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和流程图的更新缩短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5
2022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修订(全文)2022年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修订,旨在规范新生儿复苏流程,降低窒息和死亡率。
新生儿复苏是保障新生儿顺利过渡的重要技术。
在2020年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以确保中国新生儿复苏流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新生儿初步复苏方法包括保暖、体位、吸引、羊水粪染时的处理以及擦干和刺激。
在保暖方面,建议将产房温度设置为24~26℃,并使用辐射保暖台。
对于早产儿,应根据其中性温度设置。
对于复苏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500 g的早产儿,建议使用清洁塑料膜/袋或塑料薄膜包裹头部以下躯体和四肢,以避免高温引发呼吸抑制。
新生儿体温(腋下)应维持在36.5~37.5℃。
在体位方面,建议维持新生儿头部轻度仰伸,呈鼻吸气位。
在吸引方面,不建议常规进行口鼻咽部及气道吸引,以免增加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的风险。
如果新生儿气道有较多分泌物且呼吸不畅,可以使用吸引球或吸痰管清理气道,先口后鼻。
应限制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和吸引时间,吸引负压80~100 mmHg。
在羊水粪染时的处理方面,建议首先评估新生儿有无活力。
如果有活力,应继续初步复苏;如果无活力,则应在20秒内完成气管插管及吸引胎粪。
建议使用胎粪吸引管施行气管内吸引胎粪,吸引时,复苏者用手指按住胎粪吸引管的侧孔使其产生负压,边吸引边退出气管导管,3~5秒内完成。
如果不具备气管插管条件而新生儿无活力,应快速清理口鼻后立即使用面罩气囊开始正压通气。
最后,在擦干和刺激方面,建议对所有婴儿擦干头部并保暖。
对于足月儿,建议用预热毛巾包裹、擦干后置于辐射保暖台上。
对于早产儿,应根据其中性温度设置。
在擦干新生儿后,评估其呼吸和心率。
这是确保新生儿身体健康的重要步骤。
如果新生儿没有自主呼吸,可以通过手轻拍或手指弹新生儿足底或摩擦背部来刺激其呼吸。
这些方法被认为是有效的(建议等级2a级,证据级别B-NR级)。
如果这些努力仍然无效,可能需要进行正压通气。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引言新生儿复苏是指在出生后出现呼吸暂停、心跳停止或其他紧急情况时采取措施恢复呼吸和循环功能的急救过程。
正确和及时的新生儿复苏对于拯救新生儿生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提供新生儿复苏的基本原则和步骤,以及一些建议和技巧。
一、复苏前准备1.保证安全:将新生儿放置在平坦、坚实的表面上,确保周围没有任何威胁其安全的物体或环境。
2.喷嚏刺激:如果新生儿没有明显反应,可以轻轻搔动其鼻腔,以刺激喷嚏,有助于开放呼吸道。
二、初步评估1.评估呼吸:观察新生儿的呼吸状况,喜欢听到什么声音,是否有呼吸困难等。
2.评估心跳:触摸胸骨下缘两指宽度的位置,检查心跳是否存在。
3.评估颜色:观察新生儿的面色是否正常,是否有发绀等现象。
三、非呼吸急救措施1.呼吸和气道管理:如果新生儿没有进行有效的呼吸,可先进行呼吸道清理,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和异物。
当然,在清除时应避免损伤婴儿的气道开放。
2.通气辅助:对于呼吸暂停的新生儿,可立即进行气道开放,并使用面罩和草率袋进行通气。
通气时应注意每分钟20-30次的频率,并保持合适的握压,每次通气时肺胀起可见胸廓上升。
3.胸外按压:若新生儿没有心跳,可进行心脏按压。
一般建议对于一般患儿,在进行胸外按压之前,儿科医生或其他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应先进行2分钟其他复苏措施,如气道支持和胸肺复苏等。
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应掌握适当的力量和速度,推荐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四、药物治疗1. 肾上腺素:对于心跳停止的新生儿进行胸外按压治疗后,如无法恢复血液循环,可考虑给予肾上腺素。
推荐剂量为0.01-0.03mg/公斤,静脉注射,可以间隔3-5分钟重复给药。
2. 氨茶碱:对于新生儿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不复苏的病例,考虑使用氨茶碱。
推荐剂量为5-6mg/公斤,静脉注射,以抢救窒息引起的逆转阻塞性肺疾病。
结束复苏和监测1.全部标志性周期:若经上述措施进行有效复苏后,应进行全身状态评估,包括心率、呼吸、心律和颜色等。
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触觉1.保持体位2.摆正体位,清理呼吸道3.必要时触觉刺激,仍无啼哭B呼吸如果有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分1.用气囊和面罩给新生儿正压通气30秒2.然后评估C循环充分正压通气后心率仍V60次/分1.在继续正压通气的同时吗,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支持循环,通气与按压比例3:12.30秒后再评估,通气与按压比例3:130秒的按压与通气后,停下来测60秒心率如>60次/分,停止胸外按压,继续正压通气如>100次/分,停止正压通气,触觉刺激3.如<60次/分,按压与通气继续进行应用肾上腺素,考虑气管插管D气管插管指征:1.羊水粪染且新生儿无活力2.正压通气需延长3.气囊-面罩通气效果不佳4.需注入肾上腺素E支持呼吸及循环1.肾上腺素的应用2.纳洛酮的应用3.扩容药物的应用4.纠正酸中毒1.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2.加强产儿科合作,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师要参加分娩或手术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实施复苏;负责复苏后新生儿的监护和查房等。
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
3.在卫生行政领导干预下降复苏指南及常规培训制度化,以进行不断的培训、复训、定期考核,并配备复苏器械;各级医院须建立由行政管理人员,产科、儿科医师,助产士(师)及麻醉师组成的院内复苏领导小组。
4.在ABCDE复苏原则下,新生儿复苏可分为4个步骤:⑴快速评估和初步复苏;⑵正压通气和氧饱和度监测;⑶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⑷药物和(或)扩容。
第二部分新生儿复苏指南一、复苏准备1.每次分娩时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其职责是照顾新生儿。
2.复苏1名严重窒息儿需要儿科医师和助产士(师)各1名。
3.多胎分娩的每名新生儿都应有专人负责。
4.复苏小组每个成员需有明确的分工,均应具备熟练的复苏技能。
5.新生儿复苏设备和药品齐全,单独存放,功能良好。
二、复苏的基本程序此评估-决策-措施的基本程序在整个复苏中不断重复,见图1。
新生儿复苏流程图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生儿复苏流程图
大约耗时
30
30 30(
○C ○D
人工呼吸无效
A:气道
●使用新生儿头部是“鼻息气”位。
●先吸口再吸鼻。
●如果有胎粪污染且新生儿无活力,给气管内吸引。
B:呼吸
●呼吸暂停,喘息或心率<100次/min 时,进行正压人工呼吸,通气的频率为40—60次/min。
●可闻及呼吸音,心率改善。
●可看到双侧胸廓轻微的起伏。
●气管插管,可使用CO2检测器。
C:循环
●30sec有效正压人工呼吸后,若心率仍<60次/min,则开始胸外按压。
●每个动作周期2sec,含3次按压和1次人工呼吸(90次/min胸外按压伴随人工呼吸30次/min,即3:1)。
●按压深度为前后胸直径1/3。
D:药物
●30sec胸外按压和正压人工呼吸后,若心率仍<60次/min,则给予肾上腺素
●注意:经气管内和脐静脉给肾上腺素剂量不同。
中国新生儿复苏流程引言:新生儿复苏是一种急救行为,旨在恢复婴儿在出生后出现的心肺功能。
正确的复苏流程和准确的急救措施对于新生儿生存和幸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新生儿复苏的流程,以确保及时高效地进行急救。
一、评估环境:1.安全评估:复苏环境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场所,以保护婴儿和急救者的安全。
2.无菌评估:应判断环境是否无菌,以减少感染风险。
3.设备评估:检查婴儿复苏所需的设备是否齐全、工作正常。
二、评估婴儿:1.判断意识状态:观察婴儿是否有任何意识反应,如有责任感或醒目的反应,刺激他们或者大声呼喊他们的姓名。
2.检查呼吸:仔细观察婴儿的胸部起伏、口唇颜色等,判断婴儿是否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
3.检查脉搏:在婴儿颈侧动脉处,轻轻触摸婴儿颈搏,评估婴儿有无脉搏。
4.评估肤色:观察婴儿的肤色,苍白、发绀或其他异常颜色表明婴儿可能需要复苏。
5.估计婴儿年龄:根据婴儿出生时的特征,评估婴儿的年龄。
三、呼叫急救:四、开展初级复苏程序:1.初级复苏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开放气道:将婴儿放在背部,并轻轻向后仰头部,以确保气道通畅。
(2)辅助通气:如发现婴儿没有自主呼吸,可采用面罩给予氧气,每分钟插管20-30次,每次插管时间1秒。
(3)胸外按压:如婴儿没有脉搏,应进行胸外按压,每分钟进行120-150次,每次按压深度约为压缩胸廓1/3至1/2(4)接触急救人员:急救人员抵达时,应告诉他们婴儿的情况和所进行的复苏措施。
五、开展高级复苏程序:1.高级复苏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进行气管插管:在急救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气管插管,以确保婴儿能够正常呼吸。
(2)给予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给婴儿使用适当的药物,以提高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
2.如果一系列复苏措施无效,可以考虑停止复苏,宣布婴儿死亡。
六、记录复苏过程:在复苏过程中,记录每个步骤和给予药物的时间和剂量,以便后续参考和评估。
结论:新生儿复苏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医疗急救行动,需要专业的操作和高效的团队合作。
儿童心肺复苏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诊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家委员会【摘要】2010年小儿心肺复苏国际指南进行了重新修订,作了较大修改。
现提出我国小儿心肺复苏的基本流程,以利于加强培训和推广。
【关键词】心肺复苏;指南;儿童美国心脏协会每隔5年会对小儿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修订。
2010年指南所作的更改主要包括:将“ABC”更改为“CAB”;心肺复苏从胸外按压开始;确认婴儿使用除颤仪的安全性;心肺复苏后处理等。
为促进我国心肺复苏培训的推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诊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家委员会根据国际指南,提出我国进行小儿CPR的基本流程,见图1。
图1儿童基础生命支持流程1检查反应及呼吸轻拍患儿双肩,并大声说话:“喂!你怎么了?”。
对于婴儿,轻拍足底。
如患儿无反应,快速检查是否有呼吸。
如没有自主呼吸,或呼吸不正常,须大声呼救,并启动紧急反应系统,获得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或手动除颤仪,并准备开始进行CPR。
2启动紧急反应系统院内复苏或多人在场时,应立即派人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并获取除颤/监护仪或AED;院外单人复苏应首先进行5个回合CPR后,再启动紧急反应系统。
然而,目击心脏骤停时应首先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并获得除颤仪,再回到患儿身边进行CPR.3评估脉搏医疗人员可最多用10 s触摸脉搏(婴儿肱动脉,儿童颈动脉或股动脉),如10 s内无法确认触摸到脉搏,或脉搏明显缓慢(60次/min),需开始胸外按压。
非医疗人员可不评估脉搏。
4胸外按压儿童胸外按压时使用单手或双手按压法,掌根按压胸骨下1/2(中指位于双乳头连线中点);婴儿胸外按压时,单人使用双指按压法,位于乳头连线下,双人使用双手环抱法,拇指置于胸骨下1/2处。
国际新生儿复苏教程更新及中国实施意见(完整版)一、复苏前的准备工作《新生儿复苏教程》第7版增加了“复苏前的准备”一节,按2015年新生儿复苏国际指南的要求,新流程图增加了“产前咨询、组成团队、检查物品”。
1.产前咨询:分娩前要问产科医务人员4个问题以识别高危因素:孕周多少?羊水清吗?预期分娩的新生儿数目?有何高危因素?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应该配备的人员及准备的复苏物品。
2.组成团队: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务人员在场,负责处理新生儿。
如果有高危因素,则需要有多名医务人员在场,组建一个完整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团队。
复苏团队组建后,先确定团队领导。
任何经过正规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的医务人员都可以作为团队领导。
团队领导不但要熟知新生儿复苏流程,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能,而且要有很强的领导能力,但并非是高年资或者行政职务很高者。
复苏过程中,团队领导应站在能直接观察和指挥团队成员工作的位置。
当团队领导需要集中精力直接参与某一具体操作时,最好把领导工作交给其他有资格的组员,并用清晰的语言告诉大家这一变化,避免混乱。
复苏开始前,团队人员要开一个简短的准备会,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安排好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所负的责任,做好复苏计划。
3.检查物品:准备复苏所需要的所有仪器和材料,确保齐全且功能良好。
使用复苏器械快速检查表核对器械和设备,见表1。
二、初步复苏1. 2015年新生儿复苏国际指南[2]中快速评估3项包括“足月吗?”“肌张力好吗?”“有呼吸和哭声吗?”,而不再推荐评估羊水。
对羊水胎粪污染无活力的新生儿除气道有阻塞外,不再常规推荐气管插管吸引胎粪,用吸球清理口鼻分泌物后,如无呼吸或心率<100次/min,进行正压通气。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3]中新生儿生后快速评估仍定为4项(“足月吗?”“羊水清吗?”“肌张力好吗?”“有呼吸和哭声吗?”),当羊水胎粪污染时,仍首先评估新生儿有无活力:新生儿有活力时,继续初步复苏;新生儿无活力时,应在20 s内完成气管插管及用胎粪吸引管吸引胎粪。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进展及新指南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是中国卫生部和中国妇幼卫生促进会于2024年共同启动的项目,旨在提高中国新生儿复苏技术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通过提供培训、制定指南、提供装备等方式,推动各级医疗机构新生儿复苏水平的提高,为新生儿生命的保护和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培训医务人员、研究制定新生儿复苏技术与指南、推广新生儿复苏装备、建立新生儿复苏网络和评价体系等。
在培训方面,项目组通过举办各级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班,向新生儿科医生、助产士等相关人员传授新生儿复苏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
在制定指南方面,项目组与相关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新生儿复苏的指南,包括新生儿心肺复苏、新生儿疾病风险评估等方面,为新生儿复苏提供规范和指引。
截至目前,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在培训方面,项目组已经举办了多期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班,培训了大批新生儿科医生和助产士,提高了他们的新生儿复苏技术水平。
其次,在指南制定方面,项目组已经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新生儿复苏的指南,这些指南得到了相关专家和医疗机构的认可和推广。
通过指南的制定与推广,新生儿复苏的规范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对新生儿的救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项目组还推广了新生儿复苏装备,向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了相关设备,提高了新生儿复苏的救治能力。
新指南方面,根据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的专家们正在研究制定一系列新的指南,以适应中国新生儿复苏的最新需求。
这些指南将会涵盖新生儿复苏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药物的使用、复苏时间等。
这些新的指南将会在未来推出,并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新生儿复苏中,进一步提高中国新生儿复苏的水平。
总体来说,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在提高新生儿复苏技术水平、制定推广指南和装备、建立网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该项目的推动,中国新生儿复苏的水平得到了提高,新生儿的生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新生儿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2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修订(含复苏流程图)摘要新生儿复苏是帮助和保障新生儿出生时平稳过渡的重要生命支持技术。
随着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一些复苏操作要点及证据在不断更新。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在2020年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修订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以规范新生儿复苏,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
指南框架一、分娩前准备二、复苏的基本程序三、复苏的流程四、复苏的特殊情况五、继续或停止复苏六、复苏后监护七、团队合作和复苏培训新生儿的生存与健康是联合国确立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了《每个新生儿:终结可预防死亡的行动计划》,确定了2035年全球新生儿生存与健康的战略目标、策略和措施,提出了消除可预防的新生儿死亡这一重要目标。
目前,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先天畸形和感染等。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许多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原因是可以通过简单实用、成本低廉的适宜技术来避免的,新生儿复苏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多年来,新生儿复苏技术改良、推广、培训在我国持续进行。
2004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原卫生部妇幼司)的领导下,新生儿复苏项目进一步在全国广泛开展,目标是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随着新的证据出现,国际指南不断更新,“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也在不断丰富及完善,并历经2005、2007、2011和2016年多次修订[1]。
在2020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新生儿生命支持学组对新生儿复苏指南更新、证据解读[2-3]的基础上,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参考2020年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2],结合中国国情再次修订。
本指南重点关注分娩时的新生儿复苏,并可延伸至所有0~28 d的新生儿复苏。
本指南使用对象是参与分娩和新生儿救治的所有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