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之文学和生物学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4
屈原的诗词《离骚》(第三部分)赏析《离骚》(第三部分)战国•屈原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赏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朝”、“夕”,互文生义,意为自朝至夕,朝朝暮暮;“落英”即落花。
这二句的意思一般解作:我朝朝暮暮饮的是木兰上坠落的露水啊,吃的是秋菊的落花。
离骚中多用香草比喻君子的志行,饮露化用了凤凰非露不饮的传说,表示自己品格高洁,不与世同污;而秋菊本是高风的象征,这里亦用以比喻自己修身洁行,滑白无瑕。
其中“落英”一词,颇有争议性:一般来说,“落英”即落花,也有说“落”作“始”讲,而“落英”是指秋菊最初开的花,只有这样新绽芬芳、乍吐香艳的鲜花,吃起来才呢。
但无论如何,文学与生活毕竟是有差别的,读者不能较真地以为屈子就是以菊为食,以露为饮,托物言志,才是诗人“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本意。
此二句现可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清高自持,作风高洁,不与世俗同流。
扩展阅读: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于世的作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高中语文《离骚》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最终,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二、课文内容分析1. 思想内容- 爱国情怀- 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对楚国命运的深切忧虑。
他虽遭受奸佞小人的排挤和楚王的疏远,但始终心系楚国,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并不害怕自身遭受灾祸,而是担心楚国的国家命运走向衰败。
这种爱国情怀贯穿全诗,即使在被流放的困境中,他仍然眷恋故土,渴望能为楚国的兴盛贡献力量。
- 高洁的品质追求- 诗中通过描写诗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来体现其高洁品质。
他以佩戴香草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表明自己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美好的品德。
同时,他对世间的丑恶现象坚决批判,与那些“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小人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2.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的运用- 浪漫主义风格- 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他想象自己早晨饮用木兰上坠落的露水,傍晚食用秋菊飘落的花瓣,还能命令神话中的羲和停住太阳的车子,不让时光流逝得太快。
这些想象奇幻瑰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三、重点字词与句子1. 重点字词-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在先秦时期,不论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 修姱(kuā):修洁而美好。
- 鞿羁(jī jī):马缰绳和马笼头,这里比喻束缚、约束。
- 谇(suì):谏诤。
- 浩荡:荒唐。
- 蛾眉:比喻美好的品德。
《离骚》的独特艺术魅力-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离骚》的独特艺术魅力学院: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系别: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王关营学号:200901012213 成稿日期:2011/4/10“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是鲁迅先生对《离骚》的评价,从如此尊崇的评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离骚》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离骚》融合了屈原崇高的政治理想、高洁的思想品德、顽强的斗争意志和炽热的爱国情感,是古典文学中篇幅最长、最有魅力的抒情诗,是屈原爱国和忠君思想的结晶,也是一篇彪炳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离骚》的语言形式在时隔发展史上具有创造性发展。
《离骚》之前的诗歌大多数都是《诗经》的形式,以四字为主,而且较为整齐、典重,而《离骚》却勇于创新,大胆地突破了这种形式,进而形成了一种新体诗“楚辞”。
《离骚》基本上以四句为一章,每句字数参差不齐,而且多为偶句形成了一种既显错落又能从中看到整齐的特点,如下诗: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离骚》诗句的加长,结构的扩大,又吸收了当时正蓬勃发展的笔法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容量,使诗句包纳了更丰富的内容,加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有利于表现屈原的那种奔腾澎湃的思想感情。
屈原在创作《离骚》的时候,不仅大量地吸收了楚地的方言,还借鉴和发展了南方民歌的特点。
在采用楚地方言口语如诗时,虚字“兮”运用的十分灵活,也已成为楚辞体裁上的突出艺术形式之一。
虽然在《诗经》中“兮”字已经使用过,如《郑风·野有蔓草》第一章写情人在郊野的“邂逅相遇”: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
《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
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
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
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
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
《离骚》经典语录及全文鉴赏《离骚》经典语录及全文鉴赏引导语:《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别也;骚,愁也。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这部著名的著作里有很多寓意深刻又经典的语言。
对于这部与《史记》并肩的作品,你是怎么理解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骚》经典语录及全文鉴赏。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时光匆匆流逝啊,一刻也不久留,春去秋来,更相替换,年复一年。
这是屈原有感于日月空流,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写下的伤时名句。
名句记述诗人的感受,为抒发怀才不遇的强烈感情张目。
~看似客观描写,实际上潜蕴着主观情志,含而不露,耐人品味。
2、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备之不立。
年光不再,老已将至,我所担心的是美名尚未树立。
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迟暮、修名未立的感慨。
现在仍可用于表现老大无成的感叹。
3、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选拔贤才,把职务授给有才能的人,就像木匠遵守着绳墨而不偏斜。
这两句用于说明用明人要严格地遵守举贤授能的原则。
4、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我朝朝暮暮饮的是木兰上坠落的露水啊,吃的是秋菊的落花。
屈原以饮露餐菊,食用高洁,比喻自己修身洁行,滑白无瑕。
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绚丽,井运用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开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先河。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
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长地叹息啊擦去伤心的泪滴,哀叹人生之路啊是这样地艰难!这两句是屈原想到自己虽一贯修身洁行.却无辜遭贬而发出的感慨。
旧时多用来表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感事伤时。
现在可用于抒发个人壮志难酬或屡遭挫折的感叹,也可用于描写在乱世中人们忧国忧民的叹息。
7、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的艺术特色分析一、《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二、《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取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的特点不是按照事物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地表现作者由于受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对理想的强烈的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
按照篇章结构,前半部分是着重对诗人自己生活经历和遭遇的描写。
我们可以看到四组矛盾对立的形式。
第一组,“内美”、“修能”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的光阴流逝的矛盾,展示出他热切的人生追求。
第二组,三后、尧舜的“纯粹”、“耿介”,与桀、纣“猖披”美丑善恶的矛盾,表现出他的政治理想。
而诗人的人生追求、政治愿望和“恐皇舆之败绩”、“及前王之踵武”的政治目的与“党人之偷乐”、“路幽昧以险隘”的宫廷政治环境,又形成深一层次的第三组矛盾。
通过这个对立,烘托出诗人不顾自身,“忽奔走以先后”,为了国家命运汲汲奔碌的一片赤诚之心、热情之望,再和“荃不察”、“反信谗而齌怒”的遭际,构成更深一层的矛盾。
在层层矛盾冲突结构的递进中,这一矛盾表现得更为尖锐、深刻。
我们看,诗人把自己生活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并用了一些新奇的比喻,夸饰的描写,表现出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地呈现出来,启迪人们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向善向美心灵。
在《离骚》的后半部分,诗人更是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写出了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中用上天下地的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心中苦闷,表现诗人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现诗人卓绝的苦斗精神。
在这一部分,还特地从神话传说中吸取丰富形象,通过自己奔敖不羁的想象把这些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美丽画面。
即用神话性的想象,来表现一个苦闷人灵魂上天入地对真理的追求。
浅析古诗词中菊花意象一、士精神之菊梅、兰、竹、菊齐名被称为“四君子”。
菊象征着奇异、优雅、高洁。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本来贵为皇族,爱国爱民,但由于自己桀骜不驯又不愿同流合污,很快被排斥。
在不得志的感慨之中写下了《离骚》,于是就有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这是一种对自我心志纯洁高远的肯定,而非单纯表象里唯美的生活形式。
木兰之坠露,秋菊之落英,都是天地交合多态变化中凝结的精华,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以先贤智者的精华来浸养,他怎么又能懂得他所生活着的世道的曲直变化中或幽暗未明或光彩敞亮的本质?正因为屈原的高风亮节,因而菊花意象代表着高洁的人格的主题从此深入人心。
甚至影响到后来的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似乎对菊更是’隋有独钟,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隐隐表达了自己的隐逸之乐,因此,陶渊明被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可见屈原与陶渊明两人都有着傲然不屈的人格魅力,他们不愿同流合污,一个是带着理想投进泪罗河,一个是悠然自得地过着隐居生活。
总之,在屈原笔下菊是淡然的,在陶渊明笔下菊就怡然自得了。
怀才不遇的士子、遭谗受贬的谪客、崇尚隐逸的文人,或以屈菊,或以陶菊意象表达个人的志趣。
(一)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所以在他的诗歌当中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和个人抱负。
屈原在《离骚》中吟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这本是反映屈原不同朝中奸臣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后人却根据“餐菊”吃起菊花来。
屈原这是种对自我心志纯洁高远的肯定,而非单纯表象里唯美的生活形式。
木兰之坠露,秋菊之落英,都是天地交合多态变化中凝结的精华,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以先贤智者的精华来浸。
从此,菊意象在文学中也有了开端。
(二)陶渊明在《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
隐隐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性。
”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昧,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寓情草木,托意男女”——浅析《离骚》的浪漫主义象征体系;展开全文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指出:“纯象征之成立,起自楚辞。
篇中许多美人香草,就像数学中的符号,别有所指。
”事实上,《离骚》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种‘香草美人’式的象征手法为《离骚》所独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浪漫主义体系!在“楚辞”中,《离骚》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的杰作。
诗中的神话形象、人物形象、自然界的草木鸟兽和生活中的器物等等,都被纳入诗人构想的象征世界之中,成为揭示诗人政治理想的代表。
这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可以归纳为三大系统:自然物类(植物、动物)象征系统、人物类象征系统、器物符号类象征系统。
这三类系统,贯穿于《离骚》始终,形成《离骚》极强的浪漫主义特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寓情草木,托意男女”。
“其中的“草木”为各种植物、动物和器物,而“男女”则为男女之间的恋情。
一、自然物类象征系统(一)植物类象征系统在《离骚》中,前后出现的香草、香花和香木约有二十种,杂草、臭物约有近十种。
这些东西本为自然界的植物,有的香气浓郁,有的其貌不扬,有的臭不可闻。
可是,它们一旦进入作者的审美观,就注入了作者的强烈情感,成为某种精神品格的象征,也为作品增添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用这些植物类意象来象征忠与奸、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斗争,揭示了当时楚国内政的腐败和党人在政治上的堕落。
楚国的前途和命运,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植物类象征系统统可以分为三个系列:a、用香草香花作为衣裳、食物和佩饰来象征主人公的“好修”精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扈江蔼与辟芷兮,切秋兰以为佩。
这两句写“修能(态)”,即外在美,以此象征主人公的志洁高尚、爱美好修的德操。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岁月不等人,必须抓紧辰光做事。
这个“事”就是“朝塞夕揽”,即早晨上山拔取木兰,黄昏时到水洲采宿莽。
木兰(香树)和宿莽(卷施草)的生命力极强:前者去皮不死,后者经冬不枯,都用来象征坚贞不移的品德。
分析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肖旭这是这一章的关键问题。
因为通过全面了解《离骚》的情况,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握住屈原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下面先讲《离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意义。
《离骚》是一首自叙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长诗篇幅宏伟,想象奇特,内容丰富。
诗人围绕着他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中国统一之前革新与反革新的激烈大斗争,预示了楚国革新失败后日趋危亡的前景。
屈原从塑造自我形象的角度,以抒情诗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历史转折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离骚》一诗具有史诗的深度,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从两方面概括《离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意义。
一、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思想和为祖国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诗人,他生活在“七雄并峙”的战国后期,这时出现了统一中国非秦即楚的趋势。
从根本上看,屈原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就是通过政治革新,振兴楚国,富强楚国,并进而使楚国统一全中国。
具体说来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所谓“美政”。
“举贤授能”实际就是打破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就是官位由世卿的子孙后代来拢断的制度。
不分亲疏贵贱地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开明的政治主张,也符合当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另外,“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也是屈原实现“美政”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统治者,要遵循法度规则办事,反对他们骄奢淫逸,胡作非为,以此来改造楚国的黑暗现实。
屈原这种“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主张,是他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针对战国分争的时局和楚国的内部形势而提出的,也是抑制旧贵族保守势力,使楚国富强的正确措施。
屈原用简明的语言提出鳞明的政治主张,而且这两句诗每句都以“而”字分为前后两章。
从形式上看两层的字数略有参差、错落有致;在内容上后一层是前一层的补充与强调。
“授能”补充“举贤”,即运用贤人发挥其作用,必须把权力交给他。
理论园地摘要:菊花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一种传统花卉,为人们所喜爱。
历代文人墨客为此也写下了数量众多的菊花诗。
这些诗词或直接咏叹菊花的形貌之美,或借花抒怀,托物寓意,为菊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文针对目前《离骚》中的诗句“夕餐秋菊之落英”理解混乱的情况,分析了常见的几种观点。
最后,根据本诗句创作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学表现手法的特殊性,结合菊花的起源、演化和生物学特性,并参考前人的观点提出了“夕餐秋菊之嫩芽”的解释,以供参考。
关键词:菊花;菊文化;“夕餐秋菊之落英”;文学;生物学【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菊花(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 (Ramat.) Kitamura)是菊科春黄菊族菊属的一种重要的花卉,起源于中国,已经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1]。
它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具有不畏风寒、傲霜怒放的特点,自古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
菊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也是目前世界四大切花之一。
历代人们爱菊、赏菊,留下了丰富的赞菊诗、词、歌、赋。
古人爱菊、画菊、咏菊,借菊花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借物言志,而使菊花这种植物,具有了人们感情的色彩。
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里面就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通过这两句诗,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正是由于他们赋于菊花以崇高的象征意义,从而使菊花升华到它的文化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的文化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历来对“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的理解众说纷纭。
本文的目的就是对目前的众多解释进行分析,并根据菊文化的文学意义以及生物学原理对该句诗词的合理解释进行探讨。
二、“夕餐秋菊之落英”创作的历史背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出自《离骚》,其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生活在战国时代后期的楚怀王时期,当时楚国的情形正是“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
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战国策》)。
屈原虽处乱世,但却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政治家,提出了一系列“美政”理想,但却遭小人陷害,《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之文学和生物学探讨王榆枫(遵义四中高三十一班,贵州 遵义 563000)最后竟被放逐。
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和处境,诗人义愤填膺,感慨万千,从而写下了《离骚》。
屈原在《离骚》中借用“佩兰”“带罗”“餐英”“饮露”等来象征自己品格的高洁[5]。
三、目前常见的几种解释对“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解释主要是通过文学方面的考虑,所以很久以来争议颇多,其中关键的分歧点就是对“落英”两个字的理解。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1.“陨落之花”说“落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有“落花”的解释,这也是最为合理的理解。
“英”很早以前就被用来描述花草,其本义也是“花”的意思。
《诗经》的《郑风·有女同车》有“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旧注:舜,木槿花;英,华也,华、花古字同,但微有差别,华是盛放之花[4]。
《魏风·汾沮洳》有“彼其之子,美如英”等。
另有“落英”与“坠露”为对文,“落”即陨落之落之说[7]。
另外,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比如“落英缤纷”和“色艳群英”等。
因此,“傍晚餐食着菊花落下来的花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解释,但是也是历来争议最多的。
2.“初开之花”说“落英”除了“落花”一解之外,还有“初开的花”也普遍接受。
王逸曰:“坠,堕也;英,华也;落,始也”。
“落英”,指初生的嫩的花瓣。
言己旦饮香木之坠露,吸正阳之津液;暮食芳菊之落华,吞正阴之精蕊,动以香净,自润泽也。
孙弈《示儿编》:“《楚辞》云夕餐秋菊之落英,谓始生之英可以当夕粮也。
落与《访落》(《周颂》)及章华台成则落(昭公七年)之落同。
盖嗣王谋之於始则曰访落,宫室始成而祭则曰落成。
故菊英始生亦曰落英;设或陨落,岂复可餐?况菊花独干死于枝上而不坠,所谓秋英不比春花落也。
”吴曾《能改斋漫录》:“夕餐秋菊之落英非零落之落。
落者,始也。
故筑室成谓之落成[7]。
《而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与——始也。
”《诗·访落》:“访予落止。
”传:“落,始也。
” 周必大说:“注《诗》者释访落为谋释,然则《楚辞》“餐秋菊之落英”,其指初落无疑”[8]。
宋朝的史正志在《史氏菊谱》中写到“花原有落与不落的,但秋菊之‘落英’即初开正艳的意思” [3]。
罗大经曰:楚辞云,餐秋菊之落英,释者云,落,始也。
如诗访落之落,谓初英也。
古人言语多如此,故以乱为治,以臭为香,以扰为驯,以特为匹,以原为再,以落为萌。
王楙曰:“士有不遇,则托文见志,往往反物理以为言,以见造化之不可测也。
屈原离骚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原盖借此以自谕,谓木兰抑上而生,本无坠露而有坠露;秋菊就枝而殒,本无落英而有落英。
物理之变则然,吾憔悴放浪于楚泽之间,固其宜也[9]”。
晋陶渊明有《饮酒》诗“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都说明不是凋落之花。
其实,这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果真是把凋谢的花瓣拿去食用,似乎是难以置信的,所以便有人认为“落”应当作“始”字讲,落英就成了“初开的花”了。
3.“菊花花瓣上的红霜”说此说是郭沫若在《离骚今译》中的解释:“我在春天饮用着木兰花上的清露,我在秋天餐食着菊花瓣上的红霜。
”此解释和上句的“坠露”相互对应堪称妙哉[10]。
由此可见,译者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菊花的生物学特性也有所了解[11]。
除了以上三种之外,还有很多源自不同考虑的解释,比如“下垂之花”等等不胜枚举。
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就足以看出菊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花文化的主要的分支,渗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但是,菊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菊花的起源、演化以及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因此要达到科学而合理地认识历代的文献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文学及生物学分析《离骚》在艺术上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臣,恶禽臭物以比谗侫;灵精美人以比于君,宓妃佚女以臂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离骚经序》)。
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和他个人“志洁心廉,芬芳纯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道德品质是分不开的。
尽管他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但决不同小人同流合污,而是自拔于流俗之上,傲岸正直[5]。
这些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于它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
与这种气质品性相比较,菊花也具有类似的禀性。
菊花独荣于秋天,不与百花争喧,自开至谢,花蒂始终长于枝上而不落,铁骨霜姿,高洁隽逸。
菊花,从植物学性状来说,属于多年生宿根草本,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完整的器官。
株高因品种与栽培技巧而异,可20cm~200cm不等。
花后茎叶大部分都枯死,次年自地下茎萌生蘖芽。
花为头状花序,人们看到的一朵“菊花”,实际上并不是一朵花,而是由许许多多小花组成的一个“花序”,称为“头状花序”。
花序中心的花是管状花(俗称花心),它具备完全的雄雌蕊,边缘的花大而美,称舌状花(花瓣)。
这种花是单性的雌性花(雄蕊已退化),它不会受精发育,因而它不发生细胞分裂而形成离层区,因此,花瓣能保留较长时间不凋落,最后仅是萎蔫或呈干枯状态而脱落。
但是,晋朝陶渊明时代以前提到的菊、鞠等,其实并不是现在所认为的栽培的菊花,而是指野菊(D.indicum Des Moul)和毛华菊(D.vestitum Ling)等菊属野生植物,我们目前所说的菊花是在中国晋朝陶渊明时代或稍前开始形成的[1]。
这些野生种和菊花是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花通常比较小,单层,花型和花色也没有菊花复杂。
菊属植物大部分都是典型的短日照开花植物,所以花期通常在九月份以后。
对于以上提到的几种解释,可以根据“夕餐秋菊之落英”所涉及到的文学和生物学特性给予分析。
首先,“落花”说的缺陷主要涉及“菊花落与不落”之争,苏东坡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也有朱淑真的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都说明菊残枝苦。
另外,现代生物学家贾祖璋为了考证菊花是否落瓣,曾经三论《夕餐秋菊之落英》。
事实可能也是如此,即使是目前栽培的大菊,花瓣凋谢以后也不会轻易散落,更何况是野生菊花呢?而从目前的栽培实践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菊花还是菊属的其他野生种花瓣在凋谢之后都是不容易散落的。
其次,其他两种解释似乎都有合理的地方,但是细考菊花的花期都还是站不住脚的。
上句有“木兰之坠露”,众所周知,木兰花期是在春季,而此时的菊花都还是只有枝叶,花是万万开不了的,更别说是落了。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解释成“菊花之嫩芽”是比较合适的。
首先,菊之嫩芽能食古已有之。
《牧竖闲谈》一书中有载“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菜,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
”唐代诗人陆龟蒙喜食枸杞菊花,曾在园中广种,当春之令,菊苗恣肥,便令儿童采摘供食,并作《杞菊赋》,以“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予何”来自明其高风亮节。
宋代苏轼慕其高义追其风,曾采掇杞菊以充饥,作《后杞菊赋》,张耒则读之而后感叹,并“撷露菊之清英,剪霜杞之芳根”以待客。
姚宽曰:后汉冯衍赋云食玉芝之茂英,言英华之英。
宋书符瑞志沈约云,英,叶也。
言食秋菊之叶。
据神农本草,菊服之轻身耐老,三月采叶。
玉函方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甘菊,三月上寅采,名曰玉英。
是英谓之叶也[9]。
到现今江南一带的居民还经常去山野采撷野菊的嫩芽用以炒食,其味香脆,名为“菊花仁”。
其次,从“木兰之坠露”来看,此时也正是菊苗旺盛生长之时,所以“夕餐秋菊之嫩芽”就理所应当了。
【参考文献】[1]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218~227.[2]姚毓璆.菊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宋]史正志.菊谱.1175(南宋淳熙).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4]何小颜著.花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周蓬华.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义辨.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16(1):32.[6]秦蕙兰,黄意明.菊文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理论园地2013.112004.[7]马茂元.楚辞注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25.[8]詹安泰.离骚笺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25~26[9]游国恩.离骚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102~109[10]郭沫若.离骚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6~17[11]薛守纪.中国菊花图谱.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王榆枫(1996年2月—),男,汉族,现就读于遵义四中高三十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