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度刘郎今又来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6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全诗翻译赏析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译文】种桃的道士哪去了?前回的刘郎今又来。
【出自】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11)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注释:屯田员外郎:官名。
掌管国家屯田及官员职田配给等事。
出牧连州:出任连州刺史。
汉代称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牧,唐代称为刺史。
寻:不久。
前篇: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旋:立刻,很快。
有:通“又”。
有、又放在两位数字之间,表示整数之外又零多少,是古代人的习惯用法。
主客郎中:官名。
负责接待宾客等事务。
荡然:空空荡荡的样子。
兔葵: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林中或林边草地阴凉处。
后游:后游者,后来的游人。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百亩:表示面积大,并非实指。
中庭:一作“庭中”。
庭,指玄都观。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菜花:野菜花。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刘郎:即作者刘禹锡译文贞元二十一年我作屯田 ..........。
《再游玄都观并引》刘禹锡唐诗鉴赏《再游玄都观并引》刘禹锡唐诗鉴赏再游玄都观并引刘禹锡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寻改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三年二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比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诗鉴赏刘禹锡在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被召还京,写下了前一首游玄都观诗。
由于语含讥讽,触怒了当权者,又被贬出京,到连州去作刺史。
十四年后,由于宰相裴度的荐拔,他再回京城长安,重游玄都观。
抚今追昔,无限感慨,于是,又写下了这首《再游玄都观》诗。
此诗是前一诗的继续,诗人有意旧事重提,借再游玄都观一事,对政敌又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和前诗一样,用的仍是比体。
先从表面上看。
头两句描写的是玄都观的落败景象:玄都观广阔的庭院中,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红极一时的千数桃花,已荡然无存,点缀春光的是一片黄色的菜花,游人绝迹,景象凄凉,与昔日的繁荣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后两句抒发感慨。
诗人由“桃花净尽菜花开”,联想到当年的种桃道士,他到哪里去了呢?可是,前次游观看花题诗,因而被贬南荒的刘郎,现在又回到京城,并又旧地重游了。
言下有无穷的感慨,但诗人却是自豪的。
再就其寓意看。
诗中仍以桃花比新贵,以种桃道士比作当年迫害王叔文、贬黜作者和柳宗元等人的当权者。
当年新贵也和红极一时的桃花一样,也都“净尽”了,炙手可热、得势一时的`当权者,也不知“归何处”了,玄都观的游人也绝迹了。
诗人也想到了自己,十四年前就因看花题诗被逐出京,远谪南荒十四年,这十四年中,人事沧桑,光皇帝就换了三个,朝政翻覆无常,政治斗争一直没有停息,此起彼伏,真是不堪回首。
虽然这样,诗人还是胜利地回到了长安,又旧地重游了。
“前度刘郎今又来”一句,充满了自豪感。
刘郎指代桃花的诗歌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玄都观桃花》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宋祁《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尽是刘郎去后栽。
——苏轼《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晁补之《忆少年·别历下》
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张炎《南浦·春水》
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
——韩元吉《六州歌头·东风著意》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五》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刘辰翁《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刘郎去也,武陵溪上,仙子淡妆梳。
——周文质《小桃红·咏桃》
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辛弃疾《新荷叶·和赵德庄韵》
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
——刘过《水龙吟·寄陆放翁》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
——辛弃疾《贺新郎·柳暗清波路》
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皇甫松《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
老了刘郎,天远玉箫伴。
——李彭老《祝英台近·杏花初》
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姜夔《侧犯·咏芍药》。
古诗再游玄都观翻译赏析《再游玄都观》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言】刘禹锡几度贬官,看到满朝新贵仅是攀龙附凤之辈,心中愤愤不平,于是写了前一首诗,借桃花矛以嘲讽:“你们这些都是什么东西,都是我走后才来的小辈——“尽是刘郎去后栽!”为此刘再度被贬。
十四年后,刘再次复出,重游玄都观,感慨万千,写下《再游玄都观》,表现了刘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注释】百亩:表示面积大,并非实指。
中庭:一作“庭中”。
庭,指玄都观。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菜花:野菜花。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刘郎:即作者刘禹锡。
【翻译】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鉴赏】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
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
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
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赏析《再游玄都观》刘禹锡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名《再游玄都观》,自从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如此又过了十四年,刘禹锡回到了长安,再次来到了玄都观。
就因为一首在这里写的诗,让他又尝尽了十四年的贬谪之苦。
而且在这十四年里,他失去了两个最重要的人,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最好的朋友柳宗元。
所以他怎么能不对这个地方耿耿于怀呢,这次他写了一个序,我们先来品读一下,会对他当时写诗的初衷有更多的了解:“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字词典故“贞元二十一年”:即805年。
“寻”:顷刻,不久。
在本诗应该是很快的意思。
“牧”:管理。
赏析刘禹锡说,我在贞元二十一年的时候,在京城的官职是“屯田员外郎”,当时这个道观里并没有花草树木。
也正是那一年,我离开京城,准备出去管理连州,但很快就被转贬为朗州司马。
在这个序中,刘禹锡特地提到了自己当时的职位是“屯田员外郎”,所以玄都观没有花草树木,他是比较清楚的,应该是职务范围内的事务。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字词典故“京师”:指首都。
【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大也。
师者何?众也。
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后世因以泛称国都。
】“遂”:于是。
“志”:记,记载。
赏析刘禹锡说,我在朗州居住了十年,才被召回到京城,当时人人都在传说,有道士亲手种植仙桃,满观的桃花盛开的时候,就如同红霞一片。
刘禹锡秋词解读第一篇:刘禹锡秋词解读刘禹锡《秋词》解读清河县第五中学郭丙超写作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这里,解读收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其中一首。
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开篇“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指出了历代文人的“悲秋”传统,秋之心谓“愁”,古人的悲秋既是对秋之飘零凋敝的感伤,也有对自身宦海浮沉、四处漂泊的慨叹。
承接一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开生面,给人以昂扬向上的蓬勃生气。
一“悲”一“胜”形成对照,突显出作者的阔达胸襟和非凡气度,胸怀和境界已非同一般。
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写景,以“晴空”为大背景,一只野鹤穿云而上,自然而然的引出结句抒怀“便引诗情到碧霄”,佳句天成,毫无斧凿痕迹。
晴空的干净辽阔恰是作者追求的自由无拘的理想境界,这“一鹤”即是作者自喻,“碧霄”则象征了作者的远大志向。
诗人虽然遭受打击,孤独无伴,却不坠凌云之志。
“排”、“上”二字极富力度,表达出作者不低头、不妥协的态度,排云上象征了作者无视排挤打击的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这首秋词融情、景、理于一体,气势昂扬开阔,境界非凡。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处境,抓住关键字词和诗中意象由景到情,由情到理,从诗中体会那个昂扬自信、气度非凡的诗人的情怀。
第二篇:秋词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导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杰出诗⼈刘禹锡的⼀篇七⾔律诗,本诗为作者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居易从苏州返洛阳,⼆⼈在扬州初逢时,⽩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三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教学⽬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品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下这位不服输不⾔败执着⽽⼜乐观的⼀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领导的政治改⾰——永贞⾰新。
失败后,⼀再遭贬。
宝历⼆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
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居易相逢。
两⼈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
在相逢后的⼀次酒席上,两⼈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惯例的雅兴和礼节)。
⽩居易写了《醉赠刘⼆⼗⼋使君》⼀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同情。
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居易。
⼆、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楚⽔/凄凉地,⼆⼗三年/弃置⾝。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
今⽇听君/歌⼀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读这⾸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个最能体现诗⼈情感的词语,说说⾃⼰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参与改⾰,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中⾃然感到抑郁悲凉。
凄凉的不是“巴⼭楚⽔”这个地⽅,⽽是诗⼈的内⼼。
「闲读」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刘禹锡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读这首小诗,一定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缘由。
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
几年后,为淮南节度使后为宰相的杜佑(杜牧的爷爷)器重,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继位,有心改革弊政,遂重用王叔文等人,刘禹锡成为其革新集团中的核心成员。
然改革触犯了藩镇、官宦、大官僚的利益,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
而三十三岁的刘禹锡等八人前后被贬为远州刺史,旋即加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十年后,元和十年(815年),大约朝廷想着这些人在穷乡僻壤应该磨砺得差不多了,于是将刘禹锡等人召回京城,2月刘禹锡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前面两句,从描绘京城道路入手,写紫陌红尘熙攘人群,不直接写花开,不写去却写回,写看花归来人们的满足愉悦,“无人不道看花回”,从而足以想见花开的盛况,真是巧妙。
而接下来两句,看似轻描淡写,说这玄都观里千树桃花,都是我刘禹锡被贬后栽的,实则暗讽如今这些新起的权贵,这些熙熙攘攘来往于权贵之门的红尘客们,都是自己被排挤贬谪之后提拔的罢了。
十年的贬谪生涯并没有使得刘禹锡变圆滑顺从,这样傲岸清高的文字自然引得政敌的恼怒,不久,四十三岁刘禹锡与他的战友再次被贬。
这一贬又是十三年。
十三年后,五十六岁的刘禹锡回到京城,写下了这首《再游玄都观》,依然傲骨不改,朗声道:“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共二十八个字,文字简洁明快,风格爽朗俊逸,气势苍劲雄厚。
那百亩庭院里多半都是青苔,千树桃花已全然不见,只有野菜花摇曳其间。
当年种桃树的道士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可是)从前的那个刘郎今天又回来了!摄于海边二十多年,时光令刘禹锡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成为两鬓斑白的老者,然岁月会洗涤去沙尘,金子却总会散发光芒。
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湘灵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科学的表达需要明晰,文学的描述却需要含蓄。
作诗更当如此。
上面是刘禹锡的政治感怀诗。
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又怎能知刘禹锡在指桑骂槐呢。
刘禹锡(772-842)是与白居易同时的大诗人,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中山靖王后裔。
805年,唐顺宗继位,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力图变法革新,刘禹锡参予其中。
八个月后,顺宗被逼病退,其子宪宗立,改革失败。
刘禹锡和柳宗元同列为被贬的八司马,刘从京城贬为蛮荒之地的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十年之后,好不容易回到京城。
刘藉游玄都观,大发感叹,写下上面这首《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所谓“玄都观里花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既嘲讽当朝的这些既得利益者,都是踏着我刘郎爬上去的。
刘禹锡换来的结局-----再次被贬,外放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十四年之后,刘又回到京师。
此时情况大为改观。
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可谓“桃花净尽”。
刘的政敌亦是树倒猢狲散。
刘忍不住得意洋洋,写下《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种桃道士”消失得了无踪迹,刘禹锡唱出“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欢歌。
政敌们死的死,亡的亡,大难不死的刘郎不但活过来,而且重新进京,活得更欢,一吐十四年来的晦气。
结果是,刘禹锡又被发到东都洛阳,出任闲职,被朝廷挂了起来。
可见刘是一位意志坚强的人。
二十几年如一日,屡败屡战,越战越勇。
回京后来见到白居易,筵席上,白居易叹他“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却以“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梢头万木春”作答,表现一副重返庙堂、迎接战斗的勇气。
刘禹锡正是以这种豪情面对生活,故有“诗豪”之称。
在贬居的巴楚蛮荒之地,效仿当年流放的屈原。
屈原因感当地民歌之粗鄙而创《九歌》,刘亦改良当地的歌谣,留下风格一新的《竹枝词》,这样脍炙人口的诗词。
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史话
古圣今贤作者侯会2013-10-31
当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九年以后,他们才一同被召回长安。
长安有座道观叫玄都观,栽了许多桃树。
有一天,刘禹锡约了朋友一道去观里赏桃花。
他触景生情,当时写了一首诗,题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紫陌红尘:形容道路上尘土飞扬。
陌,道路。
◎刘郎:作者自称。
这诗表面上不过是说:多年前我从长安去朗州,这观中还没有桃树;如今桃花开得这么火炽,还不是我离开后新栽的?其实他这是讽刺那些后来居上的新贵们呢:你们如今披红带紫,还不是踩着我爬上去的吗?
这首诗刺痛了朝廷新贵们,到皇帝那儿告状,这才有了第二次的贬谪。
开始他被贬到最偏远的播州;亏得柳宗元说情,才改派连州。
这一去又是十几年。
这中间,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
直到太和二年,他才再次回到长安。
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游玩,却见以前的桃树已不剩一棵,只有些兔葵、燕麦什么的,在风里摇摆呢。
于是刘禹锡又题诗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跟上回题诗整整隔了十四年,其间朝廷中发生了很大变化。
皇帝就换了四位,大小官僚也都换了新面孔。
那些显赫一时的新贵们现在跑到哪儿去啦?而我刘禹锡呀,今天又回来啦!——你听听,这里一半是嘲笑,一半是自豪,刘禹锡的傲骨,正显示在这两首诗里!”
沉舟病树,为霞满天
刘禹锡的祖上是匈奴人,到北魏时才改姓刘。
他爹爹因避乱把家迁到江南,他对江南很有感情,自称“江南客”。
刘禹锡从小好学,并得到名师指点。
十九岁时到长安游学,后来跟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以后他又连登三科,志得意满,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王叔文推行新政,刘禹锡成了革新集团的骨干。
可没到半年,革新失败,刘禹赐也开始了他漫长的贬谪生涯。
跟柳宗元一样,刘禹锡被贬朗州时发愤写作。
他恨透那些太监、权臣和趋炎附势的家伙们。
在一篇题为《聚蚊谣》的诗中,他把这些家伙比成猖狂一时的蚊子,说它们虽然渺小,但聚集成阵、也能害人。
不过蚊子再猖獗,也总有灭亡的一天:“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秋天一来,蚊子的末日就到了,可笑它们那微小的躯体也只好去喂萤火虫了!
这一类讽刺诗还有《飞鸢(yuan1)操》、《百舌吟》、《昏镜词》等。
刘禹锡在朗州九年,头发都白了。
好不容易盼到被朝廷召回,可玄都观的一首诗,使他再贬连州。
当他再次回到朝廷,已是五十开外啦!
这以后,他时而在朝廷供职,时而在地方做官。
虽然也取得一些政绩,可总觉着没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才干。
晚年,他回到洛阳,跟裴度、白居易喝喝酒、作作诗,悠闲度日。
可他的精神还挺健旺。
他作诗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两句后来成了老年人自勉时常说的话。
提到刘禹锡的诗中名句,还应说说他的一首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那是诗人在扬州跟白居易相遇时作的: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巴山二句:说诗人被贬在巴山楚水的地方,前后共二十三年。
◎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旧居,听到邻人吹笛,有感而作《思旧赋》。
此句有怀念已故友人之意。
◎烂柯人: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童子下棋。
一局终了,王质手中的斧把已经烂掉,原来时光已过百年。
此句说离乡时间之久。
◎长(zhǎng)精神:振奋精神。
前四句,诗人诉说了二十三年的凄凉境遇。
这期间朋友故去,物是人非,言外透出岁月蹉跎的伤感与哀叹。
第三联是千古传诵的警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说自己固然是不行了,可世间的一切依然那么欣欣向荣的,个人得失也就无足轻重了。
——刘禹锡的意思含蓄而复杂,但后人引用这联诗时,却常常取其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的意思。
诗人在最后一联表达了要继续振作的意愿。
他不甘心就这么作“病树”和“沉船”!
金陵怀古最悲凉
资料图
刘禹锡的诗歌中,怀古诗占了一定比重。
他写过《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许多古诗。
金陵这个地方六代为都,不知演出过多少王业兴衰的悲喜剧。
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总喜欢到这里登临怀古,写诗凭吊。
其中写得最早又写得最好的,要数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了。
第一首题为《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故国:指石头城。
周遭:周围。
◎寂寞回:指潮水默默退去。
◎女墙:城墙上的短垣。
青山围绕着金陵古城,一片寂寞荒凉中,只有潮水拍打着城垣,又默默退去。
夜深时的一轮明月从秦淮河那边升起,它曾经照见旧日的繁华,而今那一切又在哪儿呢?只有这石头砌就的城墙依然如故吧!——无言的青山、寂寞的潮水、冰冷的古月、坚牢的城垣,共同烘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让人读了伤感。
《金陵五题》的另一首是《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在秦淮河上,是从市中到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乌衣巷:在秦淮河南,东晋时是王导、谢安等贵族聚居的地方。
刘禹锡来游金陵,只见当年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边野草丛生,野花点点。
乌衣巷在一片夕阳中,显得凄凉破败。
王谢巨族的住宅,早已成了寻常百姓的民居。
燕子依旧在堂前飞来飞去,可主人早已换了!这是诗人感慨最深的地方。
自打刘禹锡写了《金陵五题》,后人的金陵怀古诗总是摆脱不了他的影响。
石头城边的潮水,王谢堂前的燕子,不只一次出现在后人的诗歌里。
刘禹锡在地方为官时,还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有一种叫作“竹枝词”
的民歌,本来在巴渝一带民间流传,唱时以鼓、笛伴奏。
刘禹锡也依调填词,写了十来首。
有一首这样唱: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歌词是模仿一个姑娘的口气写的。
她听见心上人在唱歌,却又摸不清他的心思。
歌词里的“晴”与“情”谐音。
这完全是民歌的表现手法,含蓄而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