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11.29 KB
- 文档页数:6
《长恨歌》古诗赏析《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古诗,该诗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盛世壮美的景象。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赏析,从诗歌的意境、艺术特点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长恨歌》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相互思念之情。
诗中以杨贵妃的视角叙述,情感真挚动人。
首两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直接点明了明皇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以及他们之间因政治权力无法圆满的爱情。
接下来的描述“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则与前文构成鲜明对比,呈现出杨贵妃出身贵族却被世人忽视,又在宫中幽禁的形象。
在描写杨贵妃出宫后,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与意象,使整首诗笔触丰富生动。
例如,“黄泉无识鬼神惊”一句通过“黄泉”暗喻杨贵妃死去,表达出她因爱情悲剧而失去生命的悲凉。
又如“乐游原上作别繁华,复入小楼吹彻玉箫”的描写,展示了杨贵妃在世事变迁中的自省与忧伤。
同时,诗中巧妙地穿插了对唐朝盛世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繁荣与文化底蕴。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样的文字表达了大唐盛世的浩荡气势。
“千载谁堪伯仲间,惟有杨家听不完”一句则呈现了贵妃莫名的荣耀与苦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长恨歌》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诗中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表现,每句都独立完整,句式通顺,押韵工整。
这种形式相对简练、凝练,使得诗歌表达更加清晰流畅。
最后,对于《长恨歌》诗歌赏析,还需要考虑到其历史背景。
《长恨歌》创作于唐代盛世,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被看作是封建君臣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和禁锢。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长恨歌》的赏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与社会风貌,感受古人对爱情和人生的独特思考。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这一部分是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白居易文言文及赏析《长恨歌》白居易文言文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通过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构建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关切。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和抒情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情节,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和悲剧。
其中,对唐玄宗的纵欲和行乐的描写,暗示了他迷恋女色、祸国殃民的根源,也是悲剧的根源。
同时,对杨贵妃的美丽和忠诚的描写,则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在诗中,“长恨”是诗歌的主题和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诗人通过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以及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表现了“长恨”的内因和悲剧故事的基础。
在表达上,《长恨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展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光辉与暗
淡。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全诗以恨为主题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意即歌“长恨”,有人说“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恨”作遗憾解。
那么“遗憾”什么,为什么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多年来,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主张“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这个论断显然是将主题泛化了,将主体模糊化了。
“长恨”一词是极富概括力的。
单就谁“长恨”,“恨”什么,就有多种注释。
其一,爱情诗。
“长恨”的主体是李杨,“恨”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提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李杨爱情其实是诗人自身爱情悲剧的折射。
其二,讽喻诗。
“长恨”的主体是饱受离乱之苦的人民,“恨”唐玄宗重色误国。
导演马嵬坡兵变的陈玄礼就是当时人民的代言人,要求唐玄宗诛杀杨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惩治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讽喻的意义往往在于借古讽今。
之后,任何朝代,只要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他的子民就会将《长恨歌》作为讽喻诗来读。
清朝袁枚有诗道:“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天河。
《长恨歌》古诗阅读及翻译【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要做连理并生的枝条。
纵然天长地久也有穷尽的时候,这绵绵的长恨却永无消尽的那一朝!【题解1】诗篇名。
唐白居易作。
写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悲剧故事。
从杨玉环生前专宠后宫,写到缢死马嵬坡后玄宗相思之苦。
前半部对玄宗荒淫误国有所揭露,但仍以同情态度美化李、杨艳史为真挚爱情。
主题思想比较复杂,近人评价不一。
诗为七言古体,共一百二十句。
语言优美,想像丰富,写景、抒情、叙事融合无间,艺术成就甚高,为古代著名的叙事长诗。
后为《梧桐雨》、《长生殿》等戏曲所取材。
【题解2】诗篇名。
唐白居易作。
见《白氏长庆集》。
元和元年(806)冬,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话及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事,有感而作。
诗的前半写杨贵妃之妖媚恃宠及李隆基之淫逸误国,后半写李杨之生离死别及李之寂寞相思。
作品将写实与想像糅合起来,虽为叙事诗,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诗歌语言优美和谐,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于两人相思之描写,尤为缠绵悱恻,哀怨动人。
吴北江称其“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不为过誉。
关于此诗之主题,或以为旨在讽谕,所谓“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唐陈鸿《长恨歌传》);或以为旨在歌颂李杨爱情。
现一般皆主张双重主题说,以为作者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多于讽刺。
此诗在作者生前已广为流传,作者本人也被誉为“长恨歌主”(白居易《与元九书》)。
此诗不仅是作者的压卷之作,且与其《琵琶行》被后人并称为“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后代著名戏曲若元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洪昇《长生殿》等皆取材于此。
【题解3】唐代七言歌行。
白居易作。
编入《白居易集》“感伤”诗类。
长恨歌中,诗人如何表现长恨的,造成的长恨的原因是什么?一、表现长恨:1、《长恨歌》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明皇与杨玉环相恋时应该是许了天长地久的,只是唐明皇最终被迫将她缢死时,这天长地久便结束了。
所以后来的唐明皇就只能生活在对她的思念和缢死她的痛苦之中。
2、诗人以此作结,既点明题旨,回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下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二字由此而来,“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二、造成长恨原因: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长恨歌中,诗人如何表现长恨的,造成的长恨的原因是什么?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长恨歌中,诗人如何表现长恨的,造成的长恨的原因是什么?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三、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我们谱写了一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旷世君主与一位家喻户晓的、倾国倾城的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
一、君王之恨――江山美人不可兼得。
历史严正地告诉我们,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他任用贤相、整顿吏治、改善财政措施,进行军事体制变革,弘扬文学艺术,使唐王朝的经济达到了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所描绘的空前水平,是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天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玄宗在励精图治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后,可以说拥有了国泰民安、四海清平的江山。
此时的唐明皇觉得年华似水,人生太短,容不下太多的快乐。
况且他还有些隐隐的寂寞,于是享乐主义的生活便来到了他的头脑中。
此时天不遂人愿的事发生了,伴随玄宗十多年的爱妃――武慧妃离他而去。
于是乎君王为填补爱情空缺,慰藉精神空虚,6l岁那年,宠爱上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纳入宫中封为贵妃。
这对君王来说真可谓“鱼和熊掌,二者兼得”。
从此之后枕着江山、抱着美人坐享天伦之乐了。
此时的他彻底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不但“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而且“从此君王不早朝。
”懒得上朝的玄宗就在他觉得贵妃尽日看不足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了。
他呕心沥血创立的江山谈笑间灰飞烟灭。
他费尽心机得到的美女在六军不发时无奈马前死。
一代明皇,面对江山与美人,不说二者得兼。
两全其美了,就是顾此失彼也可,可他偏偏是赔了“美人”,失了“江山”。
这怎么不使君王长“恨”呢?,二、贵妃之恨――红颜倾国奈何薄命。
诗人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首先写出贵妃符合倾国的标准,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绝代佳人。
正是因为这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便因有色而得宠。
也是因为贵妃的美艳,使得君王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当世界其他万物都不存在,几乎倾尽自己所有心思、能力去讨好杨大美人。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长恨歌》的实质就是一首悲情之歌,所谓的悲情之歌,主要是从《长恨歌》前后对比来说的。
具体的来看下!《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叙事长诗中,白居易对唐玄宗淫乱误国的事实进行讥讽,但是其主旨并不在于此,贯穿《长恨歌》全诗的是长恨,经历安史之乱后二人阴阳两隔,对彼此的思念构成这一真情流露的着眼点。
一、《长恨歌》概述《长恨歌》是白居易所写的有关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其内容既有对唐太宗荒淫误国予以讥讽,又对唐太宗与杨贵妃凄婉爱情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蕴含同情的个人情感。
《长恨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且还具有特色性的艺术特点。
二、《长恨歌》的内容分析从整体上来说,《长恨歌》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淫欢倾国、妃死恨生、帝思缠绵、长恨无期,从结构上来予以剖析。
(一)淫欢倾国在“淫欢倾国”这一部分,主要是就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现实生活予以细致描绘,其结果自然与下文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蕴含着白居易对唐玄宗“淫欢倾国”的讥讽。
在《长恨歌》的开始就对杨贵妃的美貌予以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句既有对杨贵妃出众外貌直接描绘,又运用对比揭示出受到宠爱的原因,“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则是对二人的骄奢生活予以刻画,表达出皇帝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尤其是在前一句中,皇帝“爱屋及乌”的特点被淋漓尽致揭示出来,这也就为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再来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因为与贵妃处于欢乐之中,皇帝不再上朝,大臣们只能在宫殿上苦苦等待,淫欢倾国的讥讽之意至此暴露无遗。
(二)妃死恨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由淫欢倾国转为妃死恨生关键点,杨贵妃的命运至此发生变化。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2)白居易《长恨歌》赏析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
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
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甚美必甚恶。
”李延年歌曰:“倾国复倾城。
”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
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
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
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
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
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
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分析
诗的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
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
升天。
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
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
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
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
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
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
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长恨歌的名词解释《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白马篇》中的一首长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
全诗共十九章,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玄宗自称为杨贵妃的长子杨天真的事情。
在全诗中,长恨歌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情与创作技巧,令人动容。
长恨歌这个名词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长恨:长期的懊悔和遗憾之意。
这里指唐玄宗对杨贵妃死后的思念和悔恨之情。
由于杨贵妃的去世对唐玄宗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在长恨歌中借歌来表达自己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在歌中传达了长期以来对杨贵妃的遗憾和后悔之意。
2.长恨歌:长篇叙事诗。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笔触来表达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剧爱情的描绘,从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长篇叙事诗。
诗歌情感饱满动人,表达了作者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和悔恨,并唤起读者对唐代宫廷生活的遐想。
3.杨贵妃:唐代宫廷美女,因其容貌丽质而被唐玄宗宠爱。
杨贵妃晚年悲惨的遭遇使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
白居易通过《长恨歌》深情地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之情,并通过杨贵妃的遭遇,传递出对权力腐败以及宫廷生活的批判。
4.白马篇:《长恨歌》是《白马篇》中的一首诗。
《白马篇》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一篇叙事诗,共三十章,以唐代人物王翰骑白马出使突厥为线索,讲述了他与突厥公主昭仪之间的爱情故事。
其中,《长恨歌》作为《白马篇》的一部分,是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整篇叙事诗更加丰满完整。
《长恨歌》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古代长诗,以其唯美的诗句和深沉的情感打动了世人。
通过对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爱情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权力腐败的批判,使人们对古代宫廷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在文学艺术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解读相关内容。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
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
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
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
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
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
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
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
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
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
分析《长恨歌》一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长恨歌》一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恨在何处?一个皇帝竟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马嵬兵变,生死离别,昔日共聚的时光是多么美妙,分离之后的寂寞悲伤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唐玄宗本人,既是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
全诗通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准确把握了人物个性,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这两个有血有肉、如生的艺术形象。
格调婉转缠绵、凄艳动人。
全诗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重生男重生女。
”开头六句,叙写杨玉环被选入宫。
接下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
既有“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之常情,也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失度荒唐,还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艺术夸张。
第二部分写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日里,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池的柳就想到杨贵妃的容颜,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然泪下。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写夜间唐玄宗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寻找。
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花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
第五部分,写杨贵妃的话,极言生离死别之恨难消。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摘要] 白居易作《长恨歌》,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
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关键词] 长恨寓意白居易作《长恨歌》。
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
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
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
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
一般说来。
“恨”指怨恨。
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
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
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
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
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
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
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
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
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
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
《长恨歌》名词解释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该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为主线,穿插了宫廷政治、战争、离愁别绪等元素,展现了唐代宫廷的瑰丽和浪漫,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些弊病。
长恨歌》中的“长恨”指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纠葛,也是故事中的主题和情感线索。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始于青梅竹马,但最终因为政治斗争和宫廷阴谋而走向了悲剧。
诗中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爱、痛苦离愁和最终的悲剧结局,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未来的绝望,也反映了唐代宫廷的复杂和残酷。
除了爱情之外,长恨歌中还涉及到了宫廷政治、战争、离愁别绪等元素。
诗中描写了唐玄宗的荒淫和奢侈,以及他和宰相杨国忠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同时,诗中还描绘了战争和离别所带来的痛苦,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除了诗歌本身,长恨歌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音乐和电影等领域。
在文学上,该诗被广泛地改编和翻译,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在音乐上,长恨歌的曲调和歌词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影上,长恨歌也被改编成了电影《长恨歌》,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长恨歌》是一首充满爱情、政治、战争、离愁别绪等元素的长篇叙事诗,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唐代宫廷的瑰丽和浪漫,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些弊病。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文学和艺术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作《长恨歌》。
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
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
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
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
一般说来。
“恨”指怨恨。
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
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
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
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
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
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
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
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
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
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
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
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
”杨贵妃的死是一种“替罪羊”式的牺牲,是杨贵妃用她的牺牲交换了自己的角色(皇位)。
诗中写玄宗的相思之苦,实际上是写玄宗给杨贵妃造成的悲剧为他灵魂深处带来了一系列缠绕不解的复杂矛盾和难以言说的悲苦。
他得到了最美的美人,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爱情。
然而他又亲手葬送了他最宝贵的爱情:他最爱她。
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亲手”杀死了她。
又处于无限的思念、悲哀、痛苦之中。
这样,他不能不恨自己,痛恨、忏悔、谴责都是这“长恨” 的内容。
二、“长恨”选映着诗人自身情殇的苦闷和惆怅
“诗言志”又“诗缘情”,《长恨歌》中又有诗人的“长恨” 之情。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
白居易、陈鸿、隐士王质夫同游陕西周至县仙游寺。
与仙游寺隔河相望的便是杨贵妃当年香消玉殒的马嵬坡。
马嵬坡曾一杯黄土埋葬了绝代风华,也埋葬了盛世繁华,曾为前朝隋文帝避暑
行宫的仙游寺,成了沧桑之变的见证。
在此他们不由话及当地流传已久的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稀代之事,非遇出色之才润色之。
则与时消沉。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白居易是一位“出色之才”深于诗”,同时又是一位“多于情者”,正如他对自己这首诗创作意图所作的解释“又有事务牵于外,情理动于内”,于是为李杨哀史。
也为自己的情殇哀史,吟唱了一支长恨之曲。
白居易早年与邻女湘灵真诚相爱,但不敢公开:离家之后。
又同有地位的杨汝士的妹妹订婚。
然而情感深处他不满意这门婚事,还深深地无限地眷恋着湘灵。
他在《潜别离》中这样诉说着真情。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
鸟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
彼此甘心无后期! ”
一方面,他割舍不了自己的爱情。
这是最真实最诚挚最刻骨铭心的爱:另一方面。
他又屈从于家庭与社会的门第观念,为了仕途而割断了这种爱。
爱而不得,只能散发成贯穿一生的伤情歌吟:比肩连理的青春盟约,赠物表情永结始终的情语,念兹在兹魂牵梦绕的相思。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伤痛,心共花发无人解惜的哀婉,“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的凄清。
生离死别永无后期的长恨……那些连绵不绝的诗章与《长恨歌》对照来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
两者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乃至情深不永的结局极其相似相通。
可以说《长恨歌》诗行,栖伏着诗人青春初期的悸动。
明灭着诗人梦断情殇的泪光。
诗人是因为情感的
失落,而借
《长恨歌》打造了一个情感极致的标本。
“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到自己,就同时感知到一个独特的宇宙。
”从对象自我化的意义上说,《长恨歌》是诗人青春感情的豪华版。
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感历程,诗人才会在李杨爱情悲剧中。
“别有幽愁暗恨生”《琵琶行》在玄宗的爱情遭际中,感到了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诗人在李杨的爱情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爱情悲剧,在李杨爱情悲剧故事中,他投射了自己对爱情、生命的理解,宣泄了自己难以诉说的苦闷、惆怅和绵绵不尽的长恨。
三、“长恨”散发着世人对绮情的艳羡慕和求之不得的遗憾《长恨
歌》源于民间传说。
而民间之所以对李扬故事感兴趣。
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们经历了极盛到天下大乱的巨变,对李杨爱情形成的盛世年代仍无比眷恋。
在与当下朝局的比较中。
逐渐原宥了玄宗和杨贵妃。
因为开元盛世的殒落,虽然罪在玄宗,但肃宗以降的几位皇帝治下的朝局又怎样呢?其时局腐败,藩镇割据,兵连祸结,重重危机比之天宝末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比之下,玄宗毕竟铸造过盛世且富于才艺。
同时,由于时空距离效应,李杨情史也与历史渐行渐远。
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蜕变。
朱光潜先生说:“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甚至一桩罪恶或一件坏事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不那么令人反感。
现在我们还有谁会因为俄瑞斯忒斯杀母而责备他,或者因为海伦私奔而传她到法庭受审?这些古代人物曾经
唤起激情,引出热泪和深沉的叹息,造成许多战士的英名,也招致许多城市的毁灭。
然而对于我们,他们不过是头上罩着神话光环的一些历史的傀儡,离我们十分遥远而又极富魅力。
”时过境迁,安史之乱的尘埃已经落定,时空的距离效应蒸发了历史的血腥,过滤了历史的沉重。
玄宗和杨贵妃不再是五十年前那场浩劫的罪魁祸首,而是兼具动乱的当事者和受害者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
关于李杨情史在民间的传唱,还隐含有世人对爱情专一美好的向往。
对杨贵妃美丽绝伦的倾慕,对绮情的艳羡和幻想。
那么玄宗和杨贵妃这番悲欢离合算不算爱情呢?虽然后人对此颇有微词。
但如果我们不用现代文明的标准要求古人,这应当算作爱情。
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专一、世世代代为夫妻的追求,不是基于爱情又能基于什么?当然这种皇家爱情过于奢华,过于绮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挥霍了皇冠,挥霍了生命。
超越了寻常的规则,后人也多据此断定诗作的批判或讽喻意义,其实这些只是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而已。
对此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的悲剧人物
命运的论述很有参照意义:“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不是由罪恶,而是某种过失或弱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绮情。
他们是帝王、妃子。
也同样是作为男人和女性,有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的权利,他们奢华、绮丽、生死以之的情爱如爱情的童话、爱情的寓言那样动人。
但绝顶的美艳和风情极度脆弱,瞬息之间,美艳的风情就成了过眼云烟。
马嵬兵谏,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免不了受到挑战。
当玄宗反袂掩面
让人牵走自己心爱的女人之际,杨贵妃为宠幸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作为
历史,这也许是罪有应得。
但在爱情灾难面前首当其冲的却是女性,这就容易激起人们对女性的恻隐和怜惜。
对弱势个体的同情。
民间没有囿于红颜祸水论的窠臼,更多的是扼腕叹息绮情的毁灭,关注“婉转娥眉马前死”后玄宗情感的失落,想象玄宗的孤独、悲凉以及对杨贵妃无望的相思。
当意识到绮丽的爱情在世俗世界不能实现时,就将其突破现实的藩垣,演绎到碧落世界。
在驰情入幻中,杨贵妃被神化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仙子,为情而殉难,又为情而永生。
李杨作为仙凡之间的一对恋者,也因对情爱的执著追求,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进入了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
当李杨情史在民间传说、街头传唱中经过宽宥的洗涤,乃至蜕变之后,白居易则顺应延续这个轨迹。
高标情爱追求和情爱理想。
把李杨故事加以净化、诗化、神化,把“长恨”的重重寓意浸淫在富有风情的
歌吟之中。
一曲绝唱牵千绪,读者掩卷而思,
还会对“长恨”的涵义开掘长久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