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中医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5
胃癌的中医护理记录1.胃癌的护理诊断2.北京胃癌中医治疗医院的病案说明3.胃癌手术后什么时候可以吃中药4.中医辨治胃癌,要考虑两方面胃癌的护理诊断胃癌的护理方法:1、饮食护理胃癌对机体造成很大的消耗,为了保证患者体力和营养的需要,胃癌的护理应给予足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热量的摄入,平时胃癌的护理应少食多餐,不吃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忌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胃粘膜。
在胃癌的护理中,许多日常食用的肉禽类、粮食类都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如动物的内脏、香菇、蘑菇、杏仁、大蒜、胡萝卜等。
2、心理护理胃癌患者在心理和躯体上受到双重折磨,此时最需要亲人、朋友、医护人员的关怀和体贴,这在胃癌的护理中是相当重要的。
从实际出发,对大多数患者宜实话实说。
在胃癌的护理中,隐瞒病情,对疾病的治疗增加了许多障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同时隐瞒真相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被动地听从医护人员和亲属的摆布,无法主观、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
3、临床护理在胃癌的护理中,胃癌患者因抵抗力低,身体各部位易发生感染,应每天给病人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给予更换卧位,骨隆突出处应垫以橡胶圈、气圈,并用酒精定期给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这在胃癌的护理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胃癌的护理中,还要注意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平整,避免潮湿、摩擦以及排泄物的刺激,防止病人发生褥疮,并应鼓励和帮助他们做床上肢体运动,以防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以上就是北0京1国0龙5中6医2?院8肿7瘤2科2?的?5?专家为大家介绍的详细内容,祝早日康复。
北京胃癌中医治疗医院的病案说明1、胃癌病人术后1周可鼻饲灌注要素膳,以后逐步过渡至半流质饮食,以至正常饮食,但应注意少量多餐原则。
因病人术后铁质吸收不完全,且因内因子缺乏易导致贫血,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2。
2、胃癌病人的饮食要以清淡适口为主,重要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机应变。
患者在手术前,一定要努力进食,营养要丰富。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脾气虚证:纳少、腹胀、便:唐、气短、乏力,舌淡苔白。
(二)胃阴虚证:胃院嘈杂、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口渴、便干, 舌红少苔乏津。
(三)血虚证: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白,头晕乏力,全身虚弱, 舌质淡、(四)脾肾阳虚证:久泄久痢、水肿、腰腹冷痛、肢冷、便濯乏力,舌淡胖,苔白滑、(五)热毒证:胃脱灼痛、消谷善饥、面赤、口渴喜冷饮、便干, 舌红苔黄。
(六)痰湿证: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胸皖痞闷、纳差,苔腻。
(七)血瘀证:固定疼痛、肿块、出血,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
(八)肝胃不与证:腕胁胀痛、暧气、吞酸、情绪抑郁,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院痛lo观察疼痛得,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总结疼痛发作规律。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3.指导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或松弛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以减轻患者对疼痛得敏感性、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5。
遵医嘱艾灸,取中脱、天枢、足三里等穴、6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等穴、(二)吞酸、暧气1、观察吞酸、暧气得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得关系。
20遵医嘱使用粘膜保护剂与抑酸剂。
粘膜保护剂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以起保护作用加酸剂应在餐后1小时服用以中与高胃酸;抗菌药时应在餐后服用,减少抗菌素对胃粘膜得刺激。
3、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小口频服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反酸、暧气症状,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6、遵医嘱艾灸,取胃俞、足三里、中皖等穴。
(三)腹胀1、观察腹胀得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排便、排气情况及伴随症状。
2 .患者宜卧床休息,给予半坐卧位、鼓励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有证候重点(一)性情虚证:纳少、腹胀、便溏、气短、乏力,舌淡苔白。
(二)胃阴虚证:胃脘喧闹、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口渴、便干,舌红少苔乏津。
(三)血虚证:体表肌肤黏膜组织体现淡白,头晕乏力,浑身衰弱,舌质淡。
(四)脾肾阳虚证:久泄久痢、水肿、腰腹冷痛、肢冷、便溏、乏力,舌淡胖,苔白滑。
(五)热毒证:胃脘灼痛、消谷善饥、面赤、口渴喜冷饮、便干,舌红苔黄。
(六)痰湿证:脾胃纳运功能阻碍及胸脘痞闷、纳差,苔腻。
(七)血瘀证:固定痛苦、肿块、出血,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
(八)肝胃不睦证: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常有症状 / 证候施护(一)胃脘痛1.察看痛苦的性质、部位、程度、连续时间、引发要素及陪伴症状,总结痛苦发生规律。
出现痛苦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预兆症状时应立刻报告医师,采纳应急办理举措。
2.急性发生时宜卧床歇息,注意御寒保暖。
3.指导患者采纳转移注意力或废弛疗法,如迟缓呼吸、浑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以减少患者对痛苦的敏感性。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等穴。
(二)吞酸、嗳气1.察看吞酸、嗳气的频次、程度、陪伴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遵医嘱使用粘膜保护剂与抑酸剂。
粘膜保护剂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以起保护作用;抑酸剂应在餐后 1 小时服用,以中和高胃酸;抗菌药时应在餐后服用,减少抗菌素对胃粘膜的刺激。
3.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刻平卧,发生时宜取坐位,可小口频服温开水;若空肚时出现反酸、嗳气症状,应立刻进食以缓解不适。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胃俞、足三里、中脘等穴。
(三)腹胀1.察看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引发要素、排便、排气状况及陪伴症状。
2.患者宜卧床歇息,赐予半坐卧位。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胃癌的护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疾病。
一、中医诊断与辨证施治中医注重疾病的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
针对胃癌患者,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在诊断上,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肿瘤质地较硬的患者,中医常采用软坚散结的法则,以软坚化结剂来缓解疼痛和不适。
二、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具有疏肝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在胃癌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山楂、枸杞、白术等,这些药物能够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治疗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建议患者在选择中药方面,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
三、针灸和推拿疗法针灸和推拿是中医常用的物理疗法,对于胃癌的护理也有积极的作用。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免疫力。
推拿则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胃癌患者的肌肉紧张和疼痛。
这些疗法在中医护理中常常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相得益彰。
四、饮食护理中医注重调整饮食习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对于胃癌患者来说,饮食的选择非常关键。
根据中医理论,患者应该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部炎症和疼痛。
相反,应该多摄入有益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的烹调方式,建议患者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烹调方法,如蒸、煮、炖等,以减轻胃部负担。
五、心理护理胃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中医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认为情志因素对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在胃癌的护理中,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中医推崇“养心先养体”,建议患者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身心活动,如音乐疗法、气功、太极等,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心理的平衡与稳定。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前言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
中医作为一种综合性医学体系,对胃癌的防治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胃癌的中医护理方案,包括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饮食调理、草药治疗等内容,希望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和、脾胃虚弱等。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胃癌可以分为不同的证型,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证型来进行具体的调理。
1.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是胃癌中最常见的证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治疗应以健脾养胃为主,可以采用中药进行调理,如党参、黄耆等。
2. 阳虚湿滞型阳虚湿滞型是胃癌中较为常见的证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苔白腻等症状。
治疗应以健阳除湿为主,可以采用中药进行调理,如附子、干姜等。
3. 血瘀胃癌型血瘀胃癌型是胃癌中较为复杂的证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部胀痛、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以采用中药进行调理,如桃仁、红花等。
二、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胃癌的中医护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注意事项:1.拒绝辛辣刺激食物。
辛辣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胃癌的风险。
2.多食用温热食物。
温热食物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排除毒素。
3.避免过饱过餐。
过饱会增加胃部负担,加重胃癌的症状。
4.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如煮熟的粥、糊状食物等,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
5.多食用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
三、草药治疗中草药在胃癌的中医护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草药治疗方案:1.茯苓汤治疗脾胃虚弱型。
茯苓、党参、白术等草药可以健脾养胃,增加机体抵抗力。
2.附子汤治疗阳虚湿滞型。
附子、干姜、艾叶等草药可以温阳除湿,改善胃肠功能。
3.活血化瘀方治疗血瘀胃癌型。
桃仁、川芎、丹参等草药可以活血化瘀,减轻胃部疼痛。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在胃的上皮细胞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胃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中医护理是胃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可以缓解一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胃癌的中医护理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胃癌的挑战。
## 1. 精神护理胃癌的治疗过程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精神护理非常重要。
中医提倡平和心态,保持情绪稳定。
以下是一些胃癌患者可以尝试的中医精神护理方法:- **情绪释放**:胃癌患者可以通过聊天、写作、听音乐等方式来释放负面情绪,减轻压力。
- **冥想**:胃癌患者可以尝试冥想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 **针灸**: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对改善情绪有一定的帮助。
## 2. 饮食调理胃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合理选择食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一些症状,提高体力。
以下是一些中医饮食调理的建议:- **少食多餐**:胃癌患者可以选择分几次进食,每次食量适中,减轻胃的负担。
- **温热饮食**:中医认为胃癌患者可以多吃温热的食物,有助于消化和吸收。
- **少油少盐**:胃癌患者需要控制油、盐的摄入量,避免刺激胃黏膜。
## 3.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胃癌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缓解一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及其功效:- **千金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胃癌患者口干、咽痛等症状。
- **党参**: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体力和免疫力。
- **山楂**:具有消食健胃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消化食物,缓解胃部不适。
胃癌患者在使用中药时,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剂量和服药时间。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 4. 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对胃癌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
胃癌中医护理常规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一种脾胃功能失常的病变。
其特点是上腹部胀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呕血、黑便、贫血、发热等。
一、护理评估(1)观察患者吞酸、暧气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了解患者腹痛、腹胀的性质、时间、部位、程度及伴随症状。
(3)观察患者排便有无便清、便秘。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脾气虚证。
证候:纳少、腹胀、便澹、气短、乏力。
舌淡,苔白。
②胃阴虚证。
证候:胃脱嘈杂、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口渴、便干。
舌红,少苔乏津。
③血虚证。
证候: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白,头晕乏力,全身虚弱。
舌质淡。
④脾肾阳虚证。
证候:久泄久痢、水肿、腰腹冷痛、肢冷、便澹、乏力。
舌淡胖,苔白滑。
⑤热毒证。
证候:胃脱灼痛、消谷善饥、面赤、口渴喜冷饮、便干Q舌红苔黄。
⑥痰湿证。
证候: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胸腕瘩闷、纳差Ο苔腻。
⑦血瘀证。
证候:固定疼痛、肿块、出血。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
⑧肝胃不和证。
证候:脱胁胀痛、暧气、吞酸、情绪抑郁。
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护理要点(1)按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虚寒型患者以住向阳病室为宜,阴虚型患者室温宜略低,凉爽湿润。
(3)做好安全评估,防止呕吐窒息、昏厥摔伤、自杀等意外的发生。
(4)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腹痛、腹胀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做好疼痛评估及措施。
患者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
②观察患者吞酸、暧气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
若空腹时出现吸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③观察患者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5)给药护理:中药宜温服。
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药物应遵医嘱服用。
(6)饮食护理:①戒烟酒,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山药、红枣等。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脾气虚证:纳少、腹胀、便溏、气短、乏力,舌淡苔白。
(二)胃阴虚证: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口渴、便干,舌红少苔乏津。
(三)血虚证: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白,头晕乏力,全身虚弱,舌质淡。
(四)脾肾阳虚证:久泄久痢、水肿、腰腹冷痛、肢冷、便溏、乏力,舌淡胖,苔白滑。
(五)热毒证:胃脘灼痛、消谷善饥、面赤、口渴喜冷饮、便干,舌红苔黄。
(六)痰湿证: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胸脘痞闷、纳差,苔腻。
(七)血瘀证:固定疼痛、肿块、出血,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
(八)肝胃不和证: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痛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总结疼痛发作规律。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
3.指导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或松弛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等穴。
(二)吞酸、嗳气1.观察吞酸、嗳气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遵医嘱使用粘膜保护剂与抑酸剂。
粘膜保护剂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以起保护作用;抑酸剂应在餐后1小时服用,以中和高胃酸;抗菌药时应在餐后服用,减少抗菌素对胃粘膜的刺激。
3.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小口频服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反酸、嗳气症状,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胃俞、足三里、中脘等穴。
(三)腹胀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排便、排气情况及伴随症状。
2.患者宜卧床休息,给予半坐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