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5
运动系统,也被称为locomotor system,主要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
这些组成部分共同赋予人体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点。
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收缩的骨骼肌能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实现的。
此外,运动系统还具有支持和保护的功能。
它构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如头、颈、胸、腹、四肢,维持体姿。
同时,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如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脏器。
从运动角度看,骨是被动部分,骨骼肌是动力部分,关节是运动的枢纽。
骨可以按照其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不同联结在一起,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例如,长骨中部细长称为体或骨干,体内的腔称骨髓腔,容纳骨髓。
骨的两端膨大称为骺,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
骨干与骺邻接的部分称干骺端。
长骨多见于四肢,如股骨和肱骨。
短骨呈立方形,如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
扁骨呈板状,如颅盖骨、胸骨、髓骨等。
不规则骨如椎骨和某些颅骨。
运动系统知识点归纳总结运动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主要由骨骼、肌肉和关节组成,是人体进行运动和保持姿势的重要结构。
在运动系统中,骨骼提供了支撑和保护作用,肌肉提供了力量和运动能力,关节则起到连接和运动调节作用。
下面将对运动系统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骨骼系统1. 骨骼的结构:人体中的骨骼系统由206块骨头组成,主要包括躯干骨(头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上肢骨(肩胛骨、锁骨、上臂骨、桡骨、尺骨、掌骨和指骨)、下肢骨(髋骨、大腿骨、膝盖骨、小腿骨、踝骨、跗骨和趾骨)。
2. 骨骼的功能:骨骼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支撑、保护、血液生成和储存。
骨骼可以支撑身体的重量,提供身体的形态和姿势,保护内部重要器官,如心脏、肺部等,参与血液生成和储存矿物质。
3. 骨骼的生长:人体的骨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骼的长度是通过骨骺的生长和骨骨质的新陈代谢来完成的。
骨骺的生长是通过软骨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软骨基质的沉积而完成的。
4. 骨骼的代谢:骨骼的代谢过程包括骨骨质的吸收、沉积和再生。
骨骨质的代谢与体内的磷、钙浓度有关,受到激素和维生素的调节。
5. 骨折与愈合:骨折是指骨骼的断裂,通常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骨折愈合分为愈合性愈合和瘢痕性愈合,前者是指骨折部位按生理过程连接愈合,后者是指骨折部位有瘢痕组织连接。
二、肌肉系统1. 肌肉的分类:肌肉主要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主要负责人体的运动和保持姿势,平滑肌主要存在于器官和血管内壁,负责调节器官和血管的张力,心肌则是构成心脏的主要组织,负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 肌肉的结构:肌肉主要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内含有肌原纤维,肌原纤维是肌肉的收缩单位。
肌肉和骨骼的连接是通过肌腱完成的,肌腱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
3. 肌肉的功能:肌肉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量和进行运动,同时也可以调节体温,对骨骼系统和内脏器官起到支持和保护作用。
4. 肌肉的收缩:肌肉的收缩分为等长收缩和等长松弛,等长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力量增加;等长松弛是指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力量减小。
运动系统的重点及考点
运动系统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主要重点和考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的结构和功能: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运动系统的基础,包括骨的分类、骨的组织结构、骨的功能等。
2. 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关节是骨连接的重要部分,包括关节的分类、关节的结构、关节的功能等。
3. 肌肉的解剖和生理:肌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肌肉的分类、肌肉的组织结构、肌肉的生理功能等。
4. 运动的生物力学: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运动中力学问题的科学,包括肌肉的力学性质、关节的力学性质、运动的力学原理等。
5. 运动的生理学基础:运动系统的生理学基础包括肌肉的生理学性质、关节的生理学性质、运动的生理反应等。
6. 运动系统的疾病和健康:运动系统的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炎、肌肉拉伤等,以及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以上是目前运动系统的主要重点和考点,具体的考试内容可能会因教材和考试要求而有所不同。
运动系统的名词解释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其中运动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运动系统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关节组成,它们相互协调工作,使人体能够进行各种运动活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运动系统中的几个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骨骼系统是构成人体骨架的基础。
它由骨骼、骨骼间连接的关节和支撑骨骼的韧带组成。
骨骼不仅仅起到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还参与到人体的运动中。
骨骼系统中最重要的是骨骼,它是由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骨头组成的。
骨头之间通过关节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骨骼网络。
韧带是连接骨骼的弹性组织,可以增加骨骼的稳定性,并限制关节的活动范围。
与骨骼系统紧密相关的是肌肉系统。
肌肉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它通过收缩和放松来产生力量,推动骨骼进行运动。
肌肉由纤维束组成,每个纤维束又由许多肌纤维组成。
肌肉的收缩过程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神经系统通过发送神经冲动来触发肌肉的收缩。
肌肉在运动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使身体能够进行各种动作,还保护和稳定关节,提供身体的支持和平衡。
关节是骨骼之间的连接点,使骨骼能够在不同的方向上相互运动。
关节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关节允许不同的运动范围和方向。
例如,滑动关节允许骨头在平面上滑动,旋转关节允许骨头绕轴旋转。
关节有关节包围和关节腔,关节包围由韧带和肌肉组成,关节腔中含有充满滑液的关节囊。
关节囊起到润滑和缓冲的作用,减少骨头之间的摩擦和冲击。
运动系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运动发生学。
运动发生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和规律的科学。
它探索了人体运动的力量、速度、加速度和轨迹等因素。
通过运动发生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动机制,优化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提高运动表现。
运动发生学的研究对运动员、运动教练和康复专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关节和运动发生学外,还有其他一些与运动系统相关的名词也值得关注。
例如,肌肉疲劳是指肌肉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不能保持正常工作能力的状态。
运动系统知识点总结运动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它由骨骼、肌肉和关节组成,是人体实现运动功能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和运动训练中,了解运动系统的知识对于锻炼效果和运动安全都至关重要。
下面对运动系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人体内的支撑和保护系统,它由骨骼和关节组成。
人体骨骼有206块,分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大类。
骨骼的主要功能包括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参与运动活动和储存矿物质。
在运动中,骨骼的作用主要是支撑和保护身体,同时参与运动活动。
不同的骨骼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关节,关节可以使骨骼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实现人体的各种运动功能。
骨骼系统的强度和稳定性对于运动能力和运动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肌肉系统肌肉系统是人体内的运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肌肉组织和肌腱组成。
人体内的肌肉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类型,其中骨骼肌是外周运动的主要肌肉。
肌肉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和松弛来产生力量,从而使身体产生各种运动。
在运动中,肌肉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并与骨骼关节协调运动。
肌肉的力量、耐力和灵活性对于人体的运动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关节系统关节是骨骼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人体的不同骨骼。
关节的主要功能是使骨骼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实现各种运动功能。
人体内的关节分为滑动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突关节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关节可以实现不同的运动方式。
在运动中,关节的作用主要是使骨骼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实现人体各种复杂的运动活动。
关节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用性对于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锻炼运动系统的方法为了保持健康的运动系统,人们可以采取一些锻炼方法来增强骨骼、肌肉和关节的功能。
常见的锻炼方法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和平衡训练等。
有氧运动是一种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来锻炼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的方式,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跑步、骑行、游泳和有氧健身操等。
运动系统的所有名词解释引言:在人类生活中,运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无论是日常步行、跑步、打球,还是职业运动员参加各种竞赛,体育运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运动过程中涉及的概念和名词,本文将对运动系统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生理学和运动科学领域的意义。
一、神经肌肉连接神经肌肉连接是指神经元与肌肉之间的联系。
在运动系统中,神经肌肉连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神经元通过传递神经冲动,触发肌肉收缩和放松,从而使运动得以进行。
这种连接可以通过神经冲动引发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实现准确的动作控制。
二、肌肉纤维类型肌肉纤维类型指肌肉组织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纤维。
在人体中,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肌肉纤维:慢收缩纤维(type I)和快收缩纤维(type II)。
慢收缩纤维具有较高的耐力和较慢的收缩速度,适合进行长时间的持久运动,如长跑。
快收缩纤维则具有较高的爆发力和较快的收缩速度,适合进行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短跑和举重。
三、肌肉力量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对外界阻力的抵抗能力。
在运动系统中,肌肉力量对于实现各种动作至关重要。
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肌肉纤维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神经系统的有效控制。
通过力量训练,肌肉可以逐渐增强,提高抵抗外界力量的能力。
四、肌肉协调肌肉协调是指不同肌肉之间的协同工作,以实现平衡和流畅的动作。
在复杂的运动中,多个肌肉群需要协同工作,以完成准确和高效的动作。
肌肉协调不仅与神经系统的控制有关,还与肌肉之间的配合和平衡有关。
通过训练和练习,肌肉协调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五、关节灵活性关节灵活性是指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的运动范围和柔韧性。
良好的关节灵活性对于实现各种动作的舒适性和效果至关重要。
关节灵活性可以通过定期的伸展和柔韧性训练来提升,从而减少运动中的受伤风险,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
六、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指人们通过训练和练习,掌握并运用在具体运动中的动作和技巧。
具有良好的运动技能意味着能够更加高效和准确地完成特定的运动任务。
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是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关节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的。
它们共同协作,完成运动机能。
以下将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运动系统的组成。
1.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主要由骨骼、韧带和骨骼肌组成。
人类体内共有206块骨头,它们组成了身体的框架,支撑着身体的重量和形态。
骨骼与韧带交错连接形成了关节,使得身体具有了各种各样的运动能力。
骨骼肌是以骨为基础的肌肉,通过肌腱连接骨头完成运动功能。
2. 肌肉系统肌肉系统由骨骼肌和平滑肌组成。
骨骼肌是通过肌肉纤维连接骨骼完成运动功能的肌肉,它是身体最大的肌肉系统,负责身体的姿势和运动。
平滑肌分布在全身的内脏器官中,如肠道、血管等,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内脏器官的收缩,完成内脏器官的运动和调节。
3. 关节系统关节系统由韧带、关节囊、滑膜和软骨等组成。
它们共同协作,使得身体的各个部位可以在关节处实现复杂的运动。
关节的类型包括滑动关节、滚动关节、球关节、骨盆关节等,每一种关节类型都为特定的部位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运动功能。
4.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它们协调和控制着整个身体的各种运动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则负责各个组织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和信息传递,它包括神经末梢和神经纤维。
5.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它协同运动系统完成有氧能力和运动损伤的修复。
心脏负责将血液从体循环输送到肌肉系统,以保证肌肉供应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血管则是血液的运输管道,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整个身体的各个部位。
血液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负责输送氧气、抵御外界病原体和促进正常的血凝。
6.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腔、气管、肺等器官和组织。
它的主要功能是呼吸进出的空气,以及输送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系统不仅满足身体各种运动的需求,还是身体排除二氧化碳和replenishing 氧气的主要途径。
运动系统的特点运动系统是指人体在进行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组成部分。
它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关节系统组成。
运动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结构特点、功能特点和协调特点。
运动系统的结构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体骨骼系统由206块骨头组成,构成了人体的基础框架。
骨骼系统中的每一块骨头都有特定的形状和结构,以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
肌肉系统由数百条肌肉组成,每一条肌肉都有特定的位置和长度,通过与骨骼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运动功能。
关节系统由多个关节组成,每个关节都有特定的结构和运动范围,使得人体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运动。
运动系统的功能特点是多样性和协同性。
骨骼系统提供了身体的支撑和保护作用,使得人体可以保持正常的姿势和站立。
肌肉系统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产生力量,从而使得骨骼可以进行各种运动。
关节系统提供了骨骼的连接点,使得不同骨骼之间可以相对运动,完成复杂的动作。
运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运动功能。
运动系统还具有适应性和可塑性。
适应性是指运动系统可以根据运动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长期从事重力负荷较大的运动,骨骼系统会逐渐增加骨量,使骨骼更加坚固。
可塑性是指运动系统可以通过训练和练习来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例如,通过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的大小和力量,通过柔韧性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运动范围。
运动系统的特点对于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表现起着重要的影响。
结构特点决定了人体的运动范围和灵活性,功能特点决定了人体的力量和速度,协调特点决定了人体的动作协调性和精确性。
因此,了解和理解运动系统的特点对于运动训练和运动表现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系统的特点包括结构特点、功能特点和协调特点。
运动系统的结构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功能特点是多样性和协同性,同时具有适应性和可塑性。
这些特点对于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表现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运动训练和运动表现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系统构成运动系统是由多个器官和组织组成的,它们协同工作以实现人体的运动功能。
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关节系统。
骨骼系统是运动系统的基础,它由206块骨头组成,包括头骨、胸骨、脊柱、肋骨、骨盆和四肢等。
骨骼系统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能够使人体保持姿势稳定,并为肌肉提供运动的支撑点和杠杆。
肌肉系统是运动系统的动力来源,它由肌肉组织和肌腱组成。
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其中骨骼肌是最常见的肌肉类型。
肌腱是将肌肉与骨骼连接起来的结缔组织,它能够将肌肉的收缩力传递到骨骼上,从而产生运动。
关节系统是连接骨骼的组织,它由关节、韧带和滑膜组成。
关节是骨骼的连接点,能够使骨骼在一定范围内相对运动。
韧带是连接骨骼的弹性结缔组织,它能够提供关节的稳定性和限制关节的过度运动。
滑膜是关节内壁的组织,能够分泌滑液,减少关节的摩擦。
运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骨骼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的。
当肌肉收缩时,肌腱会拉动骨骼,使其运动。
不同的肌肉组合和关节的运动范围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动作和姿势。
运动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保持姿势稳定、产生力量和实现运动。
保持姿势稳定是通过骨骼的支撑和肌肉的张力来实现的,它使人体能够保持站立、行走和坐立不倒等姿势。
产生力量是通过肌肉的收缩来实现的,它使人体能够进行各种力量活动,如举重、推拉和跳跃等。
实现运动是通过肌肉的协同作用和关节的灵活性来实现的,它使人体能够进行各种动作和运动,如走路、跑步和跳舞等。
运动系统的健康和发育与人体的整体健康和发育密切相关。
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骨骼的发育和增强肌肉的力量,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不良的运动习惯和不合理的运动方式可能导致骨骼和肌肉的损伤,甚至影响整个运动系统的功能。
运动系统是人体实现运动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关节系统构成。
骨骼系统提供支撑和保护,肌肉系统提供动力,关节系统提供连接和灵活性。
运动系统的功能包括保持姿势稳定、产生力量和实现运动。
运动系统的名词解释重点运动系统是人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它由骨骼、肌肉和关节组成。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协调,使我们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运动。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解释运动系统中一些关键的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系统。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运动系统的基础,它由206块骨头组成。
骨骼提供了身体的框架和支持,并保护内部器官。
骨骼还负责制造红血球和储存矿物质,如钙和磷。
关节关节是连接骨头的地方,使得骨骼能够以各种方式移动。
关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滑动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窝关节。
这些关节在我们的身体中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膝关节和肩关节。
肌肉肌肉是运动系统的驱动力,它负责对骨骼施加力量,使得身体能够移动和执行各种活动。
肌肉由由纤维组成,这些纤维通过收缩和放松来产生力量。
骨骼肌骨骼肌是我们身体中最常见的肌肉类型,它与骨骼相连接,使得我们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
骨骼肌通过收缩来产生力量,同时与关节协同工作,使得身体能够执行复杂的动作。
肌腱肌腱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结构,它起到传递力量的作用。
肌腱是由强而有弹性的组织构成的,它们连接肌肉的一端到骨骼的另一端,使能在肌肉收缩时,将力量有效地传递到骨骼上。
韧带韧带是连接骨头之间的结构,它起到稳定关节并限制过度运动的作用。
韧带由强而有弹性的组织构成,它们形成一个结构框架,将骨头连接在一起,使得关节能够正常运动。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运动系统的调度中心,它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织组成。
神经系统通过向肌肉发送信号,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姿势。
大脑负责决策和协调运动,而脊髓负责传输神经信号。
姿势姿势是身体在静止或运动中的正确位置和姿态。
良好的姿势对于身体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非常重要。
正确的姿势可以降低受伤的风险,并减轻肌肉和关节的压力。
运动运动是通过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动作来实现的。
运动可以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种类型。
有氧运动包括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等,它们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无氧运动包括重量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
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一、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一)解剖生理
中央前回——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合称锥体束)——放射冠——分别
通过内囊后肢及膝行。
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1锥体交叉处——大部分锥体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皮质脊髓侧束
——终止于脊髓前角。
2小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处不交叉,直接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
面上陆续交叉止于对侧前角。
皮质干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
运动核(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
皮层的支配)。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受锥
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挥系统,下运动神经元是执行系统。
(二)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周围性瘫
痪)
损伤结构 皮质锥体细胞,传导束 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运
动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
瘫痪范围 较广,偏瘫,单瘫 局限,四肢肌群
肌张力 高(痉挛瘫) 低(弛缓瘫)
腱反射 亢进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 -
肌萎缩 - +
肌震颤 - +
肌电图 传导速度正常 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电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严重的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或急性脊髓炎),脊髓休
克期,可以表现为软瘫。休克过后即逐渐转为硬瘫。
例题1:符合中枢性瘫痪的临床特征是 (2000)【ZL】
A.肌群瘫痪为主
B.有肌萎缩
C.肌张力增高
D.腱反射消失
E.无病理反射
答案:C
例题2:周围性瘫痪也称为 (2004) 【ZL】
A.周围神经损害性瘫痪
B.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性瘫痪
C.皮质运动中枢损害性瘫痪
D.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性瘫痪
E.脊髓损害性瘫痪
答案:D
(三)定位诊断
1.皮层:损伤——单瘫(对侧对应部位):病变刺激性,对侧相应部位阵发
性抽搐(相应部分扩散——杰克逊)
2.内囊 锥体束——对侧偏瘫,丘脑皮质束,故该处损害——对侧偏身感
觉减退,及视放射——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
例题1:右侧内囊后肢(后脚)受损,可能出现的病症是
A.嗅觉丧失
B.同侧肢体麻痹和半身躯体感觉丧失
C.双眼左侧半视野偏盲
D.对侧半身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
E.右耳听觉丧失
答案:C
解析:内囊后肢受损,可出现三偏症-----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深
浅感觉障碍)。偏盲。
例题2:内囊出血所致的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偏瘫),主要是损伤了
A.皮质脊髓束
B.皮质红核束
C.顶枕颞桥束
D.皮质核束
E.额桥束
答案:A
解析:内囊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辐射和视放射及听放射,其损伤时表现
为三偏征
对侧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同向性偏盲。
例题3:男,70岁,因观看足球比赛突然晕倒而入院治疗。查体发现左侧上、
下肢瘫痪,腱反射亢进,左侧眼裂以下面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左半身深、
浅感觉消失。双眼左侧半视野缺失,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考虑病变的部位在
A.左侧中央前、后回
B.右侧中央前回
C.左侧内囊
D.右侧内囊
E.右侧中央后回
答案:D
解析:患者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定位在对侧内囊。
3.脑干:一侧损伤:本侧本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尚未交叉至对侧的皮质脊
髓束及皮质脑干束,故引起交叉性瘫痪,即本侧本平面的脑神经周围性麻痹及对
侧身体的中枢性瘫痪。
如weber综合征(腹侧),本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
及上下肢的中枢性瘫痪。
例题:对脑干损害有定位意义的体征是 (2003)【ZL】
A.病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B.构音不清,吞咽困难
C.双额侧偏盲
D.病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E.病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答案:D
4.脊髓 ——
脊髓颈膨大以上——中枢性四肢瘫痪;
颈膨大(C5~T1)病变——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
胸段脊髓病变——双下肢中枢性瘫痪;
腰膨大(L1一s2)病变——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综合征)——病变侧肢体的中
枢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以及对侧肢体的痛温觉障碍。
例题:造成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的中枢性瘫痪的病损部位在 (2004)
【ZL】
A.颈膨大以下脊髓
B.颈膨大以上脊髓
C.颈膨大前角运动细胞
D.一侧内囊
E.一侧大脑皮质
答案:B
总结:损伤平面:周围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中枢性瘫痪。(中
脑以下)
下运动神经元:
1.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引起相应节段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急性——
如脊髓前角灰质炎;慢性——因部分未死亡前角细胞受到病变刺激可见肌束性颤
动和肌纤维颤动,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例题: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病变时,出
现 (2006) 【ZL】
A.相应节段支配肌的中枢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B.周围神经支配区肌的周围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C.周围神经支配区肌的周围性瘫痪,有感觉障碍
D. 相应节段支配肌的周围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E.相应节段支配肌的周围性瘫痪,有感觉障碍
答案:D
2.前根瘫痪:分布亦呈节段型,无感觉障碍。
3.神经丛损害: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和感觉障碍以及自
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的支配关系一致。多发
性神经炎时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和萎缩,并伴手套一袜型感觉障
碍。
三、锥体外系统损害
锥体束以外:运动神经核+运动神经传导束称为锥体外系统。与大脑
皮质的联系颇为广泛,共同调节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运动功能。
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锥体外系统病变所产生的症状有肌张力变化和
不自主运动两类。
锥体外系统疾病,此系统疾病两大表现是: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症,
如帕金森病;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症,如舞蹈症、手足徐动症、肌张力障
碍(如痉挛性斜颈)。
例题:可有痉挛性斜颈表现的病是 (2002)
A.帕金森病
B.锥体系损害
C.舞蹈病
D.脑干疾病
E.肌张力障碍
四、小脑损害
小脑:蚓部——躯干
小脑半球——同侧肢体
小脑病变主要症状——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摇晃欲倒(称
Romberg征阳性);醉汉步态。睁眼并不能改善此种共济失调、 “吟诗状言语”、
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误指试验及反跳试验等呈不正确、不灵活或
笨拙反应,且写字常过大。
运动性震颤(随意运动时出现,静止时消失)或意向性震颤以及眼
球震颤亦为小脑病变的特征。
例题:无眩晕、无听力障碍和肌力完好的患者,出现右上肢指鼻试验不正确
和轮替动作差、右下肢跟膝胫试验差。病损部位在 (2003)
A.小脑蚓部
B.右侧小脑半球
C.左侧小脑半球
D.左侧脑桥前庭神经核
E.右侧脑桥前庭神经核
答案:B(2003)
解析:共济失调是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患者无眩晕、无听力障
碍和肌力完好。说明脊髓、前庭和脑干正常,病损部位为同侧小脑半球,小脑蚓
部病变出现平衡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