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三 文学类文本 散文阅读(选考)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14.50 KB
- 文档页数:94
【高中散文阅读】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c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高考网站:总结内容要点和中心意义《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C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一、学习目标:1熟悉考场常见命题形式;2掌握常见命题形式的解题方法;3课后通过典型问题巩固。
二、考点透视:考场要求考生识别和选择各种信息或对象,然后对所选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总结和整合。
常见的命题形式: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这篇文章分几个方面和阶段撰写。
改变的过程是什么?需要进行总结和解释;3.总结写作思路等。
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另外,我们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三、典型问题:1一、真实主题展示(一)(.天津卷)塔上的树② 在码头靠泊时,你得仔细看看这幅风景画。
这是一座七层的古塔。
虽然它很古老,但不仅砖石风化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和屋檐都已损坏和不完整。
只剩下三个孤独的风铃,但它已经失去了声音。
只有被香烛熏黑的塔门和留在地上的灰烬表明这里还有人在祭祀,因此,我认为它的存在只是一个固化的历史故事。
湘西山区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一)本文第二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散文阅读概述教学目标:1.明确《2021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2.把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样步骤和方法。
3.散文阅读的常见题材。
教学难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样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考点解说:《2021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差不多特点及要紧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会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明白得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究作品包蕴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动身,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差不多特点和要紧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判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杰出语言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
(2)观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包蕴的思想感情,专门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明白得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表达。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定和审美取向作出评判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判。
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文学作品类阅读散文阅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三下册)共3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三下册)1《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下册)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阅读已成为学生日常教育中的核心部分。
而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阅读,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人教版高三下册的一门选修课程,本文将为您介绍这门课程的复习教案。
一、课程介绍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1)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2)掌握文学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加强对语言的运用;(3)增强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
2.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文学鉴赏基础知识;(2)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3)文学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4)文学批评和文学史;(5)二十世纪文学名著选读。
二、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讲解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知识、创作要素、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等内容。
通过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文学作品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信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互动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或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分组研读将学生分成小组,各组选择一部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并进行报告。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外阅读和写作通过指定阅读任务,刺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其文化素养。
同时,指导学生写作,让他们通过写作来反思、总结和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期中考试主要针对学生对文学鉴赏基础知识、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
2.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情况,包括对二十世纪文学名著的认识和理解。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阅读要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阅读中提高自我认知和思维深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为高考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散文概述1.1 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了解散文的来源、起源、定义、特点以及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1.2 散文的发展历史。
教师介绍散文的发展历史,以及现代散文的发展状况,并带领学生阅读相关散文。
2. 散文阅读2.1 散文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作者代表作品,了解散文的类型、特点及阅读方法。
2.2 散文课内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课内提供的散文文本,并掌握阅读方法,注意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
3. 散文写作3.1 散文写作基础。
教师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内容包括确定写作方向、构思、选题、思考和分析、写作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写作。
3.2 散文写作实践。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思考,选取一个主题进行散文写作,并在课堂上展示。
三、教学方法1.讲授与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结合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相关知识点。
2.讨论式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集体讨论、分组研讨活动,以促进学生对散文的深入思考。
3.写作实践式教学方法。
通过设定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写作,并在课堂上展示并互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不同类型散文的阅读要点。
3.散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价1.阅读报告。
要求学生在课后写阅读报告,分析散文的阅读方法、阐述思想反应等方面。
2.散文写作。
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写作实践,完成一篇散文,并进行课堂展示和互评。
3.课堂参与与表现。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1.讲义和教材。
提供散文阅读的基本概念、相关知识点以及散文选读材料。
2.电子屏幕和笔记本电脑。
用于呈现教材、辅助教学及作业展示。
七、小结本教学案重点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提高其阅读速度,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掌握散文写作的技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素材和文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文学作品类阅读散文阅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散文阅读与评析高中语文备课教案:散文阅读与评析教学目标:1. 了解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评析散文的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和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够准确把握散文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按照教学进度选择一篇适合的散文作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
2. 阅读材料与练习题:准备一些与散文主题相关的素材和阅读练习题,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散文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学生讨论散文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和欣赏散文。
二、散文阅读(15分钟)1. 分发散文作品给学生,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2. 用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方式表达了主题情感?三、散文评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重要内容和主题,并让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谈谈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理解,互相评析散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3. 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解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散文,并纠正错误的理解。
四、散文写作(30分钟)1. 提供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写作时注重情感表达,同时要求准确、连贯的语言表达和良好的篇章结构。
3. 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互相交流和评析,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散文赏析(10分钟)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欣赏,展示出色的作品,并对其进行评析,让学生从中学习和借鉴。
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以及对散文阅读与评析的认识提升。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要求每周都阅读一篇散文作品,并写一篇评析文章。
2. 定期开展散文比赛,让学生通过写作和演讲的形式展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文学作品类阅读散文阅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文学作品类阅读散文阅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情纵览阅读素养1.形散而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表达事件的发展,也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这些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人生经验;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但却饱含哲理,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不是凭空而发,它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作者也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绝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4.分类按内容和性质分有以下几种: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整体感知,精准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读文时也要始终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具备了以上读文意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
要在考场上轻松解读散文内涵,把握命题意图,需遵循以下阅读步骤:1.圈点勾画,理清思路文必有思,思必有路。
散文取材自由,材料丰富,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阅读散文,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
专题十三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选考) [复习建议] 本专题建议用时10课时[考题试做](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分)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
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
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
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抔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
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蹿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濛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
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
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
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
”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
”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
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
”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
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
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
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
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
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
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
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
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
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
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
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
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1.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
(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可以运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找到有效的阅读区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在本文中,“汨罗江”有着丰富的含义,其表层含义是作者游玩的自然之江,是浸透着屈原理想和泪水的那条江;而深层含义则是作者产生联想和感悟,可根据“何处没有汨罗江”“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等提示语,找到相关语段,进行分析提炼。
作答时应该注意题目要求答出“两种主要含义”。
答案:①屈原殉国之处;②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③忧国忧民者的苦难象征。
(第一点3分,第二、三点3分,第二、三点答出任何一点即可给3分)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本题需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
开始写到“我”到了汨罗江边,饮了一口江水,感叹道:“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这也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
面对朋友的不理解,想起了禅家的一段“公案”,赋予了“汨罗江”以丰厚的含义。
第十七段最后一句:“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惆怅”。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历程,概括前文中的变化。
看着江面上的“渔翁”,想到“渔翁形象”,点明自己“惆怅所在”(第二十段)。
引用清代诗人的诗作点明自己的心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我”“朝圣心情”也就“索然”了。
这样作者的情感历程就理清了。
答案:①愤世嫉俗(愤怒);②惆怅;③索然(失望)。
(6分)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文中“渔翁”形象是在第十八段开始出现的。
眼前飘过的“渔翁”是只看重自己的收获的人,进而概括“中国的渔翁形象”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世间的一切与他们毫不相关。
而这种由此及彼的概括是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行的。
对比凸显屈原形象的高大,而写屈原也是为了写作者自己对现实的感慨。
答案:寓意:(1)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2)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5分)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解析:选AE A项,最后的因果关系不当,没有理解“苦”的深层含义。
E项,“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属于把文中不确定的信息当做必然的结论了。
[锁定考向]一、考纲在线《考试说明》与本考点有关的要求是:阅读鉴赏散文。
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散文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能力层级分为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
二、命题分析1.江西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除2012年、2011年选取了小说外,其他年份都选取了散文作为考查对象。
虽然散文与小说都属于文学类文本,考试大纲要求的能力也相同,但是在具体的考查中,命题的角度还是有所不同的。
2.对于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其着力点往往放在含义、作用的分析以及归纳概括上。
如2010年江西卷第16题、18题考查的是理解词语的含义(作用),第17题考查的是对感情脉络的归纳概括。
2012年山东卷第19题考查的是叙述方式及作用,第20题考查的是理解句子的含意(包含作用),第21题考查的是分析语言特色。
2012年安徽卷第12题考查的是对感情脉络的归纳概括。
2012年北京卷第17题考查的是概括归纳的能力,第18题考查的是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
可见,这类题目是散文类阅读考查的重点。
散文阅读 一 分析结构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思路组织的,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
而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体现全文行文思路的重点句段。
高考考查结构思路的题目不少就是分析首尾句段、过渡句段等特殊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常见的设问形式:1.这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说说×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
3.××句单独成段,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小说的结尾(开头)有什么作用?际考查中,主要又可以分为句子的作用、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物象的作用五种。
[例一] (2011·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针挑土芳菲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
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
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
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
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
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
“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