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天津大学机械工程
- 格式:pdf
- 大小:101.24 KB
- 文档页数:2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名称:机械工程专业代码: 085201 学位授权类别:工程硕士一、学科简介机械工程是上海海事大学的传统特色优势学科,于2001年获得专业硕士授予权,于2010年开始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突出实践和应用,重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紧密依托国内外著名的物流和海洋装备企业及研究机构,针对工程应用开展课题研究。
现有研究生实践基地31个,其中国家级研究生实践基地1个、上海市研究生实践基地1个,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平台。
本学科现有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包括6名企业导师),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拥有国家“青年千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学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13人次。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子课题、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等10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本,申请授权发明专利67项。
本学科围绕航运、物流和海洋领域,将机械、电气、检测等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面向全国各大港航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物流、航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培养目标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坚持以港航企业的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为出发点,侧重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港航工程技术人才为宗旨。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身心健康,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 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物流和海洋装备、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发展和趋势,熟悉物流和海洋装备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机电系统控制技术以及机电系统故障诊断技术、智能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具有从事科研工作、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设计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7200)一、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本学科研究生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面向社会,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能从事本专业领域内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要求硕士研究生做到: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
2、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科研道德,具有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3、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
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设计或相应的管理工作。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产品创新与人机系统设计2.设计学理论3.品牌战略与企业形象研究4.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研究三、培养方式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研究生进行“三种经历”,提倡实行双导师合作培养。
指导教师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硕士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在硕士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制订完成。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最长提前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提前毕业的条件:1、已修满培养计划要求的全部学分;2、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3、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SCI/EI收录的期刊论文1篇。
五、应修总学分数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18分(含前沿讲座与社会实践)。
研究生教育办公室 陈垚天 津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表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 2014级 硕士(博士) 第一学期 (2014年09月 至 2015年1月)一二 三 四 五 六 日1 公共课公共课公共课公共课公共课2 3 45 ①《线性振动》(S201G010)丁千(3-11周)26A-504②《非线性振动》(S201G015)竺致文(12-19周)26A-504③《先进制造技术》(S201R009)张冠伟(3-11周)23-308④《热力学循环分析与前沿发展》(S201G016)李敏霞(12-19周)26A-413⑤《内燃机电控原理与应用》(S201G009)谢辉(12-19周)23-308公共课①《常微分方程组与运动稳定性》(S201G011)丁千(3-11周)26A-505②《固体力学基础》(S201G012)蔡宗熙(12-19周)26A-303③《桥梁与隧道力学》(S201G022)李林安(3-11周)26A-506④《工程中的测试理论与方法》(S201R007)姜楠(12-19周)23-508⑤《智能诊断与动态测控技术》(S201E012)王国锋(3-9周)26A-413⑥《机械噪声的测试分析与控制技术》(S201E009)王太勇(10-15周)26A-413 ⑦《内燃机废气净化技术》(S201E029)何邦全(3-9周)23-508⑧《现代热力发动机设计》(S201E088)张俊红(10-15周)地点自行安排⑨《高等内燃机概论》(S201E032)汪洋(4周)(16-19周)26A-413⑩《流体的热力学性质》(S201E051)王怀信(3-11周)26A-415 ⑪《多相流与传热》(S201E046)戴传山(12-19周)26A-415公共课①《桥梁结构试验检测原理与技术》(S201G011)刘习军、李林安(12-19周)26A-506②《流体力学基础》(S201EP01)姜楠、汪洋、李敏霞(3-11周)26A-413③《声波、水波与重力内波》(S201E017)黄章峰(12-19周)26A-507④《反求工程》(S201E070)李佳(3-8周)26A-415⑤《现代机械工程学》(B201A022)林彬、郭伟、王太勇、王树新、张大卫(10-19周)26A-415⑥《内燃机的流体运动》(S201E064) 宋金瓯(3-10周)26A-417⑦《先进发动机性能优化与控制》(S201E083)胡春明(11-16周)26A-41767公共课身边的学术(6-19周)26A-4178晚课①《内燃机燃烧过程分析》(S201E031)王天友(12-17周)26A-417 ②《医疗服务机电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S201E085)宋智斌(12-19周)26A-403①《燃料电池技术》(S201E082) 尹燕(12-17周)26A-413②《现代机电系统原理》(S201E084)康荣杰(12-19周)26A-403①《桥梁振动力学》(S201E062)刘习军(3-11周)26A-505①《流体力学实验技能》(S201R003)姜楠,时间地点自行安排;②《汽车动力学》(S201E042)毕凤荣,时间地点自行安排;③《现代声学理论基础》(S201E043)毕凤荣,时间地点自行安排;④《热能工程实验》(S201R013),汪健生,时间地点自行安排。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工程硕士专业课程设置
一、机械工程领域:
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机械装备设计、生产制造、检测与控制、使用及维修、计划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毕业生应能独立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与研制,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工程项目的开发与组织。
领域范围:
机构学、机械传动、机械动力学、啮合理论及应用、现代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企业信息化、切削理论与精密制造技术、制造企业信息化、切削理论与精密制造技术、智能诊断与动态测试、工业陶瓷及其加工技术、质量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智能机器人、流体传动与控制、车辆设计与制造、汽车动力学、车辆排放与净化。
注:以上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根据需求作适当调整.。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等品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门知识,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树立以“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为核心的人格价值观,具备使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复杂产品开发的能力和使用自动化技术运作生产系统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国际视野和终身求知精神,能在企业和科研机构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工程领军人才潜质。
上述培养目标可具体分解如下:目标 1:具备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基础,掌握系统的机械工程专业知识,能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工作实践;目标 2:具备解决机械产品及生产系统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的运作管理能力;目标 3: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表达交流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目标 4: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工程职业 /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标准,具有现代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目标 5:具备批判性思维、终身求知精神和持续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系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上述知识解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1.1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机械工程问题;1.2掌握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机械工程问题;1.3 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机械工程问题;1.4 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将其与数理基础和工程基础等知识相结合,综合应用于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械产品及生产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各有关学院: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为贯彻和执行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的精神,积极开展我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校决定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望各单位严格按照本通知附件一中的要求开展好此项工作。
附件:1、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2、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专业领域名单一览表3、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格式4、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试行)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处2009年11月10日附件1安徽理工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一、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为: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原则上为2年。
三、培养方式1、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6学分,专业实践环节6学分。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0203)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开展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的德智体全面开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献身的精神。
3、在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研作风;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技能。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研究方向1、林业机械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现代林业机械的原理结构、动态特性、检测和控制等技术。
进行种子处理设备、幼林抚育设备、造林设备、森林保护(病虫害防治、防火)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园林机械等研究;林业机械的振动和噪声控制方面的研究。
林业机械的数控和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2、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本研究方向以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可靠性理论、机构学、啮合论、控制理论、振动理论、测试技术等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为基础,结合先进设计软件的二次开发,研究通用机械、工程机械、汽车、农产品加工机械、林业与木工机械等领域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寻求提高产品性能的途径和进行产品改进设计的有效手段。
3、机电一体化该研究方向主要是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应用机械、电子、信息等有关技术对机械、液压、电子进行综合及整体优化的研究。
具体研究的内容有: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CAD/CAM集成技术;机、液系统的测试及控制技术;智能仪器仪表等技术的研究。
4、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模具技术研究、虚拟与网络制造技术研究、制造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数控技术研究、加工过程的在线检测与监控研究、生产系统控制及装备自动化研究、计算机视觉应用技术研究、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研究、先进制造管理系统研究、材料热处理新技术研究。
化工过程机械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706 校内编号:S20706一级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过程装备可靠性2.固液分离技术与设备3.过程控制与测试技术4.节能技术与装备学科代码:081701 校内编号:S20701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界面传质理论与精馏技术2. 工业结晶及粒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702 校内编号:S20702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一碳化学与化工2.功能化学品及新材料的绿色合成3.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的化学加工学科代码:081703 校内编号:S20703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信息学2.生物分离工程3.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4.生物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方向)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04 校内编号:S20704一级学科:化学工程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主要研究方向:精细化工产品制备、分离与精制、产品复配商品化及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特种功能材料、化学及物理电池材料及器件研制过程中的合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单应用化学(电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04 校内编号:S20718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科学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2.新型高比能化学电源、物理电源、电化学电容器3.微、纳器件的制备技术及应用4.半导体光电化学5.金属电沉积与化学沉积、腐蚀与防护技术学科代码:081705 校内编号:S20705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固体催化剂与催化反应工程2.能源与环境催化过程工程3.稀土与过渡元素催化作用4.催化过程产品工程学科代码:081720 校内编号:S20711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制药与药代动力学2.制药分离与装备3.中药现代化与药物制剂4.化学制药与新药设计学科代码:081721 校内编号:S20712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三废”治理及资源化技术2.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分子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2 校内编号:S20714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代谢工程与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工程、蛋白质和酶分子工程、基因工程与膜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3 校内编号:S20715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1.膜与膜材料2.膜器与膜装置3.膜过程与膜应用技术材料化学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724 校内编号:S20716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 先进聚合技术及聚合反应与工程2. 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及表征方法3. 生物医学材料与再生医学4. 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发酵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2203 校内编号:S20713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培养单位:化工学院研究方向:1.工业微生物学与酶工程2.生物反应与代谢工程3.发酵产物分离工程4.生物制药工程和分子生物学。
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天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培养标准一、总体要求工业设计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该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培养未来工业产品开发领域领军人物和设计大师是天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
实施该计划是要学生全面掌握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及实践方法,接受现代工业设计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掌握现代工业设计领域里必备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及产品设计开发的实践能力。
本培养标准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天津大学特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本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天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将按照此标准培养学生,使学生:1. 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身心素质;2. 具有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3. 具备对复杂工程系统的探索发现、分析判断和决策实施能力;二、专业特征目标培养面向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崇高理想,健全的身心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及国际视野,能在工业设计工程领域胜任新产品开发设计,研究规划、管理运营等工作的卓越工业设计师,具体特征目标包括:1、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身心素质1.1开朗、善良、包容及团队精神。
1.2正直、诚信、求实及职业责任感。
1.3爱国、敬业、爱岗及奉献精神。
1.4 勇敢、自信、钻研及进取精神。
1.5 谦虚、谨慎、理性及科学精神。
1.6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及健康的体魄。
2、具有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2.1善于学习,具有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2善于发现,具有批判性思维。
2.3 善于分析,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
2.4 善于实践,具有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善于管理,具有对系统统筹规划的能力。
2.6 善于交流,具有中外语言交流、沟通和国际视野。
3、具备对复杂工程系统的探索发现、分析判断和决策实施能力3.1掌握学科前沿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专业设计素质。
机械工程(专业代码:080200)(201109版)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之一,1998年获得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覆盖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及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
设有振动、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设有制造技术与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汽车设计与制造、机电控制、机械工程设计与自动化、图形技术及CAD、机电设计及自动化技术、生命质量与机械工程、机器人、知识工程等10多个研究所。
一、培养目标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能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
能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科研工作,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成果。
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080201): 1)现代制造系统的建模、控制及仿真技术 2) CAT诊断与控制 3)精密加工及其测试 4)特种加工 5)数控技术6)制造装备自动化 7)拟实产品开发技术 8)现代制造工艺 9)生产与服务系统工程(含系统建模、质量及可靠性、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080202): 1)机电系统智能控制和人-机结合智能系统 2)机器人学及应用工程 3)机械CAD/CAM和专家系统 4)流体传动与控制 5)移动机器人及多智能体的控制 6)微操作机器人系统 7)机电系统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080203): 1) 仿生设计 2) 实时机器视觉 3) 摩擦学原理与应用 4) 高速、高精度智能控制 5) 机电系统进化设计 6) 计算机造型与图形处理技术 7) 智能机械与传感技术 8) 机械振动理论及其应用 9) 机械振动噪声分析及智能控制10) 机械故障诊断 11) 振动与波的利用 12) 旋转机械动力学;车辆工程专业(080204): 1)轿车数字化开发及整车系统集成技术 2)轿车车身平台设计理论与方法 3)轿车虚拟样机技术 4)车身工艺设计数字化与制造质量控制 5)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6)车辆故障诊断与总线技术 7)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8)客车与特种车辆技术 9)车内声环境预报与控制 10)车外噪声分析与控制 11)车辆碰撞动力学与安全 12)车内振动环境与舒适性。
工业设计专业(工学机械类专业代码 080205)专业简介:工业发展和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工业设计,与其它艺术、生产活动、工艺制作等都有明显不同,它是各种学科、技术和审美观念的交叉产物。
本专业创办于2001年,2016年获得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的审批,目前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拥有一支综合教学科研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专业现有教师10人,其中龙江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5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本专业目前拥有人机工程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创新设计工作室、专业多媒体教室、专用画室等,与省内企业、设计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保证了本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本专业以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指南和纲要为依据,参照机械类、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综合“新工科”建设、结合我校所处地域的特色、经济发展特点;建设以“文理交叉、突出重点、注重实践、强化创新”为基本原则;形成了“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调发展”的专业特色,体现出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具备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服务设计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工业设计和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研单位从事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服务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基于所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经过毕业后5年左右的社会和职业实践,职业和专业成就预期如下:1.能够综合运用工业设计领域内的学科基础知识、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独立或协作分析解决工业设计相关领域的复杂设计问题,能够作为技术骨干从事产品设计、研发等方面的工作;2.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体现为素质与能力、知识与技能、技术与创新以及计算机应用等的相互结合与提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3.具备有效沟通、与他人合作以及在多领域团队中行使职责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团队领导能力;4.为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