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996.50 KB
- 文档页数:56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发展市场经济B.实现改革开放C.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股份制是()A.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B.一种行业自律形式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D.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现代企业制度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宏观经济调控制D.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指导思想是()A.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B.规范收入,依法致富 C.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 D.坚持关注弱势群体5.我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A.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D.实现共同富裕6.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间是()A.10年B.15年C.20年D.25年7.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在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即()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实施依法治国方略C.实施人才强国战略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8.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B.外资企业的职工工资收入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分红收入D.集体企业的职工工资收入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人入股.雇工经营的企业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E.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A.企业行为自主化 B.经济关系市场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D.经济运行法制化 E.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起主导作用 C.公有资产既有量的优势,又注重质的提高 D.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 E.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不断增大4.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要求是()A.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B.重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C.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D.坚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统一 E.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实行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教学理念与目标1.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教学理念,注重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统一,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认知方式和特点出发,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本章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前各级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来阐述理论,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拓展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明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必然性;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掌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准确把握十七大提出的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以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诸如下岗问题、收入差距拉大、“三农”问题等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
(3)素质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财富观、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投身经济建设、自主创业的激情。
3.教材处理:本章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经济领域中的展开。
通过教学,本章主要回答: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认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如何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等六个问题。
第八章(重点)1、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精辟论述。
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简述市场经济的共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具有共性:资源配置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微观层面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经济活动都是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都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经济运行都是法律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基本框架: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第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第三,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特征:第一,在管理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分配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4、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022版毛概8到14章判断题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我国在1958年进入全面的改革开放时期。
(x)2.1984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重大突破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论断阐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各自特点的传统观念。
(x)4.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
(x)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种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7.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
(√)8.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x)9.1992年,我国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x)10.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合作制。
(x)1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3.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x)14.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x)15.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在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x)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资产阶级专政。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设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的突破。
2.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国的作用。
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宏观体系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4.次贷企业制度的特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5.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定的依据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经济建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一首《了了歌》可以概括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城乡居民富裕了,住房宽敞了,有线电视全通了,交通便利了,农业结构变了,工业效益高了,建筑业支柱强了,旅游业游客多了,外贸生意火了,城镇绿地多了,看病方便了……”当然,要说中国经济改革后的变化,就不能不提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应该说,从生活水平的提高到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大的飞跃。
还在十几年前,中国人还处于票据时代,票据是一段供应匮乏、贫穷落后的历史写照,粮票、肉票、布票、糖票是我国供城乡人口购买粮食、肉类、布匹、糖等基本生活食品的一种票证,是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时期保证生活供应的一种措施。
现在,人们吃、穿都讲究”品牌”、“档次”、“品位”,肉要吃“放心肉”、鸡要吃“土”鸡,蔬菜要吃无污染的,买食品要看是否打上了“绿色”的标记。
当然,生活质量的提高,还表现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增加和娱乐、健身消费的增加。
现在新时尚是外出旅游,上北京、下深圳、游三峡、登庐山,观九寨沟、览张家界、赴港澳、飞“新马泰”。
这些巨大的变化是十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的,而带来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所谓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所谓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的具体制度,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就是对社会物质资源的安排和搭配。
资源配置得合理,就能节约资源,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否则,就会造成社会性的资源浪费。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稀缺性,这就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产品和劳务,获取最佳效益。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导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包括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扩大就业。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中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大体上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各国都建立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主观上,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它在社会经济规模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还比较简单,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处在外部被包围、封锁的情况下,对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制止战乱,奠定工业化基础,均起过积极作用。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利与弊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建立在许多方面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不过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有利于解决我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
第一、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第三、这一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基本的生活需要。
案例(àn lì)1、浙江(zhè jiānɡ)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所有制经济(jīngjì)结构是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变化的。
到200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54.8%,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劳动力、扩大出口、促进投资、增加税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浙江省经济所有制结构(jiégòu)现状与特点2002年浙江省公有制经济(jīngj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2%,其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3.3%和21.9%;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经济的比重分别为47.1%和7.7%。
1.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规模居全国前列,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较高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4271.76亿元,占54.8%。
在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主要省市中,浙江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高于广东、江苏、山东、福建、上海等省市。
而且,浙江的个体私营经济比重最高。
2002年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比江苏、山东、上海高出18.8、18和38.1个百分点。
2.非公有制经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规模不大在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1%,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85.9%;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为604.12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14.1%,表明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
3.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目前除了少数垄断性行业和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外,非公有制经济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领域更为集中。
200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8.9%,特别是在工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达到70.6%;在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则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业,比重分别占65%与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