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及常见计算
- 格式:pptx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9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①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水平距离测算地面实际距离;根据两地的海拔高度可计算出相对高度。
如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为:(x-1)d≤△H<(x+1)d,式中x为陡崖处汇集的等压线的条数,d为图中的等高距。
②形态上的特性:地表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貌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线图上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
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2)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这是识别等高线图的关键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相同。
②全图的等高距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两条等高线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
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
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
⑨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1.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的方法(1)公式计算法: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 m,利用公式(n-1)d m<H<(n+1)d m。
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 m<H<400 m。
(2)直接计算法:根据图中各点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如图中A点海拔为300~400 m,B点海拔为0~100 m,则A、B的相对高度为(300-100)m<H<(400-0)m。
2.闭合等高线区域内高度(海拔)的判断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海拔)低于较低值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海拔)高于较高值等高线的值,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如下表:大于大的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间,如A高度(海拔)高于200米,而B低于100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小于小的高考试题中多以等高线为背景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相关计算进行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等高线的递变规律,按某一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变化。
d为一处洼地,故d周围闭合等高线数值应和两侧等高线中较小的相等。
依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断即可。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m,瀑布的落差为72 m.据此回答(1)~(2)题.(1)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 m B.230 mC.340 m D.420 m(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 m B.310 mC.360 m D.410 m【答案】(1)D (2)C【易错剖析】此题易错点是对瀑布的落差为72米的理解,瀑布位于桥梁之上,学生容易忽略这一点,而是简单的套用公式(n-1)d<H<(n+1)d,这就要求学生做题时,需要结合试题的实际情况,明白不同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是中学地理学习中的一处重点,更是难点,先试从难点突破方面做点总结,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山脊和山谷的判断方法:图中AB线为山谷线,CD线为山脊线方法一:横向地势比较法如果对山脊和山谷作横向比较,即图中MN方向和XY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山脊处(XY方向)为中间高两侧低;而山谷处(MN方向)为中间低两侧高。
结论:中间高两侧低——山脊;中间低两侧高——山谷。
方法二:纵向地貌比较法如果对山脊和山谷作纵向比较,即图中AB方向和CD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山脊处(CD方向)等高线由高处弯向低处;而山谷处(AB方向)等高线由低处弯向高处。
结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战略通法:由等值线:“高高低低”判读:由高海拔(值)先低海拔(值)弯曲,说明此处高(值)(山丘);由低海拔(值)向高海拔(值)弯曲,说明此处为低海拔(值)(山谷)二、等高线地形图中鞍部的剖面特征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沿不同方向对鞍部作剖面图,可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形剖面图。
沿两座山峰连线方向看,两边高,中间低;沿垂直于两座山峰连线方向(为山谷)看,两边低,中间高。
三、有关定量计算1.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Δd≤ΔH<(n+1)×Δd n:悬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Δd:等高距理解:2.悬崖绝对高度的计算(1)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大≤H<大+Δd 大: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大的。
(2)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小-Δd<H≤小小: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小的。
理解:【例题】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读图完成1-2题1.陡崖A处的高度为()A.10米B.20米C.20米以上D.20米以下2.公路选择在该地形区通过的原因是()A.该部位是山脊,地势较高B.该部位是山谷,工程量较小C.该部位是鞍部,地势较低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解题】1、陡崖A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到其相对高度为20~40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