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中国最具特质和魅力的地区之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2.04 KB
- 文档页数:42
文人墨客眼中的江南风景与美学理念引言江南是中国最具诗意和浪漫的地区之一,也是众多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寓所。
在江南的独特自然环境和丰富文化氛围下,文人们创作了许多描绘江南风景和表达美学理念的作品。
本文将探讨文人墨客对于江南风景的审美观点以及其中所融入的美学理念。
江南风景自然环境•多水之乡: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乡特色浓厚。
•丰富植被:苏杭一带山水相连,四季如画。
•建筑风格:古老的园林和民居建筑散发出独特韵味。
季节变化•春天:桃花、杏花盛开,春雨细腻。
•夏天:荷花盛开,炎热而湿润。
•秋天:菊花竞放,金黄秋叶迷人。
•冬天:梅花香气扑鼻,宁静而寒冷。
文人墨客眼中的江南风景江南意境•静谧与雅致:江南风景给人以宁静、温馨、雅致的感觉。
•水乡印象:文人们常把江南比喻为水乡,对水乡美景有独特情愫。
•融合自然与建筑:园林景观和民居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增加了江南风情。
对色彩的描绘•清新淡雅:文人多喜欢使用清淡柔和的色调来表现江南风光。
•翠绿和碧蓝:代表植被和湖泊的颜色,并成为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色彩。
表达情感与意境•感怀旧时光:文人们通过对于古老小桥流水、怀旧故城等元素的描绘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抒发哀怨之情:映衬着湿润天气和遗世独立的田园之景,常让文人们流露出哀伤之情。
美学理念的体现幽微与神韵•文人墨客对于江南风景独特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对幽微和神韵的追求。
•对于微妙之美的表达和传达,反映了文人们深入品味生活和自然的能力。
淡雅与典雅•文人们推崇的艺术境界,通常以淡雅、典雅为主。
•深刻展示了文人墨客对于江南自然环境及其文化特质所蕴含的高尚审美理想。
结论文人墨客眼中的江南风景是一种极具诗意和浪漫气息的存在。
通过他们对江南风景的描绘和表达,我们可以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学理念。
江南风景将清新、宁静、雅致融合在一起,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最为珍贵、深情而又令人陶醉的题材之一。
我感受到江南的魅力_初二作文精选江南是中国最富饶、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无论是优美的自然景色、独特的传统文化还是繁华的城市风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走过江南的大街小巷、游览过江南的名胜古迹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江南的魅力。
江南的自然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江南地区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水土肥沃,所以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
每当我沿着江南的小溪漫步时,总能看到青山绿水、花香鸟语,仿佛走进了一幅宜人的画卷。
特别是江南的水乡景色,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我曾游览过桂林、苏州、杭州等著名的江南城市,每到一处,都能欣赏到独特的水乡风光。
漫步在蓝天白云、碧水绿树之间,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还能亲近民间的乡村文化,领略到江南人的淳朴与热情。
江南的传统文化独具魅力。
江南的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苏州园林、古运河、杭州西湖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被誉为天下江南园林的代表。
这些园林凝聚了江南民间艺术的精华,融合了宫廷式的建筑艺术和民间庭院式的园林艺术,别具一格,每一座园林都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感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江南的戏曲、茶艺、民间音乐等传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
我曾去过苏州的拙政园,欣赏到了精彩的苏州评弹和昆曲演出,不仅能听到悦耳的音乐,还能领略到江南人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江南的城市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无论是上海的现代化建筑、杭州的浪漫氛围还是南京的文化底蕴,都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每当我走在上海的外滩,俯瞰着繁华的城市景象,感受到现代化的脉动和城市的活力,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
而在杭州的西湖边,湖光山色、古韵风情,让人仿佛来到一个童话世界。
南京的文化底蕴更是深厚,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让人感慨万千。
无论是金陵城的城墙、雨花台的烽火遗址还是中山陵的庄严肃穆,都是南京城市文明和历史底蕴的生动体现。
江南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色、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繁华的城市风情吸引着我。
每当我感受到江南的魅力时,我就会深深体会到这片土地的独特之处,把这份美好的感受深深地珍藏在心底。
江南的人文风情的赏析江南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情而闻名于世。
这里既有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艺术形式,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江南的人文风情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的魅力所在。
一、建筑艺术的奇景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古老的园林、寺庙和民居都展现出江南人文风情的魅力。
其中,苏州的园林是最具代表性的,以其精致的布局和精湛的园林艺术技巧而广受赞誉。
拙政园、留园等苏州园林无不彰显出江南人的精致与雅致。
除了园林,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民居也是江南建筑艺术的奇景。
无锡的灵山大佛、宜兴的宜园、杭州的灵隐寺等都是典型的江南建筑艺术代表。
这些建筑以其精雕细琢、独具匠心的设计而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
二、传统艺术的瑰宝江南地区还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苏州的昆曲、绍兴的越剧、杭州的京剧等被誉为中国戏曲的“三绝”。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在音乐、表演和服饰方面独树一帜,更展现出江南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和专注。
在绘画艺术方面,江南地区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宋代的文人画和元代的花鸟画都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无论是温润婉约的南宗画派,还是刚劲豪放的吴派画作,都彰显出江南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底蕴的瑰宝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繁荣地。
文人墨客、学者名家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经典著作。
近代以来,一批重要的文化人物如鲁迅、徐志摩、郁达夫等也在江南地区活动和创作,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蕴。
古代的运河文化也是江南人文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杭大运河贯穿了江南地区,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孕育了丰富的艺术、文化和历史。
泛舟运河、沿途观赏古建筑和民俗风情,成为了领略江南人文风情的绝佳方式。
总结:江南的人文风情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魅力而闻名于世。
从建筑艺术的奇景到传统艺术的瑰宝,再到文化底蕴的瑰宝,江南地区展现了其多样丰富的人文魅力。
走进江南,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与历史对话,感受着古人留下的智慧和情感。
我感受到江南的魅力_初二作文精选
江南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它无论是在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还是人情味上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江南的自然景观令人陶醉。
在江南,有许多美丽的水乡小镇,如苏州、杭州等,这些小镇以其独特的水系和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我曾有幸去过苏州,那里的古典园林美不胜收。
比如拙政园、留园等,这些园林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和谐的美。
除了水乡小镇,江南还有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观,如千岛湖、西湖等。
这些湖泊无论是在四季变幻中还是在日出日落时都展示出迷人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与悠然的感觉。
江南的历史文化使其更加富有魅力。
江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里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江南的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如苏东坡、陆游等,他们的文学作品留存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瑰宝。
江南还有许多历史古迹,如乌镇古镇、钱塘江大桥等,这些古迹见证了江南历史的繁荣与兴衰,也是人们感受江南文化的见证。
江南的人情味让人难以忘怀。
江南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乐于助人,善待客人。
每当有人来到江南,他们总是竭尽全力款待客人,为客人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人感到宾至如归。
而江南人的生活也充满了乡土气息,他们注重生活品质,喜欢在闲暇时听音乐、品茶,享受生活的悠闲与自在。
在江南度过的时光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每一次来到江南,我都会被它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热情好客的人情所吸引。
江南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它让人流连忘返,一去难忘。
江南的概念江南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带,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地域。
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西等省市,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水草丰美,风景如画。
江南地区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被誉为“江南水乡”的代名词。
江南地区的概念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首先,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江南的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油菜、蚕桑等农作物,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江南的风景也十分迷人,如太湖、西湖、千岛湖等,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其次,江南地区的人文特色也是江南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古代,江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遗产,如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文学家、思想家的诞生地,如苏州园林、无锡太湖石、扬州花鸟市场等的文化景观。
江南地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曾经有过吴、越、吴越等多个历史名族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也是江南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江南民间艺术、江南园林建筑、江南水乡风情等。
再次,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江南概念的重要内容。
江南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江南地区拥有多个省级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江南地区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都非常发达。
例如,苏州、杭州等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众多的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此外,江南地区的旅游业也是非常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江南地区还拥有众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江南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江南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地域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发达的经济。
江南的概念体现了其独特的地理、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特点。
江南地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誉,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江南理解和赏析江南,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名词。
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江南一直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不仅因为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因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文人墨客们追寻灵感和创作的乐园,也是世人向往的仙境。
江南,位于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
这里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粮仓和丝绸之路的起点。
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以水乡和山水田园为主,河流纵横交错,绿水青山,风景如画。
尤其是江南的水乡,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和水乡风情、杭州的西湖、乌镇的古镇风光、嘉兴的南湖风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江南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曾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和文学巨匠。
在中国文学史上,江南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地区,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口头文学,还有着众多的文学名著和文学名家。
比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周敦颐、陆游、唐婉、袁枚等等,都是江南地区的文学巨匠,他们的诗词歌赋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南的人文风情也是独具特色,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喜欢歌舞文娱,善于刺绣编织,擅长园林建筑,热爱美食美酒,喜欢享受生活。
江南的饮食文化尤为丰富多彩,不仅有着地道的本土美食,还有着各种各样的小吃和名点,比如苏州的姑嫂肉、杭州的西湖醋鱼、嘉兴的粽子、南京的盐水鸭、宁波的汤圆等等,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也是江南的一大特色。
从古至今,江南一直都是文人雅士们向往的仙境和灵感源泉。
在中国文学史上,江南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地区,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口头文学,还有着众多的文学名著和文学名家。
江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都为文人墨客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江南”一派好风光江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区域之一,也被誉为“江南水乡”,因其优美的风光和独特的文化景观而闻名于世。
江南一派好风光,无论是它的山水、古镇、园林还是民俗文化,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南的山水风光优美迷人。
这里的山山水水,展现出了独特的韵味和风情。
不同于北方的雄伟与峻俏,江南的山脉更加柔和、婉约,犹如一幅江南画卷。
苏州的山塘街、杭州的西湖、苏南的太湖等蜚声中外的自然景观,植被繁茂,碧水蓝天,清新宜人,给人一种放松、疗愈的感觉。
当游览江南山水时,仿佛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享受了一份宁静与寂静。
江南的古镇是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地区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镇,如苏州的周庄、南浔、乌镇,杭州的西塘等等。
这些古镇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石板街、青石桥、小巷弄堂等构成了独特的古镇风貌。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沉淀,体验到古代生活的韵味。
古镇中的古街巷、古建筑、古桥梁,都流露出满满的文化气息,而街头巷尾的小店、小吃、小摊贩则展示出地方风味。
古镇中的人们保持着淳朴的生活方式,与游客互动,让游客感受到了一份宁静、温馨的氛围。
江南的园林艺术也是其特色之一。
江南地区是中国园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杭州的西湖古建筑群等等,无不展示了江南园林的精髓。
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山水、庭院布局和精心抚育的植物,展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生活方式。
园林中的假山、水池、廊桥、花草树木等构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宁静的心境。
在江南园林中漫步,仿佛进入了一个修身养性的世界,让人身心愉悦。
江南的民俗文化也是独具魅力的。
江南地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民间艺术,如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州评弹、昆曲、梨园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凝聚了江南地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声音、舞蹈和表演,传达了江南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
江南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庙会,如苏州的灯节、杭州的龙井茶文化节等,各种传统艺术活动和民俗表演浓缩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江南水乡地理特点分析江南水乡是中国南方的地域性特征,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分析江南水乡的地理特点。
首先,江南水乡的地理特点表现在其独特的水系。
江南地区众多的河流、湖泊、水塘构成了其独特的水网系统。
长江、淮河、钱塘江等蜿蜒交错的河流在江南地区形成了复杂的河网,将广大的水域与湿地相互连接,增添了江南地区的水景魅力。
与此同时,江南地区丰富的湖泊资源也是其地理特点之一。
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一系列湖泊在江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湖泊风光,成为了江南水乡的重要景观。
其次,江南水乡地区的地势较为平坦。
江南地区地势平坦,海拔相对较低。
地形的平坦使得江南地区蓄水能力较强,形成了广袤的湿地。
而湿地的丰富则使得江南水乡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湿地的保持有效地缓冲了降雨过程中的洪水,形成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文特征。
同时,由于地势平坦,江南水乡还形成了大片的稻田和水田,使得农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为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再次,江南水乡地区的地貌形态多样。
尽管江南地区以平原地貌为主,但是仍有一些丘陵和山脉分布其中。
松山丘陵、雷峰塔群、天目山等山脉和丘陵地形为江南水乡增添了壮美的自然景观。
这些山脉和丘陵地貌与水乡的平原地貌形成鲜明的对比,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
最后,江南水乡地区的气候温和湿润。
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湿润,冬季温和湿润。
季风气候的特点使得江南地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由于气候的温和湿润,江南水乡地区独特的植被类型得以形成,还为江南地区的农业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
综上所述,江南水乡地区独特的地理特点使其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一个独具魅力的地方。
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江南水乡以无限的魅力,也为江南地区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江南水乡的独特特点不仅仅是地理的,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江南水乡的历史与文化特色江南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水乡之美举世闻名。
徜徉于江南水乡,不仅可观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还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里,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探究江南水乡的魅力。
一、历史特色1. 唐宋文化唐宋时期,江南地区是文化繁荣的中心。
这个时期,如杭州、苏州、扬州、南京等城市都成为了中国经济与文化重心地,汇聚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也催生了中国艺术的黄金时代。
唐宋时期,江南许多传统文化都得到了发展和传承,例如:“苏小调”、“杭州雕漆”、“绍兴黄酒”等等,至今仍负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2. 明清文化明清时期,江南水乡的城镇发展更加迅速。
在这个时期,江南水乡城市成为了许多文化大师的栖息地,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地方。
这个时期,江南水乡艺术家们常以水乡自然景象为基础,吸纳京师绘画、刻印之大成,研制了许多别具一格的水墨画和雕刻品,如“窗棂末鹰”、“苏州鸟语”等。
在这些艺术品后,人们得以感受到当时文化繁荣的盛景。
二、文化特色1. 江南古建筑江南水乡的古建筑比比皆是,这些建筑既有唐宋文化的底蕴,也有明清文化的精髓。
这些古建筑多以精雕细琢的木雕、石雕或木结构等形式出现,其中最为代表的当属江南的园林。
这些园林独具中国园林的风貌,既增添了造景艺术的美感,也展示了工艺美术的瑰丽,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古风美人江南水乡素以秀丽绝伦、独具魅力的美人风采著称于世,其“小家碧玉”之美,向人们展示了江南女子温柔、文雅的特点。
民族服饰中,“旗袍”便是江南水乡的代表。
江南水乡的美女们多数都穿着旗袍,与那优美的园林建筑、曲水流觞相互映衬,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3. 唱戏传统江南水乡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非常丰富,如村落文艺、水乡歌舞、传统戏曲等等。
其中唱戏在江南被视为博采众长的文化产物。
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都通过扬州、苏州、杭州、南京等地的戏曲演出得以广泛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江南的名词解释江南,是中国地理上的一个地带名称,指的是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包括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地。
这个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江南进行名词解释,带领读者领略江南的魅力。
第一部分:历史名人江南地区孕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他们的智慧和才华给这个地方增添了璀璨的光彩。
比如,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他的字画和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江南的深情和热爱。
而顾恺之是晋朝的画家,他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这些名人们的贡献让江南在文化领域独树一帜。
第二部分:自然景观江南的自然景观以水乡和山水为主,每到一处都让人心生向往。
杭州的西湖是江南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有着美丽的湖泊和周围的山岳,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苏州的园林也是江南自然景观的代表,这里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建筑通过精巧的设计和合理的布局,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魅力。
而黄山则以雄伟的峰林、奇特的岩石和云海著称,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第三部分:文化遗产江南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历史与传统。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古典文化的瑰宝。
例如,苏州的昆曲是中国四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戏曲之花”,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表演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江南的阖闾文化。
此外,江南还以丝绸和茶文化而闻名。
杭州的丝绸市场和宁波的茶叶市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在这里品味着江南传统的文化和美食。
第四部分:美食和糕点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美食和糕点而著名。
苏州的苏式糕点是中国传统糕点中的瑰宝,它们色香味俱佳,拥有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
嘉兴的酱油则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鲜美的口感而闻名。
除了糕点和调料外,江南的菜肴也有其特色。
杭州的西湖醋鱼和南京的鸭血粉丝汤是江南的传统美食,它们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受到了全国各地的赞誉。
第五部分: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被誉为中国的经济重镇之一。
文化系列专题片《江南》精彩解说(1)江南是中国最具特质和魅力的地区之一。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具备这种地理、历史和文化熔于一炉且呈现独特地方风情的区域。
江南是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江南滋育了一代代学子文人的心灵和情怀。
江南是一种追忆,一种缅怀,一种文化的反思和扬弃。
电视文化专题片《江南》用大文化的视野,力求将抒情、叙述与思辨融为一体,从电视人的视角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饱含魅力的意象,诠释吴越文化的灵魂以及与江南有关的园林、山水、风俗、饮食、民居、市井、工艺、戏曲、经济、人文、思想,展现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东方农耕文明、经济技术进步、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
《江南》是电视人高峰、杨晓民、周亚平和作家叶延滨等名家联合制作的一部艺术精品。
该片总策划、总撰稿杨晓民说:“《江南》是一部展示中华区域文化的开篇之作,具有较纯粹的文化品质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越具民族性越具世界性』的今天,《江南》还是无数海外华人触摸中国文化根系的一幅生动、典雅、精致的人文镜像。
”这部10集共450分钟的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曾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强档推出。
该片的解说词优美流畅,意境深远,韵味绵长,激情洋溢,堪称文字精品。
现找到它的全部解说词,在此贴出,供喜爱的朋友收藏。
第一集《在水一方》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里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和风采。
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未来……就从这里开始吧。
周庄、同里或者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
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了江南的精神和风采。
水流在水里,风淡淡地吹着风。
在这里,流水和流水,不就是江南翻飞的水袖吗?不就是把江南舞动得风姿绰绰、灵秀飘逸的水袖吗?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这水做的江南,这江南的流水啊。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以来。
十多年前,古镇的农民耕田的时候,掘到了一些石斧陶器和玉镯玉瑗(读:愿),这一个发现,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门的注意和重视,考古学家们从各地赶来,仔细看过了这些石斧陶器和玉镯玉瑗以后说道,这是崧泽、良渚(读:主)文化时期的文物,离开现在,应该有五千五百年了吧。
五千多年前的古镇是什么样子,我们不能知道,我们只能知道,五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曾经在这里编织着生活,在这里的山下,在这里的水边,他们随意地唱着自己作的歌曲,一些鱼儿,悠闲地从他们身边游过。
我们不能知道,我们的先人从何而来,他们是千里迢迢赶来还是风尘仆仆路过,我们只知道,当他们和这一片山水相遇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他们在这里开荒种田,纺纱织布,然后生儿育女,这一片山水,是我们的先人最初的家园。
我们也不能十分清晰地勾划出五千多年以来春夏秋冬的交替和风花雪月的演变,我们还是只能从古镇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石中,领略岁月浩渺和沧海桑田。
江南的水乡都是这样的,一半儿是水,另一半儿是岸。
那一些石阶从水上升起,通到屋前宅后,水乡的生活和水紧密相连,水乡的生活就是水做的生活。
这一条河贯穿古镇,这一条河仿佛就是一棵大树,两岸的房屋,就是生长在这一棵大树上的树叶和果实了。
上桥下桥,船来船往就是水乡古镇的日常生活。
一些东西要送到镇里来,装船,一些东西要运到镇外去,还是装船。
一些人要往镇外去,上船,另一些人回到镇上来,下船。
古镇人家的一部分就是船,而船的一部分,就是古镇人的家了。
就这样看过去,古镇的河上,不就是一幅书法吗,水面是宣纸,船是写在纸上的行书,二岸的石驳岸,就是这一幅书法的装裱了。
然后,河的两岸,就是街了,青石板铺砌(读:气)的街。
才下了一阵小雨,青石板显得光亮和明净。
许多年以前,小镇的街是用小石子铺砌的,叫蛋石街。
今天的青石板,虽然少了蛋石街「雨天可穿红绣鞋」的诗意,但依然透着一丝苍古,并且溶入了古镇的人情风貌,很和谐。
周庄的清早大抵如此。
象往常一样,最先醒来的人生起了炉子,夜里面把煤炉熄灭了,不仅仅是节省蜂窝煤,也是为了防火。
然后街上有了买菜的人,扫地的人和上学的孩子。
老人下着店铺的门板。
当地人把店铺的门板叫作塞板。
这样的塞板在苏州已经不多见了,只有一些古镇还保留着。
在今天看来,下一扇塞板,日子就翻过去一天。
下完塞板的老人,独自在一边坐着。
这一坐,就像是已经坐了百年。
对于周庄来说,百年就像昨天,老人记忆着昨天外婆唱的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说我好宝宝,我说外婆蚕宝宝……外婆桥,上了年纪的人都这么说,外婆桥就在周庄,是富安桥?还是那双桥?还是……又说不清楚了。
这个桥,那个桥,周庄有许多的桥,周庄人每天都会走过这些桥,走过这些桥的时候,他们就没有想到,这些石桥日后会改变他们如清晨般宁静的生活。
在周庄人看来,富安桥,或者双桥,几百年来,它们只是人们行走的路,或是老人邻居聊天的地方。
富安桥是周庄最老的桥,桥的四角建有四座高大的桥楼,这样的造桥方法在江南水乡难得见到。
双桥交错着,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
画家陈逸飞先生那幅《故乡的回忆》就是取材于双桥。
这双桥使陈先生名扬海外,更使周庄名扬天下。
白天,周庄的白天是属于旅游者的。
今天周庄人的生活,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的。
坐在船上游览,这是游览周庄最好的方式。
穿桥过洞,颇有情趣。
每穿过一个桥洞就出现一种景色;每拐过一座桥堍,又另有一种意境。
就像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又豁然开朗。
好心情的旅游者听着船娘的歌声,触摸着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就好像沾上了江南的好风水。
有一位诗人这样描述周庄:水乡的路,水云浦,进庄出庄一把橹。
河水慢慢流,船橹慢慢摇,当年沈万山站在家中,指挥着他的大小船只进进出出,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
那情形一定繁忙,或许是鸦雀无声。
旅游者议论着沈万山的财富,说得最多的就是:南京的城墙有一半是沈万山造的。
当年他还想犒赏朱元璋的军队,却不料因此惹恼了朱皇帝,流放云南了。
多年以前,已记不清在周庄的哪条小巷的巷口,有一个德记酒馆,卖酒的人是女子阿金。
因为阿金的美,引得南社诗人柳亚子、叶楚伧等人常去那里饮酒,他们为阿金写了许多诗歌,并把小酒馆叫作迷楼。
「贞丰桥畔屋三间,一角迷楼夜未关,尽有酒人倾自堕,独留词客赋朱颜。
」这是柳亚子《迷楼曲》中的句子。
前辈的风雅让我们看到,滴雨的檐下,小镇的少女酤酒而归来,纤巧的身影,在悠长的巷子里飘逸,而那一把油纸伞,仿佛就是江南最诗意的岁月里,正在盛开的莲花。
迷楼还在,而当年的浪漫却已飘去,周庄的阿婆们只有在吃「阿婆茶」的时候还重复着往事。
吃「阿婆茶」,这是一个属于周庄的节目,在江南其他的小镇是没有的。
每天下午的时候,周庄的阿婆们便聚集在一起,今日她家,明日你家,一家一家挨着轮。
做着针线,拉着家常,叽叽喳喳的,嘴渴了,便吃点茶。
江南人管喝茶叫「吃茶」,喝茶的同时,还要吃点茶点。
热烈地谈着,朗朗地笑着,或许阿金姑娘正在其中……在周庄,再一次说起曾是周庄人的叶楚伧,使我们又回忆起当年周庄的那一次划灯。
收割的日子里,出门在外的手艺人纷纷放下手边的活儿,回到乡村。
农忙以后,丰收的喜乐和劳作后的休顿,还有,就是对乡村对家的眷恋,使得手艺人将离乡的日程一再推迟,闲暇日子,他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划灯。
他们希望为家乡的亲人制造一些欢乐,而留在家乡的亲人,更是希望他们将家乡的欢乐收进行囊,收在出门在外人的心底。
象以往一样,村里的男人伐来竹子,制好了竹篾,再将竹篾编串成各式各样的架子,村里的女人,织起了绢花,再将调好了的五颜六色涂在上面。
这一架子,安装在船上,再放好蜡烛,然后,他们在等待着一个清风明月夜的来临。
就在乡村的人们为划灯忙碌的时候,日本人迈着整齐的步伐向上海而来,他们肩上的枪炮直接了当地告诉中国人,我们不是来作客的。
而这样的蛮横无理,自然地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感和对不速之客的阻止。
这一仗因东洋人的疯狂和中国军民的英勇顽强而惊心动魄。
消息传到距上海数百里的乡村,不少人觉得,划灯的事就算了吧,也有人不同意。
正在这当口,国民党元老叶楚伧回乡省亲。
这一件事传到他耳里,老先生想了想说,还是搞,日脚照样过,让小日本看看中华人的精神。
船儿连成一排,蜡烛点燃起来,水面上顷刻间万紫千红,流光四溢。
大家汇集在沿河二岸,全是一付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样子。
最后一刻,第一条船上突然将竹篾架子点上火,抛进河里,接着连在后面的船也依样而行。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举动。
一条火龙在水上行走,它要告诉人们,这是我们的家园,在这里,水也能燃烧。
周庄的故事,因周庄而生动,而周庄,因为这一些故事而厚重。
然后,我们上同里去。
隋唐的时候,同里很富有,叫「富土」。
后来的富土人,不想富过头,就将「富」藏了起来,删去顶上抛头露面的那一点,再把下半身埋在土里,「富土」就成了「同里」。
于是,同里就显得很亲切了。
这是一条悠长而逼仄的弄堂,刚好一个人直面而走。
我们踩在街石上,街石发出「咚唐,咚唐」的声响来,如歌的叩击,使这一个清早绘声绘色地美妙起来。
南园茶楼,就位于同里镇最南面,在15条河港纵横分割「川」形地形的环境中,它很别致地座落在十字河岔口上。
现在,我们就坐在南园茶社的楼上,四方八仙桌,一杯新龙井,细细地喝,缓缓而品。
南园茶社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馆」。
开办福安茶馆的是同里镇上一家小户人家。
同里人喝茶的风气盛,茶馆的市口也好,再有了小夫妻热情周到的招待,生意也真是不错。
就这样,五年过去了,有一天,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福安茶馆转眼之间化为灰烬。
常在福安茶馆喝茶的,有个叫顾达昌的生意人,顾达昌做的是古董生意,收进来,卖出去,再收再卖,闲瑕之间,就是上福安茶馆泡壶茶,说一些话。
茶馆没了,走过废墟的时候,顾达昌的心里空落落的。
顾达昌经过废墟,是去熟食店买酱肉,他看上了熟食店盛酱肉的那只瓷盘。
这一只盘子也卖给我吧。
顾达昌买了酱肉后说。
这盘子?不行。
店主说,这是镇店之宝,大热天酱肉放在这只盘子里,四、五天也不改味道的。
顾达昌笑笑,转身走了。
一次,二次,接二连三,店主终于松口了。
瓷盘落到顾达昌手上,顾达昌连夜去了上海,然后,揣着一包银元回到同里,找到了福安茶馆的老板,顾达昌说,我要把福安茶馆再造起来。
福安茶馆梅开二度,还在原来的地方,还是原来的风貌。
每逢大年初一,还是免收茶资,新的一年,有一个开心和灿烂的开始。
福安茶馆的故事,仿佛是泡在白瓷杯中的清茶,让坐在楼头的品茗的人久久回味。
福安茶楼改成南园茶社,是后来的事。
当年南社的陈去病柳亚子常来喝茶,推究起来「南园茶社」取代「福安」,也应该是陈去病、柳亚子的建言,「南园茶社」四字的头尾刚好是「南社」,这也不是巧合了。
现在的南园茶社已经是修葺过了,就像一张旧画,重新揭裱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