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动物城》——偏见下的乌托邦世界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的叙事分析《疯狂动物城》是一部由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电影,于2016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一个类似于现实世界的动物城市为背景,讲述了兔子朱迪·霍普斯和狐狸尼克·玛雅耶合作破案的故事。
电影通过描绘一个充满种族隔离的动物城市,突显了主题的重要性。
在这个城市里,动物们被分为“掠食者”和“被掠食者”两大类群体,并发展出了一套基于身份的社会结构。
兔子朱迪是第一个成为警察的兔子,但她面临了来自其他动物的质疑和歧视。
通过这种设定,电影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和偏见,让观众们对于这个主题产生了深思。
电影通过朱迪和尼克的合作以及他们之间的成长,强调了团队合作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刚开始,朱迪和尼克之间有着很大的误解和隔阂,但随着他们一起解决案件的过程,他们逐渐互相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种合作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案件,还让他们认识到每个动物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这个叙事线索表达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和合作的观点。
电影还通过揭示一个阴谋来增加紧张感和戏剧性。
在城市中,某些动物突然失控并变得疯狂,朱迪和尼克发现这背后可能有更大的阴谋。
他们相互配合,逐渐揭露出一个企图通过操控动物们制造恐慌的计划。
这个叙事元素不仅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紧张的氛围,也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不要被外表所欺骗,真相往往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发现。
电影以一个乌托邦式的结局来结束,展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朱迪通过努力和尼克的帮助,成为了动物城市的首位兔子警察,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叙事元素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和幸福的感觉,也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即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我们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疯狂动物城》的叙事分析展示了一个复杂但又充满希望的世界,通过描绘动物们的困境和成长,强调了社会公平、团队合作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这些叙事元素使得电影深受观众喜爱,并帮助观众们对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产生思考。
《疯狂动物城》揭示社会偏见的魅力之作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是一部既温馨又深刻的作品。
它以一个由动物所构成的城市为背景,通过讲述一只兔子朱迪与一只狐狸尼克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偏见问题。
这部影片以其精心构建的世界观、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主题,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成为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
首先,影片通过动物城市的设定,生动地展现了社会中的偏见现象。
在这个城市中,各种不同种类的动物都生活在一起,但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等级和种族歧视。
兔子朱迪作为一个小城市里的农村兔子,面临着来自其他动物的偏见和歧视。
她努力地想要成为一名警察,但却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这种设定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中存在的偏见和不公平。
其次,影片通过朱迪与尼克的合作,表达了对于偏见的挑战和改变的信念。
朱迪和尼克最初是互相猜忌的关系,朱迪对尼克抱有刻板印象,认为狐狸是不可信任的。
然而,在一次共同的任务中,他们逐渐建立了信任和友谊。
朱迪通过与尼克的合作,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对于狐狸的偏见是错误的,也明白了只有通过互相理解和合作,才能打破偏见和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
再次,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观众深入地感受到了偏见带来的痛苦与困惑。
朱迪在成为警察后,面临着来自同事和上级的质疑和歧视。
她不仅要面对工作上的困难,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
影片通过朱迪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偏见所带来的压力和痛苦,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偏见的深思。
最后,影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呼吁观众关注和改变社会中的偏见问题。
影片中的朱迪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她通过解决一起案件,揭示了城市中存在的偏见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影片以其积极的态度和深刻的主题,鼓励观众勇敢地面对偏见,用行动去改变社会。
总之,《疯狂动物城》是一部揭示社会偏见的魅力之作。
它通过动物城市的设定、朱迪与尼克的合作、细腻的情感描写以及积极向上的态度,成功地呈现了社会中存在的偏见问题。
972016年第21期2016年3月4日上映的《疯狂动物城》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观影热潮,这部名为“Zootopia”的电影是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片,正如许多动画片一样,这部电影通过动画人物和有趣情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特奇幻的动物乌托邦世界。
片名中的“topia”取自“utopia”,意为“乌托邦”。
乌托邦这个词首先出现在托马斯·摩尔的著作中[1],这部著作描绘了一座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的完美理想的小岛,虽然这个完美的世界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但后世的许多社会学家和学者仍然不断在虚幻和现实中构建“乌托邦”,罗伯特·欧文用自己的财产建立了理想社会的实验公社,他用自己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纺织厂凭借雇佣劳动所获得的资本积累来供养这个公社,所以在这个公社里,人和人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压迫和剥削[2],但是结果可想而知,这一理想公社仅仅维持了两年,就因资金问题宣告失败。
《疯狂动物城》中的理想乌托邦同样也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和谐”世界: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可以共同生活,即使是天敌也可以成为朋友;食肉动物保护整个城市,食草动物在这个世界里安居乐业;大型动物、小型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场所和工作;每种动物不必改变自己的天性却可以自由地在城市中生活;没有生物学的食物链,每只动物都凭借理智而不是动物本能生存、工作。
但是就是这么一部充满理想和童趣的电影中却似现实社会的镜子,镜头的每一帧都映射着现实生活的“野蛮”。
一、《疯狂动物城》中的理想乌托邦在这座动物城市中,以朱迪为代表,弱小的动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像电影中城市的口号一样,每个人都能成为想象中的自己,即使是凭借小聪明生活的狐狸尼克也通过帮助兔子朱迪也能重新拾起自己童年的梦想,“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一美国梦式的预设让动物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梦想,也让影片充满了正能量。
这座动物乌托邦还实现了动物世界的“大同”,所有种类的动物没有差别、共同生活在同一城市中,这个城市有热带雨林、北极区、沙漠区,适宜各种动物和生物生存,地铁的门适合各种动物的体型大小,河马从水里出站时有吹风机,饮料商店也有专门的工具使长颈鹿享受同样的服务,不同动物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也周 娟【作者简介】周 娟,女,湖北丹江口人,汉江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电影《疯狂动物城》影评与观后感:颠覆传统,动物世界的人文关怀当我们提到动画电影,我们往往会想到那些充满童话色彩、温馨甜美的故事。
然而,《疯狂动物城》却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
这部由迪士尼影业出品的3D动画片,不仅让我们捧腹大笑,更在欢笑背后透露出对现实世界深刻而独特的人文关怀。
首先,《疯狂动物城》的故事背景就十分独特。
影片构建了一个宏大且细节丰富的动物城市,这是一个所有动物和平共处的乌托邦。
在这个城市里,无论是娇小的兔子朱迪,还是狡猾的狐狸尼克,都有他们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影片通过这种设定,成功地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惊喜和新鲜感的世界。
在角色塑造方面,影片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
朱迪和尼克的形象立体丰满,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轨迹都十分鲜明。
朱迪的勇敢和坚持,尼克的机智和狡黠,都让观众在欢笑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此外,影片还通过一系列配角,如慢吞吞的树懒、凶狠的狼等,进一步丰富了动物城的生态,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期待和惊喜。
然而,《疯狂动物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它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和批判。
动物城虽然是一个乌托邦,但它同样充满了不公和偏见。
影片通过朱迪和尼克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除了深刻的主题探讨,《疯狂动物城》在视觉效果和音效方面也表现出色。
影片的画面精美细腻,无论是动物城的宏大景象,还是角色们的微妙表情,都制作得栩栩如生。
音效方面也同样出彩,配合情节的动作音效、环境音效以及影片中具有感染力的歌曲,使得观众能够更全面地沉浸在这个独特的世界中。
在观影过程中,我被影片中朱迪和尼克的友情与成长深深打动。
他们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不仅让他们实现了各自的梦想,更让他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动物世界,真挚的友情和坚定的信念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电影《疯狂动物城》观后感:但愿人间无偏见,天天都是乌托邦电影《疯狂动物城》观后感:但愿人间无偏见,天天都是乌托邦今天下午去电影院看了《疯狂动物城》,整个影片给我的感触很多!一只食肉动物和一只食草动物站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本能的会害怕一只食肉动物,可是在这可怕的外表下究竟又是怎样的呢?难道外表看起来温顺可爱内在就是好的嘛?我们往往被一些东西的外表所迷惑,影片中一只温顺柔弱的绵羊在背后导演了好大的一场阴谋,食草动物在动物之城占的数量是不少,可是这也不能成为绵羊想统治整个动物之城的理由啊!难道谁的数量多谁就是老大吗?就像老师说的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安安分分的做好自己比什么都强。
究竟谁可以发狂?难道只能是食肉动物会对食草动物带来威胁吗?食草动物就不能发狂吗?在社会中我们一般情况下会同情弱者,认为弱者就是需要帮助的对象,其实有的时候也要分情况,有句话不是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吗,可能我们一时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没有真正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谁也不好说,固有的成见迷上了我们的眼睛,影片中,一只慢的不能再慢的树濑却是一名飙车高手,一只兔子有时会承认自己是一只狡猾的兔子,一只狡猾的狐狸在兔子的嘴中有时是一只傻傻的狐狸,黑社会老大的手下是高大的北极熊自己却是一只像老鼠一般大小的动物,这些极大的反差提醒着我们,我们认为的不一定是对的。
在文学与艺术为人类本体创造的诸多喻体中,动物无疑是最贴切的那一个。
这种历史悠久的比喻手法有着朴素的科学起源。
一方面,达尔文揭示了进化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动物性和人性之间冥冥之中有着密切联系。
就以片中的两位主角为例。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狐假虎威”这两句在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俗语轻而易举地浮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构建了朱迪兔和尼克狐在观众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前者活泼善良,后者狡猾老道。
事实上,影片一开始便是利用,抑或是说顺从了人们的这种固有看法,把二者完全刻画为观众期待的模样。
疯狂动物城观后感友情与公平的动物乌托邦疯狂动物城观后感:友情与公平的动物乌托邦疯狂动物城是一部由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电影,以一个人和一个动物共同合作破案的故事为主线展开。
影片中,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类和谐相处,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友情和公平的动物乌托邦世界。
在这个动物乌托邦中,动物们既有各自的特长,又能展示友情与公平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主人公朱迪·霍普斯(Judy Hopps)是一只雌性兔子,身强力壮的她决心要成为一名警察,为城市带来公平与正义。
尽管面临来自不同物种的歧视和质疑,朱迪从不放弃,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最终实现了梦想。
这一情节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个体,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只有展示友情与公平,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影片中的友情是动物乌托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迪在接受警察训练的过程中,结识了一只狐狸尼克·玛赛(Nick Wilde)。
尽管一开始两人之间存在误解和隔阂,但通过相互帮助和理解,他们之间逐渐培养出深厚的友情。
尼克帮助朱迪破案,朱迪也帮助尼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影片通过朱迪和尼克的友情,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的和谐与团结,传达出友情对于一个乌托邦社会的重要性。
除了友情,公平也是动物乌托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影片中,动物乌托邦的法律规定了每个动物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然而,现实中,一些动物因为种族、身份和能力的不同而受到歧视。
朱迪在警察队中受到的歧视和对待,以及她的努力和坚持,代表了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最终,她通过揭露一个隐藏的阴谋,帮助城市恢复了和平与公平。
这体现了影片对于公平的强烈呼吁,让我们反思现实社会中的不公与偏见。
总结起来,疯狂动物城是一部充满友情与公平的动物乌托邦故事。
影片通过朱迪和尼克之间的友情以及朱迪对公平的不懈追求,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这个动物乌托邦鼓励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创造一个没有歧视和不平等的社会。
回想这部影片,我们被告知友情与公平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I Xi Ju Yu Ying Shi・戏剧与影视理想主义的艺术幻境—电影《疯狂动物城》文化学解析刘艳芳山西师范大学摘要: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艺术性的再现了“乌托邦”式的人类生存世界,影片影像符号的隐喻意义、偏见主题的表达以及解构主义手法的运用让影片具有典型的欧美文学批评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乌托邦符号隐喻偏见解构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153-03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在2016年3月份国内上映以来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和稳定的上座率,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第一部票房突破10亿元的动画电影。
无论是萌萌的动物角色的塑造设计还是华丽的舞台故事讲述,或者是动物版“007”的警匪情节的构建,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都可以说是近几年欧美电影文学的一个成功范例,因为它很好的阐释了欧美电影文学的几个“原型”,将美国文学的文化关照性以生动的动画形象解析出来。
一、《疯狂动物城》符号隐喻性意义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思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与之相关的是文艺批评上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学”转向,对人的存在意义的探寻由原先的关注人之外的因素转为更多的探究人的精神世界,文艺批评者更多的喜欢用语言学的相关内容来分析、阐释相关的艺术作品,“符号”“隐喻”这些语言学词汇成为解析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段。
电影作为一种生动的影音文本,运用“符号”“隐喻”等手法表现导演意图,让文本更加富有文化意味。
“符号”与“隐喻”是既相似又相对的两个概念,符号学自索绪尔提出的“能指”与“所指”之后,它们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解析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符号也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
而隐喻更多的是一种语言学概念,是一个词语的本义转化为另一个相似却不能代替的意义,与明喻相对,例如高尔基的《海燕》是隐喻,阿炳的《二泉映月》也是隐喻,卡梅隆的《阿凡达》同样是隐喻。
符号和隐喻都是一种超出自身意义的一种意义象征。
《疯狂动物城》:偏见与包容和谐共存的乌托邦作者:王丽丽程琦雯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0期【摘要】《疯狂动物城》被评为近几年来迪士尼出品的最好的动画作品,影片主要讲述了兔朱迪和狐尼克这两位性格相左的天敌阴差阳错成为搭档,一同踏上冒险旅程,破解惊天悬案的故事。
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追梦主题,无论是大框架还是小细节,影片具有的隐喻价值都能引起大人、小孩不同程度的思考。
【关键词】乌托邦幻想;偏见;歧视;包容;理解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45-01“疯狂动物城是一座独一无二的现代动物都市,每种动物在这里都有自己的居所。
它就像一座大熔炉,动物们在这里和平共处,只要你努力,就能在此闯出一番名堂。
”影片的画外音点燃了整座乌托邦的幻想,我们看到了不加掩饰的偏见与遍地生花的理解。
而无论是看似令人欣慰和赞同的理解,还是理所应当抵制和摒弃的偏见,在这座偌大的幻想之城中都需要全新的修正和恰到好处的包容。
一、偏见性包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对人、对事的态度;而包容性则指社会个体或某个社会主体能够包容客体的特性。
纵观整个动物城,其中的偏见性甚至不能用浅尝辄止来形容。
故事一开始,兔朱迪本身就遭受着先天和社会自古以来固有的偏见:兔子是做不了警察的。
这样的偏见就像是烙印在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差异、贫富差距一样,一部分是天注定,一部分是现实本身具有的不公平。
影片最后的解决方法是因为“乡下妹”朱迪坚信着梦想的力量,没日没夜地努力练习才终于荣耀地成为了动物城历史上第一名兔子警官。
诚然,这充斥着美式主义和个人奋斗的“兔朱迪成功记”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但细细想来,因为先天条件和自身固有的差距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才收到他人付出百分之五十就能获得的成果,这本身就是世俗带来的巨大偏见。
当然,无论是动物城还是现实生活,都为这种不公平造成的隐性偏见提供了恰当的包容:那就是坚定梦想,不断努力。
《疯狂动物城》——浅谈乌托邦存在之价值一部好的电影能够让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世界——同中存异,它的前提是自己本身就是多元、立体和饱满的。
《疯狂动物城》就是这样一个佼佼者。
从羊副市长和兔朱迪的不公待遇身上看到了性别歧视的议题,从狐尼克的身上看到了社会偏见,动物城也有乌托邦的影子,用充满树懒的行政机构讽刺现实中的低效率,爪爪冰棍隐射了地沟油,至于贯穿影片的线索午夜嚎叫不就像现实中的毒品吗?而影片处理这些问题时,坚持政治正确的态度充斥在影片的每个细节。
然而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并不让人反感,我想原因大致是影片在政治正确的外衣里套上了情感正确的处理。
简单说就是“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哭,谈理想的时候打鸡血,泼冷水的时候透心凉”。
接下来谈谈两处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一、乌托邦的存在价值——理想的现实模型动物城反复宣扬的这里每个生物都有可能性,什么样的可能性?参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而言,就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直至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在电影中的动物城设置里一一得到了照应。
适应每一个不同物种的基础设施保障了物种的生存和安全,同时也附带了尊重的文化渗透。
至于最高一层的自我实现,简单说就是梦想这一抽象目标的现实达成度。
如果说贪睡迟钝的树懒的行政工作、失踪水獭从事的花匠工作,虽然还有些打了些折扣,但也都至少安稳地被镶嵌到了社会大机器的运转中,实现了社会价值。
那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主角兔朱迪的警官梦想,弱势群体经由自我奋斗达成不可能的梦想,她的经历就是自我实现的完美叙事范本。
虽然事后她才意识到这一自我实现的不完全性,更多是自我价值而非社会价值的体现。
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添加了过多的个人理想成分,而忽略了现实所致。
如果这么看,动物城的确堪称一个理想国,照顾到每一个不同物种的差异,提供给他们自我实现的机会。
但是,动物城中上到权力的博弈,近到随处可见的男女不平等,还有无处不在的黑帮毒品地沟油问题。
这些问题仿佛让人看到了理想外衣上的补丁,所谓的完美原也不过是一个假象,现实揭露出了乌托邦的真实面貌。
《疯狂动物城》背后的美国社会1945年,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写下了一本书《动物庄园》(animal farm),隐喻了崛起中的人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于是英国人很快在1954年将其搬上了大银幕,并成为了英国史上第一部长篇荧幕动画电影,并在此后多次进行翻拍。
71年后,美国的迪士尼似乎是向前辈致敬一般的,上映了《疯狂动物城》。
《动物庄园》讲述了一群夺权的猪在推翻统治阶层的人类后,却在权利的集中和扩大之下成为了新的独裁者。
它就像一部反乌托邦的黑暗童话,极尽所能的黑暗讽刺。
相比之下,《疯狂动物城》似乎就是乌托邦的代表(有人已经称现实中的美国为乌托邦),其英文名Zootopia 就是动物园Zoo和乌托邦Utopia的组合。
这一次,迪士尼抛弃了它擅长的合家欢类型,而是转而暗喻了当今美国的社会现实,不得不说是它的一次转型与尝试,但是一如既往得,其中还是暗藏着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即小人物的成功和奋斗史。
兔子朱迪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兔子,想想《动物农庄》,在不同的意义指涉下农场里的动物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内涵——从小时候起,她就开始扮演关于“疯狂动物城”是如何建立的儿童舞台剧。
动物们开始进化,抛弃自己的动物性,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签下和平条约友好相处。
整个动物城似乎四处弥漫着流光溢彩的歌舞升平,这里基础设施完善,福利良好,每种动物无论大小种类,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在这个动物乌托邦你有无限的可能。
这活脱脱就是“美国梦”的写照。
我们可以把朱迪看成是一个怀揣着美国梦的移民,来自乡下,心怀着在都市创造一番事业的梦想踏进这一寸土地。
片中的朱迪就想成为一名保卫和平的警察。
在追查案件的过程中,朱迪去了不同的街区,这几乎就是当下美国不同族裔聚居区的现实写照。
有趣的是,作为警匪故事的《疯狂动物城》的幕后大阴谋居然是食草动物非法制造危机,意图诱发食肉动物的动物性,由此来制造恐慌并获取食草动物的大多数选票。
这样的设计不仅仅让剧情有了起伏,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直指美国所谓的民主核心:民主是为了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疯狂动物城》——偏见下的乌托邦世界
作者:王柳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4期
【摘要】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疯狂动物城》不出意外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本文旨在分析《疯狂动物城》通过一系列动物形象以及事件的刻画,来揭示人类世界美好以及阴暗的一面。
【关键词】乌托邦;偏见;救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122-01
一、偏见中的弱肉强食
作为迪士尼少有的春季档动画电影,在当下动物主题的动画电影日渐式微、难以出新之时,《疯狂动物城》出现了,它由《冰雪奇缘》的原班人马打造,因此影片质量也给人一剂强心剂。
片中的动物都按照现实中的大小比例设计,既真实又有可爱萌宠的即视感。
动物城有繁华的气派,细节又充满对现实生活的戏仿和对迪士尼的自嘲。
整部影片剧情节奏紧凑,结构精巧,是一部也适合成年人看的,满足他们诉求的,甚至可以超过真人电影的动画电影。
影片以在小镇长大的兔子朱迪和从小被歧视的狐狸尼克之间的故事展开:兔子朱迪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成为了动物城的一名警察,也是首位食草类动物警察,但在满是食肉类动物控制的警察局内,她不受重视,甚至不被尊重。
因为这种偏见,朱迪在上班的第一天过得并不如意,而同一时间段的狐狸尼克,虽然是食肉动物,但是自古以来狐狸是狡猾的偏见,也使得他在购物的时候出现一些状况,也因为这个状况,男女主角相遇。
似乎有些同病相怜的惺惺相惜。
即使在这个动物乌托邦内,所有的美好也似乎是一种假象,尽管影片多次强调食肉动物已经进化成了文明的物种,但是横亘在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间的鸿沟依然难以抹平。
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各种偏见:阶层的偏见,种族的偏见,职业的偏见以及历史的偏见。
然而陷入偏见很简单,打破这种偏见却很难。
二、偏见中的歧视
《疯狂动物城》的中心思想很明显:在这个大乌托邦里,人人团结。
创作者也企图利用兔子朱迪这个角色进行转换:让她由开始的被偏见的受害者成为后来的加害者。
本片围绕大量食肉动物失踪案件这一线索展开,刻意触碰动物城这一敏感话题——偏见与歧视。
在找到真相之前,几乎所有动物城的公民都相信是食肉动物的本性显露,DNA退化而造成的,也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得朱迪和尼克之间尴尬的历史关系暴露出来:尼克无法忍受他信任的朱迪偷偷拿着防狐喷雾器对他时刻戒备,而朱迪也在查明真相前,对食肉动物失望到极点。
二人关系破裂。
主观上极力反抗偏见,追求平等的朱迪,骨子里其实也无法完全清除偏见,在不经意间也很容易被蛊惑,而她也在接受完采访那段时间,成为了更大偏见的缔造者。
影片此时也达到最低潮,似乎在牵引着观众向偏见和历史妥协。
失意的朱迪回到家乡,她对自己之前的坚持和努力产生了质疑,她一直以来信奉的努力就会成功似乎也成了一个笑话,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渺小的她根本无力改变,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曾经的小伙伴,也是朱迪“死对头”的狐狸格雷的出现向朱迪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事情也开始向固有的偏见反击。
三、偏见的嘲弄
真相水落石出后,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罪犯居然是那个无害温顺的羊副市长,整部影片中她表现得温柔,体贴,似乎还有点懦弱,在狮子市长的打压下活着,令人同情。
殊不知,她就是引起整个动物城恐慌和骚乱的始作俑者。
谁能将她和毒贩子联想到一起呢,这无疑又是对偏见的一个嘲弄。
在这个背景下,朱迪和尼克联手调查食肉动物发疯事件就是在向固有偏见和历史偏见发起挑战。
并且在影片结尾向观众宣告,这一挑战,他们成功了。
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一挑战中,兔子朱迪更多是一种自我救赎,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真正消除横亘在她与尼克之间的芥蒂,在影片结尾夏奇羊的歌声中,用艺术与文化的力量维护和平,用对话与交流、沟通与理解实现多元共存的主题昭然若揭。
其实本片中还有很多亮点可寻:小若手掌的“大先生”;行动缓慢却名为“闪电”的树懒等。
“大先生”长得很像老鼠却名为鼩鼱(qu jing)。
这种动物生性凶残,甚至还会自相残杀,因此选“他”为“大先生”也便不奇怪了。
树懒行动缓慢,却在每天人流量巨大的车管局担任要职。
豹子天生敏捷,奔跑迅速,而在本片中,却塑造了一个贪吃笨重的憨厚形象。
与《疯狂动物城》同时期上映的还有好莱坞电影《荒野猎人》。
而《荒野猎人》在中国上映以来,票房不足4亿,相比较《疯狂动物城》的15亿票房,显得逊色不少。
笔者认为,许是更多人都青睐于温暖色调的缘故,《疯狂动物城》不论是灯光还是色调,都是以橘色为主的暖色调,造成一种温暖且明亮的视觉体验,而《荒野猎人》整部影片背景在落基山脉一带山区,冬天白雪茫茫,造成一种阴冷苍白的视觉感受,潜意识里也许不被太多人接受甚至欣赏。
参考文献:
[1]张永禄.《疯狂动物城》:乌托邦遗产与重启[J].探索与争鸣,2016(6).
[2]蒋文雯.《疯狂动物城》:完美的角色造型与角色塑造[J].大众文艺,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