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ppt
- 格式:docx
- 大小:14.02 KB
- 文档页数:7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一种较新的学习动机理论,与自主学习观点密切联系。
它从人类的内在需要出发,很好地解决了动机产生的能量问题,同时也兼顾了动机行为的方向和目标。
从这个意义而言,它是先前强调需要和驱力的动机理论与目前强调学习者归因和信念的动机理论的集大成者,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研究前景。
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
该理论指出,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
学习动机的能量和性质,取决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
胜任是指在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Deci,1975;White,1959)。
归属是指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际关系(Ryan,1995;Leary & Baumeister,1995)。
自主是指个体能感知到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是由自我来决定的(Deci & Ryan,1986;Ryan & Connell,1989),即个体的行为应该是自愿的且能够自我调控的。
自我决定理论尤其重视自主的需要,认为学生的自主需要越能得到满足,则他的学习动机就越趋于内化。
所谓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将外部偶尔相关事件的调控主动地转换为内部调控的过程(Schafer,1968)。
人们对有些活动并不感兴趣,但由于这些活动对社会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们会对它们主动地、内在地加以整合和内化。
与其他内化理论不同的是,SDT把内化过程看做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二分变量。
根据调控内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外在动机分为四个类型:外部调控、内射调控、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如图12-3所示。
外部调控是指由奖励或惩罚等外部原因而引发学习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出现在千禧年之交的一大反击来自基因研究者和进化心理学家,他们已经确定,我们是谁和我们做什么是受我们基因密码影响的。
一些人认为,这一密码的硬连接应该可以追溯到20万年或更久以前,即人类在地球上起源时。
这些专家来自进化心理学等领域,他们认为我们大脑中带有狩猎采集者的古老印记,而这些印记的进化速度没有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快。
仅仅在10000年前,人类祖先在农业上的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还不足以让大脑进化出新的电路。
专家们认为,大脑学会了相信本能而不是相信理性,以便使我们能够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或捕食的野兽做出即时反应。
因为大脑生来就把情感放在首位,所以我们对失去有一种天生的厌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抵制改变,或者为什么人们在受到直接威胁时会表现得绝望或恐慌。
我们也习惯于就事论事,而不是通盘考虑。
此外,我们的内在程序是在危险面前选择战斗或逃跑。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试图把自己从这些模式中教化出来时,就是在与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数千年的大脑电路抗争。
遗传学家在这场争论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现在的研究对象包括数百对从出生时就分开的同卵双胞胎,以及被领养的孩子,遗传学家相信他们可以精确地确定我们的基因对某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例如,遗传学家认为,自信有60%是天生的,幸福有80%是遗传的,与财富、成就或婚姻状况几乎没有关系。
一些遗传学家还认为,基因会影响我们能喝多少咖啡,但对我们喝多少茶没有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体型是遗传的;总体而言,性格特征大约有50%是遗传的。
这些信息已经潜入我们的主流意识中,有时会带来负面后果。
例如,许多肥胖的人已经放弃了健康,因为他们听说自己最终将在与基因的斗争中败下阵来。
我们还发现,抑郁、暴力、幸福和宁静不仅仅是情绪状态,它们是我们遗传印记的一部分。
最终的问题是,我们只是在演出一个基因的剧本,还是逆商能够发挥出作用?我们都有一颗爬行类动物的大脑我们都有一颗爬行类动物的大脑,这是我们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部分器官,它反应强烈,是21世纪最不受人类欢迎的几种反应机制的来源,其中包括暴力、性支配、自私和愤怒。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ppt一:[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自我决定论对动机类型的探讨及其在外语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
中文名自我决定外文名Self-DecideTheory应用学科心理学微信文章新闻动态简介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 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自我决定论对动机类型的探讨及其在外语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是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它涵盖了较多的动机类型,动态地观察各种动机类型,可以有效地评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动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国内的外语研究者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利用这一理论研究中国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
研究者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对中国的外语学习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将动机按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视作一个连续体.其基础是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自我决定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体现了动机研究的趋向,为众多的动机理论的整合提供了基础.对动机的分类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三种类型。
自我决定理论ppt【篇一: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由deci等提出[1],该理论认为人是具有主动性的有机体,个体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能够指引个体从事感兴趣的,并且能够对其发展产生益处的活动。
除此之外,个体的活动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外界因素对个体活动产生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而这些影响的来源则是个体固有的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外界环境的如果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个体执行活动的可能性和成功性就会提高,反之则降低[2]。
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支1.基本心理需求:可以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三个层面来分析个体的行为动机。
心理需求是个体执行特定行为的源动力,不同类别的心理需求的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程则会使个体在执行行为时产生不同强度的执行动力,从而行为结果的也是有差异的。
自主需求反映了个体能够依据自我意识进行选择和执行特定的活动,这种自主决定的感觉越强,个体的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越高。
有自主需求的个体不希望受到来自外界阻碍或者不利因素的影响,个体希望的是”想做就做”或者“我的行为我做主”的状态。
换言之,当外界环境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主活动时,个体的自主需求就得到了满足。
自主需求表达了个体对自我层面的要求,归属需求则描述了个体对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
个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社区中,个体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关注,进而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上的亲密感,这种对亲密感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个体的归属需求。
个体对亲密感的测量主要是通过主观的感知。
当个体感知到的其他人或者团体对个体的关注程度越高、亲密关系的程度越深、获得的支持力度越大时,个体的归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会越高,获得的归属感也就越强。
注意:围绕归属需求,除了本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以外,可以使用社会规范的相关概念,社会规范描述个体感知到的来自他人或者团体的支持所带来的压力。
别人对个体的期待越强,个体执行活动的动机也会越强。
能力需求描述了个体希望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的活动。
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能够用自我效能感来测量。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感知到的其能够有效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它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个体感知到的自我能力越强,个体的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3.有机整合理论:把个体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外在、无动机三种类型。
内在动机通常指个体的特征方面:对挑战的偏好、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外界环境进行探索学习、热衷于追求自我的发展进步。
外在动机则突出了外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外在动机通常不是指活动本身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是个体为了得到某种特殊结果“被迫”采取特定的行为,比如,工人努力的工作,可能并不是因为这份工作本身有吸引力,而是为了谋生。
无动机状态的个体对待行为的态度通常是随性的、顺其自然的。
这种情形下,行为似乎对个体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做与不做对个体而言是没有差别的[3]。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动机下,相对于具有外部动机的个体而言,具有内部动机的个体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多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活动的结果也会更好,个体会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1] deci e l,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1985.[2] deci e l, eghrari h, patrick b c, et al. facilitating internaliz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4, 62(1): 119-142.[3] 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68.校对报告当前使用的样式是 [通信学报]当前文档包含的题录共3条有0条题录存在必填字段内容缺失的问题所有题录的数据正常【篇二:自我决定】有关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新研究摘要:对自我决定理论进行综述,讨论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新研究关键词:自我决定一、自我决定理论的提出20世纪中期,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被主流心理学一度排斥于心理学视界之外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人性、价值、自由、尊严、动机、自我实现等纳入心理学研究中来,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掀起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然而,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尚未发展出与人的独特性相适应的成熟的研究方法,未能以客观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的需要、动机、价值等问题,因此,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其未能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的需要、自我实现、价值等的研究,并试图以客观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的需要、动机、价值、目标等问题自我决定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deei和ryan共同创立,在他们的主持下,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取得丰硕的进展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建构的理论。
二、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吸收了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以及机体论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这使得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主题上具有某种人文科学的特征但是,自我决定理论根植于科学实证主义传统,因而在对这些具有人文特征的主题如价值!目标追求!幸福感!自我实现等进行研究时,采用的是实证的方法,力图科学的!客观的进行验证和检验三、自我决定理论应用主要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将自我决定理论应用于儿童或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研究的问题集中在教师、家长的自主支持与学生的自主决定动机两个方面。
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支持环境比非自主支持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胜任感与积极情绪,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自我决定理论对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指导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参与运动的动机、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胜任动机与运动变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外部动机相比,内部动机能够使个体在运动中坚持得更久,获得更高的运动分数。
在健康领域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需求满足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体通过对自主、胜任、关系三种需求的满足可以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进而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在医疗保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戒酒、戒烟、体重控制、糖尿病治疗、药物依赖性治疗与心脏病治疗等方面,多年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医生提供自主支持与病人自主因果定向的交互作用影响下,病人能够产生自主调节行为,并且对治疗过程产生强胜任感,进而促进个体继续保持健康的行为,增强身体健康。
自我决定理论在精神病理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病理的诱因、发展及治疗研究方面。
例如 claes 采用自我决定理论的方法对饮食失调患者和非自杀性的自我伤害患者进行了干预性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体现在员工的因果定向以及组织环境与领导者的自主支持、管理风格等对员工自主决定、内部动机、工作绩效等的影响研究方面,主要结论有:自主支持的组织情境或者管理风格可以促进员工的心理需求满足与内部动机,导致更高的工作绩效与组织认同度;外部动机内化的失败会对内部动机产生削弱作用;自主性的因果定向可以促进员工产生更好的工作绩效与幸福感等。
四、研究动向(一)关于目标内容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目前已经在多个研究领域中证实内部与外部的抱负和实现对动机、诚实及健康产生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grouzet 对目标内容的起源进行了探讨;vansteenkiste 采用微中介机制来解释内部与外部目标对绩效、认同整合和暴食症的影响;sebire 探索了锻炼目标的工作计划。
(二)围绕激励性面谈进行的的临床干预的内容是至今为止缺乏理论基础的(三)对人类动机连续体结构的新验证自我决定理论主张不同类型的动机位于自主连续体上的不同位置。
ryan 和 connell采用 guttmann提出的拟简单结构假设(quasi- simplex structurehypothesis),即连续体上相邻的动机类型较不相邻的动机类型之间的相关更紧密,率先去检验这种连续体结构。
连续体在统计学中的定义意味着线性结构,这种结构目前在大多数自我决定理论的量表中都没有直接得到证明。
事实上,很多研究发现动机是多维度的,不仅仅在自主水平上存在差异。
mclachnan 和hagger 通过元分析检验了行为健康文献中动机的因素结构,找到了多维度结构的证据;assor, kaplan,kanat- maymond等提出大多数自主动机的测量工具都是趋近取向的,然而控制动机的测量工具是回避取向的,他们采用最小间距分析方法,发现了自主连续体线性结构的证据。
并发现外部和内射型的趋近与回避在相关的自主性上没有差异,认同型的趋近比认同型的回避相对更加自主。
表明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连续体来描述动机结构的时候需更加谨慎。
参考文献:自我决定理论研究林桦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 12 月第27 卷第 4 期张剑自我决定理论观点张剑【篇三: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理论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2-22 00:00:00查看( 1055 ) / 评论( 1 ) / 评分( 5 / 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是一种激励理论。
在英语学习中,sdt经常被用于定义一个学生学习的动机。
sdt主张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