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事件的报道策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6.13 KB
- 文档页数:3
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性损失。
当灾害发生时,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进行分析。
通过系统研究灾害发布机构、舆论引导策略及其效果,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在灾害事件中如何正确引导舆论,提高灾害处理的效率和减少负面影响。
一、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背景与影响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极端降雨事件,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据统计,郑州市全市累计降雨量突破1176.1毫米,超过地表暴雨量的历史极值。
此次暴雨造成了大面积城市内涝、交通瘫痪、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影响。
面对如此重大的灾害事件,政府和媒体应当充分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准确传递信息、引导社会舆论,以保障公众的权益、减少恐慌和混乱局面。
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自然灾害事件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容易引发舆论的波动和不稳定。
因此,合理引导舆论是灾害管理的重要环节。
首先,舆论引导有助于准确传递信息。
灾害发生后,公众首先关注的是事态的真实情况和灾害影响的范围。
政府和媒体通过迅速发布情况通报、调查结果等具体信息,减少谣言和误导,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性,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舆论引导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在灾害发生后,社会秩序容易受到冲击,恐慌情绪和恶意炒作会导致社会混乱。
政府和媒体通过积极引导舆论,宣传灾区救援和重建的积极进展,号召社会各界关注灾区的困难和需求,同时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援。
三、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需要依托于政府与媒体的紧密合作。
下面将从政府、媒体两方面分析相应的策略。
浅论灾难性新闻报道
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媒体关注的重大灾害和危情突发事件的报道,包括天灾、公共卫
生灾难、军事战争等内容,从影响范围、损失程度、应对方式、抗毁能力等角度出发,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受灾地区、受灾群众所受灾难形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强
盛表示关注。
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台风、地震、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伴
随而来的巨大损害和痛苦受害者,因而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伤痛。
而由于客观条件所限,
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工作总是在第一时间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内容
也得以完善且深入地展示给外界。
就灾难性新闻报道而言,无疑可以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它通过报道受灾地区的抗恶
势力来引发关注,从而引导社会各界及组织,加强灾害预防工作,提高大家对一些重大灾
难或危害的认知,以及鼓励灾后恢复复原,减少人们受到的痛苦。
此外,报道灾难性新闻还可以触发人们的情绪,从而通过他们的感受而形成一种共鸣,促使灾害抗抢救救援行动加快落实,推动赈灾捐款及社会各界的慰问慰劳活动,并不断强
化民众的的防护意识和发挥实际作用,共同抗击灾害。
总之,对灾难性新闻报道极为重要。
这种报道既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生
动的关于民众安全以及灾害预防和抗抢救救援有关信息,又能够加强全社会各界的责任和
社会责任感,以此帮助改善个别灾难的影响,并进一步减少受到灾难冲击的损失。
74326 新闻传播学论文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灾难新闻报道的概述顾名思义,灾难新闻报道就是对所发生的灾难性事件进行相应的报道,使得广大公众对灾难性事件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灾难性事件具有其显著的特点,表现为突发性、震撼性、社会性以及负面性的特征。
在灾难性报道之前,我们首先应了解清灾难的类型,从整体上而言,灾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无法预料的自然性灾难,像地震、台风、火山、洪水以及山体滑坡等等,而另一类则属于人为造成的灾难,像瓦斯爆炸、恐怖活动、战争、空难以及重大交通事故等等。
无论是自然性的灾难,还是人为性的灾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巨大的伤害,每当灾难出现时,人民不但会承受物质上的损失,而且还会承受精神上的损失。
灾难性的报道对于缓解灾难带来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由于灾难性的报道能及时传递灾害信息,减少相应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使得广大群众对灾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奠定基础。
二、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时,更多关注的是抗灾救灾,而对灾难本身的报道却不是很多。
在灾难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隐瞒灾情的媒体报道,然而随着我国新闻媒体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灾难新闻报道也得到了不断的历练,受众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也在渐趋成熟。
从唐山地震新闻报道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新闻报道,我们能够看到,我国灾难新闻的报道在不断进步,往往在灾难发生几分钟后,灾情便会在媒体、网络上得到报道,其传播的速度快,信息准确、公开、透明,广大的群众通过网络媒体能够对灾情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另外,需要我们关注的一点是我国灾难性报道的媒介主体在不断丰富,而且一旦一些灾难出现后,境外媒体也会对灾难进行现场性的播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渐趋成熟,但是在报道的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对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所存在问题的具体阐述。
灾难性事件中新闻报道问题的若干研究作者:李悦鑫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具有特殊性,在报道中必须坚持真实、全面、客观的原则,尊重广大受众的知情权,消除灾难性事件的谣言传播,促使灾难性事件报道向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对灾难性事件中新闻报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新闻报道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人文关怀1灾难性事件中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1.1新闻报道真实性不足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真实性、客观性的基本原则,以保证受众能够了解灾难性事件的实际情况。
但是,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最好的报道效果,出现了失实报道现象,严重破坏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形象,影响受众对灾难性事件的认知和判断。
如,个别新闻媒体在新闻采访中要求受灾群众“补拍”,甚至是“摆拍”影像资料;还有些新聞媒体故意隐瞒事件真相,或收集民间流言、网络图片等信息报道事件,没有对事件真实性进行核实。
1.2新闻报道宣传色彩过重部分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只坚持正面宣传,缺少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报道。
如,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部分新闻媒体将领导的现场指挥、对受灾群众的关怀以及救灾中的感人事迹等作为重点报道内容,而忽视了对受灾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件起因经过以及正在落实的补救措施等方面的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全方位了解,降低了新闻价值。
虽然新闻报道领导视察、部署救灾工作是必要的,对塑造政府形象起着积极作用,但是不能在通篇报道中让这部分报道内容占据主体,而是要充分考虑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满足受众知情需要。
1.3人文关怀缺失当发生灾难性事件时,新闻记者往往要深入到灾难现场进行实地报道,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然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却存在着缺少人文关怀的问题,易给原本遭受严重创伤的受灾者带来“二度伤害”。
如,一些新闻报道直面展示狰狞的灾难现场,频繁与受灾者对话,在没有考虑到受灾者心理承受压力的情况下,提出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引起受灾者的反感和抵触。
《[做好灾难性事件报道的新思路]灾难性事件报道》摘要: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应该有“完整性”的意识,这种报道与关注不仅仅是对整个灾难事实的真实记录,还应该包括对灾难成因的探究、灾难后果的分析、灾难教训的反思和对未来减灾措施落实效果的监督,要使灾难报道引人入胜,就需要开拓思路,在灾难事件报道的策划思路和采编思路、视角上敢于标新立异,展现石破天惊的“独特”与“新颖”,在坚持新闻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下,体现出自主创新的能力,值得重视的是,灾难报道有着很强的政策性,必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既不能知情不报或避重就轻,也不能刻意渲染,不讲事实依据只求新闻效应,尤其对灾害损失、灾情数字的报道,务必要有根有据、确凿无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应该有“完整性”的意识,这种报道与关注不仅仅是对整个灾难事实的真实记录,还应该包括对灾难成因的探究、灾难后果的分析、灾难教训的反思和对未来减灾措施落实效果的监督。
在各类新闻事件中,灾难、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最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
”由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可见,灾难新闻中包含着诸多新闻价值的要素,其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
这就要求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从事减灾宣传报道的记者、编辑,在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拥有开放的视野和不断创新的思路,对减灾报道的新层面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卓尔不群在丰富新闻含金量上下功夫对灾难、突发性事件的职业敏感性和迅速反应能力应该是新闻从业机构和采编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此外,媒体应该根据其新闻载体的特点让灾难新闻报道切实引起公众的关注,而并非“跟着其他媒体的声音作报道”。
从新闻的本质上说,倘若一则新闻内容毫无更新地被各家媒体采用,其价值肯定要大打折扣,也就无所谓新闻。
千报、千刊一面地“克隆”新闻,有悖于新闻的价值取向。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近两年的灾难突发事件灾难性大事是指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临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大事。
突发的灾难性大事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威逼着人类的生存。
在现代讯息工具如此发达的今日,消息犹如长了翅膀一样,瞬间就会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国在2021年1月25日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其中规定:“突发公共大事的信息发布应当准时、精确、客观、全面。
大事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状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依据大事处置状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①做好灾难性突发大事的报道,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一个地区的稳定及新闻媒体的信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大媒体在面临重大灾难性突发大事时,争取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灾难性突发大事往往都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完善灾难性突发大事的报道及其报道趋势。
完善灾难性突发大事报道的策略聘请媒体公关顾问。
在2021年的“非典”报道中,我国媒体在报道中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和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后,《国家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才得以在2021年制定,这也为我国媒体在后来的灾难性突发大事报道中取得新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应急预案》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聘请媒体公关顾问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在公共性的危机发生时,媒体报道和相关部门的对症举措是危机消减的两大出路,而媒体与相关部门的乐观沟通和合作,是公共危机大事得到解决的最佳途径。
比如,针对公共卫生大事,媒体公关顾问可以和相关卫生部门做好沟通和联系;针对自然灾难类突发大事,媒体公关顾问可以和相关地质部门做好互动,等等。
这种媒体危机公关顾问制度的建立,不但可以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度,更将是我国媒体在报道制度上的重大进步和革新。
引言(一)选题来源和意义1、选题来源著名社会学家贝克以“风险社会”来诠释现代社会,即现代社会呈现出“人类随时面临着由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造成的会威胁生存或生命的风险”这样一个主要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也处于风险社会的浪潮中,并且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矛盾、灾难事件不断涌现。
自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型肺炎以来,食品安全、雾霾天气、交通事故、局部地区政治暴乱等灾难事件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引起大众恐慌和社会不安。
风险社会的到来让人们意识到灾难无论在任何时刻都是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主题。
回顾我国比较重大的突发灾难事件,其媒体报道对于社会进行有效灾难应对是有重要意义的。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代风险社会正经历着由“天灾”到“天灾与人祸”,由“客观风险”到“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并存或重叠、交叉的巨大转变,灾难事件呈现出成因复杂化、表现多样化和应对高难度化的特点;而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国大众正以高频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媒体接触,一方面新媒体正以海量、快速的信息传播挑战着传统媒体,另一方面谣言、假新闻等增加社会风险的因素也开始显现,而这些风险带来的,是灾难恐慌心理的传播,社会焦虑感的增加,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这样的情况下,面对灾难的复杂与信息的泛滥,对媒介素养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我国大众而言,除了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灾难事件进展及相关情况外,其“解困”需求开始表达:除了“怎么了”,大众更在乎“为什么”以及“怎么办”。
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媒体报道为例,这样一件发生在风险频发并且新媒体繁荣时期的“谜团式”灾难事件,由于真相不明以及信息发布的滞后,“马航”事件(以下皆简称“马航”事件)引起了政治阴谋论,恐怖主义说等多种煽动社会恐慌情绪的猜测与谣言,在事关154名中国人的特殊背景下,暴露出我国媒体在当前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解困”缺陷。
由于报道技术落后、理念陈旧、经验不足、制度死板等硬伤的桎梏,在“马航”事件中,我国媒体无法较圆满回应大众的期待,甚至因为报道实力的弱势引发两次学术界、互联网、媒体圈和大众高关注度,高参与度的媒介批评,如挖掘灾难信息能力弱、煽情主义严重等。
浅谈如何报道灾难新闻摘要:近年来,中国遭受很多灾难性打击,非典、雪灾、地震到现在的大旱,这些悲痛的事件牵动着无数百姓的心,也牵动着中国的神经,那么新闻媒体如何让报道这样的新闻,使广大群众能够更快的、更加真实的去了解这些灾难性的事件那,本文拟从灾难新闻的特点等方面阐明应如何报道灾难新闻。
关键词:灾难新闻汶川地震灾难新闻,就是以灾难的孕育、发生、危害、预防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灾难新闻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方面的报道。
由于灾难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又由于灾难新闻的报道的政策性极强,又受历史传统和传统新闻报道理念的影响,新闻从业人员对灾难新闻的理解与操作存在一些误区与不足。
而从美学的层面来观照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是提高灾难性的负面新闻积极的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让人从新闻悲剧的报道中去思索,去认识真理,珍惜美好的事物,赞美美的品格,崇尚美的行为,这才是被举报道德主旨所在。
[1]一我国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从媒介竞争的要求上看,灾难新闻无疑是提高记者报道水平、提高媒体声誉的重要途径。
试想,如果灾难事件发生后,其他媒体大肆详尽地报道,哪家媒体不做任何新闻或只有点滴触及,读者对这种媒体传播信息的信任感必然陡降,媒体的竞争实力也大打折扣一、采访方式与建设和谐社会不符。
因而,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既是新闻媒介报道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那些在巨大灾难洪流下的无奈软弱需要倾诉,而且是充满细节的叙述,而不应该是在媒体的高调下变成沉默的“和谐.,’对灾难这种被理解为“抹黑”的事情,有关方面则要求媒体控制其报道规模,淡化和消解社会关注程度。
[2]媒体是政府的喉舌,但不是政府的赞美者、吹捧者,媒体精英“导演”和宣扬民众的感谢,如果被采访者不说感谢说别的,镜头和话筒就转移了,己经记录下来的也会剪辑处理掉。
新闻贵在客观真实,新闻里面不应有诱导和倾向性,而我们媒体的报道中,充斥的是对国家、政府“和谐一致”的宣传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