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威廉布莱克浪漫主义诗歌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17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使人们
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深深的情感与热烈的生命力。
当时的社会风气,处处盛行的宗教信仰,加之文人们对大自然
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因素都造就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性格。
他
常常写诗歌赞美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并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显示出他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在他独特的诗歌风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诗歌表现了一种奔放自由,勇于表达真情实感的特质。
他的诗歌中所呈现出的情绪,时而舒适愉悦,忘却时光;时而豪
放不羁,展现出生命的热烈;时而悲壮深沉,令人感受到强烈的
情感震撼。
比如他的《将进酒》诗中,诗人放浪形骸,欲酣斯文,豪情万丈;再比如《登高》诗歌,他以英姿挺拔的形象,表达出了自己
向往自由,追求完整自我的思想。
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将现实与理想揉合在一起,将神秘与真实交融在一起,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拥抱。
他认为,人生如逆旅,虽过一生,有时也要追寻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维系人生的温暖,寻求生命的真正灵魂。
在历史长河里,李白的诗歌作品,经历了多年时间洗礼,却依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他的诗作一直被人们熟知与传颂,虽经过千年风雨的冲刷,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感依旧能够深深地触动人们的心灵深处,激发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李白与艾布·努瓦斯饮酒诗歌写作风格的对比研究伊斯兰教明令禁止饮酒。
阿拔斯时期,在外来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下,饮酒风极盛。
诗歌题材也因此扩展到与酒相关的领域,出现了饮酒诗。
其中,艾布努瓦斯所作的饮酒诗可谓是阿拉伯诗坛上的不朽之作。
与此同时,唐朝诗人李白的酒诗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将进酒》,其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更是脍炙人口。
本论文通过两位代表性诗人饮酒诗的写作风格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中阿当时的社会文化及其发展。
1 表现手法的异同1.1 相同之处1.1.1 铺陈开来、重重叠叠咏饮酒李白与艾布努瓦斯是嗜酒的,均可谓是饮酒的魁首,也是说酒的魁首,他们饮酒诗数量之多,风味之独特是古往今来任何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例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欢,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饮,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又如艾布努瓦斯的侍者把灯点燃,又将金杯斟满;顷刻之间堂内光闪烁,犹如双灯放亮吐红焰。
一阵疑惑起心头,虽然我明明知道还是欲发问:是酒发出火样光,还是火像酒在燃?1.1.2 大胆豪放、任情而为两位诗人对酒的热情胜过一切,如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及努瓦斯的一旦我死了,把我埋在葡萄树下,让葡萄汁液把我的骨头浸泡。
前者号称酒仙,后者则是酒诗魁首。
王安石说李白: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与酒,这固然是污蔑夸张,但由于其一生仕途上的不得志,李白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借酒消愁,发泄愤懑、麻痹自己,以此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
如李白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而努瓦斯的赏乐酣酒结高朋,此生不乐又奈何?诗中流露出他对宗教的不满和他世俗主义的倾向。
1.2 相异之处开门见山与烘云托月艾布努瓦斯描绘酒的色、香、味及它对感官和心里的影响。
他的描绘是十分自然的,没有任何造作。
布莱克最经典的十首诗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布莱克最经典的十首诗:
1.《天真之歌》
这是布莱克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充满了童真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的热爱和敬畏。
2.《猛虎》
这首诗以猛虎为象征,表达了布莱克对人类内在力量的赞美和追求自由、真理的信念。
3.《摇篮曲》
这是一首温柔而充满母爱的诗歌,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和期望,以及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4.《爱的秘密》
这首诗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力量,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5.《天真与经验之歌》
这是一组由布莱克创作的诗歌,其中包括了童真的歌词、歌曲和诗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类和真理的看法。
6.《夜莺》
这首诗以夜莺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和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7.《死亡的寓言》
这首诗探讨了死亡的本质和意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独特理解。
8.《伦敦》
这首诗描绘了伦敦的景象和人民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9.《天堂与地狱的婚姻》
这首诗探讨了天堂与地狱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宗教和道德的看法和对人类灵魂的探索。
10.《预言》
这首诗探讨了预言和命运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论文关键词:诗歌浪漫主义论文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主要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于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是英国18-19世纪最富有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布莱克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个性极强,想象力丰富他一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却精通刻字、雕版、绘画及写诗,以诗、画、小说等形式揭露和讽刺虚伪傲慢的上流社会二他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交接的历史时刻,对于法国革命的意义,他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深刻了解:一方面,他歌颂革命在摧毁旧制度时所表现出来的猛烈力量,把革命志士看成是天国派来的使者加以欢迎;另一方面,他对于替这场革命铺平了道路的崇理性、重智慧的哲学思想又深感厌恶;他称实验科学的哲学家培根的话为“魔鬼的劝合,,,并且把卢梭和伏尔泰这两位启蒙主义者看成是嘲笑真理的人,把他们所宣扬的理性主义看成是迷住人们眼睛的沙子二布莱克是个需要用辩证法来加以研究的诗人,因为在他的诗作中他就用了“羔羊”(lamb)同“老虎”( tiger)对照,“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对照,甚至还用同一题目如《耶稣升天节》(Holy Thursday),((扫烟囱的孩种(The ChimneySweeper)等,写两首内容完全不同的诗,描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面,也象征了人身上本能与理性,纯真与世故,想象力与现实感等一系列的矛盾。
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人的灵魂的两种相反状态”布莱克自己也倾向于辩证地看问题:他早就看出人生里充满矛盾,但又认识到矛盾不是坏事,“没有相反就没有进程”他擅长用异常朴素的语言以最形象的方式说明最深刻的道理。
布莱克的诗句里没有中古时代的“诗意词藻”(PoeticDiction)。
《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内容简介: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成为盏唐之音的杰出代表。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继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人民最热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和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他出神入化的诗歌艺术,他傲岸不屈、蔑视权贵、鄙夷庸俗,渴望自由的精神,使他的人格充满了魅力。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关于他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有说他生于蜀,有说生于中亚的碎叶,有说生于西域的条支。
至于他的家庭,现在一般都取其父“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的说法。
但他的父亲为什么要逃亡蜀中,为什么要变换姓名,至今都是一个迷。
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生活在蜀中的绵州昌隆县(即今之四川江油县)。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一、在蜀时期(705—724)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李白,博览群书,为将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奇书”。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他兴趣广泛,接受了当时在蜀中影响深远的道教思想和任侠的风气的熏染,自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他还曾经隐居蜀中大匡山,跟随赵蕤学习纵横术。
这一段时间,李白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漫游、隐居、学道、任侠。
二、漫游和求仕时期(725—742)26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目的是为了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强李白是继浪漫主义开山之祖——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人气质最浓,艺术个性最突出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强,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李白诗歌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人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
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出傲视独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李白诗之所以惊动千古者在此。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如《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奇特,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
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流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其十五)。
“燕山雪花大如席,偏偏垂落轩辕台”(《北风行》)。
比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柯勒律治《忽必烈汗》一、引言李白(701~762年),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与华兹华斯合作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对于浪漫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两位诗人虽身处不同年代、地域,但是作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本文从诗歌题材、作诗方法以及诗歌主题三个方面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忽必烈汗》作一番探讨,旨在揭示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或本质,吸引更多的学者综合研究中西方的经典诗歌。
二、诗歌选材之比较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它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其主要内容是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以及与爱情相关的题材。
众所周知,李白被誉为“诗仙”、“酒仙”,他在一番豪饮过后,在酒精的刺激下酣然入梦,畅游了一回天姥山,原本难以捉摸的梦境竟变得光怪陆离,梦中天地同辉,人神共聚,风景着了仙气,禽兽通了灵性,李白将梦中所闻所见最终落于纸上,化作了这首流芳千古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人李白从未去过天姥山,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却对天姥山的景象进行了大胆夸张的想象。
诗歌的第二段是全诗主题,也是梦境的主要内容。
在梦境中天姥山高耸入云,神奇壮丽。
山中绿水荡漾,奇花怪石,又有金银宫殿,仙人乘车;再听天鸡啼鸣,熊咆龙吟,虎鼓瑟兮。
幻境、危景、奇景、仙景层层展开,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梦中。
这首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而在《忽必烈汗》中,诗人讲叙的同样不是真实的事件,而是诗人在鸦片的作用下入睡后梦中的景象,是诗人梦境的一个片段,全诗以描写忽必烈汗下令修建宫殿和御花园起笔,诗人笔下宫殿和御花园既瑰丽明媚,但是又充满了荒蛮、伤感甚至是恐怖的景象,最后在操琴的阿尔西尼亚姑娘的乐曲中结束。
李白与威廉•华兹华斯可比性浅析作者:何新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7期摘要:通过比较中国唐代浪漫主义诗歌开创者李白与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威廉·华兹华斯,发现两位诗人虽然异域千秋,但在各自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山水诗艺术创作手段三方面有着极高的相似性,颇具可比性。
此比较旨在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客观赏评两位诗人的山水诗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李白;威廉·华兹华斯;可比性中国盛唐诗人李白(701-762)和英国19世纪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皆是世界诗坛举世瞩目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把唐代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最重要的诗人”,[2]获得了英国桂冠诗人称号,他在1798年创作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开始。
他们不朽的诗篇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
然而,他们分别作为中英两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能够进行平行研究?论文旨在以下方面做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生平可比性(一)李白生平据资料显示,李白在四川北部彰明县青莲乡度过他的童年。
青莲乡有个叫漫坡度的去处,据说就是李白的家。
漫坡度这个地方“如果在春夏去游,水是那样清,远远地看去就运气蒸腾似的,有些淡淡的白雾,天和水是不大分的,真是‘漫坡’!岸上是一片淡黄花的树,夹着一些青竹,有些缥缈,有些空虚”。
[3]李白就在这样的地方,度过了他的童年。
李白对四川有着浓烈的故乡情感,很多作品中都提到了四川的风景。
这样的环境,为李白日后寄情感于大自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李白在大概25岁左右,为了实现他满腔热血的政治抱负,出了川,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漫游生活。
离开四川,李白有些恋恋不舍,期间创作了颇多诗歌描写四川景色,例如《荆门浮舟望蜀江》、《早发白帝城》等。
其间他到过湖北安陆,江陵,山西太原,山东。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论文题目: Comparison of Romantic Poems of Li Bai and William Blake姓名: 汪彩红学号: 201152010318 班级: 2011级3班日期: 2013年12月评语成绩教师签名:Contents Abstract........................................................................... .. (Ⅰ)摘要................................................................... (Ⅱ)1.Introduction ……………………………………......................... (1)2.Similarities of Li Bai and William Blake’s romanticpoems (1)2.1 Poems written to eulogize the joy in ourlife (1)2.2 Poems written with rich imagination (2)2.3 Poems written to expose the darkness of the society (3)3. Differences of Li Bai and William Blake’s romantic poems (3)3.1 Difference in style (4)3.2 Difference in character (5)4. Conclusion (6)Referenc es (8)AbstractLi Bai and William Blake are all Romantic poet, whose poems contain sincere and sentimental passion, and full of imagination. They wrote not only to eulogize the joy in our life, the beauty of nature, but also to criticize the feudal autocratic, to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ruling group of their dissolution and corrup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wrote poems to show him deeply sympathy to the poor who were exploited by the greedy officials. However, the connotations of their poems are differ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ir romantic poems, factors and the background that cause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Key Words:Li Bai ; William Blake; Romantic poems摘要李白和威廉布·莱克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诗中都蕴藏了真挚和热烈的感情,他们想象力丰富。
其诗歌不仅歌颂我们的生活中的喜悦,自然之美及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欢乐,而且抨击封建专制,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专制和腐败,并体现对那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人们同情。
然而两者反映的内涵却有所不同,本文阐述两位诗人作品风格,内涵的异同之处,并探讨了形成这种异同的各种因素和背景,从而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
关键字:李白,威廉布·莱克,浪漫主义诗歌。
1.IntroductionLi Bai (701 -762 February 8 December 2009), a great Romantic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was later known as “Poetic Genius” (张初勋, 2010: 5). He is famous as his fantastic works and accidental behaviors. His famous poems are “Thoughts on a Quiet Evening” ,”Clear and Fair Melody” ,”The Road Is Hard” and so on.William Blake (28 November 1757 – 12 August 1827) is an influential English poet, painter and printmaker. Largely unrecognized during his lifetime, Blake is now considered as a semin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poetry and visual arts of the Romantic Age (王永梅, 2010: 114). His main poetry collections are "Songs of Innocence", "Songs of Experience" and so on.Although they are in the different ages and have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 I find they have a lot common in their romantic poems.For example, William Blake is a very influential romantic poet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Under the stimulu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he wrote a series of long poets, he also wrote about triumph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In those poems, he was in sympathy with the political radicals in their revolt against priests and the king, against the slavery and the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poor. Similarly, Li Bai wrote many poems to not only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ruling group of their dissolution and corruption, but also to show him deeply sympathy to the poor who were exploited by the greedy officials, at the same time, to against the tradition-bound, He was not afraid of relatives of the emperor. I would like to take it for example—“How can I lower my brow and bend my waist to serve the aristocrats, causing myself unhappiness?” (Curtis D.Smith, 2010: 2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Besides, they all wrote poems to reflect their pursuit of the ideal of freedom and positive spirit, but they wrote in their own way. Please follow me and let us figure it out together.2.Similarities of Li Bai and William Blake’s Romantic Poems2.1 Poems written to eulogize the joy in our lifeWe can clearly feel the joy in both Li Bai’s poems and William Blake’s poems. Let us read Leaving My Children in Nanling to Leave for the Capital (南临别儿童入京) wrote by Li Bai and Infant Joy wrote by William Blake, then you can easily get it.If you read infant joy of William Blake, which sentence impressed you most ? From my point of view,”I happy am, joy is my name, sweet joy befall thee!”It evokes a child’s innocence and not merely at birth, but at conception itself. The followed “Sweet joy I call thee, thou dost smile, I sing the while, sweet joy befall thee ” also gives us a peaceful and beautiful picture in which a mother is singing to her baby to make him go to sleep, which makes us feel the world is such an naive and wonderful paradise. We can see the joy and happiness in the lines and the words.As for Li bai’s poem Leaving My Children in Nanling to Leave for the Capital (南临别儿童入京), the author expresses his emotion more directly. Such as—”I call the boys to cook the chickens and prepare the white wine. Sons and daughters of mine laugh and smile, pulling at my clothes, singing loudly to bring on inebriation, wishing to comfort myself. I rise to dance as the sun goes down, struggling to give off light.” (周宪,2010: 110~111).“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