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研究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研究摘要: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无论科技、经济、教育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地提升。
在当前高校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笔者作为高校思政辅导员,对于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明确符合新课程纲要的标准,结合当前高校教育的学情,以教育、引导为核心,为其架起合理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观点与行为特征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072“90后”大学生指的是1990至1999年在读、毕业的高校大学生。
大部分家庭生活环境富足,且多数为独生子女,没有经历挫折,在家庭的溺爱中成长起来,却容易与亲人孤僻,缺乏亲情观念。
在学习生活中,却有着个性张扬、过于自信、主观性强等特点。
正是由于这种双重的思想与行为的表现,逐渐地引起了当前高校思政辅导员的重视。
1 “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决定着个人的行为特征,对于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的研究,应当结合当前的学情、状况、背景,高校思政辅导员用科学的方式去分析,通过观察学生、学生之间评价、师生交流等措施去了解“90后”大学生的一些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如下:1.1 忽略他人,独立能力有缺失当代的“90后”大学生,其个性张扬、盲目自信、处事能力较差。
往往表现在学校中听课不认真、自诩能够花15分钟完成教师45分钟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对于教师与长辈们的一些教导评论,常表现出一副“我都懂,不需要再说了”,但随后又能重复同样的错误;学生之间合作精神较差,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团队合作。
这些行为的背后,突出了一点,在他们意识中的独立能力,其理解与行为与本质上的独立能力有着较大的缺失,一味地坚持思想行为的独立,却忽视了一些独立能力也需团结、亲人、教师们的帮助。
1.2 忽略本质,过分急于求成无论是“90后”大学生,亦或是“80后”大学生,都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评头论足。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资料,运用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学科理论和社会统计学的统计检验方法,以“80后”大学生为比较对象,对少数民族地区“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表现较好,并且“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在思想政治特征、道德特征、心理特征、恋爱观特征、人际交往特征等五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当前社会给予“90后”大学生过多的负面评价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90后”大学生;“8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代际青少年思想行为特征的研究一直是现代青年研究的主题。
因为不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
剧烈变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很容易导致代际之间思想行为特征出现比较大的差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尤其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使中国形成了前后两个不同的社会背景。
在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的社会背景T,人们普遍认为1970年代和1980年代出生的中国青年出现了较大差异的思想行为特征,并分别给予这两代青年人以“70后”、“80后”的称呼。
中国进入19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已呈现出明显成效,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逐渐形成,这对1990年代出生的青年又产生了不同影响。
于是人们又给予199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以“90后”的称呼,以便和”80后”相互区别。
目前,许多人认为为”70后”、“80后”和“90后”的思想行为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如:“70后”是加班狂;而“80后”拒绝加班;“90后”则拒绝上班。
“70后”的话题除了工作就是股票;“80后”的话题更多,有英超、魔兽;“90后”的话题是QQ等级、QQ 秀。
90后也是凌虐同学的少男少女、以丑闻轰动网络的“贱女孩”、使用火星文的主力、着装怪异的“非主流”,“摸奶门”、“脱裤门”、“耳光门”、“秋千门”等事件的主人公也是他们。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教育对策摘要:随着2008年秋季高校新生的入学,19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群体开始在大学校园里大量出现。
这些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大学生被人们冠以“90后”的头衔,成为继“80后”群体之后的又一个饱受争议的群体。
“90后”大学生既有以往大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i也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对他们的评价有积极的一面:性格开朗,充满阳光,富有创新精神、进取意识和前卫思想,但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娇生惯养、意志薄弱等。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教育对策一、“90后”大学生群体的显著特征“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他们除了具有各自鲜明的个体特征,也突显出显著的群体特征。
1.思想上:政治心态健康,但信念意识淡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90后”大学生在对党和国家的建设道路和建设成就上有着积极正面的评价,对中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有着坚定的信念。
他们对目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持肯定态度,在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但是,他们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信念和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学习,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比较淡漠,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倾向。
2.性格上:自我意识较强,关注个体价值。
“90后”大学生在对周围人和事的判断上,强调依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不依附他人的意见。
他们不喜欢口号,讨厌形式主义,更加注重实际和实用。
对理想的追求更多元化,不会人云亦云,不会是空中楼阁,更不会好高骛远。
而价值观则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
3.学习上:竞争意识强烈,普遍有自信心。
“90后”大学生需要在高校里不断竞争,才能够在未来艰难的就业选择和社会竞争中崭露头角。
他们在高物价、高房价和高失业率的社会背景下,早早地感受到了来自社会不进则退的竞争压力。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摘要】“90后”是指出生在1990年后的一代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家庭和教育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特点。
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发现他们存在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不足、浮躁的心态和即时满足的需求以及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教育对策,包括增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引导学生从容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等。
通过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成长特点,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认知不足、浮躁、即时满足、责任意识、教育对策、责任与担当、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90后”一代是指出生在1990年后的一代人,他们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成长经历与前几代人有很大的不同。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受到了深刻影响。
随着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日益凸显,人们开始关注“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研究显示,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与前几代人有明显差异。
相对于上一代人的朴素和奋斗精神,他们更注重享乐和个性展示,更追求即时满足和快速发展。
研究“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对教育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长远意义。
本文旨在围绕“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展开研究,探讨教育对策,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并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不足、浮躁的心态和即时满足的需求、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等问题。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思想特点,旨在找出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引导策略(总结篇)
目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主体,“90后”大学生有着不同于“70后”、“80后”大学生的鲜明特色,他们近年来备受媒体及公众的关注。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鲜明特征,“90 后”大学生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多新的特性,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充分了解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新特性和思想特点,创新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思路,因势利导地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思想行为特点:
1.开放活跃,认同主流思想,但理想信念比较模糊;
2.价值观念多元化,自我、务实、功利性取向明显;
3.个性、自我、乐观、张扬,但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较差;
4.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辨别能力差;
5.知行不一、道德选择困惑,诚信意识亟待加强;
6.网络依赖性强,媒介素养欠缺;
7.活动积极、敢于创新,但受挫能力差,心理素质欠佳。
引导策略:
●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关怀;
●重视课堂教育,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积极培育各种校园文化载体,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实践性教育;
●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积极拓展工作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强化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培养,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摘要】现代社会,“90后”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在思想观念方面呈现出一些特点。
他们普遍存在消极思想观念,渴望个性和自由,追求快速成功。
这些特点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教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引导健康成长是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一代。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想特点, 分析, 消极思想观念, 崇尚个性和自由, 追求快速成功, 教育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健康成长.1. 引言1.1 背景介绍“90后”是指出生在1990年至2000年之间的一代人,他们是当今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力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他们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接受了更加多元化、开放化的教育,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思想特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他们在生活中展现出消极的思想观念,如悲观失望、怠慢消极等;同时也表现出崇尚个性和自由、追求快速成功等积极的一面。
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引导健康成长等措施,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至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通过深入研究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从而更精准地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措施。
谈论“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摘要】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群体,其思想特点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三项教育对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这些对策将有助于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本文探讨了对于教育的启示,展望了未来。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促进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教育对策、影响因素、教育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主力军,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逐渐受到关注。
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在面对传统价值观和新兴文化的碰撞中,呈现出独特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方式。
研究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新一代青年的成长轨迹和塑造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90后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量远比前辈们要庞大和复杂。
他们受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通讯等新兴科技的影响,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和能力也较快。
受到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表现出多样性和碎片化特点。
通过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新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环境,为有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这也为今后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受到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教育部门提供相关的对策建议,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和教育这一群体。
通过深入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行为特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帮助教育工作者制定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念。
“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研究及对策
作者:刘倩张煜庞传涛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02期
摘要: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90后”的思想观念有着不同于前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
本文就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重新构建新形势下适合“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及创新思想教育机制,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为他们搭建心理断乳的平台。
从而使他们灵魂健全,具有完整的人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特征;对策
“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他们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
由于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比前几代人来说,更显得有些孤僻,这一批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新特征
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之一。
科学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的规律,掌握其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之一。
随着“90后”大学生走进校园,通过与他们密切接触和谈话,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
1.盲目自信,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他们因此认为自己比别人甚至老师知道得多,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自信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往往对前代人的批评指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厌倦和不耐烦,盲目认为自己懂得最多,做事最得体,事实上遇事很容易失败。
其次,“9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也十分明显,重视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渐趋弱化。
在为人处事方面。
“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我性,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学生间几乎没有相互合作的意识。
虽然他们渴望思想上的独立,但实际在生活中对家长和老师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
2.目光较远。
功利性行为明显。
由于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透明,这些“90后”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较清楚,忧患意识普遍较强,他们从一进入大学开始就能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能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这些方面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大学生更趋于理性。
其次,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
让他们更加务实,认为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关注无关紧要的部分。
因此,“90后”大学生对于大学开设的课程,凡认为对将来找工作有用的就重视,没用的就不闻不问,甚至于挂科。
对评优以及入党等对学生个人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成为了最受学生重视的活动,许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表现出对入党不感兴趣,并不积极,但当其意识到将来的评优、找工作会受入党影响时,随后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个别学生还赤裸裸地表达了其入党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不会因此而错失提拔、升迁、就业等良机。
3.思维创新,心理承受能力差。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信息获取量的增多,“90后”大学生见多识广,由于接触社会活动的机会多,他们思维活跃,创新能力较强,他们向往民主,有十分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对民主管理、民主作风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关注。
其次,由于“90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缺乏经受挫折的经验,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遇到问题及困难时,如同惊弓之鸟,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现象大频率的发生,在竞争的洪流中屡战屡败,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总体说来,这些“90后”大学生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不强。
4.精通网络,也易沉迷于网络。
对于出生在网络时代的他们,也更善于运用网络。
早在高考填报志愿前,在学校论坛上就有很多“90后”新生发帖询问关于学校专业的事宜,咨询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设置课程的情况,便于选择专业,到了7月初,论坛就已成立专门的新生专栏,有很多“90后”新生登录,向学长咨询住宿、选课、分班等各种问题,甚至有些“90后”新生已经开始寻找老乡,安排进校的向导。
然而“90后”的一代从小承受很大的学业压力,刚刚离开父母的他们,往往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容易放松自己,常常经受不住网络的诱惑,自我控制力较差,上网成瘾,尤其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最终导致荒废学业。
因此,网络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可谓是“成在于此,败也在于此”。
“90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新特征的成因分析
“90后”出生时,改革开放已显现出明显成效。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香港、澳门回归,加入WTO,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即将开办的上海世博会,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正是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1.社会环境的转变。
“90后”大学生身处这样的社会大环境,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尤其今日中国的信息发展迅速,同时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
的原因,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人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而“90后”相对年轻,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的不同。
2.家庭环境的转变。
“90后”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没有其他孩子分散父母的注意力,因而他们与父母的精神接触较多,爱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这便使独生子女智力发达、情绪愉快、性格活泼,易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然而,“90后”的大学生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
无法建立兄弟姐妹间的伙伴关系,这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也使他们很难培养起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了解行为规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等良好品德。
其次,现在独生子女是父母期望的唯一寄托,在孩子成才问题上别无选择,不能有失误,家长的期望值偏高,对于“90后”的学生竞争压力过大,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受学习的压迫,一旦进入大学,觉得好容易熬过来了,大学可以轻松了,就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往往反而会因此荒废学业。
3.教育环境的转变。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和高考的逐步改革,我国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90后”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性高,学校的教育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教育以启发、引导为主,而不是一味的填充知识。
学校不再以应试教育为主,逐渐将教学重点转向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要学会脱离课本,多去查阅资料,了解更多课外的知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赖于老师的传授,在这样教育体制培养出的学生,就算将来走上社会也是自主的。
“90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教育研究对策
2008年9月,随着高等学校新一届大学生走人校园,第一批“90后”的大学生进入人们的视线。
然而,“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与“80后、70后”大学生如上所述有许多不同,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已难以与之相适应。
因此本文着重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结合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目标和任务,探讨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重新构建适合“90后”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建构“90后”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机制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以历史的、战略的眼光来思考、设计这一工作。
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各项教育管理制度,健全工作长效机制,拓宽实施途径,形成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学生代表“五点一线”及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条”、“块”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且全员为“块”即基层服务
的理念,充分发挥“条”对“块”的指导协调作用,最终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2.搭建自我适应、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平台
处在多元化时代的“90后”大学生,其思想品质、意志、毅力、生活格调及情感一旦受到干扰,极易出现颓废、消极状态,甚至导致了人生的缺陷和悲剧。
因此大学教育要使他们的灵魂健全,到达博雅高度,具有完整的人格,就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使“90后”大学生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同时,不仅要为他们,搭建教导、传授、说服、批评、控制的平台;还应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聆听学生自身的领悟,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爱、自律、自强的“五自”优良品格,为其搭建自我认识、自我适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己解决问题的平台,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实现人格的独立,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挑战的优良品质。
实践证明一个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亲和力的强与弱,会直接影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彼此的信赖、教育实效及目标的达成,爱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只有真爱才可获得真心。
参考文献:
[1]李宗贤,略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现代大学教育2008(6)
[2]西宪民,打造“十心”服务,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影响力,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6-30 16:56:00]http///教育/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