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名师精选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五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描述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的关系
3.说明绿色植物在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
4.关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培养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各种作用
【教学难点】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各种作用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1.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
2.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引导的方法
4.本节课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最精彩的地方
5.教学改进其他建议。
以
着决定性作用,与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本课题主要介绍绿色植能描述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
通过“分析我们的生活与绿色植物的关系”活动、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认识
(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释放和发展。
但参与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认识能力有高有低,特别对课题研究性方法不
访问,展览交流等活动。
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课件;组织学生搜集相关绿色植物和生物圈的资料。
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相关的主题活动图片、视频、辅助研究的量表和样张。
分工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评价表。
第七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第二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生物圈的概念2、举例说出人类和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3、概述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碳氧循环、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人类和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2、概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蒸腾作用。
三、教学难点: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和自主学习法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在进行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活动——猜谜语。
(展示幻灯)很好,只有森林才能够在水多的时候吞进去,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也只有森林才能在水少的时候吐出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森林怎么会有这样大的本领呢?那是因为在森林里有许许多多的什么?教师活动:很好,正是绿色植物在起作用,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话题就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通过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生物圈?请同学们顾名思义想一想,可不可以理解成在一个圈子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翻开书119页,在第一段中找到生物圈的概念并齐读一遍:地球上的生物和他们生活环境的总称。
2、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15分钟)教师活动:好了,各位,看看咱们周围绿色植物多不多?这些植物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呢?我们想象一下,假如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人和动物还能生存吗?为什么不能?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请各位帮忙解答一下,假如说没有绿色植物,我们就没有蔬菜、水果,没有大米、面条吃,但是我们还可以吃蛋,吃肉,吃牛奶呢!有了这些食物,人类和动物不是就可以生存了吗?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很好,人类在吃肉和吃牛奶的时候其实也是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同学们是否还能举出人和动物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其他例子呢?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都直接或间接的以绿色植物为食,没有绿色植物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多姿多彩的地球,因此绿色植物被誉为“生命之母”。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阐明绿色植物在维持大气二氧化碳和氧平衡中的作用;(3)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述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2)积极参与讨论、活动及形成小组合作精神。
【设计思路】这一节是本章的第四节,在对前两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学习之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已经在学生的知识体系里逐渐地明朗化。
本节作为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篇章,更多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引申、总结,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培养学生更多的探究问题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保护植物资源及如何保护等重要内容。
在这一节中,应该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食品、用品着手,让学生自我探究的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绿色植物,便于理解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为其他异养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而第二点绿色植物在维持大气二氧化碳和氧平衡中的作用和第三点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水循环的作用都是难点,主要通过总结所涉及到的前面章节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应用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化难为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我探究得出结论,从而更好的理解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作用,以提高环境的保护意识。
由于本节课程时间为20分钟。
因此在内容上的安排即是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第二点进行展开。
【教法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问答法、观察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言]:上一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一段由俄国科学家季米里亚捷夫写的诗句,还记得么?(引起话题,提升兴趣)在我们开始新课之前,先一起来重温一下:“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休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朗读诗歌选段,总结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学习,知道这位伟大的“普罗米修斯”是指的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并释放氧气。
(2)说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3)概述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关注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意义。
(2)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2)探究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动画演示。
(2)实验材料和用具,如新鲜的叶片、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石棉网、镊子、火柴等,用于演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3)制作好的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2)分组收集有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如森林、草原、花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绿色植物在这些景观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1、绿色植物是生产者(1)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
强调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条件(光)、场所(叶绿体)和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2)播放光合作用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3)组织学生讨论光合作用对生物界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知识与能力目标】1、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4、列举若干种人和动物所吃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参与绿化家园活动。
2、关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培养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和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2、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对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决定性作用。
3、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
【教学难点】理解归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
1、◆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新课导入】生物圈:生物圈2号:生物圈2号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 2号计划设计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生态与环境研究,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并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 1991年9月26日,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员首次进驻生物圈2号,1993年6月26日走出,停留共计21个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均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和实践经验。
想想:植物在维持生物圈2号运行的作用是什么?【讲授新课】【讲授】一、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呢?(一)绿色植物为生物圈其他生物和人类提供食物和能量给出一系列图片,进行讲解示例。
绿色植物、植食植物以及肉食植物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水稻、高粱、玉米、水果和蔬菜为人类提供食物。
(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平衡状态。
结合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图片思考以下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途径有哪些?吸收途径是什么?人与动物呼吸及燃料燃烧所需的氧气来源于什么途径?大气中,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绿色植物在此起到了什么作用?小结: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并释放氧气。
(2)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消耗氧气。
(3)概述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4)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形成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并释放氧气。
(2)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消耗氧气。
(3)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4)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产物和条件。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平衡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资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资料,加深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森林、草原、花园等,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讲授新课(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①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场所: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场所是叶绿体。
②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目的:探究绿叶在光下是否能够制造有机物(淀粉)实验材料:盆栽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实验步骤:a 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绿色植物能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2、理解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空气净化器”。
(重、难点)3、描述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理解绿色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挖掘本节课的情感点,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的动画、“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动态模式图、自然界中水循环路线示意图、大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录像等。
学生查阅“温室效应”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沙尘暴图片。
2、提出问题:近几年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学生谈看法。
4、教师点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一)绿色的能量转化器1、课件展示“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引导学生结合教材65 页第一自然段,思考生物圈中能量是怎样转化和利用的并完成导学案。
2、提出下面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小组讨论:(1)上述生物中谁能直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2)动物以什么为食?它体内的能量从哪里来?(3)请同学思考猜测一下,我们平时吃的蘑菇、木耳的能量从哪里来?(4)概括总结太阳能是如何被生物圈中的生物利用的?3、小结:在生物圈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而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是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对整个生物圈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之母”。
过渡:课件呈现下面的资料:一个人一天平均吸入25 千克的空气(约含5 千克的氧气)消耗其中的约1 千克的氧(不含动物呼吸及燃烧所消耗的),当空气中氧的含量下降到7%--8%时,人就会昏迷、窒息、甚至死亡。
可是自然界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
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2教学分析本节课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中是综合性知识,它的内涵与外延都非常广泛,课程资源也非常丰富,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现象结合也极为密切,有些还属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了解多,兴趣浓厚。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和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具有了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学生能在相互讨论和研究过程中归纳总结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关注生物生存环境的环保意识。
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资料、验证实验、应用实践、处理信息等形式展开。
教学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为生物生存提供了食物和能量;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2.明确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3.了解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4.描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
5.挖掘本节课的情感点,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2.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对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决定性作用。
3.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
4. 理解归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的动画、"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动态模式图、自然界中水循环路线示意图、大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录像等。
普罗斯特勒实验装置一套:密闭的玻璃罩、蜡烛、绿色植物、小白鼠等。
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沙尘暴的录像及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的资料请学生观看。
2.引导学生描述沙尘暴的危害,并适时地提出问题: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诱发学生兴趣。
3.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到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与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使学生意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二、观察与思考1.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的动画。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运用前面所学习的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分析动画,从中获取信息。
2.为了便于理解生物圈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教师在课本问题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变动,使问题变的简单易懂,轻松突破难点。
大屏幕出示问题:(1)上述生物中谁能直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2)动物以什么为食?它体内的能量从哪里来?(3)请同学思考猜测一下,我们平时吃的蘑菇、木耳的营养从哪里来?(4)概括总结太阳能是如何被生物圈中的生物利用的?3.为了照顾每一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让优等生吃的饱,中等生吃的好,后进生吃的了,使所有学生学有所得,这四个问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并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
4.对于第三题,学生大多认为蘑菇、木耳和绿色植物一样能进行光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解惑:它们也是利用环境中的有机物来生存的,而环境中的有机物最终也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这样学生即认识了蘑菇、木耳的能量来源,又为以后学习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奠定基础。
5.归纳小结:在生物圈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而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是绿色植物,它是生物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对整个生物圈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之母",使学生全面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三、情景设疑,轻松过渡1.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日常生活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各类图片。
2.引导学生质疑: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会不会因此而减少呢?3.学生结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知识,轻松过渡到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四、观察实验,思考问题:1.课前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该实验,让他们体会到实验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上课时由他们演示该实验过程并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他同学也会以他们为榜样,自愿加入兴趣小组,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小白鼠为什么不久就死了?""燃烧的蜡烛有了植物仍能继续燃烧,植物与小白鼠为什么能活着?"等。
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回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让学生认识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3.师生共同归纳: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使学生理解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达成共识: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4.引导学生回忆大气中95%的氧气来自于海水中的藻类植物,使学生明确:我们不仅要保护身边的树木小草,更要保护海洋植物,以此培养学生爱护植被、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联系实际、迁移升华1.温室效应(1)大屏幕出示温室效应的有关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明确什么叫温室效应?以及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a温室效应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b为减缓温室效应,我们如何做?(2)分组讨论: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讨论最充分,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透彻。
小组同学积极讨论、相互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合作讨论,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他人闪光点的启发。
这样,在讨论中开阔了思路,在交流中获得了提高和发展。
(3)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共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
2.臭氧层破坏(1)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夏季我们经常在外出时涂上防晒霜,戴上太阳镜和太阳帽,打上遮阳伞,这是为什么?学生会齐声回答: 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但是如何防止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呢?学生鸦雀无声,无人回答。
然后大屏幕出示资料,请同学阅读资料。
在资料中学生认识到臭氧层的作用、臭氧空洞出现的原因以及防止臭氧空洞出现的措施。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图书馆、资料室、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六、集思广益、献计献策:1.教师引导:绿色是宇宙赋予我们星球的奇迹,它的作用的确是太大了,因为有了绿色,我们的生物圈才如此生机勃勃。
然而我们国家植被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拯救绿色。
2.小活动:你说、我说、大家说为拯救绿色,同学们献计献策:(1)多植树造林。
(2)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及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
(3)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
(4)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5)不践踏草坪等。
从而激起学生关注祖国,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七、归纳总结、发出倡议1.师生共同总结:绿色植物是改造地球面貌的主力军是绝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既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又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提出倡议:请伸出你我的双手,为保护生物圈中的这一片绿色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说明一、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在小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彼此配合更加默契,相互信任程度加深,合作意识增强,资源得以共享;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心理素质得到加强。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捕获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心得,达成共识,形成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
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三、通过分层教学,对各层次的学生给以多样的、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鼓励,使后进生学有所得,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使优等生能吃的饱,扩大了知识面。
从而使每位学生的成绩得到肯定,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求知欲。
四、实验操作是生物课最经典、最刺激、最具开发性的动手方式。
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实验操作,上课时由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动手操作,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让学生在课后到图书馆、资料室、网上来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通过实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和课堂气氛都相当好。
三、通过小活动:"你说、我说、大家说"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为保护绿色献计献策,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教学程序一、复习提问,巩固知识: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自动的"空气净化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起疑问:1.先呈现一组青山绿水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接着出现背景说明:中国有句谚语: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