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的定位诊断3--小脑
- 格式:ppt
- 大小:964.00 KB
- 文档页数:9
神经病学概论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精神神经系统本章学习特点请跟我来!!!先看考试内容神经系统大纲(一)神经病学概论(八)脑疝(二)周围神经病(九)帕金森病(三)脊髓病变(十)阿尔茨海默病(四)颅脑损伤(十一)偏头痛(五)脑血管疾病(十二)单纯疱疹性脑炎(六)颅内肿瘤(十三)癫痫(七)颅内压增高(十四)神经-肌接头与肌肉疾病神经病学概论大纲1.运动系统(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3)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4)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2.感觉系统(1)浅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2)深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3.脑神经第Ⅱ、Ⅲ、Ⅴ、Ⅵ、Ⅶ、Ⅸ、Ⅹ、Ⅻ对脑神经的解剖生理和临床表现4.皮质与脑功能解剖生理和临床表现5.脑室系统与脑脊液解剖生理和临床表现6.脑血管解剖生理特点和临床相关性先来认识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神经元长这么长,这么多干啥?What are you干啥呢?接受信息和传递命令接受信息和传递命令皮质脊髓束具体有什么路啦?两感四路皮质脊髓束支配躯干和四肢肌肉通路:皮质脊髓束支配面部肌肉(表情肌)运动:皮质核束浅感觉:痛觉,温觉,触觉;皮肤/黏膜脊髓丘脑束深感觉:关节腔周围组织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薄束/楔束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考点汇集浅感觉:痛觉、温觉和触觉皮肤/黏膜脊髓丘脑束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关节腔周围组织薄束/楔束反射弧内囊出血所致的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偏瘫),主要是损伤了A.皮质脊髓束B.皮质红核束C.顶枕颞桥束D.皮质核束E.额桥束『正确答案』A回眸一笑考点汇集:四条路两种感觉我们一起看看沿路的风景!记地名出发!神经系统的划分:大城市(中枢)胼胝体内囊※前肢和膝部:皮质延髓束(面部运动)※后肢:皮质脊髓束和丘脑皮质束及视、听辐射纤维通过小城市(周围神经)周围部: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 12对脊神经 31对自主神经(内脏)脑?脑神经?怎么区别?按功能分:感觉神经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Ⅷ前庭蜗神经平衡-听觉运动神经:Ⅲ动眼神经:眼球Ⅳ滑车神经:眼球Ⅵ外展神经:眼球1嗅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面8听9舌咽,10迷1副舌下全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混合神经:Ⅴ三叉神经Ⅶ面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1嗅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面8听9舌咽,10迷1副舌下全请找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回眸一笑神经系统如何管理人体?前面管运动,后面传感觉前回、前根运动,后回、后根感觉(前面运动,后面赶)内囊※前肢和膝部:皮质延髓束(面部运动)※后肢:皮质脊髓束和丘脑皮质束及视、听辐射纤维通过考点汇集(前面运动,后面赶)回眸一笑皮质和脑功能额叶颞叶考点:※额叶: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颞叶:Wernicke失语※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额下回后部损伤。
2024小脑的功能与定位诊断前庭小脑蚓小结、绒球及绒球脚组成了绒球小结叶,即古小脑,又称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主要接受前庭器官、前庭神经核的传入,主要功能是维持躯干平衡,较古老的水栖动物并没有四肢,只需依靠这部分小脑就可维持躯干的平衡。
1.维持躯干及头部平衡(1)躯干平衡的维持前庭小脑接受来自前庭器官的冲动,传导路径为:前庭感受器感受一侧的前庭冲动,经前庭神经到达脑干前庭神经核,之后由前庭神经核发出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到达前庭小脑(图-1)。
图-1前庭小脑的传入纤维.传出纤维前庭小脑接受前庭器官的冲动后对其进行整合,之后发出传出纤维。
传出纤维经小脑下脚传出(经顶核中继,或直接经小脑下脚传出),到达同侧前庭神经核及网状结构(图-2)。
之后前庭神经核发出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网状结构发出网状脊髓束,其中前庭脊髓束与网状脊髓束最终到达脊髓前角,调节躯干平衡,内侧纵束可调节头部平衡。
图-2前庭脊髓束与网状脊髓束(2)维持头部平衡.协调眼球运动前庭小脑发出的传出纤维到达前庭神经核后,前庭神经核除了可以发出前庭脊髓束来调节躯体的平衡外,还可以发出内侧纵束,内侧纵束到达动眼、滑车、外展、副神经核及颈髓前角,达到协调眼球运动、调节头部平衡的目的。
(3)病变前庭小脑及其相关传导束病变后,会出现躯干性共济失调,表现为躯干平衡障碍,如坐位不稳、站立不稳、步态不稳等,患者无论睁眼闭眼均可能出现蹒跚摇摆,伴有步基宽,易向后或向前倾倒(一侧小脑半球病变后,易向病变侧倾倒,双侧病变后可向左右侧倾倒)。
仅出现躯干性共济失调时,四肢性共济失调的检查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等可无异常,但若累及其他影响到四肢协调的部位时,则可出现四肢性共济失调。
2.参与眼球运动的整合(1)神经整合器(neura1intergrators,NI)作用绒球、旁绒球以及舌下神经前置核、前庭神经核均是神经整合器的组成部分,神经整合器的主要功能是在双眼凝视时,维持眼球在离心位置上,即维持凝视的动作。
内容串讲神经病学概论大纲要求1.运动系统(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3)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4)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2.感觉系统(1)浅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2)深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3.脑神经第Ⅱ、Ⅲ、Ⅴ、Ⅵ、Ⅶ、Ⅸ、Ⅹ、Ⅻ对脑神经的解剖生理和临床表现运动系统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运动神经元解剖生理要点归纳为额叶中央巨锥体,轴突形成锥体束,脊髓束,路途长,放射冠后过内囊,大脑脚底脑桥部,延髓锥体交叉处,脊髓前角终侧束,脑干束,运动核,平面交叉至对侧,除了面舌均双侧。
解释:额叶中央巨锥体,指上运动神经元起自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第五层的巨锥体细胞除了面舌均双侧。
指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层的支配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表现要点归纳为中枢瘫痪对侧瘫,肌张增高肉不软,腱亢浅失病理反,肌电传导不走偏。
解释:肌张增高肉不软,指瘫痪肌肉张力增高,瘫痪肌肉不萎缩腱亢浅失病理反,指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肌电传导不走偏。
指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电位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诊断要点归纳为对侧单瘫源皮层,内囊病变三偏征,脑干病变交叉瘫,脊髓损伤看节段,周围中枢各表现。
解释:周围中枢各表现。
指脊髓病变节段不同,导致的中枢性瘫痪或周围性瘫痪各有不同脊髓颈膨大以上病变引起中枢性四肢瘫痪颈膨大(C5-T1)病变引起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胸段脊髓病变引起双下肢中枢性瘫痪腰膨大(L1-S2)病变可引起双下肢周围性瘫痪脊髓半侧损害时产生病变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以及对侧肢体的痛温觉障碍(Brown-Sequard 综合征)【例题】男,70岁。
因观看足球比赛突然晕倒而入院治疗。
查体发现左侧上、下肢瘫痪,腱反射亢进,左侧眼裂以下面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
左半身深、浅感觉消失。
心理咨询师复习指导:小脑的运动功能详解
导读:小编为大家整理年心理咨询辅导复习资料:小脑的运动功能。
长期以来,都认为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同躯体各部分的共济运动,保持适度肌张力与躯体的平衡状态。
因此,它的功能与锥体外系大同小异,甚至可以认为小脑是锥体外系组成部分。
近年研究发现,小脑是快速短潜伏期运动反应中枢,也是随意运动和习得性运动反应的最必须的基本中枢。
小脑损伤的病人中,突出的症状是共济失调,表现为明显的意向性震颤。
安静时并没有震颤的现象,只有当病人想说话或想做某一动作时,才表现出明显的震颤,小脑意向性震颤与锥体外系的静止性震颤成为明显的对照。
在意向性震颤中,可以发现对于完成某项运动完全不必要的肌肉也参与了活动;这些肌肉完全不能协同工作,甚至使一个简单动作也变得非常复杂,失去连贯性。
小脑引起精细运动功能的障碍,突出地表现为序列性运动和弹导式运动无法完成。
这些运动要求较高的准确性、预见性和计划性以及较快的反应速度。
各脑结构对运动功能的调节与控制作用虽各有不同,但它们构成统一的运动机能系统,对脊髓的运动功能发生调节作用。
基底神经节以下的各级脑结构与锥体外系是调节张力提供随意运动的前提,保证运动的准确性;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和锥体系执行随意运动的指令;大脑联络区皮层可能还有小脑,则对运动程序和指令的形成及执行运动程序的连续性、协调性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