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简析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论文摘要)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影响火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文章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总结。
期望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也随之推进,自2000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向了就业市场,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现实的求职过程却是十分的困难,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求职困难的日益增加,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求职过程充满了恐慌,如何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提高求职的效率,就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现实的求职过程是一个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最终做出选择的复杂的决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对职业信息的获得、对自我的评价、对求职过程中心态的调整以及对未来的信念等等,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最终选择,甚至会影响到个体一生的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职业决策领域。
自我效能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77年班杜拉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经过多次的修改后,班杜拉最终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
自我效能这个社会认知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并被广泛用于实践,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更多地体现为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它是影响职业决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下面将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主要研究和进展做些介绍。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理论研究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定义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概念的是Taylor和Betz,这一概念是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具体在职业决策阶段的运用。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一种较新的学习动机理论,与自主学习观点密切联系。
它从人类的内在需要出发,很好地解决了动机产生的能量问题,同时也兼顾了动机行为的方向和目标。
从这个意义而言,它是先前强调需要和驱力的动机理论与目前强调学习者归因和信念的动机理论的集大成者,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研究前景。
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
该理论指出,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
学习动机的能量和性质,取决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
胜任是指在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Deci,1975;White,1959)。
归属是指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际关系(Ryan,1995;Leary & Baumeister,1995)。
自主是指个体能感知到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是由自我来决定的(Deci & Ryan,1986;Ryan & Connell,1989),即个体的行为应该是自愿的且能够自我调控的。
自我决定理论尤其重视自主的需要,认为学生的自主需要越能得到满足,则他的学习动机就越趋于内化。
所谓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将外部偶尔相关事件的调控主动地转换为内部调控的过程(Schafer,1968)。
人们对有些活动并不感兴趣,但由于这些活动对社会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们会对它们主动地、内在地加以整合和内化。
与其他内化理论不同的是,SDT把内化过程看做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二分变量。
根据调控内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外在动机分为四个类型:外部调控、内射调控、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如图12-3所示。
外部调控是指由奖励或惩罚等外部原因而引发学习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终稿】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爱德华·迈斯特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意愿程度。
自我决定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需求:自主性、能够掌控自己行为的感觉;能力感,即认为自己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归属感,即与他人建立关系和感到被接纳的需求。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的行为动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自主性动机。
外在动机指的是人们为了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进行某种行为。
内在动机是因为人们对某项活动本身感兴趣、乐在其中而进行该项活动。
自主性动机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目标和意义产生内在满足感。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满足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需求可以提高个体的作动机,促进积极的行为和心理健康。
反之,如果这三种基本需求受阻碍,个体的作动机会受到影响,表现为消极或抑郁的行为。
在教育和工作环境中,自我决定理论也有一定的应用。
给予学生或员工在课程或工作中的选择权,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力感,提高他们的学习或工作动机。
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也能增强个体的归属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对行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满足这些基本需求可以促进作动机的理论模型。
这一理论在教育、工作和个人发展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摘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
文章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归纳了典型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走向,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评价。
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测量;应用领域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 而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
准确理解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机的理解,并为动机问题研究的前景指明道路。
一、自我决定动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Ryan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
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
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的动机分为:缺乏动机、控制动机和内在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解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
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
二、自我决定动机的测量随着人们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相继编制了一些量表,用于研究不同人群的自我决定动机。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中学教师工作动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深入研究中学教师的工作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由Deci和Ryan 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着重于理解个体如何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自我动机。
这一理论为理解教师工作动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框架,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师如何被激励,以及这些激励如何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和职业发展。
本研究将对中学教师的工作动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他们的工作动机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因素。
我们将结合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要素,如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来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教师的工作动机。
我们还将关注教师的个人和职业成长目标,以及他们如何在工作环境中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有关如何激发和维持教师工作动机的实用建议。
我们也希望本研究能够促进教师对自我动机的理解和反思,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最终,我们期望通过提升教师的工作动机,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近年来在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理论框架,尤其在动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它强调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和满足内在需求的过程中,自我决定的重要性。
自我决定理论主要包含了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以及基本心理需求理论等四个子理论,这些子理论共同构成了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针对中学教师工作动机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传统的教师动机研究多从外在奖励和惩罚的角度出发,忽视了教师内在需求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而自我决定理论则强调,教师的工作动机不仅来源于外在的奖励和惩罚,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在的自我实现和需求的满足。
2005年第6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6 2005总第218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Sum No 1218 [收稿日期]2005-08-20 [作者简介]暴占光(1972-),女,吉林白城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博士研究生;张向葵(195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暴占光,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人类认知动机理论。
人类在从事活动中追求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并把从事活动的动机看作以外在调节和内在动机为两个端点的连续体,以此来划分不同内化程度的动机水平。
外在动机内化的程度是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支持程度的函数。
[关键词]自我决定;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动机内化 [中图分类号]B84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5)06-0141-06 西方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时间较长,并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
动机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即本能理论时期、驱力理论时期、认知理论时期。
本能理论关注人类行为的本能力量;驱力理论则强调体内平衡、需要满足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七八十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动机心理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充分关注了人类认知信念对人类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作用[1](P26-31)。
伴随着动机流派的发展,对动机结构区分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认知心理学者先后用不同的分类来描述这一结构:如趋向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来描述成就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划分也是普遍认可的分类方法。
人们在普遍认可这种二分法或三分法的动机分类的同时,也对动机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趋势以及动机转化过程的动态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简述学习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的作者认为,学习动机是已组织的,在追求动机因素和教师活动之间建立联系。
例如,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结果是学生得到更多的参与机会—也就是说,更多的自治性和参与权。
这些参与机会可以激励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发现他们不知道的东西,从而培养学习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还指出,自治权和参与有助于改善学习成就,使学生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课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这些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可使用的学习策略,并有助于他们发展学习水平。
此外,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自我表述机会,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这会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通过参与和提升自治性来影响的,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自主行为和参与机会时,可以帮助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
通过自治性,学生可以掌控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习兴趣,实现学习成就。
动机,指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以下是分享的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1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要:能力需要(Competence),关系需要(Belonginess),自主需要(autonomy),这些需要满足导致人们幸福感和社会发展,因此被视为人本质的生活目标。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三种类型。
1.内部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和Ryan,1985)。
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
Vallerand (1997)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1)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
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周围的事物,探索世界,满足个人好奇心或兴趣的动机类型。
(2)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
它是与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动机类型,在这种动机的调节下,个体遵循内在需要迎接挑战,超越自我。
与了解刺激型动机比较,它具有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成分。
(3)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
它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内部动机形式,个体把行为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
自我决定理论研究自我决定理论:揭示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当我们探讨人类行为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选择和行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了自我决定理论,一个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动机理论。
本文将介绍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概念、应用、实验研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内在动机和环境支持对行为的重要影响。
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三种基本需求驱动:能力需求、关系需求和自主需求。
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就会感到自我决定的力量,从而更加积极、持久地投入到行为中。
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自我决定理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心理学中,该理论有助于理解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如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应对挑战,而有些人则不会。
在社会学中,自我决定理论可用于解释社会规范、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管理学中,自我决定理论为组织行为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如如何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投入等。
自我决定理论的实验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涉及到自我决定理论。
这些研究分析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如何促进或阻碍自我决定过程。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当个体在完成任务时得到自主支持时,他们的内在动机和绩效会提高。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当个体的能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更加愿意投入困难的任务中。
自我决定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尽管自我决定理论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未来的研究仍需要解决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精确定义自我决定的需求,以及如何衡量这些需求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普遍性。
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应探索自我决定理论与其他动机理论(如成就动机理论)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如教育、健康和工作环境中的问题。
结论自我决定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框架,强调了内在动机和自主支持对行为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为我们如何激励个体、提高工作投入和社会规范提供了指导。
自我鉴定认知自己的行为动机目录:1. 引言2. 热爱创作的动机3. 个人成长的动机4. 影响他人的动机5. 探索世界的动机6. 共享知识的动机7. 总结引言:作为一名优秀的文章写作家,我深知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多方面的。
在本文中,我将分别探讨热爱创作、个人成长、影响他人、探索世界以及共享知识等各种动机,展示出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内在驱动力。
1. 热爱创作的动机:作为一名写作家,我最初的动机来自于对创作的热爱。
文字的舞蹈、思想的交织,在文字的世界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写作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享受,每次铅字敲击键盘的声音,都让我陶醉其中。
2. 个人成长的动机:撰写文章不仅仅是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是提升自己的机会。
通过写作,我能够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边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每篇文章的写作过程,都是一次个人成长的旅程。
3. 影响他人的动机:作为一名文章写作家,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影响他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行动。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它能够改变人们的观念,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激情。
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与读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我希望能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启发和帮助。
4. 探索世界的动机:写作是我探索世界的途径之一。
每当我投身于一篇文章的创作时,我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展开探索。
无论是历史、文化、人类尚未深入研究的领域,我都渴望通过写作来深入了解,从而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5. 共享知识的动机:我认为知识是应该被分享的。
作为一名文章写作家,我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分享给他人。
通过写作,我能够传递我所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一个主题、解决困惑,共同进步。
共享知识不仅仅是一种回报,更是一种对自己学习的肯定和深入思考的机会。
总结:作为一名优秀的文章写作家,我有着多重动机驱使着我前进。
热爱创作、个人成长、影响他人、探索世界以及共享知识,这些动机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在我写作的道路上不断驱动着我前行。
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摘要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决定因素。
本文将介绍自我决定理论的背景和主要概念,并探讨其与作动机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了解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的驱动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动机。
1. 引言作动机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来源。
为了更好地理解动机的本质和影响,自我决定理论应运而生。
自我决定理论由心理学家德西与莱恩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其核心概念是个体的自我决定性和心理需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自我决定理论来提高个人的工作和学习动机。
2.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动机源自于满足三种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人际关系。
自主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主选择和控制的需求;能力是指个体通过挑战和成长来满足自身能力的需求;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的需求。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个体满足这些心理需要时,他们的动机会更强,表现更积极。
3. 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的作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
内在动机源自于个体对于活动的兴趣和享受,而外在动机则源自于外部奖励和压力。
研究发现,内在动机与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需要密切相关。
当个体感到自己在活动中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控制时,他们更有可能体验到内在动机。
这意味着,个体在工作和学习中感到更自主的时候,他们更可能表现出更高的动机水平和积极性。
相反,外在动机往往会削弱自主性和满足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需要。
当个体在工作或学习中感到受到外部奖励或压力的驱使时,他们的动机往往会下降。
因此,为了提高作动机,我们应该关注个体的自主性需求,为其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控制的机会。
4. 应用自我决定理论提高作动机了解自我决定理论的原则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工作和学习环境,从而提高个体的作动机。
以下是一些应用自我决定理论的方法:4.1. 提供选择给予个体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增强他们的作动机。
动机研究的自我决定理论:概念与启示*卢 敏摘 要:从立足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以当代动机研究的自我决定理论为依据,以其对三种人类内在需求:能力需求、关系需求与自主需求的识别与内外在动机的划分为基础,对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了解释,并指出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需求 动机 自我决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 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C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7)03-169-03一、引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不断地受到发挥个人潜力需求驱动的,即渴望得到个人发展。
他们强调动机的内在来源,如自我实现需求、天生的实现倾向或自我决定需求,强调人天生的实现自身潜力的需求乃是动机的源泉。
而教育是发展人类内在潜力的过程。
激发学生动机意味着鼓励他们充分运用其内在资源其能力感、自尊、自主及自我实现。
在强调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今天,从人本主义视角,也即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决定角度探讨外语学习动机,更有现实意义,也更有说服力。
二、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概念Dec i和R 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当代动机理论[1]。
自我决定理论关注的是三种人类内在需求:能力需求、关系需求与自主需求。
能力需求指得到各种内外在结果并有效地进行必要的行动的要求;关系需求是与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纽带与附属的需求,反映了在情感上与我们生活中重要人物联系的期望;自主需求指个人行动的自我启动及自我调节。
需求这一概念为理解一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关联的现象提供了基础,将动机研究置于社会环境,强调人的自我调节、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而社会环境为满足能力、关系、自主的基本心理需求提供了机会。
另外,自我决定论将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外在动机不是对立的,而是处在一个连续体上)。
内在动机指人从事某种行为是为了获得快乐与满足;外在动机指人从事某种行为是为得到某种结果。
内在动机强调自愿;外在动机强调被迫。
自我决定现状研究报告总结自我决定现状研究报告总结自我决定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种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在行为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它强调个体的内在需求、价值观和自我规划等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行为的发生和持续是基于个体自我决定的结果。
本报告主要总结自我决定理论的现状研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自我决定与外在激励、自主性与外部控制等。
许多研究表明,当个体的行为符合其内在需求和价值观时,其自我决定性就较高,而受到强制、奖惩等外在激励时,其自我决定性则降低。
自主性是指个体在行为过程中体验到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外部控制则体现为个体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和约束。
在教育领域中,自我决定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我决定的支持时,其学习动机和成就表现都会更好。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自主性、选择性的学习任务,以及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给予适当的支持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性。
此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控制性行为会降低学生的自我决定性和学习动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过度控制和压力。
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自我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会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发展。
在工作和组织管理领域中,自我决定理论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研究发现,当员工在工作中获得自主性、挑战性和成长机会时,其工作动机和绩效都会提高。
同时,领导者的支持和激励方式也会对员工的自我决定性产生影响。
与此相反,过度监督、规章制度过多和奖惩机制等会削弱员工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性,进而影响其工作动机和满意度。
在体育运动领域中,自我决定理论也被运动心理学家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运动员的自我决定性在体验流畅、专注和取得良好表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当运动员感受到自主性、挑战性和掌控感时,其运动动机和表现都会更好。
此外,教练员的支持和激励方式也会对运动员的自我决定性产生影响。
研究还发现,过于关注结果和赢球的压力会降低运动员的自我决定性和乐趣,因此需要重视运动员的内在需求和心理状态。
自我决定现状研究报告范文自我决定现状研究报告摘要:自我决定是个体在行为和心理上展现出自主性和动机的能力。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了自我决定在不同领域的现状,包括工作、学习、家庭和社交等。
结果显示,自我决定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提升,但在家庭和社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我们还发现自我决定与幸福感、满意度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提升个体自我决定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自我决定、工作、学习、家庭、社交、幸福感、满意度、心理健康一、引言自我决定是指个体在行为和心理上表现出自主性和动机的能力。
个体的自我决定能力对于个人的成就、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个体对于自我决定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而个体对自我决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工作、学习、家庭和社交等方面。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自我决定在不同领域的现状,并探讨自我决定与幸福感、满意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
二、方法2.1 受试者本研究共有200名受试者,其中男性100名,女性100名。
受试者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来自不同职业和教育背景。
2.2 测量工具2.2.1 自我决定问卷(SDQ)使用自编的自我决定问卷,包括领域自我决定量表,以评估受试者在工作、学习、家庭和社交等领域的自我决定能力。
2.2.2 幸福感问卷使用常用的幸福感问卷,包括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满意度量表,以评估受试者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水平。
2.2.3 心理健康问卷使用常用的心理健康问卷,包括抑郁症状量表和焦虑症状量表,以评估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因素分析等。
三、结果3.1 自我决定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在工作领域,约60%的受试者表示能够自主选择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但只有30%的受试者感到满意。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摘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
文章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归纳了典型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走向,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评价。
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测量;应用领域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 而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
准确理解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机的理解,并为动机问题研究的前景指明道路。
一、自我决定动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Ryan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
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
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的动机分为:缺乏动机、控制动机和内在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解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
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
二、自我决定动机的测量随着人们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相继编制了一些量表,用于研究不同人群的自我决定动机。
目前国内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
唐本钰、张承芬对 sheldon 等人编制的自我决定量表(SDS)进行了翻译并用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该量表有两个分问卷组成,共有十个题目,每个分问卷五个,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起来使用,作答时要求被试根据题目叙述判断与自己的相符程度,用于测量大学生的自我决定水平。
陈雪莲以 Deci 和 Black 编制的《学业自我调控问卷(大学适用版)》为基础,参考唐本钰修订的 Ryan 和 Concell 编制的《学业自我调控问卷》(SRQ—A),形成了一份新的测量大学生自我决定动机的问卷。
该问卷共有十四个条目,分自我调控和外控两个纬度。
另外,赵春鱼、边玉芳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编制了一个有六个维度,34 个题目组成的《大学生自我决定量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 0.912。
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学生群体,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不多。
与此相比,国外研究要丰富的多。
如 Ryan 与 Connell 除了编制了学业自我调节问卷外,还编制了《亲社会行为自我调节问卷》。
之外,Williams 等编制了专门应用于成人的问卷,该问卷适用于医疗、教育、体育训练、宗教以及政治等领域。
王才康等对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学习动机量表进行了翻译和修订,并证明了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自我决定动机的应用研究在过去的 30 多年中,人们对自我决定动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在教育领域、组织领域、运动领域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1、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自我决定动机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Grolnic 和Ryan 的研究表明人际因素能够促进外部动机内化,增强个体的自我决定其中,人际关系中的自主支持是关键因素。
在学校情境中教师的自主支持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决定动机水平。
一些研究发现在教师支持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性,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当学生从高支持的环境中转移到低支持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下降,其态度也变得消极。
在支持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出更强的自主动机倾向。
Maarten 等以中国学生为被试发现自主学习动机与积极的学习态度、较高的学业成就以及主观幸福感相关,而控制动机则与学习适应不良,放弃率有较高的相关。
DECI等人的研究发现,支持自主的老师所教的学生内部动机更强,更具有好奇心,更喜欢接受挑战,做出独立探索的尝试,这些老师也更能够在教学中体验到能力感和更高的自尊。
Chirkow和Ryan发现,无论是在俄国还是在美国,支持自主的老师会让学生做作业的动机更内化,并且适应良好,自我感觉良好。
Vansteenkiste,Simons,Soenens和Lens的研究表明,支持自主比控制型的交流风格更能够导致学生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且内部目标比外部目标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成绩#当内部目标和自主的交流风格相结合时,学生的成绩最好。
Sheldon和Krieger的研究也表明,法律学校的学生在体验到更多的自主支持时,学习成绩较高,更多学生通过了律师资格的考试。
钱慧用实验方法对提高学生自我决定动机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实验中,钱慧采用活动意义解释、对消极情绪的理解以及提供选择机会三种方式,发现对消极情绪的理解对提供内在动机最为有效。
内在动机水平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和行为的坚持性都有积极的预测作用。
钱慧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支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以促进其动机的内化,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
而白红敏根据钱慧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两点建议把自我决定作为对所有学生教育课程的整合, 在自然环境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决定的机会。
暴占光以初中生为被试对控制动机的内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控制动机内化的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教师的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价值增进以及娱乐性支持可以影响初中生的动机内化。
另外,父母和同伴的支持对学生动机内化也有重要影响。
刘妍君,王才康通过自我决定理论,发现教师的期望、支持、给予学生自主性等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在新课改理念下, 同样注重人的和谐发展的自我决定理论为我们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掌握性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刘娜等人将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为5类, 分别是动机缺失、外在的调节、内射的动机调节、认同的动机及内在动机,其中动机缺失、外在的调节、内射的动机调节是属于受外在动机; 而认同的动机及内在动机则是属于内在调节的动机。
外在动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拖延行为,学生在学习任务上的自我决定程度越高,学习成绩会更好。
2、在组织领域的研究在组织环境中,一开始人们关心的社会因素如薪酬、惩罚等对员工工作动机的影响。
Deckop 与 Croka 研究发现在非赢利的机构中,绩效工资会使员工的内在动机降低,而管理者对下属积极反馈,向下属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接纳下属都会增加员工的自主感,增强员工的内在动机。
Richer 等发现与同事的关系同样可以影响员工的自我决定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正向的影响员工动机。
Koestner 与 Losier 对自我决定动机与工作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内在动机对本来就有兴趣的工作能进一步促进,控制动机对一些不感兴趣但重要的工作有进一步促进的作用。
Williams 等人对内科实习医生改行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内在动机的实习医生更可能会选择内科作为他们的职业,如果实习医生被外部因素所吸引如报酬、较高的地位则他们会跳槽。
王艇在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中对目标自我一致量表进行了翻译和修订,证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并发现目标自我一致通过心理授权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产生显著影响。
3、在运动领域的研究研究者在运动领域做了大量的应用SDT理论的研究。
Pelletier等人的研究表明,运动员觉察到教练对自主的支持时,游泳动机会更加自主。
他们能够更长期地坚持训练,而无动机或外部调节的运动员则更容易放弃。
因此,自主性越高的运动员会坚持更长的运动时间。
Haggeer 等人报告,体育教师对自主的支持可以预测学生在校外实际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
Fortier和Gaumond发现,父母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自主支持可以让孩子更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
这说明,来自老师"教练"父母的自主支持会促进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自主动机。
Duda等发现,训练环境能否满足运动员的基本心理需要可以预测他们在训练中的状态水平。
Lens发现,给训练设定内部目标( 健康) 比外部目标( 更迷人) 以及在支持自主的情况下呈现目标,更能够激发高中生的运动动机,而且效果可以持续四个月之久。
丁维维等人研究发现,锻炼自主支持感、内部锻炼目标、锻炼自主定向、基本心理需要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自我决定锻炼行为预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释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学生的锻炼行为。
孙延林等通过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研究,发现自我决定动机在性别这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自我决定动机是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呈正相关。
这也是国内早期关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实证研究。
4、在心理咨询领域的研究心理咨询师把自我决定理论应用到了心理治疗中,他们更强调来访者的内在潜力和自我价值,咨询师不对来访者的行为方式做出评价,而是提供较多的自主支持,使来访者产生改变的内在动机。
Williams 等对戒烟者进行现场实验研究发现,当医护人员对吸烟人员提供更多的自主支持时,吸烟者会产生更多的内在动机,这些人更可能实施戒烟行为。
Michalak和Klappheck 发现,具有较强的自主动机的病人的治疗效果更好。
他们认为,自主与目标完成和努力坚持有正相关。
当病人有更自主的目标时,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和克服自我改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Zuroff等人的研究表明,患者对自主支持的积极感知可以预测治疗的自主动机,而自主动机能够预测抑郁缓解的情况。
此外,对自我决定动机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是自我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Button 等以学生为被试证实了自主动机中的内部调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调节可以较好的预测学生的幸福感,而认同调节则较好的预测了学业,认同调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依赖学业成绩的好坏。
林桦和彭运石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对幸福感及其测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四、评价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
一、它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认为人的自我决定能力在于能够灵活地控制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潜能发挥的重要影响, 因此它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禁锢, 是一种有机辩证的动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