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论 第一章(一)[知识发现]
- 格式:ppt
- 大小:9.29 MB
- 文档页数:6
第一部分旅游概论第一章旅游概述[考点]1.了解旅游的产生,旅游的内容。
2掌握旅游的定义及其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特点及类型。
4.掌握旅游组织。
[复习指导]一、旅游的产生(理解)(一)旅行源于迁徙活动迁徙与旅行有共同的外部特征一一空间转动,不同的是迁徙是一种“自然行为”,而旅行却是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种“自由行为”。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有和分离1.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2.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3.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4.“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所谓“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三)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旅游是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旅游的定义和内容(掌握)(一)旅游的定义(熟练掌握)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中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二)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熟练掌握)①游览是具有“步移景异”功能和动静结合的活动,可在常住地进行,也可在异地进行,②旅行是指空间上的行进过程,目的广泛,包括功利目的的旅程,也包括异地游览、参观等活动。
③旅游是种排除功利目的的旅行和游览相结合,以获得精神愉快感受为本质的社会活动。
在④旅行是旅游的前提或手段,游览才是旅游的目的和内容。
⑤由此可见,只有旅行和游览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旅游。
(三)旅游的内容(了解)旅游的内容是指旅行,游觉,住宿、饮食购物和娱乐等六个方面。
三、旅游的本质属性(熟练掌握)(一)旅游的社会属性(1)旅游主体具有社会特性。
(2)旅游客体的社会性。
(3)社会的发展的进步,促使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变化。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1)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2)旅游资源是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旅游概论知识点职高总结第一章旅游概论1.1 旅游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到其他地方进行休闲、观光、休假或其他目的活动的行为。
旅游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普及,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旅游的特点(1)多元性:旅游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包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探险旅行等。
(2)消费性: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消费行为,人们通过旅游来享受生活、放松心情。
(3)文化性:旅游通常涉及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
1.3 旅游的发展历程旅游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古代旅游以宗教、商业、学术等目的为主,近代旅游以休闲度假为主,现代旅游则是以多元化、全球化为特点,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4 旅游的社会意义(1)经济意义: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国民收入。
(2)文化意义:旅游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3)社会意义:旅游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旅游的组成要素2.1 旅游者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指离开居住地到其他地方进行休闲、观光等活动的个人或团体。
旅游者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多元化、个性化等。
2.2 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地点。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的地的吸引力直接影响旅游者的选择和满意度。
2.3 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指以旅游活动为核心,涉及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一系列产业的综合体。
旅游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4 旅游环境旅游环境是指影响旅游活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良好的旅游环境可以增加旅游者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章旅游的类型和形式3.1 观光旅游观光旅游是指以观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景点观光、古迹参观、名胜游览等。
第一章旅行概括练习题第一节旅行的产生一、填空题1. 旅行活动经历了一个从、、而日益成熟的过程。
2. 享福旅行本质上就是拥有现代和的古代旅行活动3. 就个体而论,旅行者的产生,是追求自己价值实现的和成熟的结果4. 的出现标记着旅行的出生5. 旅行孕育着旅行的因子二、单项选择题1. 采猎生产活动的最大特点是()的迁移和集散A定居性 B 集体性 C 季节性 D 规律性2. “迁移”与“旅行”共同的外面特点是()A 都是自然行为B 都是自由行为C 都是空间挪动D 都拥有非功利性3、采猎生产活动受()的影响最直接A 社会生活B 自然环境C 经济条件D 人类意识4. 人类旅行观点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是() 的产生A 农业B 手工业C 商业D 旅行业5、()创始了旅行的先河A 农民B 手工业者C 牧民D 商人6、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A 原始社会的早期B 原始社会的末期C 世界的文明古国D 原始社会的中期三、多项选择题1. 早期人类远途迁移的主要原由有()A 天气的变化B 自然灾祸C 采猎生产方式的流动性D 战争2. 拥有现代意义的旅行和旅行活动第一在() 出现A 古中国B 美国C 英国D 古印度四、判断题1、()旅行是在人类产生的同时产生的2、()商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五、填表题行为种类迁移旅行享福旅行外面特点空间挪动行为性质自然行为行为意识主动行为目的非功利答案一、填空题1、萌芽产生发展 2 、旅行意义本质特点3、文化意识经济条件 4 、享福旅行5、经商二、单项选择题1C 2C 3B 4C 5D 6B三、多项选择题1ABCD 2AD四、判断题1 错2 错五、填表题行为种类迁移旅行享福旅行外面特点空间挪动空间挪动空间挪动行为性质自然行为自由行为自由行为行为意识被动主动主动行为目的功利(生计)功利非功利第二节旅行的定义和内容一、填空题1、旅行是以“”为主,集、、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2、旅行是一种“边走边看” ,即拥有功能和相联合的活动形式二、名词解说旅行三、单项选择题1、以部下于旅行的有()A 远先人打猎迁移B 乞丐沿途要饭C 帝王巡游D 阿波罗号飞船登月2、旅行的前提是()A 旅行B 旅行C 为获取精神上的快乐感觉D 拥有包含性3、旅行最主要的目的是()A 旅行B 旅行C 为获取精神上的快乐感觉D 拥有包含性4、“会议旅行”也属于旅行,说明旅行观点拥有()A 异地性B 非功利性C 包含性D 宽泛性四、多项选择题1、旅行的内容包含()等活动A 旅行B 旅行C 娱乐、餐饮D 购物、住宿2、旅行活动追求的精神上的快乐感觉包含()A 人身的自由感B 精神上的解放感C 特定需要的知足感D 人生的幸福感3、旅行的目的宽泛,包含()A 就业B 商贸活动C 修业D 精神上的快乐感觉4、在一段完好的旅行时间内内,存在着或许发生着非功利性的旅行赏析活动,从理论上说,相同可称为旅行,如(A 会议旅行B探亲旅行)C公事旅行D商务旅行五、判断正误1、()旅行一经产生,便有了固定一致的定义2、()“商务旅行”属于旅行3、()安徽民工到上海打工属于旅行六、填表题差别与联系旅行旅行旅行目的就业修业乔迁等在哪处进行异地七、事例剖析题1、小张、小李、小王均定居广州。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为什么?答:不属于。
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金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游活动需要是如何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在其有关研究报告中曾经指出的那样,“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3 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⑴ 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⑵商贸旅行在旅游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⑶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⑴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的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⑵工作性质的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⑶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⑷运输条件的变化,蒸汽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5、铁路运输的出现为何会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答:(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广6、分析二战后来也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⑴世界人口的增加意义: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⑵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意义: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⑶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意义: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
⑷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意义: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出游人数大为增加,也使得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
第一章旅游第一节旅游与旅游学一、旅游学(一)旅游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旅游学研究的是人类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环境学、管理学、生态学及历史、地理等都有密切联系(二)旅游学研究的内容旅游学研究的内容一般包括:(1)旅游历史;(2)旅游的主体——旅游者(3)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4)旅游媒介——旅游业(5)旅游业的影响(6)旅游营销(7)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二、“旅游”一词的来源讨论:无论是汉语中的“旅游”,还是英语中的“Tourism”,在使用中都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
请看下列对话:对话一:“暑假期间你去哪了?”“到西藏旅游去了。
”对话二:“你喜欢从事什么工作?”“旅游。
”对话三:“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旅游。
”对话四:“你认为当今世界发展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什么?”“旅游。
”对话一中的“旅游”是指旅游活动。
对话二中的“旅游”是指旅游行业或旅游业。
对话三中的“旅游”是指旅游学科或专业。
对话四中的“旅游”是指一种内涵更为广泛的发展现象。
由于语境不同,“旅游”一词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对于中文语境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英文中的“Tourism”一词,若不认真体会其语境,而一概译为“旅游”,则很可能引起混淆或使人产生误一、旅游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各国专家学者以国际组织对旅游的定义很多,比较权威的定义有以下两个(一)“艾斯特”定义是由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与1942年提出的,后来被旅游科学转接国际联合会所采用艾斯特定义的内容是:“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不会导致长期定局,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但是请大家思考一下。
现在我们都有出差的经历,某个集团经理出差进行商务会谈,在前往及返回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游览观光,当然,主要目的还是赚钱。
这就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商务旅游。
那按照埃斯特这个定义,商务旅游也就不算旅游了吗?(二)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按照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定义,旅游时“人们为了休闲、上午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漏泄地方去以及在哪些地方停留的活动”那么请大家思考。
第一部分旅游概论第一章旅游概述[考点]1.了解旅游的产生,旅游的内容。
2掌握旅游的定义及其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特点及类型。
4.掌握旅游组织。
[复习指导]一、旅游的产生(理解)(一)旅行源于迁徙活动迁徙与旅行有共同的外部特征一一空间转动,不同的是迁徙是一种“自然行为”,而旅行却是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种“自由行为”。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有和分离1.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2.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3.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4.“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所谓“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三)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旅游是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旅游的定义和内容(掌握)(一)旅游的定义(熟练掌握)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中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二)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熟练掌握)①游览是具有“步移景异”功能和动静结合的活动,可在常住地进行,也可在异地进行,②旅行是指空间上的行进过程,目的广泛,包括功利目的的旅程,也包括异地游览、参观等活动。
③旅游是种排除功利目的的旅行和游览相结合,以获得精神愉快感受为本质的社会活动。
在④旅行是旅游的前提或手段,游览才是旅游的目的和内容。
⑤由此可见,只有旅行和游览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旅游。
(三)旅游的内容(了解)旅游的内容是指旅行,游觉,住宿、饮食购物和娱乐等六个方面。
三、旅游的本质属性(熟练掌握)(一)旅游的社会属性(1)旅游主体具有社会特性。
(2)旅游客体的社会性。
(3)社会的发展的进步,促使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变化。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1)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2)旅游资源是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第一章旅游概述第一节旅游的产生旅游经历从萌芽、产生、发展而日趋成熟的过程。
旅游是在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出来的。
一、旅行源于迁徙活动1.迁徙与旅行有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移动。
迁徙是早期人类未来生存被动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旅行时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有明确目的的一种自由行为。
2.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是对人类有自主意识的旅行预演。
虽不具备旅行观念但开始旅行的实践了。
3.采猎是流动性的生存方式具有季节性的迁徙和集散特点;早期人类的远途迁徙受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以及战争影响但主要是采猎生存方式固有的流动特点决定的。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1.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第一使人类从流动性生活走向定居性,标志着人类智慧的进步为、理性的提高和劳动创造的文化意识的发展;第二由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改进,促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多而产生了手工业,并从家庭劳动中分离出来;第三随着社会分工起来越细,使得从事不同性质劳动的人员的劳动及其产品需要进行交换,互补有无,因而,许多产品的生产目的已不是单纯为了自己消费,而更多的是为了交换。
商业是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2.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商人为了推销商品扩大购销渠道占领更多市场掌握各地的产销信息外出进行产品交换和长途贩运活动,于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商人们已遍走了他们所知道的世界。
所以,就整个世界而言,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3.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经商要要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给人精神上心理上愉快感受4. 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享乐旅行标志着旅游的诞生意味着旅游与旅行的分离。
享乐旅行实质上就是具有现代旅游意义和本质特征。
三、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人的生存意识、社会意识、精神文化意识随人类进化,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享乐旅行或旅游源于文化意识的发展,审美意识的发展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并非有了人类就有旅游。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1·1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四、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一)中国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骞、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五、19世纪以前旅行活动发展的特点古代旅行活动的特点可以用“局限性”来概括,表现在:1.环境依赖性2.商业旅行主导3.规模小4.非民众性(阶层局限性)5.自我服务6.行多游少§1·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产业革命:1.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使人们工作和生活地点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工业城市。
2.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3.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二、旅游业的开端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包租一列火车,载570人,每人缴纳一先令,往返24英里,由莱斯特到洛赫伯勒去参加禁酒大会。
此次活动开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外出之先河,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被认为是近代旅游的开端1845年8月4日,托马斯·库克组织350人由莱斯特去利物浦进行了一次消遣旅游。
特点:(1)本次活动是一次纯商业目的的旅游活动;(2)本次活动用时长(历时一周);(3)托马斯·库克对沿途进行了先期考察;(4)出版了第一本旅游指南(5)最早的地方导游。
3.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50万人由莱斯特去巴黎参观第二届世界博览会。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出国包价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