五、形近字⎩⎪⎨⎪⎧塞sài(边塞)寒hán(寒冷) ⎩⎪⎨⎪⎧秦qín(秦国)泰tài(泰山) ⎩⎪⎨⎪⎧征zhēng (长征)zhèng(证明) ⎩⎪⎨⎪⎧项xiàng(项目)顶dǐng (房顶) ⎩⎪⎨⎪⎧效xiào (效果)郊jiāo (郊外) ⎩⎪⎨⎪⎧振zhèn(振奋)赈zhèn(赈灾) ⎩⎪⎨⎪⎧蓄xù(蓄积)畜xù(畜牧业) ⎩⎪⎨⎪⎧妄wàng(妄想)忘wàng(忘记) ⎩⎪⎨⎪⎧炕kàng(土炕)抗kàng(抗战) ⎩⎪⎨⎪⎧矛máo(矛盾)茅máo(茅屋) 六、近义词沙场—战场 崛起—兴起 抱负—志向 胸怀—胸襟 沉郁—郁闷 劝慰—安慰 训斥—斥责 清晰—清楚 肇事—闹事 吟唱—吟咏 签订—签署 困顿—困难 破绽—漏洞 妄想—幻想 优厚—丰厚 追寻—寻找 奥秘—秘密 仿佛—好像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七、反义词不肯—愿意严肃—活泼清晰—模糊热闹—冷清训斥—称赞忘怀—记住拒绝—答应昔日—今朝破旧—崭新温热—冰凉斩钉截铁—犹豫不决疑惑不解—恍然大悟八、词语搭配1. 形容词搭配:(严肃)的问题(沉郁)的表情(不幸)的女人(翩翩归来)的燕子(破旧)的茅屋(温热)的火炕(美妙)的交响(顶天立地)的脊梁(金色)的理想(明媚)的春光(火红)的太阳2. 动词搭配:人未(还) 君莫(笑)(度)阴山(过)江东(渡过)难关(签订)合同(清晰)地回答(坚定)地回答(高兴)地连声赞叹(高兴)地宣布(悄悄)地细声吟唱(斩钉截铁)地说九、词语归类1. 含“不”字的词语:疑惑不解哭笑不得其貌不扬应接不暇不出所料不得而知2.“左×右×”式词语: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左邻右舍左膀右臂3.ABAB 式词语:滚烫滚烫鲜红鲜红碧绿碧绿4.AABC 式词语:翩翩归来亭亭玉立念念不忘斤斤计较欣欣向荣5.“× 天×地”式词语:顶天立地惊天动地铺天盖地欢天喜地开天辟地十、句子积累1. 古诗名句:(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并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分数的运算规则理解不深,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题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测试题。
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例题,呈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例题,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方法和经验。
然后,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要是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构成。
以下是这些课文的简介:
1. 《古诗三首》包含《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边疆的景象、凉州的景致和夏日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思念、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小时候立下宏伟志向的故事,展现了他对于民族复兴的追求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憧憬。
3. 《梅兰芳蓄须》讲述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抗战时期拒绝为日本人和汉奸演出,选择蓄须明志,表现出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爱国情怀。
4.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诗歌,通过对延安的描述和追寻,表达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敬仰和怀念,以及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这个单元还包括《语文园地七》和《第八单元》,其中《语文园地七》主要通过阅读、交流、写作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第八单元》则由《文言文二则》、《小英雄雨来(节选)》、《夜莺的歌声(节选)》和《在柏林》四篇课文构成,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和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