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路由协议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IPv6技术——路由协议IPv6 单播路由协议:IGP(In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IPv6 IGP主要有:1. RIPng是在RIP基础上开发的⽤于IPv6⽹络的路由协议,在⼯作机制上与RIP基本相同,是IPv6中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关路由协议。
但为了⽀持IPv6地址格式,RIPng对RIP做了⼀些改动。
RIPng⼀般作为中等或者偏⼩规模的⽹络⾃治系统中的内部⽹关路由协议RIPng技术实现:通过UDP报⽂进⾏路由信息交换,使⽤端⼝号521发送和接收数据报。
特别的查询信息可以不从源节点端⼝521发出,但是必须发送到⽬标节点的端⼝521每个路由器都有接⼝连接⼀个或者多个⽹络(直连⽹络)。
RIP协议的实现依赖这些⽹络的相关信息。
包括⽬的地址前缀、前缀长度以及度量等。
RIPng使⽤跳数(hop count)作为度量(metric)。
RIPng⽹络的度量是1~15之间的整数,⼤于或等于16的跳数定义为⽆穷⼤,即⽬的⽹络或主机不可达。
RIP的启动和运⾏过程:RIPng与RIP的不同点报⽂格式不同。
RIPng有两类RTE:⽬的前缀RTE和下⼀跳RTE。
⽬的前缀RTE指明可达⽬的⽹络,下⼀跳RTE 为RIPng提供了直接指定下⼀跳IPv6地址的能⼒。
下⼀跳RTE指明的IPv6地址适⽤于跟随其后的⽬的前缀RTE,直到RIPng报⽂结束或者出现另⼀个下⼀跳RTE为⽌报⽂长度不同发送⽅式不同端⼝号不同安全机制不同OSPFv3OSPFv3是在OSPFv2基础上开发的⽤于IPv6⽹络的路由协议。
作为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其实现机制没有本质改变OSPFv3运⾏在IPv6⽹络中,它同OSPFv2并不兼容,但处理流程基本保持⼀致,eg:泛洪过程,DR选举。
对区域的⽀持以及SPF计算流程,OSPFv3只是在v2基础上进⾏了⼀些改进,以⽀持报⽂格式的变化并处理IPv6中128bit的地址OSPFv3和OSPFv2的不同点:OSPFv3在OSPFv2基础上做出了⼀些必要的改造,这些改进包括以下⼏⽅⾯链路概念取代⽹络概念OSPFv2是基于⽹络运⾏的,两个路由器要形成邻居关系必须在同⼀⽹段:OSPFv3的实现是基于链路的,同⼀链路不同⼦⽹上的节点也可以直接通话报⽂去除地址语义对于OSPFv3来说,除了LS Update报⽂载荷中存在地址以外,协议报⽂中不再提供地址信息;Router-LSA和Network-LSA中也不再包含⽹络地址;OSPF Router ID,区域ID和Link State ID仍然保留IPv4中32bit的长度,因此不能使⽤IPv6地址来代表这些信息增加泛洪范围LSA的泛洪范围已经被明确地定义在LSA的LS Type字段,⽬前有以下3种LSA泛洪范围:本链路范围:⽤于Link LSA;区域范围:⽤于Router LSA、Network LSA、Inter Area Prefix LSA、 Inter Area Router LSA和Intra Area Prefix LSA;⾃治域范围:⽤于AS-external-LSA 链路⽀持多实例复⽤link-local地址的使⽤IS-ISv6IS-ISv6可以同时承载IPv4和IPv6的路由信息,完全可以独⽴⽤于IPv4⽹络和IPv6⽹络。
IPv6网络中的路由协议优化设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Pv6网络也越来越普及。
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当前互联网中的主要IP协议,与IPv4相比,IPv6提供了更多的可用地址,更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性能。
然而,在IPv6网络中,网络路由协议的优化设计十分关键。
本文将探讨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的优化设计问题。
一、IPv6网络中的路由协议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有很多种,如OSPFv3、BGP4+等。
其中,OSPFv3(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version 3)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具有相同IP地址前缀的网络中选择最佳路径。
BGP4+(Border Gateway Protocol version4+)则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EGP),用于在不同自治系统(AS)之间交换路由信息。
OSPFv3重点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通过计算最短路径,实现网络的路径选择。
BGP4+则通过AS间的路由选择来实现最佳路径的选择和流量的分配。
这两种协议各有优劣点,需要根据不同的网络架构和需求进行选择和优化。
二、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的问题在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网络拓扑结构复杂,导致路由选择的时间较长,降低了网络性能。
其次是路由信息的管理和更新需要大量的计算和通信资源,给网络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此外,IPv6网络中还存在路由欺骗、路由黑洞等安全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和加强。
三、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优化的设计为了解决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优化的设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设计方法:1、合理布局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的合理布局可以减少路由的数量和复杂度,避免出现无用的路由信息和重复的计算。
同时,合理布局网络拓扑结构还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
2、使用优化的路由算法路由算法是决定路由选择的关键因素,优化的路由算法可以提高路由选择的速度和准确性。
IPv6网络协议实现与性能测试分析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Internet协议的第六个版本,是IPv4的后继版本。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IPv4地址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突出,IPv6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协议,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本文将介绍IPv6网络协议的实现原理以及性能测试分析。
一、IPv6网络协议的实现原理IPv6网络协议是通过将IPv4网络协议进行改进和优化而来。
与IPv4相比,IPv6在地址格式、数据包头部和路由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
1. 地址格式IPv6采用128位地址格式,相对于IPv4的32位地址格式,IPv6地址空间更加庞大,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各种设备提供足够的地址资源。
IPv6地址由8个16进制数字段组成,每个字段之间以冒号分隔。
2. 数据包头部IPv6的数据包头部相对于IPv4有所改进,其中新增了一些字段来提高协议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IPv6数据包头部的长度为40字节,较IPv4的20字节头部长度增加了一倍。
3. 路由IPv6网络协议的路由机制使用了更为高效且灵活的路由协议。
IPv6采用了一种称为无状态自动配置的机制,即设备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自动配置IPv6地址,无需手动配置。
此外,IPv6还引入了多播地址和任播地址的概念,以支持更高效的组播和资源负载均衡。
二、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分析性能测试是评估和验证IPv6网络协议实现质量的关键步骤。
在进行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带宽和延迟测试带宽是指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它直接影响网络的传输速度。
延迟是指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的时间,它反映了网络的响应速度。
在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中,需要对带宽和延迟进行测试,以评估协议在传输速度和响应速度方面的表现。
2. 抗拒绝服务(DoS)攻击测试DoS攻击是一种网络攻击方式,攻击者通过向目标设备发送大量的请求,使得目标设备无法正常处理其他合法请求。
与IPv4路由相同,IPv6路由可以通过3种方式生成,分别是通过链路层协议直接发现生成的直连路由,通过手工配置生成的静态路由和通过路由协议计算生成的动态路由。
IPv6路由协议共有4种,分别为RIPng,OSPFv3,IPv6-IS-IS和BGP4+。
IPv6路由协议根据作用的范围,可分为以下两种:
(1)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运行的内部网关协议,包括RIPng,OSPFv3和IPv6—IS-IS。
(2)运行于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外部网关协议,包括BGP4+。
IPv6路由协议根据使用的算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1)距离矢量协议:包括RIPng和BGP4+。
(2)链路状态协议:包括OSPFv3和IPv6—IS-IS。
RIPng协议(RIP next generation,下一代RIP协议)
(1)UDP端口号:使用UDP的521端口发送和接收路由信息。
(2)组播地址:使用FF02::9作为链路本地范围内的RIPng路由器组播地址。
(3)前缀长度。
目的地址使用128前缀长度。
(4)下一跳地址:使用128比特的IPv6地址。
(5)源地址。
使用链路本地地址FE80::/10作为源地址发送RIPng路由信息更新报文。
OSPFv3协议
OSPFv3在以下方面有所修改:
(1)运行机制变化。
(2)功能有所扩展。
(3)报文格式变化。
(4)LSA格式变化。
网络基础IPv6路由协议及安全IPV6的概念现在已并不陌生。
面对这个新的网络命令者,与前一个主宰者IPV4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呢?下面就对IPV6路由协议在安全问题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1.协议安全在协议安全层面上,IPV6路由协议全面支持认证头(AH)认证和封装安全有效负荷(ESP)信息安全封装扩展头。
AH认证支持hmac_md5_96、hmac_sha_1_96认证加密算法,ESP封装支持DES_CBC、3DES_CBC以及Null等三种算法。
2.网络安全IPv6路由协议的网络安全包括以下4个方面,详细介绍如下:●端到端的安全保证。
在两端主机上对报文进行IPSec封装,中间路由器实现对有IPSec扩展头的IPV6报文进行透传,从而实现端到端的安全。
●对内部网络的保密。
当内部主机与因特网上其他主机进行通信时,为了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可以通过配置的IPSec网关实现。
因为IPSec作为IPV6路由协议的扩展报头不能被中间路由器而只能被目的节点解析处理,因此IPSec网关可以通过IPSec隧道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IPV6路由协议扩展头中提供的路由头和逐跳选项头结合应用层网关技术来实现。
后者的实现方式更加灵活,有利于提供完善的内部网络安全,但是比较复杂。
●通过安全隧道构建安全的VPN。
此处的VPN是通过IPV6路由协议的IPSec隧道实现的。
在路由器之间建立IPSec的安全隧道,构成安全的VPN是最常用的安全网络组建方式。
IPSec网关的路由器实际上就是IPSec隧道的终点和起点,为了满足转发性能的要求,该路由器需要专用的加密板卡。
●通过隧道嵌套实现网络安全。
通过隧道嵌套的方式可以获得多重的安全保护。
当配置了IPSec的主机通过安全隧道接入到配置了IPSee网关的路由器,并且该路由器作为外部隧道的终结点将外部隧道封装剥除时,嵌套的内部安全隧道就构成了对内部网络的安全隔离。
3.其他安全保障IPV6路由协议的IPSec为网络数据和信息内容的有效性、一致性以及完整性提供了保证,但是数据网络的安全威胁是多层面的,它们分布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等各个部分。
IPv6技术路由协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P地址的分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作为当前互联网主要采用的网络协议,其可用的IP地址数量已接近枯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被提出并逐渐被广泛应用。
IPv6技术引入了更大的地址空间以及一些新的路由协议,本文将详细介绍IPv6技术路由协议。
一、IPv6路由协议介绍1. 描述IPv6路由协议的作用和功能IPv6路由协议是IPv6网络中主要用于实现分组从源地址到目标地址的转发的协议。
它通过定义一组规则和算法来确定数据包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路径,并将数据包沿着这条路径传输。
2. 常见的IPv6路由协议目前,常见的IPv6路由协议包括静态路由、RIPng、OSPFv3、IS-IS和BGP等。
每种协议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可以根据网络规模、复杂度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协议。
二、IPv6路由协议的特点和功能1. 静态路由静态路由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种路由方式,通过手动配置路由表来实现数据包的转发。
它不需要协议运作,对资源和处理器要求较低,但在大规模复杂网络中管理和维护静态路由表会变得困难。
2. RIPng(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next generation)RIPng是IPv6版本的RIP协议,是一种距离向量路由协议。
它使用的是跳数作为评估标准,具有快速收敛和简单实现的优点,但不适合大规模网络。
3. OSPFv3(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version 3)OSPFv3是用于IPv6网络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它在IPv4的OSPF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改进。
OSPFv3可以对网络进行分级组织,支持不同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快速收敛特性。
4. 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IS-IS是一种自治系统(AS)内部使用的分布式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大型ISP和企业网络。
ipv6路由协议栈原理与技术摘要:一、IPv6简介1.IPv4地址耗尽2.IPv6的优势3.IPv6的应用场景二、IPv6路由协议栈1.路由协议栈的概念2.IPv6路由协议栈的组成3.路由协议栈的重要性三、IPv6路由协议栈原理1.IPv6路由协议栈的工作原理2.路由协议数据报的结构3.路由协议的邻居关系建立四、IPv6路由协议栈技术1.路由协议的更新与维护2.路由协议的流量工程3.路由协议的优化与改进五、IPv6路由协议栈应用1.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2.企业网络3.数据中心六、IPv6路由协议栈的发展趋势1.IPv6路由协议的标准化2.路由协议的融合与统一3.路由协议的创新与演进正文: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IPv4地址资源逐渐枯竭,为解决这一问题,IPv6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协议应运而生。
IPv6具有丰富的地址空间、高效的数据包处理能力以及更好的安全性,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基础。
在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负责处理IPv6地址的分配、路由以及数据包的转发。
本文将重点介绍IPv6路由协议栈的原理与技术。
IPv6路由协议栈是指在IPv6网络中实现路由功能的协议栈,包括路由协议的封装、路由表的维护以及路由消息的传递等。
IPv6路由协议栈主要包括路由协议栈的原理、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
首先,IPv6路由协议栈的原理是指在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如何实现路由功能。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路由协议数据报的生成、路由表的更新以及路由消息的传递。
在这个过程中,路由器之间通过互相发送路由协议数据报来交换路由信息,并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本地路由表。
其次,IPv6路由协议栈的技术包括路由协议的更新与维护、路由协议的流量工程以及路由协议的优化与改进等方面。
其中,路由协议的更新与维护是指路由器如何根据网络变化动态更新路由表;路由协议的流量工程是指如何优化路由策略,提高网络性能;路由协议的优化与改进是指如何对现有路由协议进行改进,以适应IPv6网络的需求。
IPv6讲解IPv6是第六代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它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IPv6的使用,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
IPv6使用更小的路由表,使得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更快。
IPv6增加了增强的组播支持以及对流的控制,对多媒体应用很有利,对服务质量(QoS)控制也很有利。
IPv6加入了对自动配置的支持,这是对DHCP协议的改进和扩展,使得网络(尤其是局域网)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第二代互联网IPv4技术,核心技术属于美国。
它的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从理论上讲,编址1600万个网络、40亿台主机。
但采用A、B、C三类编址方式后,可用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数目大打折扣,以至目前的IP地址近乎枯竭。
其中北美占有3/4,约30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只有3千多万个,只相当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数量。
地址不足,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及其他国家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一方面是地址资源数量的限制,另一方面是随着电子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能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连入全球因特网。
在这样的环境下,IPv6应运而生。
单从数字上来说,IPv6所拥有的地址容量是IPv4的约8×10^28倍,达到2^128-1个。
这不但解决了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同时也为除电脑外的设备连入互联网在数量限制上扫清了障碍。
但是与IPv4一样,IPv6一样会造成大量的IP地址浪费。
准确的说,使用IPv6的网络并没有2^128-1个能充分利用的地址。
首先,要实现IP地址的自动配置,局域网所使用的子网的前缀必须等于64,但是很少有一个局域网能容纳2^64个网络终端;其次,由于IPv6的地址分配必须遵循聚类的原则,地址的浪费在所难免。
但是,如果说IPv4实现的只是人机对话,而IPv6则扩展到任意事物之间的对话,它不仅可以为人类服务,还将服务于众多硬件设备,如家用电器、传感器、远程照相机、汽车等,它将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深入社会每个角落的真正的宽带网。
IPv6路由协议分析作者:洪亮来源:《软件导刊》2011年第12期摘要:介绍了IPv6常见的几种路由协议,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指出当前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
关键词:IPv6;路由协议中图分类号:TP39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1)作者简介:洪亮(1977-),男,江苏高邮人,硕士,扬州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教育技术。
1IPv6路由协议概述IPv6路由表是IPv6路由器进行IPv6报文转发的基础,路由器会根据IPv6报文的目的地址在路由表中查询下一跳的相关信息。
IPv6路由表的每一条路由都应该包括以下的一些信息:①目的地址;②前缀长度;③下一跳地址;④本地接口;⑤优先级;⑥开销;⑦协议。
IPv6路由的生成方法有三种:①通过链路层协议直接发现从而生出的直连路由;②手动配置的静态路由;③通过路由协议生成的动态路由。
根据路由协议作用的范围,IPv6路由协议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域内路由协议,又称为内部网关协议,适用于单个自治系统内部,目前常见的IPv6域内路由协议有RIPng、OSPFv3和IPv6-IS-IS;第二类为域间路由协议,又称为外部网关协议,适用于多个自治系统之间,目前IPv6最常见的IPv6域间路由协议为BGP4+。
2常见域内路由协议2.1RIPng协议RIPng(RIP next generation,下一代RIP)是在RIP-2协议的基础之上修改和增强而来,是针对IPv6的特性定义的新的版本。
RIPng和RIP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RIPng基于UDP,使用端口521发送和接受路由信息;RIP使用端口520;②RIPng使用FF02∷9作为本地RIPng路由器组播地址;③RIPng基于IPv6,下一跳地址是128位,子网掩码的概念在RIPng中没有,其目的地址使用128位前缀;RIP基于IPv4,地址是32位;④RIPng使用本地地址FE80∷/10发送路由信息更新报文;⑤RIPng不支持非IP的网络,RIP支持;⑥RIPng的下一跳作为单独RTE存在;⑦RIPng使用IPv6内嵌的IPsec协议进行身份验证,其本身不支持身份验证。
RIPng基于距离矢量算法,每隔30秒发送一次路由更新报文,如果180秒没有收到网络邻居的路由更新报文,则将其标识为不可达;如果再过120秒没有收到网络邻居的路由更新报文,则将其从路由表中删除。
RIPng规定目标网络的跳数如果大于或等于16则为不可达到,所以运行RIPng的网络中到达目的地址所通过路由器不能超过15台。
因为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的路由协议会产生慢收敛和无限计数问题,为了避免形成环路路由,RIPng支持水平分割、毒性逆转和触发更新等技术。
RIPng报文包括头和路由表项(Route Table Entry,RTE)组成(其格式如图1所示),RTE 的条数取决于发送端口的MTU值。
在RIPng中有两类RTE,它们是IPv6前缀RTE和下一跳RTE(其格式如图2、3所示)。
IPv6前缀RTE描述路由表项中的目的地址、路由标志、前缀长度、度量值等属性。
下一跳RTE中为下一跳IPv6的地址信息,位于一组具有同样下一跳的IPv6前缀RTE的前面。
图1RIPng报文格式图2IPv6前缀RTE格式图3下一跳RTE格式图4OSPFv3报文格式2.2OSPFv3协议OSPFv3(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version 3,开放最短路径优先第3版)为IETF在1999年制定的,其在OSPFv2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修改,使其能够支持IPv6。
OSPFv3基本上延续了OSPFv2的框架,但也针对IPv6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其不同之处表现在:(1)用链路代替了网段、子网等概念。
OSPFv2运行基于子网,路由器之间形成邻居关系其IP地址必须位于同一个网段。
OSPFv3基于链路,同一链路即使不在同一个子网中,也能够建立邻居关系。
(2)OSPFv3中,、中不包含地址信息,仅用来描述网络拓扑结构。
Router ID、Area ID、Link State ID中不包含地址信息。
地址信息仅仅包含在新增加的中。
在区域范围内泛洪。
此外增加了,用于向链路中其他路由器通告自己的链路本地地址以及IPv6地址前缀信息。
在本地链路范围内泛洪。
原OSPFv2中的更名为,更名为。
(3) OSPFv3中支持同一链路上运行多个OSPF实例,使用Instance ID字段标识不同的实例。
OSPFv2中只允许一条链路运行一个实例。
(4) OSPFv3中使用链路本地地址作为报文源地址(不包括虚连接),所有路由器学习本链路中其他路由器的链路本地地址,作为下一跳的IP地址,因此网络中只负责报文转发的路由器不需要配置全局的IPv6地址,从而节约大量的IPv6全局地址资源。
OSPFv2中每个运行OSPF的接口都需要配置一个全局的IPv4地址。
(5) OSPFv3可以支持对未知类型的LSA的处理,而在OSPFv2中仅仅作简单的丢弃。
(6) OSPFv3报文使用IPv6内嵌的IPsec协议进行身份验证,取消了OSPFv2中的验证字段(报文格式如图4),简化了OSPF协议的处理过程。
协议protocol,中间系统对中间系统域内路由信息交换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
支持IPv6的协议称为动态路由协议,主要是增加了支持IPv6的两个TLV(类型-长度-值)和一个NLPID(Network Layer Protocol Identifier,网络层协议标识符)值。
IS-IS报文封装在数据链路层的帧结构之中,称为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PDU由通用报头、专用报头和变长字段组成,其中变长字段由多个TLV组成。
新添加的TLV有两个,它们是:(1)IPv6 Reachability对应于中的普通可达性TLV和扩展可达性TLV,用来表达网络的可到达性;(2)IPv6 Interface Address对应原来的IP Interface Address,只不过原32位IPv4地址改为128位IPv6地址。
定义了一个新的NLPID值142(0x8E),表明当前路由器支持IPv6,在路由器交换链路信息和建立邻居关系时必须在协议报文中带有此信息。
使用Hello报文来发现同一条链路上的邻居路由器并建立邻居关系,当邻居关系建立完毕后,将继续周期性的发送Hello报文来维持邻居关系。
3常见域间路由协议BGP4(Border Gateway Protocol version 4,边界网关协议第4版)只能支持IPv4。
BGP4+是对BGP4的扩展,提供了对IPv6、IPX和MPLS VPN的支持。
为了适应多协议支持的新需求,BGP4+添加了两个新属性:(1)多协议可达NLRI(Network Layer Reachable Information,网络层可达信息),(2)多协议不可达NLRI。
描述了到达目的地的信息。
该属性包含的信息有:①地址属于哪个网络层协议;②次级地址族标识符,表明本属性中的NLRI用于单播转发还是组播转发还是同时用于单播转发和组播转发;③到达目的前缀网络的下一跳地址;④下一跳地址的长度;⑤NLRI信息,NLRI以length/prefix形式表示,其中length是前缀的长度,prefix是可达性IPv6地址前缀。
用于撤销不可达的路由,该属性包含的信息有:①地址属于哪个网络层协议;②次级地址族标识符;③被撤销路由的信息。
BGP属于一种自治系统间的动态路由发现协议,一般在两个自治系统的边界路由器之间建立对等关系。
BGP既不是纯粹的链路状态算法,也不是纯粹的距离矢量算法。
它能够与其他自治系统的BGP交换网络可达信息。
各个自治系统可以运行不同的域内路由协议。
4当前情况下路由协议的选择当前正处于IPv4向IPv6过渡的重要时期,网络路由协议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到这种过渡的需要。
在域内路由协议的选择问题上,应根据网络的特点和RIPng、OSPFv3和种协议本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
如果网络的规模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那么RIPng应该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RIPng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其配置和维护简单。
如果网络的规模比较大,使用基于链路状态算法的OSPFv3和都可,但是两种协议也各有其特点。
OSPFv3相对成熟普及、容易使用、便于维护,其通用性较好,并且可扩展。
OSPFv3是完全独立的路由协议进程,IPv6的LSA的拓扑计算和IPv4的LSA拓扑计算无关;好处是得到完全独立的一份IPv4路由表和一份IPv6路由表,部署非常灵活;缺点是OSPFv2和OSPFv3各占一个路由协议进程,资源消耗多,对路由器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一台路由器只需运行一个进程,就可同时支持IPv4和IPv6的拓扑计算,资源占用少,缺点是其中任何一个协议的崩溃都会导致另一个协议的崩溃,不够灵活。
域间路由协议目前BGP4+是最好的选择,能够满足域间交互路由信息的需要。
而且BGP 是当前因特网的标准,其过渡应该是比较平滑的。
参考文献:[1]廖明华.浅谈IPv4到IPv6的路由协议及其选择[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唐拥政,周大为.基于IPv6的路由协议的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责任编辑:杜能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