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的护理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0
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一、咳嗽与咳痰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借咳嗽可排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异物。
咳痰是借咳嗽将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或肺泡的渗出物排出体外的动作。
咳嗽、咳痰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亦可由循环系统疾病(如左心衰竭)、纵隔疾病(如纵隔肿瘤)、胸膜疾病(如胸膜炎)和神经精神因素(如脑炎、痣症)等引起。
咳嗽虽为一保护性反射动作,但剧烈、频繁、持久的咳嗽使肺泡内压力增加,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护理评估】1.病史(1)观察咳嗽的性质、音色、时间,咳嗽无痰谓之干性咳嗽,见于气管异物、支气管肿瘤、纵隔疾病、胸膜疾病等;咳嗽有痰谓之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左心衰竭等。
咳嗽声音嘶哑见于喉部病变;伴金属音见于气管支气管受压;伴鸡鸣音见于百日咳;犬吠样咳嗽见于白喉。
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嗽常见于寒冷季节,晨起为重;左心衰竭、百日咳的咳嗽多为夜间发作;肺脓肿的咳嗽常与体位改变有关。
(2)观察痰液的性状、量、气味,痰的性状可分为浆液性、黏液性、脓性、血性等,一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咳浆液性或黏液性痰;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咳大量脓性痰,静置后有分层现象;心源性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痰量增多常提示病情恶化;痰量突然减少多提示支气管引流不畅。
痰有恶臭提示厌氧菌感染。
(3)其他:剧烈而频繁的咳嗽可致呼吸肌疲劳和疼痛、咽喉疼痛,使病人不敢或不能进行有效咳嗽。
剧烈咳嗽可致年老体弱者尿失禁、脱肛,手术后病人伤口裂开。
2.身体评估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观察病人有无发给、杵状指(趾);呼吸的类型;呼吸频率、幅度和节律有无改变;颈静脉是否充盈;气管是否居中;胸廓的形状;肺部呼吸音是否正常,有无啰音等。
3.心理社会评估经久不愈的咳嗽尤其是夜间咳嗽者,常使病人疲乏、失眠、情绪不稳、焦虑、抑郁等,此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肺结核)可通过咳嗽咳痰排出病原体,对周围人群的健康构成威胁,亦会使病人产生压力和自卑感。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一.咳嗽与咳痰1.概述:咳嗽本质上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活动,但过于频繁且剧烈的咳嗽会引起其他并发症。
咳嗽分为干性咳嗽和湿性咳嗽,前者为无痰或者痰量甚少的咳嗽,见于咽炎及急性支气管炎、早期肺癌等疾病;后者伴有咳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扩张症。
2.护理评估:A.病史:诱因;咳痰,主要为痰液的量、颜色、及性状;黄绿色脓痰提示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肿,砖红色胶冻样痰或带血液者常见于克雷伯杆菌肺炎,痰有恶臭味是厌氧菌感染的特征。
B.身体评估:主要看胸部:两肺呼吸运动的一致性,呼吸音是否异常,有无干、湿啰音。
C.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痰液检查,血气分析,X线胸片,纤支镜检查,肺功能检查。
3.护理诊断:清理呼吸道无效。
4.护理措施:A.清理呼吸道无效:病情观察观察咳嗽、咳痰情况,记录痰液的颜色、量、性质。
B.环境与休息:室温18-20度,湿度50%-60%。
C.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给予充分水分,使每天饮水量达到1.5L-2L。
D.促进有效排痰:a. 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的病人,方法:病人采取坐位,腹式呼吸5-6次,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呼气,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
如胸部有伤口可用双手或枕头轻压伤口两侧,使伤口两侧的皮肤及软组织向伤口处皱起,避免牵拉疼痛。
b. 胸部叩击: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
c.胸部叩击: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
d.体位引流: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等有大量痰液排出不畅时。
e.机械吸痰:适用于痰液黏稠无力咳出、意识不清或建立人工气道者。
二.肺源性呼吸困难1.概述:呼吸困难是呼吸时有异常的不舒服感,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可能有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等体征。
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造成机体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致。
1.呼吸系统疾病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呼吸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常见疾病,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
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诊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教学难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图解、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呼吸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疾病发生机制,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教学任务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呼吸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呼吸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
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七、教学准备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内科学》等相关教材。
活页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活页教材,如呼吸系统解剖图解、疾病案例分析等。
教学视频:收集或制作呼吸系统工作原理、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视频资料。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一)一.概述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1.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由鼻,咽,喉构成<环甲膜链接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是喉梗阻时进行环甲膜穿刺的部位><右主支气管粗,短,直。
易发生异物及吸入性病变如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总面积(100㎡)肺泡上皮细胞:①I型细胞:覆盖肺泡总面积(95%),”呼吸膜“是指I型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是肺泡和毛细血管进行交换的场所②II型细胞:可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减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容量的稳定性,防止肺泡萎缩。
3.壁层胸膜有感觉神经末梢,脏层没有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为负压4.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呼吸调整中枢位于脑桥。
H+对呼吸的影响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H+浓度增高,呼吸加深加快,反之,呼吸受抑制。
5.血常规: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多与过敏和寄生虫有关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液检查:①一般检查:痰液成红色:痰中含有血液或血红蛋白黄绿色浓痰:表现为呼吸道化脓性感染铁锈色痰:肺炎球菌肺炎红褐色或巧克力色痰:阿米巴肺脓肿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砖红色胶栋样或带血液者:克雷伯杆菌肺炎恶臭味:厌氧菌感染(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补充:大量痰:24小时痰量超过100ml)②抗酸染色法:查找结核分枝杆菌{补充留取痰标本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自然咳痰法(最常用):①病人于晨起首先清水漱口数次,然后用力咳出深部第一口痰,留于加盖无菌容器,尽快送检(不超过2小时)②若病人无痰可用高渗盐水(3%~10%)超声雾化吸入导痰注意事项:①留取痰标本应尽可能在使用或更换抗生素前进行。
②采集来自下呼吸道的分泌物(细菌感染:留取>1ml 真菌和寄生虫:3~5ml 分支杆菌5~10ml)}二.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1.咳嗽和咳痰咳嗽:①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具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气道内异物的作用。
呼吸系统疾病教案教案标题:呼吸系统疾病教案目标:1. 了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哮喘、肺炎等,并能够描述其症状和影响。
2. 掌握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知识,例如呼吸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2.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呼吸系统疾病,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或了解。
知识讲解:3. 介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哮喘、肺炎等。
讲解每种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对身体的影响。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种呼吸系统疾病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预防和控制:5. 介绍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和措施,如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避免接触病原体等。
6.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例如在公共场所、学校或家庭中。
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7. 引导学生讨论保持健康意识和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定期锻炼、充足睡眠、饮食均衡等。
8.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设计海报或宣传手册,宣传保持健康意识和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总结和评价:9.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分享他们的收获。
10. 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供个别指导和建议。
延伸活动:1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社区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控情况,并撰写报告或进行展示。
教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预防方法,培养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
分组讨论和活动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评价和延伸活动的设置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呼吸系统主要症状、体征、促进有效排痰的方法Ⅰ【目的与要求】示教目的:在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促进有效排痰的意义和方法。
示教要求: 1.掌握肺原性呼吸艰难、咯血的定义;呼吸艰难类型及特征,咯血量的评估及有效排痰方法掌握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2.熟悉咳痰于咳嗽的定义、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评估。
Ⅱ【示教内容】1.咳嗽、咳痰呼吸艰难、咯血的定义、病因、观察要点。
2.护理评估。
3.主要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Ⅲ【重点与难点】重点:呼吸艰难、咯血的定义、呼吸艰难类型、咯血量评估。
难点:促进有效排痰方法和适应症。
Ⅳ【讨论】( 1 )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讨论。
( 2 ) 启示学生提出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 3 ) 指导有效咳嗽、胸部叩击,机械吸痰的实际操作。
Ⅴ【复习、预习内容】1.复习呼吸系统主要症状、体征。
2.有效咳嗽,胸部叩击,机械吸痰的练习。
3.预习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雾化吸入器的合理使用。
【教案正文】呼吸系统主要症状、体征、促进有效排痰的方法一、咳嗽与咳痰的定义1、咳嗽是一种反射性谨防动作,借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气管内异物。
2、咳痰是借助咳嗽将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或者肺泡内的渗出液排出。
二、咳嗽、咳痰常见病因1、呼吸道疾病2、理化原因3、胸膜疾病4、心血管疾病5、其它:如脑炎、脑膜炎、食管、胃口等刺激也可引起咳嗽。
三、护理评估1、病史2、身体评估3、心理、社会资历4、辅助检查四、常见护理诊断1、清理呼吸道无效2、有窒息的危(wei)险五、护理目标病人能有效咳嗽,痰液易咳出,能正确采用有利于体位引流的合适体位,能配合胸部叩击等方法,排出痰液。
六、护理措施( 一 ) 清理呼吸道无效1、普通护理 ( 1 )改善环境 (2)避免诱因 ( 3)饮食护理2、病情观察3、促进有效排痰( 1 )指导有效咳嗽 a、有效咳嗽的训练 b 、用力呼气技术(2)湿化气道( 3 ) 胸部叩击与胸壁震荡( 4 ) 体位引流(5)机械吸痰4、用药护理5、心理护理(二)有室息的危(wei)险1、减少窒息发生的危(wei)险2、病情观察3、做好抢救准备七、护理评价病人能进行有效的咳嗽,将痰液咳出,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平稳,无窒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