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二轮 描写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纲解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既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常见表达技巧二、考点突破(一)设问方式梳理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二)基本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技巧(是什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第二步,找依据(怎么用):结合诗句阐释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析效果(怎么样):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解题提示审清题意,根据指向和要求作答。
1.审题型明考题: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
暗考题: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指鉴赏范围,局部还是全诗。
3.审角度一种是宽角度,即题干直接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
宽角度该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一角度。
窄角度,角度明确,不能乱答:如问修辞,就不能答表现手法。
4.审数量分清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
哪些与哪种的区别。
哪种必定只有一种。
高中语文备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一、诗歌体裁及情感1、山水田园诗内容情感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2、边塞军旅诗内容情感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3、怀古咏史诗内容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5、羁旅思乡诗内容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6、送别怀人诗内容情感标题中有送别赠酬等“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7、爱情闺怨诗内容情感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8、即事(景)抒怀诗①寄情山水,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诗歌二轮复习知识总结一、诗词基本知识1、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2、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3、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4、、①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②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之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①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②。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①往事是指陈亮曾在南宋孝宗与金谈和之后,上《中兴五论》,没有被采纳。
以后又向孝宗连上三书论恢复方略,全都如石沉大海。
②据《丽情集》记载,成都官妓灼灼,善舞《柘枝》,能歌《水调》,御史裴质和她有情。
裴被召还朝后,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下片。
(4分)【答案】词的下片通过直抒胸臆、用典、情景交融等手法表达出了诗人的凄楚失意与悲苦之情;(2分)如“往事已成空”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愤;“梦魂飞不到”三句通过用典,词人以屈原和灼灼自比,流露出词人的凄楚失意;最后两句情景交融,表达出了无法向皇帝表达自己忠心的悲苦之情。
以哀景来写哀情。
同杜甫《登高》(举例分析2分)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向子①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
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
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意[金]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古诗词鉴赏二轮复习方法总结古诗词鉴赏二轮复习方法总结一、人物形象(一)、命题方式1.此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请简要分析某形象。
(二)、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步骤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形象特点(一般为“思想性格+人物身份”)(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包含的作者感情(三)、练习: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二、景物形象(一):描摹画面提问方式:诗歌(或某一联、或上阙等)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题步骤:1、找出景物描写的诗句2、用形象生动的文字翻译(修饰语)3、用一句话总体概括画面(一般采取“何时何地怎样的景象(画面)”的格式)4、练习游栖霞寺李建勋养花天气近平分①,瘦马来敲白下②门。
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
琅琊③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注]①平分:春分节气。
②白下:南京的别称。
③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
问: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二):品味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所展示的图景画面。
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画面。
描绘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凄寒萧条等)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所抒发的情感。
表述时切忌空洞,要具体阐述。
答出“为什么”或“是如何表现的”。
比如感伤一定要点明为何感伤。
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多少雅致的诗句缅怀着古今风流人物,无数蕴藉的词章,倾诉着世间沧海桑田。
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
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诗词的魅力,《中国诗词大会》在激情传扬,《经典永流传》在热烈传唱,我们有“中考诗词鉴赏”在静静地传承。
今天走上这个讲台,和各位同仁一起展开一场诗词之旅,我既觉惭愧又心怀感恩,但愿我说出的这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搬出的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能给各位的教学生活带来一丝诗意。
一、我的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从考点分析开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谓的积累,就是要熟练地、准确地背诵课内外诗词名篇。
所谓感悟,就是要对诗词的内容、情感、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能深刻理解、体会。
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名句的理解,此外,还考查对古典诗词句语言的鉴赏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获得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二、近三年中考命题特点分析鉴往以知今,对近几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进行归类汇总,把握出题规律,对于预从2019年起,我市选取课外诗歌出题考查,是两道主观问答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要学会课内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总体上看,诗歌鉴赏题这种考查形式主要要求考生从内容、语言(炼字)、意境、写作技巧等方面鉴别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近2年选诗都是律诗,诗歌题材多变,19年的送别诗,20年的怀古诗,但题型较固定,一题考意境画面,另一题考诗句含义。
唐诗宋词就浩如烟海,诗歌选材广泛,唯有夯实课内,在复习策略与答题规范上下功夫。
三、复习策略与答题规范策略一、知识储备与积累三步走:一背记二分类三专练在备考时,重背记和默写,要求学生分年级每天坚持默写课内诗歌两首,一个月之后基本完成了一轮课内诗词的积累。
接着对诗歌进行分类复习,老师准备的专题有: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送别诗。
诗歌二轮之描写手法(事物、景物)领悟高三的胜利密码班级:__________ 姓名:一、塑造事物形象的方法:(1)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形、声、色、味、动作等)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其他物、环境、人等)的手法。
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手法分析: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寂静烘托出鸿的孤。
下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不愿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表现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幽愤寂苦之情。
(从“虚实结合”“比喻”“象征”“衬托”等角度分析,也可。
)如拣尽寒枝不肯栖: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详解: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通过动作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
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练习: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6分)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5分)广群芳谱(清)刘灏六出玉盘金屈卮①,青瑶丛里出花枝。
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宋)黄庭坚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②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醵③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卮:酒杯。
②水沉:沉香木。
③酴醵(túmí):花名。
3.这两首诗共同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特征。
(2分)4.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5分)二、塑造景物形象的手法:(1)四个结合:动静、虚实、正侧、点面(2)三个角度:(观察)远近、高低、俯仰;(感官)视、听(视听结合)嗅、味、触(多感官描写)、通感;(描绘)绘形、绘声、绘色(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4)六种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比、衬托(正/反)、双关例: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手法分析:①远近结合。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
②视听(动静)结合。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
③“数声啼鸟怨年华”,拟人,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详解:开篇两句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这画面隐衬出画中人孤身行旅中的寂寞感。
想借旅游来纵情山水,消除俗虑。
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这何尝是啼鸟怨年华,而是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鸟啼花放,原是快意畅游的大好场景,可对一个弃家流浪的行脚僧人来说,感到的却是“凄凉时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说明这种飘泊生涯为时已经不短了。
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
过片进一步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徐敛,作者继续行走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
行行重行行,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池中正开满荷花。
一个人浪迹天涯,缺少的正是个谈心旅伴,当此孤寂无聊境地,美丽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难得的晤谈对象。
“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
“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
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使他恍然意识到这里是旧地重游。
他清楚记得那次来时,为了解除行旅劳倦,曾向这儿一家酒店买过酒喝,乘醉观赏过堤畔的荷花。
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启发而记忆犹新。
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那人家”是自指,“家”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还记得年前到此买酒喝的那个人么?”于此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练习:送子相归广陵李攀龙广陵秋色雨中开,系马青枫江上台。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与《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本诗写“送别”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6.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赏析。
(6分)灵隐寺月夜[清]厉鹗①夜寒香界②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③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注】①厉鹗:清代文学家。
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
②香界:指佛寺。
③灯:指佛殿中长明灯。
7.本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6分)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5分)临江仙①辛弃疾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
小渠春浪细无声。
井床②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丝③重记兰亭。
强扶残醉绕云屏。
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
②井床:井边的栏杆。
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
9.上片描写景物的层次非常清晰,请简要说明。
(5分)10.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6分)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
(2分)“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2分)“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分)2.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3分)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分)3.晶莹澄澈(冰清玉洁)幽香弥漫4.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水仙花如“玉盘”“玉肌”,表现了水仙花花瓣的晶莹澄澈之美。
(比喻1分,分析1分)异: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用“自信高群品”,敢于“与江梅相并时”表现花的清香。
②第二首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水仙花与酴醵、寒梅对比,衬托水仙花的幽香。
(拟人、对比各1分。
语言表达通畅、准确1分)5.本诗虚写分手后友人到达广陵后秋雨萧瑟,长江波涛似雪的景象。
(2分)(《送孟浩然之广陵》从眼前离别着笔,实写别景别愁。
)②本诗将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之情渗透在那凄凉风雨、连天白浪中,以哀景衬哀情。
(3分)(《送孟浩然之广陵》绘明媚之景,以乐景衬哀情。
)6.①动静结合。
着一“开”字,巧妙地把广陵秋色铺展在萧瑟风雨中,与江边系马青枫之静态相结合,使画面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②比喻贴切。
惊涛拍岸,白浪滔天,犹如雪山崩塌,滚滚袭来,极为生动,极具视觉冲击力。
③想象奇特。
诗人用想象的手法,虚写友人归去的地方——广陵的景物,惟妙惟肖,极富情趣。
(每点2分)7.①从不同视角来写景:由外到内,前四句写寺庙外景包,五、六句写寺内景色:俯仰结合,抬头“月在众峰顶”,低头“泉流乱叶中”。
层次井然,画面立体感强。
②视觉听觉相结合来写景,山涧绕寺门、月在山上、一灯长明等是所见,泉流、动息、孤磐是所闻。
呈现出景色的多姿多彩,丰富了内容。
③运用衬托手法来写景,由静景写到动景,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
(每点2分)8.①前三联借山寺空幽冷寂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之情。
②尾联写诗人担心山中遇虎,加之风声鹤唳,抒发了惊恐不安之情。
③科考落榜,家境艰难,抒发了落魄无奈之情。
(答两点即可给满分)9.①从时间的角度,分为两个层次来描写: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写白天所见;后两句是第二个层次,写入夜后的情景。
(2分)②从“听觉─视觉”转换的角度,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句写听觉,第二句写视觉,构成第一层“听觉─视觉”转换;第三、四两句写听觉,最后一句写视觉,构成第二层“听觉─视觉”转换。
(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①表现了作者去职闲居、壮志难酬的烦躁和无奈。
(2分)②作者用乐景来反衬内心的烦乱。
(2分)借酒浇愁之后,似醒未醒之中,词人围着室内的屏风转个不停,说明心绪不宁,烦躁不安。
正在此时,窗外一枝鲜花映入眼帘,花蕊上还带有晶莹的露珠。
作者透过花之美来衬托情之哀。
(2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