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17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3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共3个课时,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理解物体的形状,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观察到各种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但是,学生的观察往往是表面的,缺乏深度。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理解物体的形状,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物体的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理解物体的形状,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物体的形状,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4.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和方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利用多角度观察物体,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他们在前两个课时中已经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对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物体的观察,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物体,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物体,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物体的观察,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发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3.问题解决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物体,用于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物体的重要性和乐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复杂的物体图片或实物模型,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或长方体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尝试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或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3 课时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一、知识解读1. 显微镜的使用:(1) 安放: 手拿显微镜时,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 对光: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明亮的光圈。
(3) 上片: 将要观察的标本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4) 调焦: 从目镜往下看,慢慢调节旋钮,直到看到清晰放大的图像为止。
(5) 观察: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2.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的运动方向相反。
3. 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蝗虫的触角是丝状的,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
4.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5. 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称为复眼,这种眼睛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
6. 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
这些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
7. 受昆虫的启发,人们进行了很多发明创造。
如人们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了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人们研制出了蝇眼照相机、蝇眼雷达受蝴蝶鳞片的启发,人们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灵敏的百叶窗样式解决了航天事业中的一个大难题。
二、实验重现实验: 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1. 实验目的: 对比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
2. 实验器材: 放大镜、显微镜、蝴蝶标本、植物的叶片等。
3. 实验步骤: 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的足、翅和植物的叶片。
4. 实验现象:用肉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用肉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用肉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5. 实验结论: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都不同,用放大镜观察的图像小,视野大;用显微镜观察的图像大,视野小。
第3课时观察物体(3)教材第34~35页例3及相关练习。
1.通过从前面、上面、右面观察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能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3或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摆成的不规则物体。
难点:能根据指定的视图拼摆出不同的物体。
课件。
师: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将它拼摆成如下形状。
(课件出示样图。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它的前面、上面、左面、右面看,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手中的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学会观察由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师:我们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了这个形状。
(1)想一想,此时从前面看,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形状?(学生用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摆出来。
)(2)从右面看,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形状?从上面看,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形状?(3)指名各小组汇报,并分别演示出各种摆法。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小结指出: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同一方位观察不同的物体,却是可能相同的。
过渡:我们再仔细从自己摆放的物体的上面、右面观察。
这时看到的形状与一开始看到的形状一样吗?2.这样摆可以看到什么?(1)现在还是原来的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从上面看一看,你看到什么形状?提问:此时再分别从前面、右面观察,你们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2)让学生看一看,记住你所看到的,画下来。
提问:如果此时你从其他几个方面去观察,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为什么?(3)小结:观察物体时,在同一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而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有相同的视图,但也可能不同。
1.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汇报,全班共同校对。
个案设计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38——43页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的过程,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单个及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可能是不同的。
4、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5、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会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立体图形,辨认形状。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观察物体的形状。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一)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使学生明确,在任何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立体图形的所有面。
3、正确辨认从正、侧、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在任何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立体图形的所有面。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使生明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是不一样的。
引出课题:观察物体。
2.出示柜子模型,认识物体的正、侧、上面,生活中像这样有特殊标记的物体,个案设计它的正面是固定不变的,没有特殊标记的物体的正面就是正对观察者的那个面。
同时指出立体图形的正、侧、上面是相对的。
二、出示目标:认识到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自主学习:1.在你的位置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2.你能找到一个位置看见所有的面吗?3.你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4.当视线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时,你所看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要求:①被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
1 / 10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第3课时 天安门广场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的形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
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与形状,确定其中一些照片的地点(辨别观察者的具体位置)。
学生已经学习过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物体,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学习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组物体,物体数量由“一个”到“一组”,增加了难度,所以在教学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实际观察的机会,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的拍摄位置和方位。
3.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或图片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学过程:2/ 10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天安门广场吗?知道天安门广场有什么吗?师:在首都北京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南侧矗立着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毛主席纪念堂以北,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领略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师:我们今天也来到了美丽的天安门广场,一起说说你都看到3/ 10师:天安门的景色很美,天安门广场也很热闹。
去过的人都想照留念,老师也从不同的位置拍了几张照片,仔细看看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想一想,说一说。
师:天安门广场有这么多的物体,为什么大家几乎都选择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两个建筑物来观察呢?师总结:只要抓住照片中主要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就能判断照片的拍摄地点。
4/ 102.你有什么好办法?师:那么下面哪幅图是从位置②拍摄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师:还有别的好办法吗?好好想想,说说你的看法。
师:你能跟大家模拟一下吗?学生观察思考。
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学会观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 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观察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4. 观察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观察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观察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观察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观察的定义: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
(2)观察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间接观察是通过仪器或其他手段观察客观事物。
3. 讲解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观察天气变化、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观察交通状况等。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 讲解观察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观察在学科学习中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如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图片和图表、观察课文内容等。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观察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5. 观察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实践活动一:观察天气变化活动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不同天气下的气温、湿度、风力等数据,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实践活动二: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能力,了解生物多样性。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分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观察物体(三)》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观察物体(三)”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关于观察物体的具体编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二年级上册):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的立体图形(积木)。
第二层次(四年级下册):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从同一位置观察三个不同的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为后面根据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体作准备。
第三层次(五年级下册):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
也就是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通过空间想象和逆向推理,还原出原来的立体图形。
本次观察物体属于第三层次的学习。
教材的编排从易到难,例1教学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对几何组合体进行还原,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
接下来,例2教学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还原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根据本班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我把本单元分2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教学例1,教材的编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正面的形状图,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第二部分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小正方体,摆出对应的几何体;第三部分是思考并总结拼搭的规律,体会摆法的多样性和规律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学会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形象,头脑中建立表象,能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
五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也有了初步的发展;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概括能力;有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经验。
本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根据课前小研究的反馈情况,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想象能力达标,存在有序思考的推理能力较弱,发散思维不足。
三、课前思考本次观察物体是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转化,而学生习惯了从空间实物到平面图形的想象方式,跨越比较大,且从课前小研究完成的情况,课前我有如下的思考:1、如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教学顺利开展?2、如何让学生更有规律的还原立体图形,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3、如何让学生能够根据二维平面清晰表达三维立体的特征,提升学生推理、概括能力?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教材进行研读,对教学进行一些处理。
三年级科学上册观察陆生动物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研究陆生动物,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图片和样本:蜗牛、蜘蛛、蚂蚁、蝴蝶等- 观察记录表- 铅笔、纸、尺子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观察蜗牛步骤:1. 教师出示蜗牛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几只蜗牛的壳的大小。
2. 学生观察蜗牛的爬行方式,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的觅食行为和食物来源,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蜗牛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观察蜘蛛步骤:1. 教师出示蜘蛛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蜘蛛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画出蜘蛛的网状结构。
2. 学生观察蜘蛛的捕食行为,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蜘蛛的活动范围和栖息地,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蜘蛛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第三课时:观察蚂蚁步骤:1. 教师出示蚂蚁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观察蚂蚁的行走方式。
2. 学生观察蚂蚁的团队合作和分工,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蚂蚁的食物搬运和巢穴建造行为,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蚂蚁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第四课时:观察蝴蝶步骤:1. 教师出示蝴蝶的图片和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蝴蝶的外形特点,并让学生了解蝴蝶的生命周期。
2. 学生观察蝴蝶的飞行方式和传粉行为,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学生进一步观察蝴蝶的觅食和栖息性,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蝴蝶的特点和性,并进行小结。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陆生动物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 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总结,加深对陆生动物的认识。
总结通过这次观察陆生动物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了解了不同陆生动物的特点和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