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4
归有光散文赏析
《归有光》是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作品之一,这篇散文以描写一个普通人的生
活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散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归有光的小学教师,他虽然生活贫困,但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致力于教育孩子们,传播知识,培养人才。
散文开篇就揭示了归有光的穷困生活,他的工资微薄,家中生活拮据,但他并
不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倾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
他的教学方式也很有特点,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作者通过对归有光教书育人的事迹的描写,表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伟大情怀。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只顾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教育、感化着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航行,放飞梦想,追求理想。
除了对归有光的教育事业的赞美,散文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归有光的工资微薄,生活拮据,这正是当时许多教师的真实写照。
散文通过对归有光的生活描写,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呼吁社会关注教育,尊重教师,改善教师的待遇,提高教育的质量。
总的来说,散文《归有光》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对一个小学教师的生
活和教育事业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表现了教育的伟大和教师的高尚品格。
归有光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感慨万分,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教育的未来是光明的,希望的种子将在教育的田野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散发出芬芳的气息,让我们共同为教育的事业努力,为教育的未来而奋斗。
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
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
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原文:项脊轩志明代-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归有光项思尧文集序文言文翻译
摘要:
一、归有光与项思尧的简介
二、两人以文章擅场,熙甫之文尤为韩、欧之亚
三、熙甫与思尧关于文章难度的讨论
四、归有光与项思尧文章风格的比较
正文:
归有光,字熙甫,江苏昆山人,自幼聪慧,日记千言,凭借出色的文学才华在文坛崭露头角。
项思尧,字叔韶,浙江嘉善人,与熙甫同乡,两人关系亲密,互相欣赏。
他们的文章都颇受好评,其中熙甫的文章被认为是韩愈、欧阳修的继承者。
熙甫的文章有着六经之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同长江大河,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而项思尧的文章虽也受到韩、欧的影响,却自成一派,其文风如黄山云海,变化莫测,让人无法预测。
在文学创作上,熙甫和思尧各有所长。
有一次,熙甫感叹道:“文章之难,难于上青天。
”思尧听后回应:“文章之难,难于上青天。
然而现在的学者,很少有人知道文章的难度。
”熙甫好奇地问:“那你认为文章难在哪里?”思尧回答:“我也知道文章难写,但我相信我能超越这个难度。
”熙甫听后非常高兴,把自己的作品拿给思尧看。
思尧阅读后,评价道:“啊!这确实是韩愈、欧阳修的文风。
”
归有光的文章在韩、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气势恢宏,而项思尧的文章则
另辟蹊径,如同黄山云海,充满了神秘的魅力。
归有光廉政故事
归有光是中国古代的廉政典型代表,他的廉洁风范和正直品质被后人所称颂。
以下是一个关于归有光的廉政故事:
相传,在归有光任官的时候,有人贿赂他希望能够得到特殊待遇。
然而,归有光坚决拒绝了这笔贿赂,并告诉对方,他只会按照法律和正义办事,绝不会接受任何贿赂。
后来,这个人被控告犯罪,被送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他声称自己曾经贿赂过归有光,并希望通过这个贿赂来逃避法律的制裁。
然而,归有光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原则,他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作证,证实了这个人的贿赂行为。
最终,法庭依法判决了这个人有罪,并严惩不贷。
归有光的正直和廉洁精神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公正廉洁的官员的榜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政是官员的责任,也是社会的需要。
无论面对何种诱惑和压力,官员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带来公正、公平和诚信的环境。
1/ 1。
归有光《吴纯甫行状》原文及翻译译文1、归有光《吴纯甫行状》原文及翻译译文归有光《吴纯甫行状》原文及翻译归有光原文:先生姓吴氏,讳中英,字纯甫。
先生生而奇颖,好读书。
父为致书千卷,恣其所欲观,里中有黄应龙先生,名能古文。
先生师事之,日往候其门。
黄公奇先生,留与语。
贫不能具饭,与啜粥,语必竟日还。
先生以故无所不观,而其古文得于黄公者为多。
先生童髻入乡校,御史爱其文,檄示有司。
他御史至,悉第先生高等。
开化方豪来为县,先生以名帖谒方侯,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
其后方侯徙官四方,见所知识至吴中者,必以先生名告之。
然先生豪爽不拘小节。
父卒,遗其赀甚厚。
先生按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焚其券。
好六博、击毬、声音,散其家千金。
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
笃于孝友,急人之难,大义落落,人莫敢以利动。
令有迎馆先生者,欲有所赠遗,见先生,竟莫能出一语。
先生之弟,尝以事置对,令阅其姓名,疑问之,乃先生弟、先生不自言也。
与其徒考古论学,庭宇洒扫洁清,图史盈几,觞酒相对,剧谈不休。
虽先儒有已成说,必反复其所以,不为苟同。
后生有一善,忻然如己出,亟为称扬。
里中人闻之,辄曰:“吴先生得无妄言耶?”某某者皆稚子,何知也?”然往往一二年即登第去,或能自建立,知名当世。
而吴先生年老犹为诸生,进趋学宮,揖让博士前,无愠色。
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
先生益厌世事,营城东地,艺橋千株,市鬻财①自给。
日闭门,不复有所往还,令儿女环侍几旁,诵诗而已。
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经》有不必尽求者如今世之文何如哉。
嘉靖戊戌,试礼部,不第。
还至淮,先生故有腹疾,至是疾作,及家二日而卒。
予于先生,相知为深。
十年前,尝语予曰:“子将来不忘夷吾、鲍子之义,吾老死,不患无闻于后矣。
”于是先生弟中材使予为“状”,不可以辞。
呜呼!先生不用于世,予所论次大略,其志意可考而知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归有光散文特点归有光散文是指归有光所创作的散文作品。
归有光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赞誉。
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 独特的写作风格:归有光的散文作品语言简练,充满哲理和思考,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比喻、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他的作品常常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展示人们对生活、爱情、家庭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2. 深刻的思想内涵: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常常从生活的细节中发掘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通过对日常琐事的观察和思考,探索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他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的作品常常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和生活意义的思考。
3. 丰富的情感表达:归有光的散文作品情感真挚,富有温情和感动力。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描写,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和情感交织,引发读者共鸣。
4. 自然而流畅的叙述: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叙述自然而流畅,行文优美。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叙述技巧,使作品具有画面感和节奏感。
他的作品常常以一种平实而真实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5. 关注社会问题:归有光的散文作品不仅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还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用散文的形式探讨社会的不公平、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社会角落中普通人物的描写,展现出社会的丑陋和悲哀,呼唤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改变。
归有光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他的作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人类的存在和意义,引发读者对自身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作品常常以一种真挚而温暖的语言,打动着读者的心灵,使他们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精品,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归有光是什么派_归有光寒花葬志明代,有一个很著名的散文派别,名为唐宋派,其代表人物是归有光。
这位文人的散文很优秀,在其生活的年代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归有光是什么派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归有光是什么派在古代,文人是可分为不同派别的,每种派别所信奉的思想主张不一样,所以文章风格也有差异。
在明代,有一个很著名的散文派别,名为唐宋派,其代表人物是归有光。
这位文人的散文很优秀,在其生活的年代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归有光散文的优秀程度,那么可以用“明文第一”这几个字,这也是后人公认的赞誉之词。
归有光的散文很符合“文道合一”的思想主张,这也是其所属派别的作文主张。
具体来说,此派别是反对文章的文采大于内容,不能仅仅以优美的词句来堆砌文章,而是要在文章当中输入情感与观点,要言之有物,而不是言辞繁华而思想空洞的。
这种主张与过去的唐宋散文家的主张是一致的。
在归有光的时代,与其所属派别对立的是复古派。
这一派别的文人都是热衷于做台阁体文章,这种文章初看是很有意思的,文辞非常华丽,读起来也是很上口,特别有韵律,可是却没有思想灵魂,只是一副空架子罢了。
唐宋派对于这个派别是很批判的,归有光等人也一直都在撰文批评这一派别。
归有光的文章是非常有唐宋古文风范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归有光才能凭借其才华而赢得“今之欧阳修”的美誉,才能登上明代散文成就的最高峰,才能写下多篇流传至今的著名散文,而这些名文才能被后人传诵了一遍又一遍,成为后人作文的借鉴典范。
归有光寒花葬志归有光与原配妻子只做了四五年的夫妻,可是双方感情很深厚。
所以,当这位原配妻子去世之后,归有光伤心不已。
后来,归有光写了“寒花葬志”一文,在文中抒发了对这位妻子的怀念。
其实,“寒花葬志”当中的寒花是指一位婢女,是归有光原配妻子生前的婢女,这篇文章是写作于这位婢女去世之时。
虽然,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在为寒花写墓志铭,可是很多内容都是关于归有光的原配妻子,是在回忆妻子生前的事迹,可见归有光当时对妻子是多么怀念。
项脊轩志归有光〔明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阶寂寂一作:堦寂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
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
嘉靖十九年举人。
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
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人物简介归有光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即公元1507年1月6日)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
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
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
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
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
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
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
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
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
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正月十三(即公元1571年2月7日)卒于南京,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
今昆山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
富藏书。
其父在成化初,已筑书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名为“世美堂”。
他又多方寻找采购。
夫人王氏,亦极喜藏书,听说有零册散编,则令女仆访求,置书达数千卷。
声称平生无它嗜,独好书籍,以冶性情。
藏书印有“世美堂印”、“世美堂琅玡王氏珍玩”、“一往情深”、“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等。
编辑有《诸子汇函》,上自周代的鬻熊《鬻子》,下自当代的宋濂《龙门子》,共94家著作,是明末以前收录子部书最多的一部丛书。
[2]人物生平名扬海内科举不顺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腊月二十四日生于江苏昆山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
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
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
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
“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可是,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中举。
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
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
当时主试江南的张文毅谓归有光是“贾(谊)、董(仲舒)再世”。
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握了。
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
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
南下还乡后,他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
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多时百余人。
归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贫,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
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
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震川先生名扬海内,连恃才居傲的徐文长对归有光也肃然起敬。
一日,状元出身的礼部侍郎绪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聚会。
可是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迟迟而来。
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
绪大绶命仆人取那轴归有光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
(张传元、余梅年《归震川年谱》)然而,归有光的命运却是困蹇不堪。
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
其间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
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
加之失子丧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
不过,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炼了归有光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的性格。
不附权贵勇抗巨子明代科举场上舞弊之风甚盛,虽不重唐代的行卷之习,但是有宗师和大官僚的提携是仕进的重要捷径。
归有光久困场屋,对这一科举内幕应是十分明了的。
可是,他却绝不从旁门邪道跻身仕途。
乡试中举时的宗师张文毅对归有光十分欣赏,他为归有光后来三番五次不能中式深感惋惜,几次“欲以旧谊招致之”,然归有光“卒守正不一往”。
(计东《顺德府重建归震川先生祠堂碑记》)归有光屡不中式时,明穆宗尚未登位。
穆宗身边的一位宠幸的宦官慕归有光之名,让侄子拜归有光为师,并几次让归有光进京私谒这位宦官,都被归有光断然拒绝。
穆宗登位后,这位宦官权势更大,归有光仍然绝不与之往来。
(张传元、余梅年《归震川年谱》)归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权贵的品格,表现在他整个人生的各个方面。
在古文领域里,他始终坚持己见,不为群言所惑,敢于与当时统治文坛的“巨子”相抗争。
明代自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后,文坛上就开始弥漫起一股浮饰摹古的风气。
从永乐到成化的几十年间,久居馆阁的“三杨”(士奇、荣、溥)统治文坛,提倡昌明博大的文体,作文雍容华贵、平庸空泛,号称“台阁体”。
于是有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起来反对“台阁体”。
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句摹字拟,以佶屈聱牙为高古。
李、何七子致力于诗,散文并非所长,但是声势之盛,曾左右一世。
到了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又继“前七子”而起,推波助澜,变本加厉,摹古之风愈演愈烈。
归有光就是在这种散发着霉臭的摹古风气中异军突起的勇士,是一位敢于反抗潮流的正直文学家。
王世贞和归有光是同乡人,比归有光稍晚。
但王世贞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雄才博学,领袖文坛。
钱谦益说:“元美(世贞字)著作日益繁富,而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气势,足以翕张贤豪,吹嘘才俊。
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若玉帛职贡之会,莫敢后尘,登坛设墠,近古未有。
”(《列朝诗集》)这时的归有光,虽已颇有声名,但毕竟还是一个身处穷乡僻壤的布衣老儒。
同是用钱谦益的话说,是一个“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的“老举子”。
就是这样一个乡间穷儒生,竟然敢与不可一世的王世贞抗争。
归有光在《项思尧文集序》中,批判王世贞的言辞十分激烈,其中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
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导之欤?”归有光公开把王世贞讥之为“妄庸巨子”,王世贞得知后甚为恼火,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
”归有光毫不客气地回敬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
”(见《列朝诗集小传·震川先生归有光》)王世贞在晚年完全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在为归有光像写的《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
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代名家矣,”赞云:“千载有公,继韩、欧阳。
余岂异趋,久而始伤。
”他在给归有光古文很高评价的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迟暮自悔”之情。
归有光用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使他的对手为之折服。
晚年入仕兢业守职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还是不愿甘休,因为科举取士毕竟是封建社会下层文人仕进的唯一出路。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年已六十。
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
因为是三甲,不能授馆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
长兴地处山区,长期没有知县,大小事务都由胥吏把持,豪门大族勾结官府为非作歹,监狱里关满了无辜的百姓,盗贼公行,民间鸡犬不宁。
当时有人劝归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换,但他却毅然前往。
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
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
把无辜办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卒快手严加法办。
每次审判听讼都让妇女儿童环立案前,不用官话而用吴语审讯,以便百姓申诉。
常常当堂决断,而极少具狱。
对已入狱者按律令给衣食。
一重囚母死,归有光准许他回家料理丧事后自己返回。
那重囚料理完丧事后不听旁人嗾使,竟然自己返回。
归有光一心想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
上司之命若不便施行便搁置不办,而“直行己意”,他公开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
”在知长兴的短短两年中,归有光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了几件好事,深受百姓拥戴。
隆庆二年(1568),六十三岁的归有光迁顺德通判。
按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
所以归有光的升迁实为重抑。
归有光曾气愤地说:“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
”既是刚正不阿,又是守职安分,这是归有光性格的两个方面。
他虽然对迁升顺德通判大为不满,但一到任上却还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到北京朝贺万寿节,同年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但1750年仍然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
归有光正恨“平生足迹不及天下,又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书之”,藏书楼,读到内阁所藏异书。
不幸,正在这大开眼界准备显露自己的才华,以遂平生之愿的时候,却被病魔缠身。
他虽然带病坚持了一段时间,但终于在第二年(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抱恨死于北京,时年六十六岁。
著作繁富散文扬世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里,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评价了归有光的贡献:“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
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