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描写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167.50 KB
- 文档页数:12
诗歌的描写手法1、动静关系概念: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汩汩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练习兰溪棹(zh co)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1)棹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鲤鱼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三天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
2、简析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2、前两句是静景,写月色清爽皎洁,山水的明丽动人;后两句是动景,写出了多日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至,逆流而上,结句尤为传神,富有动态美,使人感到美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表达诗人喜爱之情。
2、衬托与对比衬托——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正衬与反衬)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同时突出两个方面,美者更美,丑者更丑,给人深刻印象。
两种手法的答题衬托:用xxx衬托xxx,突出后者的xxx特点对比:用xxx与xxx对比,突出了作者xxx与xxx的情感。
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 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诗中用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身不由己,表达出他们渴望自由但不可得的悲哀。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9年第41期1.正面描写(1)空间视角。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答题时常用到的术语有“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俯仰结合”等。
(2)动静关系。
诗歌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互相映衬的手法来开拓意境,表达情感。
它包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3)多种感觉相结合。
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高明的诗人不仅善于观察,而且还善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对外界的感受。
(4)渲染。
即对环境、景物或人的作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的某种本质和特征。
很多时候,渲染和烘托同时出现,但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
一般用于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5)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联想是由甲事物说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
想象是说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
(6)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7)白描。
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如实地勾勒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可用于写景如《天净沙·秋思》,写人如《卖炭翁》,叙事如《寻隐者不遇》。
(8)细节描写。
是指对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言行举止、神情意态、心理活动、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典型情节的描写,如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侧面描写(1)对比、衬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诗歌中常见的描写手法诗歌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为便于大家区分、识记、判断,我把它分为五大版块: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除描写手法和抒情方式外的其它表现手法、结构艺术。
以下是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描写手法。
一、细节描写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
大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有精到的细节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是文学写作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文学写作的触发点。
,因细节描写具有见微知著的效果,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它总是分不开的,长篇大论的小说是如此,短小精悍的古典诗词亦如此。
活生生的细节如小小水珠折射出的太阳光芒,给古典诗词以飞动凝练、摇曳多姿的神韵。
【例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2】:“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析】此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
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
”《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
”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嗟叹有情”(纪昀)。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消磨时光。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诗歌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一、描写手法。
1. 白描。
- 解析:白描就像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画面,不施浓墨重彩,不做过多修饰。
就好比你画一个人,只简单地画出他的轮廓,几根线条表示身体、四肢和脑袋,没有去细致地描绘他衣服上的花纹或者脸上的小雀斑。
2. 细描。
- 解析:细描可就和白描相反啦,它就像是拿着放大镜去看东西,把每个细节都刻画得特别细致。
比如说描写一个美女的头发,细描可能会写头发的颜色像乌木一样黑亮,每一根发丝都柔顺得像丝绸,在阳光下还闪烁着淡淡的光泽之类的。
3. 动静结合。
- 解析:动静结合就是把动态的东西和静态的东西放在一起描写。
就像拍照片,既有静止的背景,又有活动的人物。
动的部分让画面有了活力,静的部分又给画面定了个基调。
4. 正侧结合。
- 解析:正侧结合呢,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一起用。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去描写对象,比如说描写一个人很高大,就直接说他身高八尺之类的。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他东西来衬托这个对象,比如写这个人站在人群里,别人都只到他的肩膀,这就是从侧面说明他高大。
二、表现手法。
1. 象征。
- 解析:象征就像是给东西贴上一个特殊的标签,这个东西就代表了某种意义。
比如说玫瑰象征爱情,白鸽象征和平。
在诗歌里,诗人经常用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概念。
2. 托物言志。
- 解析: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志向、情感寄托在某个事物上。
就好像把自己心里的话悄悄告诉一个小物件,让这个小物件替自己说话。
3. 借景抒情。
- 解析:借景抒情就是诗人借助眼前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就像你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景色都觉得美,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同样的景色就觉得很压抑,诗人把这种感觉写进诗里。
4. 对比。
- 解析: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就像把黑和白放在一起,你会更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差别。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一、诗歌的手法诗歌手法一共分为三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描写角度。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通感、双关、借代、叠词、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角度:白描、渲染、衬托、动静、感官、方位、对比、虚实、细节。
(一)修辞手法1、比喻: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事物的特点或者化抽象为具体。
作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例句1: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例句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拟人: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特点,如神态动作和心理。
作用:富有人情味。
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夸张:夸张除了可以夸大还可以缩小。
作用:突出特征,营造气势。
例句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例句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用典:包括化用古人、事件、诗句。
作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情感含蓄。
常见典故:桃源闻鸡5、通感:五感相互转换,多为化视觉为嗅觉、化听觉为视觉。
作用:形象生动。
例句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例句2: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6、双关:一个词语有两个含义,多出现在炼字题里面,一般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自然事物。
作用:深化内涵。
例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借代:借代包括以特征、部分、具体、专名、官职来代指事物,常见不常考,是理解诗句的关键。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叠词:两个一样的字连用。
作用:形象生动、拟声准确或突出情感。
例句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例句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句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阶段练习: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3、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诗句直接抒情。
例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知识清单】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高低,俯视和仰视•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c、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4)点面结合 (5)白描工笔(6)对比、衬托(7)烘托、渲染、(8)联想、想象(9)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10)意象组合(11)抑扬、褒贬(12)象征(13)比兴【答题规范】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的感情+表达作用(效果)。
(情感、作用有时只答一种)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1)正面描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侧面描写: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解答术语是: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或别人的评述来烘托所写的人物。
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解答这类手法的思路是:首先指出实写什么景或事,虚写什么景或事,然后指出它们如何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怎样的情感。
3、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解答思路】•①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按“动”与“静”标准分两类;•②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主;若以“静”为主,则判断为“以动衬静”,若以“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相衬或动静结合”;③结合诗句内容,分“静景、动景、动静关系及效果”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
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
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
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④恶草:杂草。
[翻译] 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园,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
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
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兴、比喻、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烘托、衬托、渲染、铺垫、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远近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用典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它相对应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间接抒情)
2、工笔(细节描写):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
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5、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6、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由此联想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思想感情(它有一个由具体——抽象的过程)
7、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从中寄寓(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抱负或志趣。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8、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9、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评论现实。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一、诗歌表现手法传统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诗歌的表现手法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其中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歌白描手法诗歌白描手法一、介绍1.1 定义:诗歌白描手法是一种以生动、详细的文字描述来表达情感、意象和景观的艺术手法。
1.2 特点:与抒情诗、抒怀诗等形式不同,诗歌白描手法更注重对事物的客观描写,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来展示作者的感受和想象力。
1.3 作用:诗歌白描手法使得诗歌更具真实感和画面感,让读者更好地体验诗人的感受和意境。
二、白描手法的基本要素2.1 境象:以客观的眼光观察对象形象,包括物体的外在特征、色彩、形状、纹理等详细细节的描写。
2.2 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所描绘事物的情感、感受、联想和意境。
2.3 组合:将境象和情感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得描写更具有生动感和艺术感。
三、使用技巧3.1 选择适当的词语:运用准确、生动、富有意象的词语,增强描写的感染力。
3.2 使用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有力。
3.3 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进行修饰,增加文采和韵律感。
四、应用范例4.1 自然景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山水、花卉、季节等自然景物,以使读者感受到山的雄伟、水的清澈、花的繁华、季节的变化等。
4.2 人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的面容、神态、举止等,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4.3 建筑物描写:用白描手法描写城市、建筑物、街道等场景,通过描述城市的繁华、建筑物的特色、街道的熙攘,展示城市的魅力和生活的情趣。
五、附件本文档包含以下附件:- 诗歌白描手法范例集:展示各类诗歌白描手法的范例,供参考学习。
- 白描手法应用练习题:提供一些练习题目,帮助读者巩固和实践所学的诗歌白描手法。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意象:在文学艺术中,指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特定情感或形象的具象化手法。
- 比喻:一种通过比较来描绘事物的手法,以便更好地描述和理解。
- 拟人:人化描写非人事物或物体,使其具有人的特征和行为。
- 象征: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或意义的修辞手法。
诗歌的艺术的表现⼿法诗歌的艺术的表现⼿法 在⽇常学习、⼯作和⽣活中,⼤家最不陌⽣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具有语⾔⾼度凝练、篇幅短⼩精悍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诗歌的艺术的表现⼿法,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中把内⼼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出。
如: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陈⼦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晴朗的⽉夜、万⾥⽆云的碧空,⽽是迷蒙的烟⽉,笼罩着寒⽔⽩沙。
景⾊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氛,加浓了⾊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体。
3、托物⾔志 属间接抒情的⼀种,托物⾔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居⾼处,叫声⾃然传的很远,并⾮依靠风的⼒量。
⽽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感怀是:凡是品格⾼尚的⼈,总是严格要求⾃⼰,不断地提⾼⾃⾝修养,因⽽美好的声名⾃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抒怀⾔志才是真正⽬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
诗句表⾯上是写景,⽽实际上则隐寓着诗⼈的⼀种超脱尘世、热爱⾃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诗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