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20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精选6篇(一)教材目标:1. 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湖的特点。
2. 通过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对洞庭湖产生喜爱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材内容:《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抒情诗。
通过细腻的描写洞庭湖的风光,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既有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又有对离乡背井的忧思。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和课件投影仪。
2. 望洞庭的诗词。
3. 洞庭湖的图片。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用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洞庭湖,并请学生描述一下他们对洞庭湖的了解。
2. 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湖的特点。
通过地理知识点的引入,让学生对洞庭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探究:1. 呈现《望洞庭》的诗词,给学生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联系课文内容,询问学生对于诗词的感受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解读诗词中的生字词,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拓展:1. 分组让学生分析《望洞庭》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 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地方并写出一首诗,分享给同学们。
总结:1.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内容,包括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望洞庭》中的诗意表达。
2.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到家里后,继续完成练习册中关于洞庭湖的练习,并写一些自己喜欢的地方的诗句。
2. 教师在下节课时对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通过《望洞庭》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对洞庭湖的理解更加深入。
同时,学生也通过自己对喜欢的地方的诗歌创作,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整堂课让学生对洞庭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2.教学难点: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洞庭湖的印象。
教师简介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新课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洞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诗歌,标注出生字词,教师解释字词的意思。
教师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感受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洞庭湖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给予鼓励和指导。
4.课堂小结5.作业布置学生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仿写。
四、课后延伸1.学生收集关于洞庭湖的资料,了解洞庭湖的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信息。
2.学生创作一首关于洞庭湖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2.教师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洞庭湖的美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课后延伸部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洞庭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包含诗歌原文、生字词、诗句解析等内容。
2.洞庭湖图片:用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3.课后延伸资料:关于洞庭湖的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料。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默写诗歌的情况,以及仿写诗歌的质量。
《望洞庭》教案《望洞庭》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望洞庭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和情思。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一、学习《望洞庭》。
1、板书课题,齐读。
2、解题:“洞庭”即指洞庭湖。
二、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未”“螺”“磨”这几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①轻声自由读,说说不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洞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②对照画面,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以磨拭的铜镜一样。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缓,语调平和,读出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的柔美安详。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①指名朗读,思考:这两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②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讨论。
“遥望”:远望。
③对照画面说说这两行诗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眉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④指导朗读。
小结:这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令人神往。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变成了一种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朗读全诗,体会意境。
四、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说一说,再写下来。
秋夜,月光如水,水映月光,那么的柔静、和谐;无风的湖面,只有一点细微的水波,就像一面尚未磨平的铜镜。
月色中,这里的山水更绿,山更青;最可爱的是山,远远望去,就像一只白银盘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五、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六、作业:1、完成习字册上的习字任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课文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峨眉山月歌》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能说出《峨眉山月歌》的大致含义。
教学难点:能说出《峨眉山月歌》的大致含义。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 谈话导入,在同学们读过的古诗中,哪些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背给大家听吗?2. 解题简介作者及峨眉山。
3.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 指读正音。
3. 汇报在预习中理解了那些词语。
三、精读课文1. 对课文内容质疑。
2. 解决疑难之处。
3. 引导理解诗句含义。
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到,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襄渝州驶去了。
(a. 学生根据词语解释自己理解。
)(b. 指名说说,相机引导理解。
)(c. 自由练习。
)4. 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展开想象,诗人坐在船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表情会是什么样?5. 指导朗读,语调要低缓,读初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
四、练习背诵1. 文章中出现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各在什么方位?2. 指导背诵。
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诗。
2、完成《补充习题》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能说出《望洞庭》一诗的诗句含义。
2、能背诵全诗。
3、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望洞庭》一诗的诗句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望洞庭》一诗的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背诵古诗《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望洞庭》1.揭示课题。
2.理解望字含义。
3. 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4. 课前质疑:对这首古诗,你有那些地方不明白?三、初读课文1. 自读,读准字音。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