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二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案、(带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1课时响度、音调、音色【学习目标】1.能识别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
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声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知识链接:1.所有乐器的物理原理都一样:通过振动而发声。
2.打击乐器:靠受击打部分振动而发声;弦乐器:靠弦的振动而发声;管乐器:靠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
友情提醒:1.声音的响度大,音调不一定高;声音的音调高,响度也不一定大。
响度和音调没有必然的联系。
2.日常用语中,“低”不一定是指音调。
如低声细语中的“低”指的是响度。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响度自主阅读教材P40~4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响度(1)人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它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大小。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分贝表示。
2.如下图所示,小明在鼓面上放几颗小石子,然后用不同的力敲鼓,可以判断乙图中鼓的振幅大,判断的依据是小石子跳得高,乙图中鼓的响度大。
知识板块二音调自主阅读教材P41~4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音调(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2)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
(3)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
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下面(选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
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知识板块三音色自主阅读教材P42~4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音色我们能分辨出相同音调的不同声音,依靠的是音色,它由发声体的材料决定。
教案:《3.2 声音的特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3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
本节课主要讲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探讨它们的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音调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2. 响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3. 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4. 声音特性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理解它们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培养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利用声音特性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对声音特性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以及音色的辨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尺子、音叉、鼓、不同材质的管道等;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性。
2.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定义及影响因素。
通过尺子振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调的变化。
(2)响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通过鼓实验,让学生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3)音色:定义及影响因素。
通过不同材质的管道实验,让学生体验音色的差异。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特性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单。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3.2 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定义:……影响因素:……二、响度定义:……影响因素:……三、音色定义:……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声音特性解决问题的实例。
3. 进行一次家庭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声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首的首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3.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4.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5.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7.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重难点【教学重点】1.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突破措施多媒体多媒体课件、鼓、黄豆、钢尺等工具。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2.用同样的力敲鼓的不同位置。
声音为什么会有这多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的奥秘吧。
观察倾听、回答声音上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兴趣,思考其他的引课方式。
进行新课1、探究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一)响度:在声音变化的过程中,变化的是什么?设置问题: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教师提问设计的实验并补充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举例说明:(1.)你用力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在用耳感觉响度变化的同时,并观察悬挂的塑料小球被弹开的角度是如何变化的?了解声音响度和声音大小的关系:响度越大声音越大。
讨论从所给的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用力轻敲鼓面和重敲鼓面,在用耳倾听声音的响度变化的同时,仔细观让学生知道声音的单位(分贝)和一些常见声音的(2.)当你远离音量不不变的录音机时,你对声音的感觉有什么不同?(3.)当你把纸条在喇叭的不距离处时,你观察到纸条的振动情况有什么不同?教师将结论补充完整二)音调:听两段声音找不同,变化的是什么?用硬纸片刮木梳,快速刮一次,缓慢刮一次,比较两次音调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区分音调大小。
教案:3.2 声音的特性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 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并能够区分它们。
2. 让学生掌握音调、响度、音色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特性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音调、响度、音色这三个特性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音调、响度、音色这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台、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包括音叉、尺子、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三个特性,并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思考。
2. 讲解:(1)音调:解释音调的概念,说明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响度:解释响度的概念,说明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音色:解释音色的概念,说明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乐器、不同音高的声音特性。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验手册的练习题,巩固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 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质,由材料和结构决定。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但又相互影响。
2. 请分析一首歌曲,说明其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答案:请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分析其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可以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并能够区分它们。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三章§32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2. 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3. 声音的传播和吸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2. 掌握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3. 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吸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区分;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吸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实物或模型;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高的音符,感受音调的高低。
2. 概念讲解: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并通过实物或模型进行展示。
3. 因素分析:讲解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如振动频率、振幅、介质等。
4. 例题讲解: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判断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6. 声音的传播和吸收: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以及声音被物体吸收的现象。
7. 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声音传播和吸收的原理,并提出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音调、响度、音色;2. 影响因素:振动频率、振幅、介质等;3. 声音的传播和吸收。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区分。
2. 举例说明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 请结合实例,解释声音的传播和吸收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声音传播和吸收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探讨声音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如在液体和固体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声波通过介质从源头传播到接收者的过程。
在空气中,声波以振动的形式传播,这种振动通过压缩和稀疏空气来传递能量。
教案:3.2 声音的特性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八年级学期:上学期科目:物理教材版本:沪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沪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3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
本节主要讲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三个特性的含义。
1.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2.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 音色: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理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分,音色的辨识。
2. 教学重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尺子、气球、音叉、各种乐器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感受声音的区别。
2. 概念讲解:(1)音调:通过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高低不同的实验,让学生了解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
(2)响度:通过吹气球,观察气球大小变化与声音响度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音色:让学生品尝不同水果的味道,通过味觉体验来类比声音的音色,让学生理解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为什么敲鼓越用力,声音越大?为什么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声音听起来不一样?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音调、响度和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通过改变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振幅和材料来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并给出各自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第3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新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科版)教案:第3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学会用仪器测量声音的响度。
3.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概念和作用。
难点:声音特性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台、投影仪、音响、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点,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段音乐的声音大吗?它是高的还是低的?是清脆的还是沉闷的?”2. 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3. 实验一:响度的测量。
引导学生用实验器材测量不同物体(如木块、铁块)敲击桌面时的声音响度,并记录在实验报告表格中。
4. 实验二:音调的探究。
引导学生用实验器材探究不同弦乐器的音调变化,如改变弦的松紧、长度等,并记录在实验报告表格中。
5. 实验三:音色的分析。
引导学生用实验器材分析不同乐器的音色,如钢琴、小提琴等,并记录在实验报告表格中。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概念和作用。
难点:声音特性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思考。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课程,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声音的更多特性,如回声、共鸣等。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声音的特性,理解声音的强弱、高低和音色。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特性:强弱、高低和音色的概念及判断。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三、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实验器材(音叉,弦线,空鼓),声音示波器(可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并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学习声音的特性(25分钟)2.1 声音的强弱•利用投影仪和幻灯片展示声音的强弱概念,并给出几个实际的例子,请学生根据声音的强弱排序。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并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使用音叉在同样的距离上敲击不同的物体,比较声音的强弱差异。
2.2 声音的高低•展示声音的高低概念,并给出几个实际的例子,请学生根据声音的高低判断声音的特性。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并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使用不同长度的弦线,拉出不同的声音,并用声音示波器显示声音振动的频率。
2.3 声音的音色•展示声音的音色概念,并给出几个实际的例子,请学生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声音的特性。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并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用手指敲击桌面、拍手等,观察不同物体的声音特点。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声音现象(15分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例如:吹奏乐器、人的声音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4. 总结与拓展(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总结。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声音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产生原因,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1课时响度、音调、音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噪声和乐音.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教学重点】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鼓、小纸屑、尺子、粗细不同的若干条橡皮筋、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吉他、音叉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进行新课】噪声与乐音师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躁.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乐音与噪声.板书: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让人心烦的声音叫做噪声.【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响度请学生用大小不同的力来敲鼓发出声音,仔细倾听,尝试描述声音的不同.学生甲: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鼓面,声音大;轻敲,声音小.师人们把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板书: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呢?演示实验:再请一位同学用力敲打鼓面,鼓声越大,鼓面上的小纸屑跳得越高.师鼓声越大小纸屑跳得越高,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物体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让学生回答问题现场演示.学生甲:用一只手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另一只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学生乙: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幅不同,声音的响度也不同.尺子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学生丙: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音叉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音叉的振幅可从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角度的大小看出来.学生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吉他,琴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师大家回答得很好,做得也不错.以上的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师引导学生回答总结并板书.板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师声音的强弱常用分贝(dB)来表示.请同学们看课本P41“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表格,举例说说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还有哪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老师引导其他学生分析点评.板书: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音调师笛子、女高音的声音高亢嘹亮,大提琴、男低音的声音低沉婉转,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板书: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师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演示实验:如课本P42页图3-16,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敲打纸片,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不相同的.(齿轮转速相同)学生: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学生边讲解边演示.学生甲:用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当尺子露出部分较长时,尺子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当尺子露出部分较短时,尺子振动较快,音调较高.学生乙:用纸片以相同的速度在疏密程度不同的两把梳子上刮过,音调的高低不同,在密的梳子上刮过,音调较高;在疏的梳子上刮过,音调较低.板书: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师物理学中,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板书:物理学中,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师物体每秒振动1次,其振动频率为1Hz,例如:蚊子发出嗡嗡声时,翅膀在1s内振动次数是500~600次,即蚊子嗡嗡声的频率为500~600Hz.例题1下面对老牛和蜜蜂的对话描述正确的是()A.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音调高,牛的叫声响度大B.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音调低,牛的叫声响度小C.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小,牛的叫声音调高D.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大,牛的叫声音调低解析: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即振动的快慢)决定,响度是由声源的振幅(即振动的幅度)决定.老牛的声音大,响度大,声音比较粗,音调低;蜜蜂的声音比较小,响度小,声音比较细,音调高.答案:A.例题2(广东广州中考)甲声音波形如图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下列图中的哪一幅()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和D振动的频率都比甲声波小,C振动的频率与甲相等,只有B振动的频率比甲大,所以B的音调比甲高.答案:B.师注意帮助学生区分音调和响度的概念: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音色师“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到熟悉的人的讲话声,即使未见到人,也能判断讲话的人是谁.乐队演奏时,凭音乐声也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在演奏.那么,人们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呢?师其实,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除了由于响度、音调引起的不同感觉外,还与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有关.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板书: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师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而且即便同一个人,不同年龄阶段音色也会略有不同.师不同的乐器可以发出相同响度、相同音调的乐音,但乐音的音色却不会相同.例题3音乐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解析: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所决定的,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通过音色来辨别声音.各种乐器发声的音调、响度可以相同,但音色会不同.例如:不同的乐器可以吹奏出相同音调和响度的声音,但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哪是笛子声,哪是钢琴声,就是因为各种乐器的音色不同.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A选项正确,不合题意.不同乐器、不同发生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的各自的乐器音色不同,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观察图示可知振幅相同,所以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C选项正确,不合题意.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观察图形,相同时间内,经过的周期越多,频率越大.振动物体往返一次叫一个周期.观察图示可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D选项正确,不合题意.答案:B.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本P43页图3—18“橡皮筋吉他”.师请你说说你的体验.学生:绷得紧又比较细的橡皮筋发音的音调高,粗的又绷得不紧的橡皮筋发声的音调低.师胡琴、提琴等弦乐器的弦粗细,绷紧程度不同,所以发出的音调也不同.师弦乐器是靠弦振动发声,弦越短、越紧、越细,发声的音调越高;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越高;薄而细的打击乐器,一般发声音调高.【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音调这一特性,知道了响度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也知道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形状、结构有关.我们还从波形图中进一步体会了音调、响度、音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还了解了音色的知识.【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观点.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观点,真正理解并能区分音调和响度.2.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感知,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是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声音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3.教学中安排了一个知识拓展的例3的教学,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的特性,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的感性认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3.2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特性是指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方面。
2.掌握测量声音的响度的方法。
3.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条件。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PPT或黑板、粉笔。
2.示波器、音叉、弦线、木棍等实验装置。
3.实验器材:测量声音响度的仪器、测量音调的仪器。
4.课堂小实验:视听材料等。
三、教学过程3.2.1 声音的响度1.提问引入:什么是声音的响度?为什么会有强弱之分?2.通过观察实验,用示波器测量不同声音的振幅,解释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制作不同长度的音叉,用测量声音响度的仪器测量不同长度音叉的声音响度,总结音叉长度与声音响度的关系。
4.总结归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而振幅与声音源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2.2 声音的音调1.提问引入:什么是声音的音调?为什么会有高低之分?2.通过观察实验,使用不同长度的弦线和不同材质的木棍,用测量音调的仪器测量不同实验材料发出的声音音调,解释声音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制作不同长度的弦线,用测量音调的仪器测量不同长度弦线的声音音调,总结弦线长度与声音音调的关系。
4.总结归纳: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3.2.3 声音的音色1.提问引入:什么是声音的音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色?2.通过观察实验,使用不同材质的弦线和不同材质的木棍,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音色的差异。
3.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制作不同材质的弦线,用测量音调的仪器测量不同材质弦线发出的声音音调,总结材质与声音音色的关系。
4.总结归纳:声音的音色与声波的谐波成分有关,不同的谐波成分使得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3.2.4 声音的传播1.提问引入: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2.通过示意图和讲解,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条件,介质的选择和介质的密度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声音的特性》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声音的特性》。
我们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等,并探究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及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学会用科学方法探究声音特性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三、评价任务1. 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评价:通过实验操作,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应用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不同音调和响度的声音,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差异,并思考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
2. 新课讲解: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包括声源、介质、声波等。
重点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及区别。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不同工具制造声音,观察并记录音调、响度、音色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
5. 总结归纳:总结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及区别,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6. 拓展延伸: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语言沟通、声纳技术等。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描述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不同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差异。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的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 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理解它们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反射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包括音叉、尺子、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和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乐器、不同音高的声音的特性。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声音的传播和反射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5.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来分析声音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声音的三个特性:1.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2. 响度: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和距离决定。
3. 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二、声音的传播和反射:1.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的三个特性,并说明它们的影响因素。
2. 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作业答案:1. 声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上学期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一节声音特性的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同时,也让幼儿体验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说出声音的三个特性,并能够区分它们。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说出声音的三个特性,并能够区分它们。
难点:让幼儿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气球、木棒、纸杯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纸,用来做实验。
四、活动过程:1. 引入:让幼儿闭上眼睛,听一首歌曲,感受声音的特点。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 实验一:让幼儿用纸杯罩住扬声器,观察声音的变化。
讨论声音的响度是如何变化的。
4. 实验二:让幼儿用纸杯罩住音叉,敲击音叉,观察声音的变化。
讨论声音的音调是如何变化的。
5. 实验三:让幼儿用气球吹出不同的声音,观察声音的变化。
讨论声音的音色是如何变化的。
五、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能够说出声音的三个特性,并能够区分它们。
难点:让幼儿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幼儿们对声音的三个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验中,部分幼儿对声音的传播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们回家后,观察和记录周围的声音,尝试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并将观察结果带到课堂上分享。
3.2声音的特性——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2. 各个特征的定义和相互关系;3. 影响各个特征的因素;4. 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2. 能够区分并描述不同声音的特征;3. 能够分析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4.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及其定义和相互关系;难点:声音传播和反射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叉、尺子、气球等;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感受声音的特征,并提出问题:“你们能听出这段音乐的声音特征吗?请试着描述一下。
”2. 概念讲解:介绍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并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加深理解。
3. 影响因素分析:讨论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如振幅、频率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因素对声音特征的影响。
4. 声音传播和反射:讲解声音传播和反射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现象。
5. 例题讲解:运用声音的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会逐渐变小?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3.2 声音的特性一、概念1. 响度:声音的强弱2. 音调:声音的高低3. 音色: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二、影响因素1. 振幅:影响声音的响度2. 频率:影响声音的音调三、声音传播和反射1. 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传播2. 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的现象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音乐的声音特征;2. 分析一下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3. 解释一下声音传播和反射的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特征,并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声音的的特性教学目标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一一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进行简单的专项社会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辨别。
(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难点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教具准备粗细不问的若于条橡皮筋、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尺子、鼓、小纸人、吉他、音叉。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燥。
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乐音与噪声。
新课内容一、响度、音调、音色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或拔动琴弦,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把入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板书1.响度。
演示实验:再请一位同学用力敲打鼓面,鼓声越大,鼓面上的小纸人跳得越高。
师:鼓声越大小纸人跳得越高,说明了什么?生:说明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物体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幅度简称振幅)生甲:用一只手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另一只手拔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生乙: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如图所示。
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尺子,尺子振幅不同,声音的响度也不同。
尺子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也越大。
音叉的振幅可从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角度大小看出来。
现场表演,生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吉他,琴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师;大家讲得很好,懂得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现象,规律,概念的理解。
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沪科版初二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案、(带解析)【学习目标】1.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2.知道影响声音的三大特性的主要因素。
3.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新课案】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1.做一做:将一些细砂子放在桌面上,轻敲与重敲桌面,观察砂子振动情况并感受声音强弱。
完成以下问题:声音的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有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和有关。
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表示。
2.做一做实验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边沿,在另一端拨动直尺,不断改变直尺露出桌面的长度,感受直尺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音调怎样变化。
后完成以下问题:〔1〕声音的称为音调。
音调与发声物体有关。
〔2〕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
音色曾经叫反映了声音的与。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有关。
我们能够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就是因为声音的不同。
〔一〕知识点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做响度.声音响度与发声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大;人们用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由探究影响响度因素的活动可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 ___有关。
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距发声体越______ _,听到的声音越_______,响度越_______.【说明】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更大些。
〔二〕知识点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将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加快录音机喇叭的_________ ____,使________变高。
【明确】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凋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
发出的音调就低.【注意】音调和响度的区别声音的高低——音调,声音的大小——响度【辨析】震耳欲聋和声音刺耳前者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大,后者反映了声音的音调高。
〔三〕知识点3:音色又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也受外界因素影响。
〝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好;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__而发出声音。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判别的。
【注意】物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其音色也随之改变.如养花人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音色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有规律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噪音是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
物理学上把发声体做无规那么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音;属于客观原因;环境学上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或休息的干扰声音都属于噪音,属于主观原因。
〔五〕噪声的防治:最终减少的是到达人耳的响度。
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减弱;人耳处减弱。
思考回答:〔1〕噪声与乐音的区别?〔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对噪声的了解,说说噪声的主要来源?噪声主要来源于:、、等。
〔3〕噪声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4〕结合生活,说说防治噪声途径有哪些?防治噪声的主要途径是:①在减弱;比如。
②在减弱;比如。
③在减弱;比如。
【四】拓展整合创新类型之一:声音的高低——音调【例1】变式题:如下图,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
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那么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之二:声音的大小——响度【例2】我们经常说〝男低音〞、〝女高音〞,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__________。
【拓展】音乐厅正在开音乐会,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伴奏,这时男中音的________比女高音的大,而女高音的___ _____比男中音的高。
音乐会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________效应。
变式题:悦耳动听的音乐一定不会成为噪声,这种说法对吗?类型之三: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例3】电子乐器可以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要模仿得逼真,其关键是要求电子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与所要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哪一项特征尽可能的一致?( )A、音调B、频率C、响度D、音色【五】课堂检测:1.周杰伦、费玉清合唱«千里之外»,听众听歌声就可分辨是谁唱的。
这主要是依据他们声音具有不同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2.〝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调高低B、响度大小C、音色好坏D、以上说法都不对3.盲人凭听能分辨出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的〔〕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演奏方式不同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小5. 2019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毛阿敏和孙楠合唱最具岭南风情的会歌«重逢»,听众听歌声就可分辨是谁唱的。
这主要是依据他们的声音具有不同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6. 2019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中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振幅7.在公共场所说话应〝轻声〞,在空旷的操场喊口令应〝大声〞。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 B.音色C.响度D.频率8.以下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9.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传播方向10.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人说话的情况〔〕A、音调B、响度C、音色D、都有可能11.听音乐时,要判断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音乐的节奏12.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的〝高〞、〝低〞指的是〔〕A、音调B,.音色 C.响度D、速度1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
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
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的〔〕A. 声音的响度B. 声音的音调C. 声音的音色D. 声音是否悦耳动听14.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将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加快录音机喇叭的_____ _____,使________变高。
15.市区主要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16.夜间学生已入睡,校外的卡拉OK歌厅仍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乙同学索性用被子把头蒙住睡,丙同学打电话到歌厅,要求将音量放小一点。
他们减弱噪声所采用的途径是:甲在中减弱,乙在__________处减弱,丙在处减弱。
17.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____的缘故.18.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和.19.蜜蜂在飞行时,由于翅膀的振动发出嗡嗡的声音;而蝴蝶飞行时,翅膀也在振动却听不到声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人们在选瓷器时,总是要轻轻地敲敲,听听,以此来判断瓷器的好坏。
这是利用乐音的哪个特性来分辨的?优美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令人陶醉,它是利用弦振动发音。
演奏前先要调节振动弦的长短和松紧,演奏时用弓拉弦用力时大时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六、课后延伸阅读乐器的三种主要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1.打击乐器鼓、锣等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声音就越响亮.2.弦乐器二胡、小提琴和钢琴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弦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弦乐器通常有一个木制的共鸣箱来使声音更洪亮.3.管乐器长笛、箫等乐器,包含一段空气柱,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各种号也是常见的管乐器.参考1.C2.B3.C4.C5.B6.A7.C8.D9.A 10.B 11.C 12.A 13.B 14. 音调〔或频率〕,振动频率,音调15. 分贝19.因为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人耳听不到. 9.音色【能力提升】10.提示:它们发音的高低不同,装水少的发音低,装水多的发音高。
这是因为瓶内液面上方空气柱越长,空气柱振动越慢,发出的音调就越低。
11.调节弦的长短和松紧目的是为了使弦振动的基频在某一数据附近,用力拉弓弦振动的幅度大响度也大,可以使弦振动发声大小起伏。
12.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