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5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在北京人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几处较大的灰烬堆和一些烧石和烧骨。
这说明了北京人A.已开始制造工具B.已开始建造房屋定居C.会使用天然火D.会制造简单彩陶2.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山顶洞人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④③②①3.“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
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
”诗句描写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一次战争,其交战双方是A.黄帝对炎帝B.黄帝对蚩尤C.炎帝对蚩尤D.黄帝、炎帝对蚩尤4.夏王桀、商王纣、周厉王这三位国王都是A.实行残暴的统治B.王朝最后一个王C.王朝的建立者D.统治达到最强盛的时期5.1899年,北京的官员王懿荣因病在药店买药时,发现龙骨这味药上刻着符号。
他认为这是古文字……这里的”古文字“是指()A.隶书B.甲骨文C.铭文D.小篆6.史书记载:(某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互相攻伐,同时积极进行朝聘、会盟等外交活动,形成了霸权迭兴的局面,先后崛起了郑、齐、晋、秦、楚、吴、越等多个实力较强的国家”。
以下对该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形成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B.这种现象出现在战国时期C.当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D.说明诸侯崛起和王室衰微7.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列属于历史史实的是A.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B.孔子主张“以德治国”C.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D.科举制度是扼杀人性的罪恶制度8.公元前260年,秦王亲自来到河内,井把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征调到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
当时,秦赵两国激战于A.城濮B.桂陵C.马陵D.长平9.“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列诗句能够补证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是A.直辖郡县开宏宇,文轨衡同定法章B.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C.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D.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10.历史学习中要掌握历史年代与世纪的计算方法。
2013年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将准确答案填入下表相对应序号内)1、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合自然的水平,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在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中,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居民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的生活特点不包括()A、过着定居生活B、会建造房子C、住半地穴式房子D、会种植庄稼3、标志着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事件是()A、禹建立夏朝B、涿鹿之战大败蚩尤C、汤战胜桀D、盘庚迁都到殷4、西周实行分封的根本目的是()A、结成部落联盟B、“公天下”变成“家天下”C、天子为巩固其统治D、为削弱地方诸侯力量5、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事,警事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
富含很多古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生活的历史写照。
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相关的是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人们最早能够用到这个成就是在()A、商朝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7、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这则故事体现出孔子倡导并实践了他的思想A、“仁”B、“因材施教”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8、孟子认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他的观点是()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B、要发展林业C、要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D、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回答9-11小题。
9、很早时候,我们先民就总结出食“五谷杂粮”有益于健康的养身之道。
我们知道,“五谷”农作物的齐备是在()A、夏朝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秦汉时期10、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它是由总结出来的A、扁鹊B、黄帝C、华佗D、张仲景11、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书籍()A、《齐民要术》B、《水经注》C、《缀术》D、《伤寒杂病论》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见下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附参考答案共8套NO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
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相应序号内)1、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在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中,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居民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的生活特点不包括A、过着定居生活B、会建造房子C、住半地穴式房子D、会种植庄稼3、标志着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事件是A、禹建立夏朝B、涿鹿之战大败蚩尤C、汤战胜桀D、盘庚迁都到殷4、西周实行分封的根本目的是A、结成部落联盟B、“公天下”变成“家天下”C、天子为巩固其统治D、为削弱地方诸侯力量5、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事,警事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
富含许多古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生活的历史写照。
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人们最早可以用到这一成就是在A、商朝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7、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这则故事体现出孔子倡导并实践了他的思想A、“仁”B、“因材施教”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8、孟子认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他的观点是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B、要发展林业C、要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D、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回答9-11小题。
9、很早时候,我们先民就总结出食“五谷杂粮”有益于健康的养身之道。
我们知道,“五谷”农作物的齐备是在A、夏朝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秦汉时期10、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它是由总结出来的A、扁鹊B、黄帝C、华佗D、张仲景11、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书籍A、《齐民要术》B、《水经注》C、《缀术》D、《伤寒杂病论》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见下图)。
2014年七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全卷两个大题,共29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O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十一长假,小聪高兴地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探究的愿望。
元谋人遗址在我国A.云南省B.贵州省C.浙江省D.陕西省2.“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节,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始租,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
你知道这位“人文始祖”是A.尧B.舜C.禹D.黄帝3.你知道海外华人常自称是“炎黄子孙”的原因是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4.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
这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5.它是目前世界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1世纪来临之际,它的仿制品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献给联合国,现已被联合国永久珍藏,它是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像C.四羊方尊 D.青铜豕尊6.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7.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发展作用很大,成都平原之所以成为千里沃野,得益于A.白渠B.都江堰C.郑国渠D.灵渠8.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这位站在文明门槛上最伟大的人是A.黄帝B.尧C.舜D.禹9.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D.社会生产力发展10.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战乱不休。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学生们都在忙着对付迫在眉睫的历史期末考试。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它南北的起止点是A.江都开封B.余杭涿郡C.余杭洛阳D.杭州北京2.郭沫若所说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谁的评价A.武则天B.汉武帝C.隋文帝D.唐玄宗3.唐朝时期,增进了汉藏之间友好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B.文成公主入吐蕃C.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D.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4.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是_______,它比欧洲人建的类似的桥早了七百多年。
A.赵州桥 B.宝带桥 C.玉带桥 D.卢沟桥5.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
其中被称为“诗圣”的是A.李白B.柳宗元C.杜甫D.白居易6.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B.有大量的碑刻书画C.建筑具有独特风格D.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7.宋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有和,澶渊之盟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
建立这一盟约的双方是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C.南宋与金D.南宋与西夏8.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唐人街”,“唐人”这一称呼始于A.西汉B.东汉C.隋朝D.唐朝9.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B.广州C.泉州D.临安10.北宋前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子的使用范围是A.四川地区B.东南地区C.北方地区D.东北地区1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A.维吾尔族B.回族C.苗族D.白族12.“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让我来调个偏方专治你媚外的内伤”这是周杰伦弹唱的中国风系列歌曲《本草纲目》中的歌词,下列对于《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B.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D.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3.郑成功在致某外国总督的招降书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7. “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前’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现代人的特点。
”根据这些特征,请你判断他们应该是 ( )A.人元谋人B.认北京人C.蓝田人D. 山顶洞人8. 一提到中国,人们都说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那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现在 A.约公元前771年 B. 约公元前1600年C.约公元前2070D.约公元前1046年9. 如果你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夏朝,在当时的都城担任官职,不可能看到 ( )A.监狱里关满了犯人B.夏桀勤政爱民C. 王位继承世袭制D. 奴隶被迫在农田集体劳动10.商朝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几次迁都,直到一位商王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这位商王是 ( )A.启B. 汤C. 盘庚D. 纣11.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
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 )A.夏王桀B.商王纣C.周厉王D.周幽王12.在我国古代早期历史上.商代影响深远。
下列有关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图一司母戍鼎 图二甲骨文 图三 殷墟宫殿复原图A.图一表明商朝青铜铸造水平髙B .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C.图三与商王盘庚迁都密切相关 D .三幅图证明商代我国开始有早期国家13.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他审时度势,提出“尊王攘夷”;他坐享东方,拥有鱼盐之利,终成春秋五霸之首。
“他”是 ( )A.楚庄王 B . 晋文公 C .秦穆公 D . 齐桓公14.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面的是 A .齐国 B .楚国 C .秦国 D .燕国15.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 ( )A.城襥之战 B .桂陵之战 C .马陵之战D .长平之 16。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17.史书记载“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以至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谓之天府”的局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5)解析一、选择题1.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一次实践。
人们知道北京人会使用火是通过哪一途经了解到的A.文字记载B.神话传说C.大胆猜测D.遗址发掘2.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下列工具中,代表距今六七千年前原始居民使用的工具最高水平的是()A.B.C.D.3.下图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
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是①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③他制造船只,发明弓箭④他发明算盘,创造文字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黄帝4.北京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中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受土地,平息动乱。
此记载能够印证的内容是()A.诸侯定期朝觐周天子B.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C.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D.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5.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有多种造字方法。
根据以下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A.会意B.象形C.形声D.假借6.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春秋初期还剩170多个,到战国初期仅剩十几。
这反映出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A.弱肉强食B.人口数量减少C.国家变弱D.逐渐趋于统一7.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告诉我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下列人物中最早提出了这一观点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8.《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某水利工程建成后,某地“水旱从人,不知饥僅。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一水利工程是()A.岷江B.都江堰C.郑国渠D.灵渠9.“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
一朝灭六国,功业盖穹苍。
立志平天下,西北驱虎狼。
役民数十万,长城起边疆。
”这是李白《怀古》中的诗句,其中没有涉及到秦始皇的哪一方面?()A.完成国家统一B.击退匈奴威胁C.修筑万里长城D.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10.陈胜呼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号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键入文字]
2014 年人教版初一历史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所选答案代号填在后面的表格内。
共30 个小题,每题2 分,计60 分。
1.公元46 年用世纪、年代表示,正确的表述是
A.公元一世纪40 年代
B.公元二世纪40 年代
C.公元一世纪50 年代
D.公元四世纪60 年代
2.生活地点在今北京周口店一带的远古人类有
A.元谋人、蓝田人
B. 元谋人、北京人
C.蓝田人、山顶洞人
D.北京人、山顶洞人
3.下列史实,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尧传位于舜
B.舜传位于禹
C.禹传子,家天下
D.启打败有扈氏
4.今天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B.司母戊鼎
C.虎耳铜鼎
D.四羊方尊
5.历史上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在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6.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打击奴隶主贵族
B.确立封建统治
C.官吏由国君委派
D.实行土地私有
7.中国人开始使用铁家具是在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夏朝
8.商周的一些青铜器上也铸刻有文字,被称为
A.甲骨文
B.青铜文
C.金文
D.铜文
1。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2013-2014年度施甸县⽼麦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质量检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 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组号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_⼀、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请把正确选项填写在下⾯的表格内。
)1、⼈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A、会制造和使⽤⼯具B、能直⽴⾏⾛ C.⽤⼿劳动 D.过群居⽣活2、沉睡在地下的元谋⼈,距今约:A、280万年B、170万年C、70万年D、18000多年3、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类是:A、北京⼈B、⼭顶洞⼈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4、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A.尧 B.舜 C.禹 D.黄帝和炎帝5、商朝在历史上⼜被称为殷商,是因为下列哪⼀件事情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盘庚迁都D、平王东迁6、下列青铜器中,最能体现三星堆青铜⽂化的是A、司母戊⼤⽅⿍B、四⽺⽅尊C、青铜⽴⼈像D、青铜盘7、我国有⽂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春秋B、商朝C、战国D、西周8、被齐桓公任⽤为相,进⾏改⾰的是A、伊尹B、管仲C、孙膑D、庞涓9、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卿⼤夫是①韩②赵③魏④楚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0、右图反映的是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处于第三等级的是:A.诸侯 B.卿⼤夫 C.⼠ D.国⼈11、根据孔⼦⾔论整理成的书是A.《春秋》B.《尚书》 C.《论语》D.《诗经》12、“知彼知⼰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出⾃A.《道德经》 B.《孙⼦兵法》 C.《韩⾮⼦》 D.《论语》13、为巩固统⼀,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实施的相同措施是A.统⼀⽂字 B.统⼀货币 C.统⼀度量衡 D.盐铁官营14、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共同点是A.打击儒学B.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化思想专制现象D.弘扬中国最先进的⽂化15、北魏孝⽂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洛阳C.开封D.邺城16、⽔排是⼀种A.纺织⼯具 B.冶铁⼯具 C.灌溉⼯具 D.耕种⼯具17、云冈⽯窟和龙门⽯窟分别位于哪两个省?A、陕西、河南B、⼭西、河南C、⽢肃、陕西D、⼭西、⽢肃18、秦统⼀六国后,规定了通⾏全国的标准⽂字,它与下列哪⼀字体相同19、汉朝时期,中国同西⽅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A、长安——河西⾛廊——今新疆——西亚——欧洲B、长安——今新疆——河西⾛廊——西亚——欧洲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廊——欧洲D、长安——河西⾛廊——今新疆——欧洲——西亚20、著名的司母戊⼤⽅⿍因铸造有“司母戊”三个字⽽得名,这三个字属于A、甲⾻⽂B、⾦⽂C、⼩篆D、⾪书⼆、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1、永嘉年间,中原地区汉族⼈民⼤规模地举家南迁的现象,史称22、鲁迅称赞《史记》是“”。
历史试卷
1.科学证明,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A.使用火 B.直立行走 C.劳动 D.使用文字
2.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①农耕已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③使用天然火④人工取火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3.《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A.尧舜禹时期
B.黄帝、炎帝时期
C.山顶洞人时期
D.半坡氏族时期
4.世界上的农作物最早在我国开始种植的是
A.水稻、棉花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烟草
5.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夏、商、西周是以()为主的社会
A.青铜制造业
B.商业
C.农业
D.畜牧业
7.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
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D.召集诸侯会盟
8.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楚国
B.齐国
C.秦国
D.燕国
9.下列言论,出自右图之人的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0.李冰修建都江堰主是为了
①造旅游景点②防洪③给缺水的成都平原供水④灌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下列选项中,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A.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筑
C.商业与城市的兴盛
D.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1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B.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
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C.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
他总结出望闻问切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沿用
D.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是曾侯乙墓编钟
13.假如战国时期一个楚国的农民给远在齐国的朋友写信,最可能写在什么材料上?
A.竹简
B.青铜器
C.纸
D.丝帛
14.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15.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录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你认为当时记载这一天文现象的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
B.金文
C.铭文
D.大篆
16.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17.下面对秦朝统一的说法正确的有①秦朝统一时间是公元前221年②秦朝的都城设在咸阳。
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③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④秦朝统一,严重危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8.下面对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战国末年,秦、赵、燕为防止匈奴南下相继修筑长城②秦朝统一后,利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部原有长城进行增补③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多里④长城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世界人类古代文明的一大奇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9.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20.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
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
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最相似之处是
A.实施结果
B.实施过程
C.实施目的
D.实施背景
2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23.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2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加强思想控制
D.注重儒家学说
25.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A.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B.汉武帝时,对匈奴用兵,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C.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D.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27题15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3分)
(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6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3分)
(2)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4分)
(3)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5分)
(4)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3分)
28、(20分)观看两幅图片后,回答下列问题:
(1)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了。
那时的西域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2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及其意义是什么?(4分)
(2)按由东向西的顺序写出该路线所经主要地点。
(4分)该路线的开通,反映了西汉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
(3)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或官职?有何意义?(4分)
(4)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请分析一下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