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发展史,BBS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社交媒体发展史
中国社交媒体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的互联网时代。
在1990
年代,中国的互联网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网了解信息、交流思想。
但在当时,社交媒体的概念还没有出现,人们主要通过BBS
(论坛)和IM(即时通讯)等方式来进行线上交流。
到了2000年以后,一系列的社交媒体平台陆续出现。
其中最具影响
力的平台之一是"开心网"。
开心网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最早期的社交
媒体平台之一,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分享生活、交流感情的空间。
用户
通过发布状态、上传照片等方式与朋友们分享生活,这在当时是一种新颖
的交流形式。
开心网的成功激发了众多类似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
在2024年,一个全新的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出现。
与开心网不同,新浪微博以更直观的方式向用户展示了全国范围内的热点事件和话题。
用户可以关注明星、媒体、企业等,并通过发微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和情感。
新浪微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成为中国社交媒体发展
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的社交媒体发展不仅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
方面,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网络红人和自媒体,但同时
也让一些不良信息和谣言快速传播。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存在隐私泄露
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请闸述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包含网民特质、舆论特点、标志性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一样,网络舆情的成长总是与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有关。
综观网络舆情的发展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标志性事件寻找到其发展的规律。
通过梳理这些事件,可以大致看出网络舆情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本文试图通过不同技术的发展及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将网络舆情的发展分为萌芽、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继续发展壮大和理性发展五个时期。
而每一时期都通过特定的网络舆情事件分析出这一时期网络舆情的特点,为政府如何监管舆情提供理论支持。
一、中国网络舆情的萌芽阶段(1998年—2001年)参考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中国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始于1998年。
而网络舆情的出现则是在1998年以后,从1999年开始,网络舆情开始在我国批量涌现,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南海撞机事件等重大事件起到了催化和激发作用。
在此期间,政府对网络舆情干预较少,国务院网络舆情局2001年才得以组建。
这一时期网站少、网络空间小、网民也少,而网民能够自由发言主要通过聊天室发帖和论坛发言两种方式,这一时期的网络热点相对较少,政府对网络舆情没有重视,所以被称为网络舆情的萌芽阶段。
1、1998年:印尼排华引发的骚动,第一次引发了网络舆情的大热潮1998年5月13日到16日,印度尼西亚发生的一系列针对华人的暴动,导致1250人死亡。
事件发生后,由于印尼当局故意隐瞒加上网络的普及力度不够,内地媒体并没有报道这方面的信息,中国的民众多数并不知情。
但是网民发布的血腥照片与暴力事件信息,激起了全球华人的强烈抗议。
而这个事件经由多数网民的推动,国内的民族主义、爱国情绪空前高涨,第一次掀起了网上舆情的大热潮,体现了网络的正面影响。
这次事件是中国网络與情发端的标志性事件,实现了网络舆情从无到有的突破,标志着民众开始在网络上表达情绪与意见,催生了网络舆论的发展。
此时,中国网络舆论是以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也是中国网民应对暴动的一种途径。
社交媒体发展简史及其发展趋势引言概述:社交媒体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沟通工具和信息来源。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的发展简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文内容:1. 社交媒体的起源1.1 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为社交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分享。
1.2 网络社区的兴起:网络社区如BBS、论坛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观点的平台。
2. 社交媒体的发展阶段2.1 博客和微博时代:博客和微博的兴起使得个人可以更加方便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互动。
2.2 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ter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广泛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并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2.3 视频分享时代:随着YouTube、抖音等视频分享平台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视频更直观地表达自己,并与他人分享各种内容。
3.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3.1 政治和社会活动:社交媒体成为了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声音,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3.2 商业和品牌推广:社交媒体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广告和品牌推广的渠道,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企业可以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沟通。
3.3 个人隐私和安全: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个人隐私和安全的问题,人们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隐私保护,并警惕网络安全风险。
4. 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4.1 移动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正逐渐向移动端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分享。
4.2 视频和直播:视频和直播将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人们可以通过视频和直播更直观地表达自己,并与他人进行实时互动。
4.3 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将为社交媒体带来新的可能性,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更真实的社交体验。
总结:社交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互联网普及、网络社区、博客微博时代、社交网络时代和视频分享时代等阶段。
The history of Bulletin board systemA bulletin board system, or BBS, is a computer system running software that allows users to connect and log into the system using a terminal program. Once logged in, a user can perform functions such as uploading and downloading software and data, reading news and bulletins, and exchanging messages with other users, either through email, public message boards, and sometimes via direct chatting. Many BBSes also offer on-line games, in which users can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and BBSes with multiple phone lines often provide chat rooms, allowing users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Originally BBSes were accessed only over a phone line using a modem, but by the early 1990s some BBSes allowed access via a Telnet, packet switched network, or packet radio connection.Ward Christensen coined the term "bulletin board system" as a reference to the traditional cork-and-pin bulletin board often found in entrances of supermarkets, schools, libraries or other public areas where people can post messages, advertisements, or community news. By "computerizing" this method of communications, the name of theBBS的发展史电子公告板系统,或论坛,是一个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的软件,允许用户连接并登录到系统中使用的终端程序。
社交媒体发展简史及其发展趋势自1971年来自ARPA(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的学者发送了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信息开始,互联网就一直以一种社交性的特征呈现在受众面前。
1994年斯沃斯莫尔学院Justin Hall推出了他的个人网站:Justin’s Links from underground,这也是早期博客的出现。
Hall在自己的博客上11年,也被称为“个人博客的开国元勋”。
1995年,怀旧用户通过重新找回了长久以来失去联系的朋友,这个社会服务是为了重新联系小学、高中、大学同学而设的。
至此,早期的社交媒体雏形已经出现。
直到2004年,Facebook的出现几乎在一瞬间使全球的网民看到了互联网社交的便捷作用,人们通过设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在网站上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经验,评论好友的照片文章等。
自此,狭义的社交媒体的概念才真正清晰的浮现在人们面前,即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
中国的社交媒体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似,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社交媒体雏形BBS时代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成中文就是“电子布告栏”,这种形式的网络媒体被大众称为论坛。
2007年以前,论坛是主要的社交媒体类型,在这一时期,天涯论坛、猫扑、西祠胡同等是这个时间优秀论坛的代表。
相较于E-mail的点对点交流形式,论坛将社交媒体演化为点对面的交流形式,降低了交流成本。
二.娱乐化社交媒体时代Facebook的发展给了人人网一个良好的启示,2007年,人人网在大学生中迅速流传开,开启了中国社交媒体井喷式发展的新篇章。
2008年,开心网成立,其娱乐性、互动性广受白流阶层推广,在白领圈内流行开来。
相较于论坛,人人网和开心网上的小游戏使社交媒体更加具有娱乐性和互动性,风靡一时的“偷菜小游戏”正是流行于此。
三.微信息社交媒体时代2009年,新浪微博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微信息社交媒体时代的大幕。
前言“运营”是个有趣的东西。
作为一个现今互联网行业中最为普及的工作职能,它却又往往被称为是一大“玄学”。
一方面它的地位和权重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似乎它又很模糊,看起来,少有人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讲清楚到底“运营”是什么。
回溯起来,“运营”这项工种的出现,其实不过短短十几年。
某种意义上,我们愿意相信,一件事物,如果你并不足够了解它的过去,那你一定很难真正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
我们猜想,假如我们能够回过头去认真回顾一下“运营”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发展史,会是件有趣,且有价值的事。
这形成了本文写作的初衷。
那么,究竟什么是“运营”?我发现,在现有的互联网世界中,“运营”的畴下所能包含的具体工作容,可谓繁杂无比:推广投放、活动策划、容制作、数据监测、用户管理、客服……诸多容似乎都能够往其中装填,几乎每一个被称为是“运营”的互联网从业者,身上都会背着不止一项工作容。
因而,要试着谈论运营,我们必须要先界定运营。
按照我在《运营之光》第一章中给出的定义,运营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的连接产品和用户”。
再进一步讲,这里又存在两个目的,一是能够获取用户并实现用户付费;二是能够更好的维系住这些用户,令之愿意与你持续发生关系。
而一切围绕着这两个目的来展开的具体工作容,都可被视作某种运营手段。
以及,一个靠谱的运营,一定是能够懂得、并熟练掌握多种运营手段的——这与传统行业中的状态全然不同。
但是,这样一项既复杂又多样有时又会显得有些宽泛的职能,到底是怎么诞生的?以及为何会诞生它?为了更好地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们依次梳理了从互联网诞生至今的行业发展历程,提炼出了其中每一个阶段的代表性产品,并试图着重去分析这些互联网产品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如何实现“用户获取&用户付费”、“用户维系”这样两件事的。
以及,我们也同时关注着“运营”这个概念在行业从业者心目中的认知变化。
我试着回溯了互联网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去观察在其每个阶段围绕着“用户获取&付费”与“用户维系”这样两个目的产生过哪些不同的具体做法,在经过观察和思考后,我粗步有了以下几个结论——在互联网诞生之初,是不存在“运营”这样一个职能的,这个职能及其称呼是渐渐被演化出来的;最早出现的最贴近于当前“运营”的岗位,是“网络编辑”和“社区BBS管理员”,其次是各种网络推广;“运营”的概念最早大约成型于2001年前后,而真正意义上“运营”这样一个概念和职能在互联网圈开始逐渐普及开来,大约是从2004、2005年前后开始的——从那时阶段开始,包括新浪在的大量互联网公司中的“编辑”开始被称为“容运营”,而类似“社区运营”这样的叫法也开始被普及开来。
社会化媒介社会化媒介是随着互联网普及出现的一个概念,社会化媒体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末,自1995年第一个BBS网站“曙光"上线至20m年,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部分主流网络社交平台纷纷出现,社会化媒体迎来了其在本土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社会化媒介的客体 ,即受众 ,既可以接受信息 ,同时也可以自己生产和传播信息 ,并且拥有能够“单兵作战”的能力。
社会化媒介从某种程序上也被称之为“可互动交流的”多媒体 , 他变革了“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 ,转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
旧式的媒体执行的是“制作+ 播出”的形式 ,信息符号由媒体向受众传播 ,只在单一途径进行交流。
而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是双向的、多向的 ,方向并不统一、方式也多元化 ,具有分散性、开放性。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社会化媒介主要包括论坛社区、社交网站、博客、微博、位置签到、问答、维基等形式。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四定律一“媒介放大律、媒介过时律、媒介再现律、媒介逆转律,认为媒介演化中使人的感官放大,跨越时空的再现,使得传统媒介过时,逆转成了特殊的电子媒介的时代”麦克卢汉认为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导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在技术面前人是无力的,技术是媒介演化的决定力量。
媒介即讯息论是说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
人类有了媒介才可能从事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为世界的新方式,传播媒介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麦氏是泛媒介论者,他的媒介的概念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一般媒介,而且包括交通运输工具等。
社会化媒体也是基于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复杂网络,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复杂网络中的节点,这一复杂网络具有强大的连通性、小世界特性和强传染性。
bbs是什么BBS是什么?在互联网的时代,BBS(Bulletin Board System)作为一种早期的网络社区平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当我们谈论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时,很难不提起BBS。
本文将深入探讨BBS 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以及其对社交媒体的影响。
BBS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种基于文本的论坛系统,旨在让人们在线交流、分享信息和讨论话题。
与现代社交媒体平台相比,BBS的功能和用户界面相对简单,仅支持文字内容的发布和互动。
BBS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采用了分区的概念,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感兴趣的论坛。
例如,科技、音乐、电影、旅行等领域都有相应的分区。
这种分区结构使得BBS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兴趣和需求。
此外,BBS还具有匿名性的特点。
相对于现代社交媒体平台,BBS 允许用户使用匿名用户名参与讨论,保护用户的隐私。
这种匿名性使得用户能够更加自由地发表观点、分享经验,并且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身份认同的限制。
BBS的发展以及其对社交媒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现在很多人可能更喜欢使用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但BBS作为社交媒体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BBS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距离交流的平台。
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代,人们通过信件和传真等方式进行远程交流已经成为一种通信方式,但BBS游戏人们一种全新的机会,可以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人分享想法和信息。
因此,BBS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远程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途径。
其次,BBS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社交网络。
在BBS上,人们可以通过创建主题、回复他人、参与讨论等方式来建立联系。
无论是共同的兴趣、经历还是观点,BBS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
这种社交网络的构建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而不是像现代社交媒体那样以图片和视频为主。
此外,BBS还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BBS上的讨论可以带来丰富的信息和知识,用户可以通过参与讨论来获取新的见解和知识。
什么是BBS1. 简介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是指一个基于电子网络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用户可以发布消息和进行讨论。
BBS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是网上社区的前身,目前仍然在互联网上存在。
BBS既可以是通过网页形式提供服务的网络论坛,也可以是基于特定软件的独立系统。
2. BBS的特点2.1 实时交流BBS提供了实时交流的功能,用户可以在论坛上即时发布消息和回复其他用户的帖子。
这种实时交流的特点使BBS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社区,允许用户以较低的延迟和高效的方式进行沟通。
2.2 分区和版面BBS通常根据主题和内容将讨论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分区和版面。
例如,有些BBS可能有分区来讨论技术问题,而其他分区可能专门用于娱乐或其他特定主题。
这样的划分使得用户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和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讨论中。
2.3 用户身份BBS要求用户注册账号并登录才能发布和回复消息。
登录后,用户可以设置个人资料和头像,并在发帖时显示自己的身份。
这种用户身份的要求和展示使得BBS 更具人性化和社交属性,用户之间可以更好地互相认识和交流。
2.4 匿名性与用户身份要求相反,BBS也允许用户以匿名身份发布和回复消息。
在某些情况下,匿名性可以促进自由的表达和意见交流,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隐私保护。
2.5 管理和秩序为了维持BBS的良好秩序,大多数BBS都设有版主或管理员,他们负责监督和管理内容。
版主可以删除不当内容、编辑帖子,甚至禁止违规用户。
这种管理机制可以确保BBS社区的健康发展和用户权益的保护。
3. BBS的历史BBS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局限性,BBS主要通过模拟调制解调器连接到电脑上。
用户通过电话线拨号连接到BBS服务器,与其他用户进行信息交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BBS逐渐转向在线论坛。
BBS软件的出现使得BBS更加易用和便捷,用户只需要通过浏览器访问网页,即可参与到论坛中。
什么是社交网络?一、社交网络的定义及历史社交网络是指一个特定的在线平台,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技术来连接人们,使人们能够分享信息、建立关系和交流。
它们使得人们能够互相了解并创建自己的数字身份,同时可以为专业和社交目的提供信息和资源。
社交网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个BBS (论坛)诞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改进,社交网络经历了增长、巨大和演变。
1. 社交网络的定义社交网络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们在不同的文化和群体中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般来说,它被定义为一个在线平台,用于帮助人们创建和维持联系,共享信息和资源,以及建立他们的数字身份。
2. 社交网络的历史社交网络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发明,但它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现象。
20世纪70年代初期,第一个电子布告栏系统(BBS)诞生了。
到了1997年,社交网络应运而生,这一年诞生了最早的社交网络六度分离,该社交网络平台的目的是通过六个人联系到任何人。
二、社交网络的类型和功能社交网络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通常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以下是我们将要介绍的四种类型的社交网络。
1. 通用社交网络通用社交网络是一个集中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联系的平台。
它们提供了许多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分享照片、链接、视频、音频和其他类型的信息。
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其他用户并与其他用户建立联系。
2. 专业社交网络专业社交网络主要是为职业人士和雇主提供服务。
他们提供与社交网络相似的功能,但更多地聚焦于职业和专业的交流。
比如,LinkedIn 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3. 垂直社交网络垂直社交网络是为了特定的兴趣和爱好而创造的。
这些网络通常与其他类型的社交网络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具有专业性、独特性和精细性。
比如,一个专注于自然摄影的社交网络,在该网站上面可以分享照片或自然摄影技巧。
4. 地区性社交网络地区性社交网络则是只允许从同一个地区的用户登陆的社交网络。
《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交往形态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社交习惯,更深刻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从早期的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以及在线社区,互联网的发展塑造了多种交往形态。
本文旨在以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来探究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种变革。
二、互联网交往的初期形态——电子邮件与BBS在互联网早期的发展阶段,电子邮件和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成为人们主要的在线交往方式。
电子邮件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即时传输,使得人们可以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沟通。
而BBS 则提供了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用户可以在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信息以及参与讨论。
这些早期的互联网交往形态,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社交体验。
三、社交媒体的崛起与交往形态的转变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微博等逐渐崛起。
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分享信息、图片和视频,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往形态。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结识新朋友、分享生活点滴、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等。
此外,社交媒体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使得交往更加个性化。
四、即时通讯工具与在线社区的繁荣除了社交媒体外,即时通讯工具如QQ、微信等也为互联网交往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些工具使得用户可以实时地进行语音、视频通话,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同时,各种在线社区如贴吧、论坛等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的交流空间,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五、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技术文化史视角分析从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来看,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是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进步为互联网交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而社会需求则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交往不断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