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名师课堂实录两篇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15
《囚绿记》课堂实录执教者简介:李晓丹,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荣获2013年度齐齐哈尔市教育局考核优秀人员嘉奖;12年被聘为齐大中文系见习指导教师;“第五届东北三省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说课一等奖;“中学教学观摩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获荣一等奖;11年全市观课议课活动中,作为唯一代表我校语文学科参赛的教师,所授《孟子—民为贵》一课及说课《咬文嚼字之炼字》荣获特等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作文周刊>》获省课程改革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篇科研论文或国家、省市级一等奖。
时间:2013年12月5日15:25—16:05地点:齐齐哈尔实验中学图书馆东厅授课对象:齐齐哈尔实验中学高一十九班全体学生情况说明:本课为常规课。
《囚绿记》为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
教学过程: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从小生活在北方,如果请同学们形容一下隆冬季节,大家会想到什么样的词语?生1:寒冷。
生2:银装素裹。
生3:寒风彻骨。
生4:荒凉。
师:是啊!当我们看惯了漫天的雪白,已无视窗外干枯的枝条,甚至厌倦了慢慢冬季的冰天荒地,你是否也会渴盼那一抹新鲜的绿色,期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生机与活力,甚至憧憬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多彩多姿!人类就这样不断向大自然索求着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欲求,太多的文人墨客在探寻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其中的典范佳作《囚绿记》。
步骤二:诵读感知,理清脉络。
师:同学们预习了,题目为《囚绿记》,文中那些段落直接写“囚绿”?生齐:8—12段。
师: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家来重温预习时的读文感受,看一看“囚绿”前后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作者心灵的搏动。
生1:诵读1~4段。
师:诵读很流畅,如果语速再舒缓些就更好了。
生2:诵读5~7段。
师:诵读感情十分饱满,但要注意“因为”一词的读音:“yīn wèi”。
《囚绿记》教学实录-、课堂导入师: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真诚的作家一一陆蠡。
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又是怎么样的?生:我看到的绿是生机勃勃的。
生:绿是自然的颜色,郁郁葱葱,有生命的活力。
生: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地是绿的,给人希望。
师:在同学们的心中,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给人希望的颜色,是沙漠里的绿洲,是生命的象征。
二、深入情境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熟悉的三耳湖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学习的地方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必走的校园林荫大道课件显示图片:湖边婆娑的柳影生:(专注,面带微笑)师:其实,咱们班也有一个热爱绿色的同学。
生:(左右环顾)师:(走到窗台,取来蒋丽萍同学精心伺候的一盆不知名的绿色植物,此时的他正对着绿色植物发呆)蒋丽萍同学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讲,他每天都给这盆植物浇水晒太阳呢!生:(善意的笑,蒋丽萍同学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师:校园的美丽离不开绿的点缀,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三、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相关内容)课件显示自主学习内容:、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作者原有选择的自由,为什么偏选中这一间?、作者在公寓住下后,每天都做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将“绿”囚住?、被囚前的常春藤是怎样的?被囚后的常春藤生长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什么?、作者把“绿”囚牢了吗?为什么?师: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作者对绿影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生:(笑)一见钟情。
师:原来是作者对阳光反照下的常春藤的“一片绿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句体现出作者的一见钟情呢,咱们来找找原句。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每天是怎样对待令他一见钟情的“她” ?生: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囚绿记》课堂实录所谓教学就是在教的同时有所学,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工作中刻苦奋进,积极进取,与学生一块成长,拿执教的一篇优美散文《囚绿记》谈谈我的执教过程以及收获。
【课堂讨论】主题为作者对绿是一种怎样的爱。
生:老师,我觉得这是一见钟情的爱!师:(欣喜)请你说说理由。
生:选择房间的时候,这房间明显潮湿,夏天又炎热,不是居住的佳地。
但作者就是因为喜欢这片绿才选定这个房间的,可见,作者对这绿是一见钟情的。
(同学们热烈地鼓掌。
)师:回答得很精彩!有其他意见吗?生:我觉得这是留恋的爱!文中说“一个月,两个月,我流连于这片绿色”,“流连”这个词,直接抒发作者对于绿的留恋。
生:(按捺不住的一个小男生伸长了手。
)老师,我觉得是一种痴爱。
师:哦?理由呢?生:“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天天”说明作者爱得痴迷,痴情一片,他对常春藤的情感已经走火入魔般了。
生:(男孩接着说)“我天天看,看它一点点生长,看着嫩叶变青、变老,甚至观赏它的脉络、嫩芽呢!”可见,作者的观察有多么的仔细,一点细微之处都不放过。
生:这是尊敬的爱。
从“珍重”一词可见,作者被它“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打动了,内心油然而生敬意。
生:(一个扎辫子的女孩站起来,怯怯的。
)老师,这是一种自私、固执的爱。
因为常春藤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可“我”却囚住了它,即使它病了,快要死去了,“我”仍自私地想占有,之后,放开它也是因为自己要离开了。
生:这爱爱得偏执,太不可思议了,爱不一定占有啊!(大家随声附和:是啊,放手也是一种爱。
)师:作者自己在文中也说这是一种“魔念”,那么,你能理解作者“囚绿”这一行为吗?生:因为绿是生命,是希望,永远向着阳光,并且具有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所以作者想要囚住绿,占为己有。
生:是的,作者渴望光明,所以,对于任何代表着光明的事物,他都想要拥有。
师:你是怎么知道作者渴望光明的?他在写这篇文章前或写作时,生活心理状况如何?(我知道这又是一个精彩的瞬间了。
《囚绿记》课堂实录《囚绿记》课堂实录红笺一叶《囚绿记》课堂实录广州外国语学校熊芳芳陆蠡是个寂寞的孩子,刘西渭说:“寂寞的孩子有最好的想象。
”在他的《囚绿记》里,我们可以看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和前天发的《捕蝶者》一样,都来自选修教材《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是我们近期正在学习的篇目。
师:今天我们学习陆蠡的《囚绿记》。
首先了解一下。
陆蠡,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2年在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
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
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陆蠡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他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
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
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
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刘西渭说他“貌不出众,身体瘦小”,但在生死的考验面前他毫不畏惧,慨然赴死。
陆蠡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
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
1958年,巴金在百忙之中和被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从陆蠡众多的遗作中甄选出佳作,一页页亲手誊录,编成了《陆蠡散文选》。
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
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生:常春藤!师:非常好。
当初,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生:常春藤的绿影!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生:不好。
《囚绿记课堂实录_《囚绿记》教学实录》摘要:、能用己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感情吗,(3)全班学交流朗体会作者对“绿”感情,……七月旬不能再留连烽烟四逼旧都……终天早晨……囚绿记精简教学实录教学目标朗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写赏悟教学程、板课题并释题、“囚”是什么思?、“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回事呢?(用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窗口伸出手把两枝浆液丰富柔条牵进我屋子里教它伸长到我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二、选语段体悟感情、能用己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感情吗?明确喜爱、请你出体现作者对绿喜爱语段容并酝酿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出()学生出体现作者喜爱绿语段并轻声地朗()组先交流朗然讨论如何朗更(3)全班学交流朗体会作者对“绿”感情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并对朗予以指导三、圈画语句品悟旨、通刚才朗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喜爱情那么作者何对绿有如情请你从出表明原因语句明确绿色是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装饰我这简陋房装饰我抑郁心情我要借绿色比喻葱茏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比喻猗郁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囚住只鸟要它我作无声歌唱(齐声朗体会作者感情)、还有没有其它缘故呢?请你出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语句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七月旬不能再留连烽烟四逼旧都……终天早晨……离开北平些年了…… 3、哪学能说说国这段历史呢?、面对列强入侵作爱国作能无动衷吗?他写这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语句然旁进行批()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语句()然各人再进行批(3)朗交流批情况教师作拔结()填写句子作者通写北平段生活“囚绿”故事通株不屈黑暗而永向光明常春藤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续写段话锻炼写作能力、作者离开北平把瘦黄枝叶放原位置上向它致诚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接着这句话“用形象语言描绘下这株被‘囚禁’多日常春藤重见阳光情态”、交流写作情况全班展开讨论对词句全体学展开赏析并共选择优刊登教室面黑板上3、结合交流写作情况以“囚——记”题目创作。
一、课前导入师: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今天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请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呢?(我请了两位穿着绿衫的同学来回答。
)生:我们一般很难想象得到将绿色囚住,很新颖。
生:我感觉在一个很封闭的环境中,满眼都是绿色,但为什么囚住的是绿色呢?二、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大约3分钟)三、合作探究师:好,大部分同学已经阅读完毕。
那么请大家看看课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生:(齐)常春藤。
师:什么地方的常春藤?生:(齐)窗外。
师:能不能将视野再扩大一些呢?生:(齐)北平的一家公寓。
师:这是几星级的公寓,三星级?四星级?生:(呵呵直笑)没星级!很简陋。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没等我说完,学生抢着回答。
)生:(齐)一见钟情!师:(笑)文章当中是怎样说的?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生:(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那我怎么没有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到绿色的宝贵啊?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明显在语气上加强了。
)(学生思考,短暂的沉默。
)师:也就是说绿色给他带来了什么呢?生:生命和希望。
生:哦,“视同至宝”说明他把绿当作宝贝一样珍爱着。
师:看来时间长了,这一见钟情变成了什么?生:依赖。
师:(迷惑状)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鼓掌。
)师:(微笑)这位同学慷慨激昂的发言也给我们大家带来快乐。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
)(女生齐读5~7段。
)师:请同学们以“绿是如此……”句式来造句,我们以接龙的形式来进行,好吗?(学生思考。
)生:绿是如此的可爱。
生:绿是如此的'温柔。
生:绿是如此的生机勃勃。
生:绿是如此值得我们留念、依赖。
生:绿是如此的寂寞。
……(这里例举一二)(学生齐读。
)生:喜欢绿色!(师板书:喜欢。
《囚绿记》课堂实录及反思生2:作者因为喜欢绿才会每天赏绿,作者囚绿也是因为他很感性,而作者由感性产生了他的私念,文中说“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从而促使作者用绿来装饰房间,装饰自己过于抑郁的心情。
而当被囚之绿“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时,他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他认为自己的做法收获了成果,他并不觉得囚绿是什么罪过。
然而,当绿在他的小屋“变成柔绿,变成嫩黄”,并且一直朝向原来的方向,作者就感觉绿损害了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就产生了“魔念”,尽管绿对他不亲热,他也不放走它。
然而当作者即将离开时意识到,如果不让绿获得自由的时候,绿就不能获得很好的生长的机会,这是他的理智战胜了他的感性,所以在最后作者释放了绿。
师:说的很完整。
其他同学来补充。
生3:我认为这个问题除此外,还可以从绿和“我”的角度来考虑,从“我”的感情角度讲,“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其实是作者很希望有爱和幸福,但是这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是常春藤在“我”的屋子里慢慢变黄、变老的。
其根源还是作者在生活中缺少这种情感的。
师:作者渴求着爱与幸福,但是现在却是一厢情愿,作者在理智与情感交锋的独语中,暂时情感战胜了理智,本心好似渐行渐远,迷失了方向,他违背了自然的规律,用一种畸形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板书:迷失。
)紧扣13、14段中的细节,谈一谈作者为何在囚绿之后又放绿、怀绿?生1:作者暂时情感战胜了理智,但这过程中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比如,在11段中作者称自己的想法为“魔念”,即认识到自己的想法错了。
第12段“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他心中已经萌生了释放它的念头。
所以我认为这时他的理智已经占了上风,绿是一株植物,把它囚禁过于冲动了,所以最后将其释放。
师:看来这是一种“爱的开释”。
生2:我认为他对绿的开释是一种无奈之举。
第13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认为在迷失的途中他不断的反省,找到了一个出路,应该把绿囚释放,同时他也敬佩于绿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更加地珍爱绿,才会对它致诚意的祝福。
《囚绿记》教学实录及其反思海口实验中学蔡远芳(课前播放音乐、幻灯并展示一些图片营造气氛)上课铃响一、导入师:同学们,刚才老师为大家播放的一段视频中有森林、绿树、小叶儿这些植物都是大自然中常见的,让我们看到了布满生气的绿色;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篇写绿的文章一一《囚绿记》,让我们跟随着有名作家陆蠡的脚步,去看看他对绿有些什么独特的感慨和感悟C 下而请同学们认真的听我的范读,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幻灯展示)课文哪儿个段落写常春藤的美,哪儿个段落写出它的不美?二、整体感知,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分钟左右)三、研习文本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哪几个段落写常春藤的美,哪几个段落写出它的不美?明确:美(一一)不美()师:你们是怎样读出常春藤的美来的?生:通过语言。
师:我们说品位语言的重点是抓住那些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修辞C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把绿写活了?找一找有表现力的词语。
生:第自然段,“攀住一根援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气那个“攀”字就是一个很有表现力的词。
师:我们可不可以把“攀住”换成“沿着”、“寻着”这样的近义词?生:不能,因为“攀住”让我们想起来了攀登,凸显了生命的力度和张力,这是其他词语所达不到的效果,“沿着”、“寻着”只是方向性的词语。
师:分析得很到位,那“攀住”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是什么修辞手法?生:拟人。
师:那运用这种修辞有什么更深一层的含义吗?生:赋予了常春藤人的动作和性格特征,师:刚才我还听到有同学提到“舒开”这个词,为什么在这里不用“展开”、“张开” ?生:“舒开”很自然,体现了常春藤生命的自然美。
生:“舒开”写出了常春藤自然伸展的过程,体现了它自由的、缓慢的,叶子由卷须逐渐打开的过程的体现,让我们感受到具体可感的形象。
师(小结):欣赏散文的过程就是欣赏语言美,品析语言美的过程,同学们能抓这些有表现力的词很好!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它们都是一些形容词、动词、叠音词,同学们可以再去找找看。
人教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课堂实录济源三中梁存周教学内容: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课《囚绿记》。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梁存周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作者囚绿时的心情。
2.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理解绿在全文中的象征意义。
反思:《囚绿记》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三课,也是一篇自读课。
本单元属写景状物散文,单元阅读提示上有这样一条要求“阅读这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通力。
”作为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但对细节的把握有所欠缺,因此本课设计的初衷是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即作者所写之景——绿的喜爱,而这种喜爱并不单纯的一两句话概括清楚的,需要学生进行品读,在品读中体会作者对“绿”的喜爱,文章中有部分词语能够表现这种感情,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很容易就能把握;至于细节性描绘的掌握则需要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掌握其写法。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
1.教师:我们学过许多关于“绿”的名句,但却没有写到一个“绿”字,可谓“不著一绿(字),尽得风流”。
2.师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有春风似剪刀。
3.教师:写的是绿吗?提到绿了没?4.学生:没有。
5.教师:再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怎样描写荷叶的6师生:如亭亭的舞女的裙。
7.教师:这些虽然都是写“绿”,却没有提到一个绿字,真可谓“不著一绿(字),尽得风流”!反思:导语的设计意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由于知识积累有限,回忆起来的合乎要求的句子并不多,因此今后教学、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知识的积累与系统化。
二、范读文本,引领兴趣教师:既然人们这么钟情于绿,但有人却想把“绿”囚禁起来,这个人就是陆蠡,他为什么要“囚”绿呢?学生:因为喜欢。