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2019秋-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2课时19页)-可打印
- 格式:doc
- 大小:271.47 KB
- 文档页数:26
12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示儿》《题临安邸》◆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3.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重难点)一、解题导入,了解背景1.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2.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给儿子们看的诗)3.陆游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告诫自己的儿孙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写诗,如何做人,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等。
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示儿》,与那些诗截然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古诗。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句1.学生自由朗读,把诗读准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祭”的书写。
2.再读古诗,这是一首几言诗?(七言)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朗读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分出来。
复习古诗朗读节奏。
(223)3.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给儿子写诗?(父亲)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身体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给儿子的一份(遗嘱)。
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大家默读全诗,结合课本里的注释,想一想:你还读懂了什么?(一)课件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学生解释诗意。
(有解释不准确的地方进行提问,如:元知、但、九州同)2.结合“九州同”简介历史背景:南宋之所以被称为南宋,是因为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1《古诗三首》教案+反思(2课时19页)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故事和作者•学习《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能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或多首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背诵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三首》的背景故事和作者•《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学生的背诵和理解能力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含义•提升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三、教学准备•课件:包含《古诗三首》的文字和配图•古诗原文及注释资料•课堂活动所需道具和材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引入古诗,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故事和作者。
2.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古诗三首》,并展示课件中的相关图片。
3.教师讲解古诗内容,重点解释生僻字词。
4.学生跟读古诗,理解诗意。
5.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古诗内容,讨论诗歌的意义。
第二课时6.学生背诵古诗,并进行朗读表达。
7.学生分角色朗读整篇古诗,体会角色情感。
8.学生展示自己理解的古诗诗意。
9.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10.回顾本节课内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古诗三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加强指导。
另外,在学生的背诵和朗读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同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背诵和朗读的表达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和反思,希望通过教学不断改进,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之美,提升语文素养。
学生每日提醒~~~~~~~~~~~~~~~~~~~~~~~~~~~~~~~~励志名言:1、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4、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9、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0、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这三首古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描写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静态美。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古诗虽然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但是故事的写作年代比较久远,语言表达的方式与现代文截然不同,因此我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的距离。
我感觉这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比如,我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视频短片——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月光下,山间的小溪潺潺地流动着。
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把呆板的文字变成了活动的影像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预习题目在学习古诗之前,对诗人的相关简介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
或者是鼓励学生自己在预习的时候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来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四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安排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主题的。
三首诗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
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题临安邸》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已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由于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完成本课的教学之后,我觉得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我设置情境导入,了解诗人。
例如在教学《示儿》时,我设置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躺在床上,对站在窗前的儿子说着什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内容为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本课重点是教授学生古诗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结合赏析的方法,并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课文。
首先,在课前,我准备了课件,其中包括了生字和重点,还有一些图表方便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
此外,我还准备了一些字帖让学生练习,以便掌握古汉字的笔画和用法。
其次,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互动式教学。
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比如师生互动,组内互动等。
我提问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使每个学生都能踊跃发言。
我还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课上的一些任务,如填写诗意,让他们更好地挖掘古诗的内涵。
另外,我注重了课后作业与评价。
在完成练习后,我告诉学生如何查找错误,并且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这样能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
总体来说,这堂古诗课上,学生们的课堂反应非常积极。
他们积极听讲,认真体味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也积极参与了教学互动和小组活动,提升了鉴赏能力,更好地理解了古诗之美,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愉悦地学习。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教学的乐趣。
当然,我也要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此次教学中,我发现我有时会过于强调古诗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可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而忽略了确保学生掌握诗歌的元素和技巧。
另外,我的时间安排也有待改进,因为有些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有点慢,而我可能过于急躁。
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很开心看到学生们取得的进步,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更多的实践操作和互动式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我将更加注重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自己汇总有关古诗的相关知识,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内涵,课堂效果自然更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江南水乡的夜景和离别之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把握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析、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感悟诗文中所表达的细腻情感,运用品析、想象等方法深入领会诗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心境。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表情、动作,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跟读、朗读、背诵诗文,注意把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点评,纠正发音和朗读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5、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一、导入、板书课题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五、检测学习情况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一、导入、板书课题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五、检测学习情况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展现的是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三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看似内容浅显,实质内蕴丰厚,学生不易深刻感悟。
这课的教学,我主要按照学生所熟悉的古诗学习方法一一解诗题、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四个板块展开。
名诗意环节,我先让学生圈出这首诗里所含地名,结合出示的地图找找各地的大致位置,初步理解诗歌含义。
接着让学生观察地图发现“河南”、“河北”特殊的位置由此引出古今异义这类词语,但由于讲述不够明确,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古今异义的含义,而是误以为在找古今地名的变化,本环节还应讲述更清楚一些,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古今异义,从而借助注释找出本课另外两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想画面和悟诗情环节,我先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开心的事,此时都会有什么表现?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开心时的情形。
学生说到了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其实这也是我本节课需要教学的重点,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这个环节应及时点评,并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板书,这样在后面想象诗人“喜欲狂”的画面时,学生就有了框架,会去思考了,但我没有这样做,教学不够灵活机变。
给学生回答格式:我从“—”这个词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从中我仿佛看到了O这里没有适时引导,以致后面在说画面的环节学生还是先理解意思并没有先去想象画面。
教学的整体应该先是从句子到词语,而学生在回答时好像并没有把词语放到整句中去体会,这也是我教学环节设置的问题,应该引导学生说:我从“”这一句中的“”词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从中我仿佛看到了O在体会情感这一部分,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
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
5、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一、导入、板书课题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五、检测学习情况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