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传统村落景观文化模式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1.85 KB
- 文档页数:4
大山里的珞巴新村
巴桑罗布
【期刊名称】《中国西藏》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大山里的珞巴新村巴桑罗布南伊珞巴民族乡位于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境内,紧靠着"麦克马洪线"。
南伊系藏语,为圣地、朝圣地域之意。
南伊成为珞巴人的家乡是五十年代之后的事。
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人居住在"麦克马洪线"两边的密林之中,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后来他们...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巴桑罗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77.5
【相关文献】
1.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之农民新村建筑设计研究——以祁门县大坦乡农民新村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 [J], 黄冠君;汪昕
2.少小民族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变异——西藏米林才召珞巴民族新村落成仪式的考察与思考 [J], 周云水
3.山里农民住进小洋楼四川省岳池县罗渡镇新村建设助民实现“别墅”梦 [J], 付仲金;李斌;蒋道均;周齐;
4.季方的“新村”实践——季方在云台山下创办大汪新村合作社始末 [J], 樊振
5.深山里追赶时代的珞巴人──访全国人大代表乃玉乡书记达崩 [J], 吴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珞巴族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属于中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
珞巴族人民的传统民居有哪些特色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珞巴族传统民居以干栏式为主。
在林芝米林县藏东南的墨脱县,多见用竹材搭成的“竹楼”。
这种建筑十分简陋,却是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建筑。
这类竹楼,以当地出产的竹子为原料,结构为纵横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关牲口。
外墙由大小约15厘米的方木垒成,缝隙间用原始土坯泥灰粘合。
屋顶坡度较陡,外壁向内倾斜,形成一定的角度。
珞巴族地处中国最南端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跨热带、亚热带两个气候带,具有高寒山区和河谷平原双重特点,历来缺乏砖瓦,故以竹为墙体的干栏式建筑独具特色,有“会走路的房子”之美称。
从外形看,竹楼的底层为一长方形大屋,左右及后面留有门道,前面敞开,其余三面则为高耸的壁面,整体呈凹形,通风采光良好,底层一般还辟有火塘,是家人团聚,进行农事活动或日常生活的场所。
底层两侧有平台,安装两至三根长圆木作支柱,供人们坐卧;后墙设一供台,也是用圆木作支柱,上挂一幅弓箭,象征和平;外墙底部处有吊楼,既可遮阳避雨,又可供作储藏用。
楼上的地板和竹席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竹垫,四周放着各种农具或杂物。
3、因受汉文化影响而有不同于其他民族建筑的特点。
其中包括以下几点:(1)大屋顶为半悬山式,房檐上覆有牛皮。
房檐上方,系有木制的上拉钩,供狗爬梯子用,窗户较大,便于采光,窗台下沿有宽2— 3厘米的“亮子”,用来防止房檐落下物件砸伤人。
(2)竹墙厚实。
4、每家的房顶上都是一样的,但在各家房顶上各自栽种一棵树,并且只能用一棵树做篱笆,即一棵树栽在正房上面,另一棵树栽在后院。
屋顶多数是茅草覆盖,人畜不易进去。
一般修一两米宽的路通向家门口,在这里可以烧水煮饭,或清理屋顶上积累的雨雪,随时使屋内保持干燥温暖的状态。
房子的构造十分坚固,从未听说过哪栋房子倒塌。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西藏珞巴族是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前往西藏珞巴族聚居区观光旅游,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村落和宗教文化的风貌被破坏和改变。
因此,对于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非常重要。
首先,保护珞巴族特色村寨需要重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珞巴族的文化传统是很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
珞巴族的传统信仰、婚俗、葬礼等都是非常有特点的。
传统的村寨建筑、家具、工艺品等也展现了珞巴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因此,保护这些历史和文化价值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法律和政策来保护这些遗产和文化传统,并进行教育和推广。
其次,保护珞巴族特色村寨需要保留其自然环境。
珞巴族的聚居区一般都是在山区和森林中,这些地方环境干净、天然、美丽。
但是,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这些地方的环境受到了破坏。
为保护这些自然环境,政府可以出台环保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防止污染。
同时,推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
最后,保护珞巴族特色村寨需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珞巴族传统上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
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农业和工业的进入,许多年轻人不再从事传统职业,而是选择去城市工作。
对于留守传统职业的老年人,收入也不高,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和传统手工艺品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政府可以鼓励当地居民保护传统村落和文化,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部分,提高收入水平。
在保护珞巴族特色村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保留自然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要做好交流和反馈。
政府部门、居民、旅游业者等需要互相协作,制定完善的保护措施,及时反馈和整改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对珞巴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构成及其应用———以陕西为例一、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研究的背景(一)从景观的演进来看中国人素有“乡愁”“栖居”“家园”等本土文化情结,表达的是人居环境根植于地方的关系。
传统乡村聚落往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物事件、生活行为、土地景观、理想价值等有着“扎根于此”的关系,并成为了“承载乡愁”的最好物质载体。
历史先贤们在规划设计建造传统聚落的时候,就已经把承载山川人物、贯通古今往事、展现吾土吾民等“地方性知识”通过规划设计手法熔铸到了人居环境景观的建设当中,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地方营建”技巧,并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记忆,也是人居环境创意规划设计的灵魂。
人文地者卡尔·索尔(CarlOSauer)于1925年首先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地表自然与文化知识耦合的地方性特征[1]。
此后,地理学者惠特尔西(WhittleseyOS)提出了“景观阶段序列”的叠加性理念;哥德曼(JeanGottmann)[2]与刘易斯(Lewis)提出了解释景观的“地点性知识”构成性[3]。
(二)从人类聚居学的演进来看在人居环境营建领域(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事关人居环境科学的相关学科),以现代主义人居环境营建为代表的营建风格和实践已经在世界各地占有主导地位,现代化的功能主义营建模式已经成为当代人居环境营建领域的主要手段,其结果一方面极大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环境景观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对人居环境营建传统的忽视而造成了在历史人文精神层面的慌乱和茫然。
诸如“乡愁”、“城愁”何处寻?奇奇怪怪的建筑到处充斥着我们的城市,乡村,诸多城市千篇一律,“城非城,乡非乡”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许多城市和乡村丧失了民族性,缺乏地方性特色,也失去了人居环境文化的重要精神依据。
正如吴良镛先生在《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一文中谈到:“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活力,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就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
龙山县惹巴拉土家传统村落景观更新改造研究龙山县惹巴拉土家传统村落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龙山县,是土家族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龙山县惹巴拉土家传统村落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景观更新和改造的问题。
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适应现代城市化的发展需求,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需要进行对龙山县惹巴拉土家传统村落的景观更新改造的研究。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景观更新改造的目的传统村落的景观更新改造应该是为了实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化需求的有效结合,保护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被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所淹没,同时也必须适应现代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完善的公共服务。
更新改造的目的应该是达到“保护传统、改善现代”两个方面的目标。
1. 保护传统村落的风貌和环境。
相对于现代建筑而言,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更接近自然,更具有独特的韵味。
因此,在更新村落景观时,需要保留传统村落建筑的基本风貌和自然环境,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来增加传统村落的品牌效应。
2. 加强村落基础设施建设。
传统村落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需要增加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交通路线,这样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加强村落内部交流与合作。
3. 应用现代科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在传统村落的景观更新改造中,也可以应用现代化科技,提高村落的管理和生产效率,增强村落的经济实力。
1. 进行前期的文化遗产调查和规划。
在进行景观更新改造之前,需要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可行性的规划方案,包括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
2. 保证村落内部的民主参与和协作。
传统村落的经济模式相对落后,主要靠集体劳动和互助合作来维持生计,所以在进行更新改造时,需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和贡献,实行民主化决策,加强内部协作和合作,让居民参与到村落的管理和建设中来,使更新改造更加符合村落的发展需求和居民的利益。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西藏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境内巴松错地区。
珞巴人居住的村寨中,有许多具有典型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文化景观,如晶巴神庙、拱多拉庄园等等。
这些珞巴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既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推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特色村寨的保护工作1、文物保护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中有许多文物古迹,如神庙、寺庙、庄园、堡垒等等,需要进行文物保护工作。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展文物修缮和保存工作,防止文物被破坏或流失。
2、民居保护珞巴人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构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框架结构的建筑。
这些传统的民居需要得到保护,否则将因人为或自然因素而逐渐消失。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规定和法律,保护民居建筑,并提供技术和经济支持,鼓励拥有家庭建筑遗产的人保护和维护这些建筑。
3、环境保护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被破坏将难以恢复。
因此,特色村寨的保护工作中环境保护也是重中之重。
政府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并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特色村寨的发展1、旅游开发珞巴族特色村寨作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和独特性。
政府应该注重开发和利用特色村寨的文化景观,打造各种旅游产品,建设旅游设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村寨居民的收入。
2、乡村振兴特色村寨的发展也可以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引导和鼓励珞巴族村落居民发展当地的产业,如传统手工艺品、农业和畜牧业等等。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村落居民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收入水平。
总之,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应该密切配合当地社区和文化保护机构,共同推动珞巴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西藏珞巴族是中国特色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珞巴族的村寨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珞巴族人民的生活和传统。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镇化的推进,珞巴族村寨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从保护与发展两方面对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特色村寨的保护特色村寨的保护是珞巴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
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文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1. 人文遗产保护人文遗产包括建筑、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文化资产。
保护人文遗产首先需要加强对珞巴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记录,搭建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
要加强对特色村寨的保护区划工作,划定保护范围,保护和修复建筑物、古迹等历史遗存。
要加强对珞巴族民俗和艺术的传承和弘扬,组织相关活动,传授珞巴族传统手艺技能,并组织珞巴族文化艺术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珞巴族的文化。
2. 自然环境保护西藏地处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
特色村寨的自然环境保护是保护珞巴族特色的重要保障。
保护自然环境首先需要加强对珞巴族特色村寨生态的研究和保护,确保特色村寨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
在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合理规划村庄布局,保护有特色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推动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特色村寨的发展是促进珞巴族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关键。
1. 旅游开发西藏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特色村寨作为珞巴族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提升特色村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发展旅游业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珞巴族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特色村寨的原住民文化,避免过多商业化和文化侵袭。
2. 生态农业发展西藏是高原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特色村寨的发展可以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畜牧业、农家乐等形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传统文化】不上锁的民族!珞巴族的竹楼人家竟然门不上锁珞巴族的许多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曾经有过“穴居”、“树巢”的历史。
经过漫长时间的实践,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住房,但竹楼是主要的民居。
珞渝地区有10余种竹子,粗的直径达30公分。
竹林漫山遍野。
它产量丰富,分布广,韧性好,结实,轻巧,耐用,为修建竹楼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喜马拉雅山区峡谷纵横,平地很少,炎热潮湿,垮方倒树频繁。
因此,珞巴族喜欢居住在地势高爽朝阳的缓坡或段丘上。
村庄的分布是以有血缘的氏族或家族而聚居的。
竹楼均为长方形,宽约6米,长约9米。
石头垒基砌墙,外墙高达1.5米,里墙高1米,墙厚0.5米,上放又宽又厚的横木,横木接连处有凸凹衔接,相当牢固。
每隔两米立一木柱,柱高2.5米,其间用双层竹板当墙,木柱上架有横梁,固定房架。
屋顶是人字形,房盖也用双层竹板代瓦,晚上躺在屋里,可以看见眨眼的繁星。
若下雨,开始有小雨星滴下,片刻便没有了。
整座竹楼,除地板、横木、横梁和门窗外,其余全部为竹子。
当然包括天花板。
入内只有一个门,对面有一个两扇的窗户,使空气对流,这间为主室,砌有灶台,是炊事活动的地方,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中老人夜寝之处。
主室门后地板处留一个洞,是妇女分娩的地方,也是大人和小孩解手和倒垃圾的地方。
从主室入偏房,偏房是存放食物和供客人住宿用,也是年轻人约会情人之地,有窗户通外。
制作竹板是根据需要的长度,砍掉原竹的两头,留够中间的尺寸。
竹子是有纹路的,用锋利的腰刀顺着竹子的纹路上下直砍,不能横砍,一刀只能砍一筷子长,不能一刀直砍到底。
这样,一根竹杆要砍上百刀,然后从上往下直劈下来,便成了有几十公分宽的竹板。
挡墙的竹板是两片竹板竹面朝外,而房顶当瓦用的两片竹板里面重叠朝天,因竹板里面有槽沟,故雨水顺瓦槽沟而下。
房顶竹板三年换新一次。
一幢竹楼不用一个铁钉,实属罕见。
这是珞巴族同胞聪明智慧的充分体现。
主室门外有一个竹架,20平方左右。
一般栽九根粗竹当柱,横梁及竹板均用竹子,也有用乌木板的。
珞巴族传统村落景观文化模式研究
摘要:珞巴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长期聚居于喜马拉雅山脉周边的山地、丛林当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珞巴族的传统习俗和居住方式。
作为一个长期与外界隔绝交流甚少的民族,珞巴族在外界的眼中极具神秘性,这也促成了珞巴族极佳的旅游资源。
关键词:珞巴族建筑景观文化旅游开发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2000年人口普查,珞巴族人口数为2965人。
由于长期依附于山地生活,珞巴族的传统建筑、村落格局、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
珞巴族聚居的珞瑜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很早便被珞巴族的祖先所开拓并形成了独特的珞巴文化。
珞巴族的传统村落景观文化模式主要由景观要素、陈设装饰和形象符号组成。
一、珞巴族传统村落景观要素
在珞瑜地区人类的早期阶段,珞巴族人以山洞或者大树作为栖息场所,在珞巴族的神话中,他们的祖先是从岩洞中出来的。
早期的“风篱”和“纠塔”是珞巴族人的主要建筑形式,“纠塔”是一面坡的竹木结构的住所,比人略高,搭建时在靠近较陡的山坡坎竖两至三根带叉的木柱,然后斜放两根木梁,梁的一端搭在坡坎上,另一端架在木叉上在两根木梁之间架上数根竹棍木条,上盖树叶茅草作顶,在其余三周搭棚和捆绑树枝"树叶和竹棍等作墙,在其中的一面墙体上留一供人进出的小门,在室内正中安放三块灶石作火塘。
这种简陋的住房,很适合苏龙人居无定所的采集和狩猎生活。
这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像一块活化石,对研究人类民居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集体居住的“一”字形长屋
长屋是珞巴族家庭和社会形态的典型表现。
长屋呈“一”字形排列有数间或数十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十米,一般长屋内住着同一家庭的若干小家庭,每一小家庭占一居室自立火塘,有的部落一个家族住在一幢长屋里。
典型的长屋可以分为三类:以崩尼族为代表的“南塔”、以巴达姆族为代表的“莫休普”和“雅胜”。
“南塔”是一种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居建筑分三层:第一层称为“那贡”作堆放柴火和圈养猪、牛之用;第二层住人叫“郭基”;第三层即顶棚,供存放工具杂物。
“莫休普”位于村寨中心,为男性青少年集体夜宿的公房,为保卫村寨之用,同时也是村内重大事项的议事所、大型的集体祭祀仪式和节庆活动场地。
“雅胜”则是未婚女子的公房,分为长屋和方屋两种,也是对青年女子进行集体管理奖惩之所。
2、小家庭式的小栋房
在长屋存在的同时,还有供个体家庭居住的小栋房,分为干栏式和地居式竹屋。
干栏式以博嘎尔部落的“乌石”为例,修建时先在底部竖圆木立柱,二层地板处和顶
棚处架设横梁,横梁上铺设木条,房顶搭建成人字形,多用木板、芭蕉叶苫盖。
墙壁、地板用篾席铺搭,房屋底层堆放柴火作猪狗圈。
二层住人,顶层堆放辣椒等杂物。
门一般面向山坡开,门外有一阳台,在阳台靠门的两端设有男女厕所。
人口多的人家把居室隔作两三间不等,每间均设火塘,由婚后的子女或奴隶分住,一般人家在靠近房子的入口处另建一耳房圈放牛羊,在房子的附近建仓库堆放粮食。
地居式住宅以苏龙人“纠杂”的修建最为典型。
其建筑过程是:先在两面山墙外各竖根立柱,中间较高那根做主梁,屋顶两边低的立柱架檐梁,主梁和檐梁之间搭加若干根木棍,上铺芭蕉叶和茅草等用藤条拴牢呈“人”字形!,四周用竹片或粗竹席搭棚,再捆上藤条构成墙体,室内铺竹席或木块,屋中心设火塘,火塘上方吊一个木架,供烤柴和烤肉之用。
3、墓葬穴冢
珞巴族的丧葬制度中,以土葬为主,部分地区存在着石冢葬、崖葬和树葬等安葬方式。
主流的土葬方式以墨脱为例,先挖一个圆形竖坑,再挖横穴。
横穴一般是用来垫放死者旧衣物,尸体向右躺,在横穴口竖插一排木桩以挡土,然后填土压实形成墓冢。
4、河渠道路的交通建设
珞瑜地区山高谷深,江河阻隔与外界联系极为困难,对于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从事狩猎和刀耕火种的珞巴族来说,他们的交通工具与设施是简单而实用的。
在村与村之间,人们修建了一条条羊肠小道。
珞巴人修建道路有一个特点,即总要选择最短的距离,即使翻越一座高山也不走路程远的弯路。
人们常常利用雨水冲击形成的水沟或乱石嶙峋的河道,稍加修理即成行走的路。
遇上莽丛砍伐开道;碰上陡坡,修筑石阶或搭架拱桥;途径沼泽地或小溪流,砍倒大树横架其上;倘若遇到险峻陡峭的山崖绝壁,常用的方法是架设独木桥。
珞巴族的河上交通设施相对较发达,常见的桥梁有独木桥、竹木桥、溜索桥和藤网桥。
其中溜索桥和藤网桥是依当地实际特点而创,展示了珞巴族人们高超的架桥技艺。
5、地质地理及生物景观
珞巴族大部分人民均集聚于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其中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周边的景观最具价值。
一是峡谷本身壮丽的姿彩,且由于位于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潮湿多雨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象。
山林中多高落差的瀑布,主要分布在背崩、多雄曲等一带。
秀丽的南迦巴瓦峰也位于这片土地,大峡谷地区多高山湖泊,皆是山水清秀景色宜人。
大峡谷地区气候温湿,这里有种类繁多的珍惜野生动植物物种,木耳、核桃等质量上乘极富营养。
垂直分布的物种资源是开发珞巴族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珞巴族传统村落的陈设装饰及形象符号景观
珞巴族以狩猎、采集和农作物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
各类家庭村落的装饰都不可避免的受其生活和信仰宗教的影响,其中的火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当地潮湿的气候缘故而形成为一种神圣的代表。
1、居所陈设装饰
珞巴族的室内装饰较为简单,房屋中心是火塘,四周为人们吃饭、休息的地方,一般铺垫竹席、藤编物或兽皮供人们席地而卧。
与珞巴族简单的陈设相比,珞巴族房屋的装饰则是十分醒目和别具特色的,这就是随处可见的兽角兽骨装饰。
无论是珞巴族长屋还是小栋房,在房屋的门前檐下可以看到一排排野兽的头骨。
这些野兽的头骨是整栋房屋不可或缺的装饰品,每户珞巴人家都挂这样的装饰物,有的也把家养的大额牛头骨和猪的下巴骨挂在墙上。
在珞巴族社会,悬挂兽角兽骨显示的是主人的勇敢、力量和高超的狩猎技艺,也是富有的标志,表现了珞巴人对力量和勇敢的崇尚与夸耀。
他们也在木屋的门上或室内的墙壁上画有许多辟邪球服的图案。
达木区的珞巴族木屋二楼分为主室和副室,一般人家在主室外都建有阳台,阳台与地相接靠的是一根刻阶独木梯。
人们进屋时需经独木梯到阳台后才能进入主室。
阳台既是进主室的通道,又是夏日纳凉谈天的场所,还是收割季节晒凉粮食的场地。
家家户户的房前或者屋后都建有一个高脚粮仓,另设有一个集体粮仓以防止发生火灾时烧毁。
2、宗教信仰崇拜陈设饰物
太阳崇拜是珞巴族人崇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博嘎尔部落,人们在离房屋不远处搭有一个称为“嘎热”的棚架,架上用红色颜料绘画太阳形象,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日活动。
珞巴各族的图腾崇拜达数百种之多,常见的氏族图腾有虎、豹、野牛、狗、鹰和青蛙等。
珞巴族人另一个广泛的信仰是生殖信仰,珞巴族人称其为“卡让欣”。
以木制成一米多长男性生殖器的形象斜插在木梯左边、田边或是挂在高高的架子上,每年换新一次。
据说他一可以辟邪、二可使人丁兴旺。
3、珞巴族人的传统服饰配饰
珞巴族的服饰充分体现着粗犷豪放的风格,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是他们服装的主要原料。
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带装饰品。
他们颈上的串珠,是用一种青蓝色的石料磨制而成的,每个成年人都有几串,盛装时可佩戴几十串。
妇女穿用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
男子一般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衣着藏式氆氇长袍,头上戴的帽子有熊皮压制的圆盔和用藤条编制的圆盔两种,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
帽后垂着一块长方形狗熊皮,可以防箭和刀砍。
三、珞巴族传统村落景观文化的旅游开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珞巴族传统的文化流失的比较严重,为进行旅游开发必须先设法保存或者部分的还原这些建筑、传统习俗。
1、景观文化要素、陈设装饰以及图腾的复原
珞巴族的景观文化是在其特殊的地理地貌基础上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建筑风格,在景观文化开发中也应当保留这些合理部分,发挥其实用价值。
珞巴族典型的“一”字屋以渐渐被小栋楼所替代,就笔者认为作为村中心建筑的“莫休普”则还具有其留存和复原必要。
此外,珞巴族的干栏式建筑、粮仓布局也是具有其合理性的,这种类型的建筑适合于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
随着珞巴族聚居地的不断开发,珞巴族特色的火塘在慢慢被年青一代所抛弃,火塘是珞巴族传袭至今一直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
随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火塘特色应当被完好的留存吗,这也是研究珞巴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珞巴族的“卡让欣”和墓穴也是珞巴族传统特色,这种墓穴和饰物的制作方式展示的是珞巴族传统的生命观念以及信仰。
3、附带旅游产品
珞巴族的周边自然资源丰富,作为旅游产品开发最适合不过,比如达木地区孕育的木耳每年四月至十月都是其茂盛繁育期,其颜色黝黑,肉质细腻十分可口。
此外,珞巴族聚居地区地质崎岖,水量充沛且环境优美,适合于探险、漂流等刺激类项目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